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婚姻取向及其人口学意义——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629.84 KB
- 文档页数:9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在总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数据变化折射出的若干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老龄化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掌握本国人口资料的基本科学方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掌握人口资料对于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通过对人口资料的统计。
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触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虽的基础数据,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并加以分析,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人,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从人口的城镇化方面来看。
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人,增长81.03%。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面是本人对中国人口变化的简单分析: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 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 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6亿(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从1.07%下降到0.57%,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普查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2,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 10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 44 人减少0. 34 人。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中国人口普查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定期进行的大规模人口普查活动,旨在全面了解中国人口情况,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在2020年进行,其结果涉及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一、人口总量和增长趋势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量为14.96亿。
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约5500万人,增长率为4.5%。
这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逐渐趋缓,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性别比例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人口结构及性别比例的详细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人口中,男性数量为7.78亿,女性数量为7.18亿,男女性别比例为107.7:100。
这表明在整体上,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这一性别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正常情况。
此外,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而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三、人口城乡分布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中国人口的城镇化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3.89%,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人口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人口普查数据还涉及中国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显著增加。
同时,就业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中国的教育和就业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果。
五、人口普查数据的意义与应用人口普查数据是了解和分析中国人口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国家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城市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011 6 上中国人口经济版图当前真相■胡鞍钢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33972万人,比国家“十一五”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总人口控制目标136000万人,少了202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相比,10年共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0.57%,增速相当于1990-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的一半,这反映了妇女总生育率不断下降,估计在1.6左右,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为2.1)。
随着生育率惯性下降,今后十年人口增长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仅明显低于刚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0.72%,而且总人口规模还明显低于该规划所提出的139000万人的约束性目标,估计可能为136500-137000万人之间,少了2100-2500万人。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提前进入零增长(即小于0.2%)阶段。
全国人口普查是基本国情的调查,既使我们对总人口及其构成、分布和特征的“家底”心中有数,又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人口增长惯性及挑战未雨绸缪。
但与前面几次人口普查不一样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不是中国妇女生育率越低越好?总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越好?未来总人口的基数越少越好?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国情及变化趋势?怎样前瞻性地预见、主动地适应、积极地应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挑战?怎样为后人减少人口负债、增加发展红利?这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真正“实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中国人力资本大幅度提高过去十年,不仅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为10.46%),而且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为10.12%)。
中国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历史记录,也创造了人力资本增长最高的历史记录。
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2000年的4563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196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4068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87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两者合计人数从2000年的18631万人提高至2010年30763万人,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为31323万人)接近。
结婚率新低现象的人口学解读作者:宋健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08期【关键词】结婚率低谷人口学【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发布的、自1986年以来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相关数据,笔者得到了1987—2018年共32年的结婚率,并绘制了年度变化曲线图(见图1),发现近30年来,结婚率最低值是2002年的6.10‰,最高值是2013年的9.92‰。
由此可将近年来中国结婚率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7—2002年,结婚率呈缓慢下降态势。
1992年之前中国结婚率超过8‰,在8.20‰—8.60‰区间范围内变化;1993年降到7.75‰,此后直到1999年,结婚率在7.05‰—7.80‰区间范围内变化;2000年结婚率降至6.70‰,并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6.10‰。
第二个阶段是2003—2013年,结婚率在波动中呈较快上升态势。
2003—2005年结婚率仍在6.30‰—6.65‰的范围内波动;2006年上升到7.19‰,2007年继续上升到7.50‰;2008年达到8.27‰;2009—2013年期间均在9‰以上水平,从2009年的9.10‰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9.92‰。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结婚率呈迅速下降态势。
2014年和2015年结婚率均超过9‰,分别为9.58‰和9.00‰;2016年回落为8.3‰;2017年和2018年继续回落至7.7‰和7.3‰。
从近30年来中国结婚率的变化来看,目前中国结婚率水平并非最低,尚未达到第一个低谷期间的最低值,但从趋势看似乎正在走入第二个低谷。
公报数据还透露了另外两个信息,一是关于结婚率的水平。
在1996年之前,由于结婚登记还需要经过申请—批准的程序,批准比例大约在95%左右,因此实际结婚登记对数少于申请结婚对数。
自1997年起,至少在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不再出现申请和批准的字样。
如果将1987—1996年期间各年申请但未经批准的结婚对数考虑进来(反映结婚需求),并以此计算相应年份的结婚率,会或多或少提升当年结婚率的水平,如1987年和1994年可能的结婚率就会分别达到9.02‰和8.11‰,比实际结婚率8.60‰和7.80‰分别高0.42个千分点和0.31个千分点。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近年来,有关婚姻问题的讨论日渐热烈。
一方面,结了婚的人增加了离婚风险,另一方面,青年越来越不急于结婚。
而城市女白领的“结婚难”现象,更是让家庭和社会都为之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老年人的再婚和同居问题又成为媒体关注的主要内容。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对此,我们要问: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到底如何?中国人口的婚姻状态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1]离婚率的上升是否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系?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婚姻状态进行系统分析的可信资料。
再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对以往历史数据的重新修订,我们基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婚姻结构变化和“离婚”趋势做出判断。
一登记结婚对数减少,离婚率逐年上升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家统计局修订了以往的离婚率数据,改用世界各国通用的计算粗离婚率的指标,以当年每1000人中的离婚对数计算中国的离婚率。
新的数据,虽然调低了粗离婚率的数字,但仍然表示出了离婚率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基数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登记结婚“对数”,在1992年之前,处于徘徊上升的态势,但在1992年之后,则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所以,1992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伴随中国人口转型的加剧——从人口迅速增长期向人口静止期的过渡,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开始减少——这使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趋于降低。
在结婚对数1992年的957.5万对降低到2005年的823.1万对的同时,中国内地居民初婚登记结婚的人数也从1992年高峰拐点的1832.1万人开始波动式下降——1996年下降到1781.7万人,1997年下降到1726万人,到1998年下降到1675.4万人(比1992年净减少约15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