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80 KB
- 文档页数:4
四则运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交流与分享。
二、教学内容:1. 加法运算:(1)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减法运算:(1)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乘法运算:(1)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除法运算:(1)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运算定律的应用。
(2)解决复杂的四则运算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四则运算的过程。
(2)运用实物操作,让学生感受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四则运算。
(2)讲解四则运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并进行验证。
3. 课堂讲解:(1)讲解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运用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四则运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数据表处理中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理解公式和函数在数据表处理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加深对数据表处理中四则运算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表格软件中四则运算的基本操作。
公式和函数在数据表处理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和函数的运算逻辑。
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算与电子表格操作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硬件准备:计算机教室,确保每台计算机运行正常。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教师演示。
2. 软件准备: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3. 教学素材准备:准备一些数据表处理的例题和练习题。
准备课后练习题目的电子文档。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同学们,你们在数学课上一定做过很多四则运算的题目吧?那么,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四则运算,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表格软件来更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数据表中进行四则运算。
【新课讲解】(25分钟)1. 电子表格软件简介老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电子表格软件。
它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和数据整理。
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有Excel、WPS表格等。
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概念)2. 电子表格中的四则运算老师:在电子表格中,我们可以使用公式和函数来进行四则运算。
公式是由运算符、单元格引用和常量组成的表达式,用于计算数据。
而函数则是一种预定义的公式,可以执行特定的计算任务。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3. 实际操作演示老师:现在,我将通过演示来教大家如何在电子表格中进行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则运算》”,旨在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及运算法则;(2)掌握在计算机上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四则运算的基本操作;(3)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完成简单的四则运算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会在计算机上完成四则运算;(2)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四则运算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3)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四则运算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程度。
2. 操作技能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计算机上的实际操作,评价其键盘输入和鼠标操作的熟练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通过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合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四则运算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2)演示在计算机上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四则运算的基本操作;(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练习,并纠正错误。
3. 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或在小组内进行四则运算的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一次四则运算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的四则运算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学生在家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练习。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语言、板书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如何改进?2. 学生反思: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对今后的学习有何建议?通过本次《四则运算》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四则运算教案(通用13篇)四则运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同学学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类型运算挨次2让同学熟悉到小数的四则运算挨次和整数一样3让同学通过整数四则运算到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培育其学问的迁移学习、应用力量重难点连乘、乘加、乘减题型中小数四则运算挨次教学用具电子幻灯PPT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也就是关于整数的加、减、乘、除,下面大家推断屏幕上每一小题的运算挨次(板书)(1)连乘:103×8×9从左往右的依次计算(2)乘加:103+8×9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乘减:103-8×9先算乘法,再算减法通过复习整数的四则运算挨次概念分析同整数相同,连乘根据从左往右挨次依次计算;乘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例题讲解一、新授出示P11页“铺瓷砖”,让同学齐读题目,了解题意(a)问题是什么?100块够吗?实际上是问→100块够铺这么大的面积吗?(b)计算面积(c)面积公式(板书)二、同学列式计算(1)提示:先算一块瓷砖面积,再算100块瓷砖面积连乘:0.9×0.9×100(2)110块够吗?A0.9×0.9×110,再和85平方米比较B0.81×10+81乘加课堂练习P11做一做P14第7题做一做【乘加】【乘减】72×0.81+10.47.06×2.4-5.7=58.32+10.4=58.32+10.4=68.72=606.528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连乘:从左往右的依次计算(2)乘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本课作业一课3练课后追记四则运算教案篇2教学内容:P58、59教学目标:1、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题。
2、依据文字计算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3、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究文字计算题的结构。
4、运用树状算图,培育同学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四则运算教案教案标题:四则运算教案目标:1. 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和基本规则;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3.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四则运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式,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如购物、计算时间等。
教学活动:2. 讲解加法运算:a. 介绍加法的符号“+”和加法的定义;b. 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例如:2 + 3 = 5;c.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
3. 讲解减法运算:a. 介绍减法的符号“-”和减法的定义;b. 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例如:5 - 2 = 3;c.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的练习。
4. 讲解乘法运算:a. 介绍乘法的符号“×”和乘法的定义;b. 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例如:2 × 3 = 6;c.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的练习。
5. 讲解除法运算:a. 介绍除法的符号“÷”和除法的定义;b. 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例如:6 ÷ 2 = 3;c.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
巩固活动:6. 综合运用四则运算:a. 提供一些综合运算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问题;b.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解题方法,并进行合作解题。
拓展活动:7. 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四则运算练习,如应用题、多步运算等,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活动:8. 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四则运算的要点和规则;9.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四则运算,提高数学运算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四则运算相关知识的教材;2. 练习题:针对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四则运算练习题;3. 计算器:用于辅助教学和检验学生的计算结果。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掌握情况;2. 作业检查:布置适量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口头提问: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运算教案四则运算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则运算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算教案1学情分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公式的含义和构成,能够在Exel中输入及修改公式。
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使用公式,体会Exel的自动计算功能,并能够对Exel的公式活学活用。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体会Exel公式的重要性及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Exel公式的输入及修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将数学公式转换为Exel公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想利用Exel尽快将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哪位同学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老师用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成绩表”。
学生:用计算器将各科成绩相加,计算出每名同学的总成绩,再录入。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准确。
其实利用Exel中提供的公式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计算任务。
——引入新课——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公式是一种以“=”开头的数学算式,例如,“=B3+100”就是一个公式。
Exel规定用+号表示加、用—号表示减、用*号表示乘、用/号表示除。
公式中只可以使用小括号,Exel计算公式的值与数学中的运算顺序相同。
将没有进行总成绩核算的成绩表发给学生,让大家计算总分。
任务一:公式的输入
引导学生练习使用运算符将数学算式变换并输入到Exle中。
首先将算式(34+56)×0.2+35÷56在Exel中表示出。
然后在选定单元格中输入公式:=(34+56)*0.2+35/56,再敲回车键。
让学生观察单元格中显示的数据。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输入公式两种方法:
1.在单元格中输入=(34+56)*0.2+35/56。
2.在编辑栏中输入=(34+56)*0.2+35/56。
输入完成,敲回车键得出结果。
任务二:用公式计算
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公式中要用到其他单元格中的数据,如何快速引用?
学生探究后发现,可以在公式中输入用到的单元格的地
址。
在公式里使用单元格地址时,Exel会自动从地址对应的单元格中取出有关的值进行计算。
练一练:计算“学生读书情况”工作表中参与调查的人数。
通过练习发现:输入公式时,当前单元格里先显示所输入的公式,敲回车键后,公式立即变成了具体的数值。
任务三:计算总人数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一个学生的成绩,能不能利用公式计算出咱们班所有同学的成绩呢?”
学生操作:在“学生读书情况”工作表的第7行中计算出参与各类图书调查的总人数。
(三)巩固提高
任务四:修改公式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输入公式如果输错了,该怎么办?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如果有错误的公式,可以利用编辑栏修改。
任务五:保存公式并退出Exel。
(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请学生制作自己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各学科成绩表,并
利用公式计算出每学期各科的总分和单学科两学年的总分。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