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18.3中国区域地理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890.54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区域地理】一、在下图中填注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和省会城市
二、在下图中填注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三、在下图中填注山脉名称
四、在下图中填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山脉名称
五、在下表中填注地形名称
六、在下表中填注地形单元名称(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并绘出经纬网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北侧 南侧 大兴安岭 高原
平原 天山
盆地 盆地 太行山 高原
平原 昆仑山
盆地
高原
巫山 盆地
平原 阴山 高原 高原 雪峰山 高原
丘陵 秦岭 高原
谷地
横断山脉 高原
高原 盆地
南岭 丘陵 两广丘陵 贺兰山
高原
高原
祁连山
走廊
柴达木盆地。
课时训练40 中国区域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4·上海卷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知,1998年之后该流域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则大幅度增加,说明该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了。
第2题,本题考查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中信息可知,1976~1998年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缓慢;而1998~2010年,该流域林地面积增加明显,故该阶段该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读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南地区4.下列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河流以冰雪融水为主C.农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答案】 3.A 4.D【解析】第3题,由各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分配可知,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夏季气温高,为温带季风气候,3~5月蒸发量大,故该地为华北地区。
第4题,华北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农作物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因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故春旱突出。
读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完成5~6题。
5.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种植业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受水分条件制约呈条带状分布B.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C.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麓地带D.都沿交通干线呈条带状分布6.影响甲区域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热量 C.光照D.地形【答案】 5.B 6.B【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甲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种植业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带;乙区域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因此种植业多分布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山麓地带。
第38讲中国区域地理课时跟踪检测训练一、选择题(2025届河南名校压轴联考)山西人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
山西有3 000多年的酿醋史,山西老陈醋更是以“酸、香、甜、绵、醇”享誉国内外。
它除了作为调味品之外,还具有抗菌、美容护肤、除煤气、平衡体内酸碱度、助消化等作用。
山西陈醋选用优质原料经“蒸、酵、熏、淋、陈”五步酿制,但只有经验“夏伏晒,冬捞冰”过程才能叫做老陈醋。
该酿造过程需经验9~12个月的陈酿期。
目前山西地区为扩大市场份额在不断探求新方法。
下图为酿醋过程图,依据材料回答1~3题。
1.依据“山西人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推断错误的是( )A.当地煤炭工业发达,空气中煤气含量大B.当地水土较“硬”,碱性大C.当地气候暖和潮湿,易滋生细菌D.当地多以杂粮面食为主,较不易消化解析:选C 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故暖和潮湿说法是错误的。
山西多煤炭,煤化工产业发达,空气中多煤气;当地蒸发量较大,土壤盐碱化较严峻,碱性大;山西当地习惯吃杂粮面食,较不易消化;结合醋“具有抗菌、美容护肤、除煤气、平衡体内酸碱度、助消化等作用”,可推断答案。
2.可采纳“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工艺是因为山西( )A.光照时间长 B.降水季节改变大C.气温年较差大 D.气温日较差大解析:选C “夏伏晒,冬捞冰”,强调的是夏季高温蒸晒、冬季低温结冰,即必须要有较大的气温年较差。
3.山西为扩大市场份额,应实行的首要措施是( )A.扩大知名度 B.完善交通设施C.提升产品质量 D.改良酿造工艺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老陈醋生产过程长,需9~12个月,严峻影响老陈醋的生产量进而影响市场的拓展。
“享誉国内外”说明质量、知名度已经比较高;完善交通设施会使外运增加,但不是首要措施。
(2025届山西一模)青海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西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藏高原。
第三部分第18课时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相关资料,回答1~3题。
1.A.30°N,105°E B.23.5°N,105°EC.40°N,120°E D.45°N,125°E2.该地形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以上,主要原因是该地形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做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做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3.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冬季气温低B.土壤贫瘠C.热量不足D.光照不足1.A 2.C 3.D [从表中资料可知,该地形区面积较大,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期长,但日照时数少,因此为四川盆地。
受热力作用影响,盆地夜晚降温比周围山地慢,气温高而气流上升,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夜雨。
从农业生产的条件评价,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紫色土壤肥沃是其优势;但阴雨天多,使日照时数少,光照条件差。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图甲)和我国四大盆地剖面图(图乙),回答4~5题。
图甲图乙4.关于四大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季风气候区B.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C.都属于中纬度地区D.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5.①②③④四幅图分别对应图甲中的( )A.abcd B.bcadC.dabc D.dcab4.C 5.D [本题组考查我国的地形分布,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能力,空间定位能力。
四大盆地只有四川盆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柴达木盆地属于青藏高寒气候,处在第一级阶梯上,它们都在中纬度地区;从海拔和经纬度判断,①②③④分别为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别对应dcab。
](2015·福州市高二检测)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练案[43]第3讲中国的区域地理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北唐山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D)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2.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以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B.受地势的影响大,夏季温度高C.冬季经常受寒潮的侵袭,降温剧烈D.地势平坦,沙漠广布[解析]第1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但夏季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小。
第2题,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最主要的自然特征为高寒,该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植被以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等为主,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由于受山地阻挡,该地冬季受寒潮影响小。
(2020·海南地理)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大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
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 411米,下图)的兴建为旅客进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据此完成3~4题。
3.稻城人口稀少,在此兴建机场的主导区位因素是(D)A.地质和地貌B.人口和经济C.气象和水文D.资源和文化4.符合川西地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是(A)①阳光明媚,酥油哈达迎客②四季如春,寺庙钟声回落③山高谷深,青稞美酒飘香④山川形胜,马头琴声悠扬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3题,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大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藏文化是香格里拉旅游区发展的动力,稻城亚丁机场的兴建为旅客进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提高了旅客的通行效率,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4题,川西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及峡谷,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主要民族为藏族,酥油茶、青稞酒、哈达为藏族特色。
四季如春是昆明的气候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
(2021·天津地理)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18.3中国的地理差异随堂训练(xx·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B.寒冻风化作用强烈C.湖泊均为咸水湖,且面积不断增大D.河流春汛、夏汛明显解析:本题组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知识。
由经纬度可判断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图中高差小,所以水能不丰富,太阳能丰富;寒冻风化作用强烈;湖泊大多为咸水湖;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明显,故B选项正确。
答案:B2.对区域内众多湖泊成因的解释,可信的是 ( )①冰川侵蚀形成冰蚀洼地,冰雪融化形成湖泊②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③火山休眠以后火山口积水而成④河流摆动和改道形成湖泊⑤洼地积水融化其下冻土层中的冰,使得洼地越来越深,积水越来越多,形成湖泊A.①②⑤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④⑤解析:青藏高原湖泊众多主要是因为:冰川的侵蚀形成冰蚀洼地,积雪和冰川融化形成湖泊;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洼地积水融化其下冻土层中的冰,使得洼地越来越深,积水越来越多,形成湖泊,故A选项正确。
答案:A(xx·东北三校高三一模)右图为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
每年入冬,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B.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侵蚀C.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缓解干旱D.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解析:本题组考查农业区域发展知识。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故冬灌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土壤中水分多可以减少风力侵蚀,保护表层土壤;冬灌可以缓解干旱;冬灌可使地下水位升高,遇蒸发旺盛,会加重土壤盐碱化,故D选项正确。
答案:D4.下列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小麦冬灌的是( )A.河南B.青海C.黑龙江D.湖南解析:对比四个省区,只有河南是冬小麦主产区,最适宜冬灌,故A选项正确。
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填空题。
1、中国位于 _______半球 (东西)、 ________半球(南北)。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南北跨越纬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小部分位于______带;从经度位置看,我国领土从西到东有_____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__________的东部,最大的大洋----_________的西岸,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
4、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最北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53°N)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______________;(约4°N)最西端:在新疆的_________高原上。
(73°E)最东端:在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的主航道汇合处;(约135°E)5、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_______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__个。
6、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的领海面积约________平方千米,可管辖海域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内海。
我国近海中面积最大的海区是_________。
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8、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______江口,南到_____河口,长约________千米。
9、我国陆地面积约__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______和______,居世界第___位。
10、我国三级行政区划是_____、_____、____。
11、我国共有_______ 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有_______ 个省, _______个自治区,_______ 个直辖市, _______个特别行政区。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18.3中国区域地理练习题组中国区域地理1.(xx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以甘肃省的中药材和甘肃省位置图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农业区位及工业的影响,同时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阐释与表达能力。
第(1)题,地理位置一般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来说明。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结合图示分析其过渡性特征是关键。
第(2)题,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等)和社会经济条件(经验、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等)两大方面分析区位优势,分析时要结合上题和材料中的信息。
第(3)题,发展工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从环境、经济(经济效益、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增加就业、脱贫致富等)三大方面来分析。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
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
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单项选择题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如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右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5.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7.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8.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我国某区域≥10℃积温分布图”,回答9~10题。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18.2中国人文地理练习题组中国人文地理特征(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xx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由材料知,近年来随着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应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改进农田水利设施,能保证粮食生产,但不会使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C项错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不是“连续”的,D项排除;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加大会引起粮食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故选B项。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变化。
选项中四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挤占最多,符合题意。
答案:1.B 2.A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4.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解析:第3题,受地形坡度影响,在不同的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所以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第4题,就单位面积产值而言,菜地花圃>鱼塘>果园>稻田。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郊土地价格上升,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城郊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用地增加,单位面积产值低的农业用地面积降低。
故本题选A项。
答案:3.C 4.A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域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的比重。
18.3中国区域地理题组中国区域地理1.(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以甘肃省的中药材和甘肃省位置图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农业区位及工业的影响,同时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阐释与表达能力。
第(1)题,地理位置一般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来说明。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结合图示分析其过渡性特征是关键。
第(2)题,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等)和社会经济条件(经验、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等)两大方面分析区位优势,分析时要结合上题和材料中的信息。
第(3)题,发展工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从环境、经济(经济效益、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增加就业、脱贫致富等)三大方面来分析。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
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
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解析:本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背景,提供区域地形、气温、工业特点等信息,考查气候特征与成因,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对获取图文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第(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图中显示攀枝花北部、西部有较高大的山脉,且攀枝花市处于河谷中;我国冬季气温受冬季风影响很大,而北部高大山脉对攀枝花起到了阻挡冬季风的作用,使其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另外,位于河谷中,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不断增高而使本市冬季气温较高。
第(2)题,天气特征一般从气温、降水和风等角度描述。
注意文字材料中攀枝花与昆明、成都1月平均气温数值的差异,攀枝花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则可推知多晴天、气温高。
第(3)题,注意审题,“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即可理解为“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反对意见”。
材料中显示攀枝花有“百里钢城”之称,则大气中污染气体含量大;河谷地形相对封闭,气流下沉而易出现逆温,则大气不易与外界交换,从而导致污染气体的浓度增加。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域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最大高差至少有4 000 mB.位于我国农牧过渡带,生态脆弱C.位于中温带,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D.河流以夏汛为主,有结冰期2.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B.甲地地质结构不稳定,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C.乙地坡度更陡,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D.乙地降水量更集中,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河流以夏汛为主,冬季有结冰期。
属于暖温带种植业区,农作物二年三熟。
第2题,甲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等高线较密,地势较陡,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1.D 2.A(2015年太原测评)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按雨季的时间可分为:夏秋雨区、夏雨集中区、春冬阴雨区、夏半年多雨区和全年干旱多晴区。
下图是中国雨季类型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A地区的雨季类型为( )A.全年干旱区B.夏半年多雨区C.夏雨集中区D.春冬阴雨区4.图中B地区夏秋季节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影响B.受高压脊的影响C.受超强台风影响D.受对流雨的影响5.导致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因素主要是( )A.水源B.土壤C.地形D.人类活动解析:第3题,图中A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该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属于夏雨集中区,故C项正确。
第4题,图中B地区位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夏秋季节多雨主要是因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故A项正确;该处不受高压脊控制,故B项错误;该处不受台风影响,故C项错误;该处降雨类型主要是地形雨,故D项错误。
第5题,N地位于河西走廊,受地形影响,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向西北地区延伸,故C项正确;雨季类型划分的依据是降水特征,与水源、土壤、人类活动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3.C 4.A 5.C读图,完成6~7题。
6.P为历史上著名的古城,P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A.遭遇侵略战争,被摧毁B.修建水利工程,整体移民C.过度发展灌溉农业,植被遭破坏D.遭遇洪水灾害,整体被淹没7.Q湖是右上图中相应位置的一个湖泊,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其主要的补给水源为( )A.大气降水B.春季积雪融水C.高山冰雪融水D.地下水解析:第6题,历史古城消失与古城人口增加,过度发展灌溉农业,植被遭到破坏有关。
第7题,Q湖位于塔里木盆地,其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6.C 7.C读我国某区域资源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示区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A.生产规模较小B.资源枯竭C.国内市场狭小D.交通不便9.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B.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C.调整工业布局,将钢铁工业西移D.重点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解析:第8题,图示区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由于重工业发达,耗能多,某些资源面临枯竭。
第9题,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在于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8.B 9.A读我国某水果主产区分布图,回答10~12题。
10.该水果可能是( )A.菠萝B.香蕉C.柑橘D.苹果11.与图中西部主产区相比,东部主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地势平坦,土层深厚C.技术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D.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丰富12.图中甲处大面积扩大该水果种植面积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利于区域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B.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利于改良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D.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解析:第10题,图中阴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黄土高原地区,适合苹果的生长;而菠萝、香蕉属于热带水果,柑橘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
第11题,相比较而言,图中东部地区在光照、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交通更便利,且技术水平高。
第12题,在黄土高原地区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可以使农民创收,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种植苹果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答案:10.D 11.C 12.B二、非选择题13.阅读资料及图,回答下列各题。
和田枣原产于山西太谷,后被移植到新疆和田等地。
和田枣较山西枣具有个大、皮薄、甜度高、营养更丰富等优势。
目前,大量和田枣被运往乌鲁木齐进行精加工后销往全国。
(1)说明和田枣优于山西枣的自然原因。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和田枣运往乌鲁木齐精加工的原因。
解析:第(1)题,应主要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入手。
由于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干旱,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成分积累;同时沙质土壤利于枣树的生长,并且病虫害较少,利于生产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第(2)题,和田枣运往乌鲁木齐精加工的原因是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产业基础较好,工人素质较高,信息、交通较发达,有利于开拓市场。
答案:(1)和田地区干旱少雨,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成分积累;沙质土壤利于枣树的生长;病虫害少,利于生产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2)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产业基础较好,工人素质较高,信息、交通较发达;在此精加工和田枣,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14.(2015年绵阳一模)图Ⅰ和图Ⅱ分别为莱茵河与湘江流域图。
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橘子洲(洲上多美橘,故以此为名)位于湘江长沙段,东临长沙城(图Ⅲ)。
下表为柑橘的生态要素和长沙的气温状况。
(1)(2)评价橘子洲“美橘”生长的气候条件。
(3)判定甲区域的年降水量,并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说明你的判定。
(4)湘江航运价值仅及莱茵河的110。
有人提出将湘江建成为“东方莱茵河”的航运规模经济。
对此你是否支持?并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两地气候有明显差异,因而河流的水量和季节变化差异大。
第(2)题,一般回答气候条件时,先回答气候类型及特点,然后结合材料从光热水角度分析。
第(3)题,依据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及数值、地形等因素可判断甲区域的年降水量。
第(4)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从发展航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湘江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明显,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