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手抄报资料纸字为何从纟边文字稿
- 格式:docx
- 大小:37.86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汉字的⼿抄报内容资料 汉字,是中华⽂明传承之根,也是中华民族凝聚之根。
汉字⽂化蕴藏着⼴博的内涵,具有独特的⽂化魅⼒和审美价值。
你知道汉字的⼿抄报怎么做吗?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关于汉字的`⼿抄报内容资料,希望⼤家喜欢。
关于汉字的⼿抄报的资料参考 ⼀、字谜 视⽽不见怎放⼼(打⼀字) —— 谜底: 祚 黛⽟(打⼀字) —— 谜底: 婪 散打选⼿(打⼀字) —— 谜底: 撒 ⽐九多⼀点 (打⼀字) —— 谜底: 丸 汉朝没⽔(打⼀字) —— 谜底: ⼜ 花⼀半叶⼀半打⼀字 —— 谜底: 华 ⽉亮肩上站着北(打⼀字) —— 谜底: 背 ⼗⼀个⽉亮(打⼀字) —— 谜底: 肝 ⼆、歇后语 ⽼和尚剃头 —— ⼀扫光 糊涂⽼婆 —— 乱当家 爹死娘嫁⼈ —— 各⼈顾各⼈ 跑马使绊⼦ —— 存⼼害⼈ 掐了头的苍蝇 —— 乱撞;不知死活;死活不知 拉着⼿⾛路 —— 你⾏我也⾏ 铁匠说梦话 —— 快打 叫花⼦看滑稽 —— 穷开⼼ 三、古诗名⾔ 1) ⼭外青⼭楼外楼。
——林升《题临安邸》 2) 欲穷千⾥⽬,更上⼀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3) ⼿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 4)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夫出师西征》 5) ⼀⼨光阴⼀⼨⾦。
——王贞⽩《⽩⿅洞⼆⾸》 6) 天⽹恢恢,疏⽽不漏。
——《⽼⼦》 7) 他⼭之⽯,可以攻⽟。
——《诗经·⼩雅·鹤鸣》 8) ⽚⾔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
——刘禹锡《董⽒武陵集记》 9)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禹谟》 10) 不去庆⽗,鲁难未已。
——《左传》【关于汉字的⼿抄报内容资料】。
汉字手抄报资料偏旁1.汉字合体字的组成部分。
旧称左为偏,右为旁。
今泛称合体字的左右上下任何一部分为偏旁。
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偏旁同者,不复广出。
” 宋姜夔《谱》:“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
” 清俞樾《疑义举例·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字有本无偏旁,因与上下字相涉而误加者。
如《诗·关雎篇》:‘展转反侧。
’展字涉下转字而加车旁。
”2.指旁屋侧室。
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礼:诸侯薨於路寝,大夫卒於适室。
死生有命,本无偏旁可避者。
”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
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
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
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
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
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
偏旁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如是否成字的,是否复合可再分的等。
六书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因此文字学界构建了汉字结构分析的新系统,这个系统是:笔画-部件-整字。
与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统提出了“部件”。
部件同偏旁一样,也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汉字基本结构单位。
与偏旁不同的是,它着眼于所有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不仅仅是“六书”中的会意形声,也不仅仅指具体有表音表义的构字成分。
如简化字“云”中的“二”、“ㄙ”,“竖”中的“ㄧㄧ”、“又”、“土”并不都是偏旁,但它们都是部件。
又如“薅”由“ 艹、女、辰、寸”四个部件组成。
绕开了生僻字及不好称说的偏旁。
把汉字分解为部件可以使通用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减到五、六百个,大大减少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提到汉字的起源,大多数中国人会自然而然想到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目前已发现的字符达4000多字。
但是殷墟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语言体系,不可能是凭空出现一种文字达到这样的文明高度。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在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考古发掘中都发现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比之前所知最古老的古埃及纸草文字要早1000多年。
虽然目前只发现了16个字符,但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有关汉字的起源,自古流传着仓颉造字的神话。
黄帝的史官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但是考古发现证明汉字的出现比黄帝时代还要早。
例如山东省昌乐县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称为昌乐骨刻文,是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
昌乐骨刻中有大量的“龙”和【导语】:汉字,是中华艺术的一块瑰宝,是有生命的小精灵。
这些由横竖撇捺组成的汉字,消耗了我们祖先的多少精力呀!“远看汉字,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汉字,好似布阵派兵,井然有序。
”可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祖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字写错了!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
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
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
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的简化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
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
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
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
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名家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
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
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
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
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
代表人物:公孙龙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
约生于周显
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
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
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
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代表人物:惠施
惠施,生于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于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于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版头设计手抄报汉字的演变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现代汉字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同学们想要了解汉字的演变可以考虑画上一幅汉字演变手抄报,有画面有文字,这样的一幅好看的手抄报就完成了。
小学生汉字演变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画法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1、首先在顶部写上“汉字演变”当标题,可以给标题做一个创意的设计,让标题看起来更精致。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2、在右下角画上一位老者,可以给他的手里画上书卷,底部画上不同的汉字和十字表。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3、中间画上一个书卷样式的边框,左上角画上一支毛笔,顶部画上云朵,这样手抄报线稿就完成了。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4、下面开始上色,标题用红色涂,叶子用深绿色和浅绿色,天空用蓝色涂,星星用黄色涂。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5、人物的衣服用藏青色涂,毛笔用褐色和黑色涂,书卷边框用橙色和粉色涂,叶子用绿色涂。
汉字演变手抄报,汉字演变手抄报内容,汉字手抄报,我爱汉字手抄报
6、最后在中间画上格子线,整理一下,这样的一幅好看的汉字演变手抄报就完成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手抄报关于汉字的手抄报关于汉字的手抄报下面是WTT整理的关于汉字的手抄报,供大家参考!汉字(Chinese character),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
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
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
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中国人使用。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这个名称,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
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
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是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汉字”为例:简化字:汉字拼音:hàn zì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手抄报内容资料,汉字手抄报资料/2015/1103/20151103031114952.png" width="450" alt="汉字手抄报" />【汉字来历】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
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
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
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
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错别字笑话】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兵马俑)。
早上起床整理遗容(仪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昨晚左眼皮跳个不停,当时就觉得那是胸罩(凶兆),果然今天皮夹被扒走了。
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致)癌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一份)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钢门)夹到,真倒霉。
逛完花市后,我花钱买下剑男(剑兰),准备带回家过年。
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凶)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优)的好学生小芳决定下个星期日结婚,她写信把这件大喜事告诉在外地打工的弟弟。
汉字的起源手抄报资料汉字起源于何时?如何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文字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制作汉字手抄报是大家都会用到汉字的起源资料,小编分享汉字的起源手抄报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汉字的起源手抄报资料内容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演变包括文字结构的演变和文字形体的演变,它们不仅与时代有关,也与国家或区域、文字用途、书写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关系。
汉字的形体,是指的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
人们一般习惯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于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省长安县花园村遗址就已发现了甲骨契刻符号。
现已发现的商代甲骨,约有十余万片,有字甲骨总数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单字3978个。
现能识读确认的甲骨文有900多个,多为较常用字;不能识读确认的有3000多个,多为人名、地名、族名等专名字。
2、金文:金文,是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固得此名,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
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钟鼎代表古代青铜器,故又称钟鼎文。
其中凹下去者称为阴文,也称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来者称作阳文,也称为识,识是标志的意思。
合称款识。
至今刻铸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复的单字3000多个,可识读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
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更加线条化,文字逐渐走向定型。
4、小篆: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以改变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
小篆文字形体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规定一种统一的写法,废除了古文字许多旧有异形字。
小学五年级汉字手抄报内容素材小学五年级关于汉字手抄报内容素材大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那么关于汉字手抄报内容素材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汉字起源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汉字的来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手抄报资料“纸”字为何从纟边?
在纸诞生以前,丝绸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光辉
灿烂的古文化立下过功勋。
追溯中国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鳖甲壳及牛胛骨上的,以
甲和骨作为文字的载体;钟鼎文——金文,是铭铸在金属器件的文字,其载体是金属。
除此之外,还有将文字刻划在陶器、瓦当上的,称瓦当
文字;还有刻在岩石上的,称刻石。
这些文字阅读起来极不方便,
因而稍后出现了书简。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写在竹简上的。
到了西汉,
发展为写在缣素(白色丝织物)上,称为帛书。
那时,重要的文件
就都用帛书了。
其实,帛书不是始于西汉,在这之前,就已有在
丝织物上写字的了。
在《鲁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
子张问关于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笃敬”,
子张要马上记录下来,来不及去拿简,就写在绅上(绅是丝制宽腰带)。
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书是战国楚帛书,可惜实物已为美
国所收藏,我们不能知其面貌,据说很奇特,上面有书有画。
大
概是因为丝织品代价太高,或者古代传流下来的大量书简未曾全
部换代。
所以在西汉,简书与帛书并存。
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
出土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利苍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简,
都是目前已失传的古代典籍,如孙膑兵法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史
料。
同时又在三号墓(利苍的儿子)发现了大量帛书,有20多种古籍,约12万字,其中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与
现代本不尽相同,都写在缣素上。
综上所述,帛书始见于战国,
到西汉逐步被广泛采用,但囿于缣素价昂,所以与竹简并存。
话说到这儿,“纸”已经呼之欲出了,竹简笨重,缣素
价昂,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替代它们呢?那就是纸。
什么叫纸?据东
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纸下的定义是“纸,丝滓也”。
也就是说,原始的纸是茧衣、缫丝过程中的下脚废丝以及
漂絮时留存在箧底的丝屑纤维形成的一种薄绵片。
这种絮片当然
亦能写字,比起缣素来要便宜得多了,但强度不及缣素。
后来,
就专门用此种丝滓来制作絮片。
因为它是由丝组成的,取名曰“纸”,从糸旁。
用现代技术名称来说,其实它是属于一种“非
织造布”(凡用可纺纤维粘合压制成的絮片,现代称“非织造布”,以区别于纸)。
非织造布是一个非常广宽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将应用于各个方面。
另外,还有一种也是由丝构成的纸,是利
用蚕儿在平面上吐丝,使不能成茧,所得平面丝片,加以压制,
称茧纸。
日本至今还在生产这种茧纸。
用丝来做纸,成本还是太高,后来就出现了用其他纤维(如麻)来造纸。
发现最早的这类纸是在西汉。
到东汉蔡伦将造纸
技术改进,正式生产纸,至此丝与纸才分道扬镳。
后来造纸又改
用非纺织纤维(如木质纤维)。
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纸,另外又造
了一个字,称“帋”,但是这个字推广不开,大家还是喜欢用“纸”字。
因而“纸”字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