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张仪列传(10)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译文: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史记·张仪列传全文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张仪列传与苏秦列传堪称姊妹篇。
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合纵以燕为主,张仪连横以魏为主,文法也一纵一横。
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雄心勃勃,一往无前,为追求事功而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表现了他们的雄才大略,体现了他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张仪除了张扬暴露合纵的短处,用以附会自己的主张而外,借秦国强大的势力,又多以威胁利诱、欺诈行骗的权术,成为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
很多段落,不像史书的人物传记,却逼似后世小说。
张仪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行骗楚王就几乎具备后世小说的全部特征。
几百字的小文就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其中又不乏戏剧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而富于个性特征。
笔触灵活,神彩飞扬,又不乏幽默之笔,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得曲曲折折、有声有色。
其中张仪的欺诈权变之术,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他的气质、风度,侃侃而谈的才能,善于借物转祸为福的本领;楚王的贪婪愚蠢,刚愎自用,感情的冲动;陈轸的老谋深算、li o事如神、耿介衷肠、直面陈言,于严肃、庄重气氛中的诙谐幽默的风采,都在矛盾纠葛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秦激张仪入秦,历来被人所激赏。
张仪被楚相诬陷盗璧,鞭笞数百,投奔苏秦,却被拒之门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凭借不期的资助,得以被惠王任用。
情节曲折多变,故事性强。
张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过程,性格逐渐展开,前有蓄势,后有照应,使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
人物对话极其简洁,个性化语言刻画了个性化的人物,已为后世小说的楷模。
当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
廖廖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
本传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说韩时,对秦兵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描写,对战马夸诞放漫的描摹,犹如大笔泼墨,使人感到万马奔腾的声势。
【翻译】: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
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
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能够求得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不久苏秦对他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
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
然而,他很贫穷,没有进身之阶。
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苏秦禀明赵王,发给他金钱、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逐渐地接近他,还以车马金钱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
《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译文: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国学典籍】《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张仪列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文言百练:史记·张仪列传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
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张仪乃请行。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
”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
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
”遂使楚。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
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不若为言而出之。
”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
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
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
”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
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
夫匹夫犹不忘仇讎,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
”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
后而倍之,不可。
”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B.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C.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D.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代史著作,由司马迁撰写。
其中张仪列传是史书中的一篇章节,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张仪的事迹和思想。
下面将为你呈现史记张仪列传的原文,并进行简要的解析。
张仪者,赵之子也。
赵襄子娶仪父之女,生仪。
张仪幼时聪慧过人,好学勤思。
他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理论和策略。
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学问和卓越智慧的人物。
张仪清楚地认识到,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斗,矛盾频发。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以求谋主”。
他主张与强大国家结盟,同时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内外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张仪曾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先后拜访了赵、魏、齐、楚等国。
他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和智慧,成功地为赵国争取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
在被封为将相之后,他进一步推动了赵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为赵国的强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张仪的政治观点和策略并不受到所有人的认可。
有些人认为他过于依赖外国势力,忽视了国内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尤其是在韩、赵之争的时候,张仪的外交策略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然而,张仪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最终通过稳定国内的政局和多方面的外交斡旋,成功地达成了与韩国的和约,使得赵国得以安定发展。
总的来说,张仪是一个具有卓越才能和智慧的政治家。
他提出并坚持自己的外交理论,并成功地将其付诸实践,为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和经验对于后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们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史记张仪列传的原文为史书中的一篇章节,采用了记叙文的形式,通过对张仪的事迹和思想的描述来展示其伟大的政治才能。
全文较长,如需查看原文,请参考史记的相关版本。
《史记-张仪列传楚怀王闻张仪来》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张仪列传楚怀王闻张仪来》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2],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3],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4],秦楚娶妇嫁女,长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2],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3],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4],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
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张仪据说也是鬼谷子老师的徒弟。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译文: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史记·张仪列传(10)全文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①,欲以武关外易之②。
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张仪乃请行。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
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
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③。
遂使楚。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
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④?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⑤,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⑥。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⑦。
不若为言而出之。
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
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
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⑧。
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①要(yāo,腰):要挟、威胁。
②易:换,交换。
③上愿:最高愿望。
④贱:轻视,鄙弃。
⑤不:《索引》谓:不字当作必。
时张仪为楚所囚,故必欲出之也。
《正义》则云:秦王不欲出张仪使楚,若欲自行,今欲以上庸地及美人赎仪。
按两说皆可通,但不必径改原字。
⑥媵(yng,硬)随嫁侍女。
⑦斥:被排斥,被废除。
⑧鱼肉:任人宰割。
比喻被人欺凌、屠戮。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
四国,被险带河①,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余万②,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出。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③,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④,必折天下之脊⑤,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⑥。
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⑦。
①被险带河:谓秦国四周地势险要,中有黄河流经。
被,同披,带,带子,流经穿过的意思。
②虎贲:勇武之士。
贲,奔跑。
③安难乐死:不避艰苦危难,乐于牺牲。
④席卷:有如卷席,全部占有。
⑤折天下之脊:常山在天下之北,就像人的脊背。
折,折断。
⑥格:抵挡,抵御。
⑦过:错误,过失。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①,韩之上地不通。
下河东,取城皋,韩必入臣②,梁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无危?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饰辩虚辞③,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己,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①甲:古代军人穿的皮制护身衣。
此处指代军队。
②入臣:到秦国去称臣。
③饰辩虚辞:粉饰巧辩,言辞铺张而空洞。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①,至楚三千余里。
舫船载卒②,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
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
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③,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下相及也。
夫(待)〔恃〕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①已:通以。
而。
②舫船:两船相并。
舫,《索引》谓并两船也。
③城守:据城守御。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①,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②。
楚尝与秦构难③,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候执珪死者七十余人④,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危于此者矣。
愿大王孰计之。
①逆:背逆,违背。
②合:并,吞并。
③构难:造成祸患。
④执珪:爵位名。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①,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②,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③。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入齐④,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⑤。
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⑥,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⑦,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
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①关:锁住。
天下之匈:把卫阳晋看作是天下的胸膛。
匈,同胸,胸膛。
②指:趋向,走向。
③泗上十二诸侯:指泗水流域的宋、鲁、邹、莒等小的诸侯国。
十二:虚数。
④详:通佯。
假装。
⑤车裂:撕裂人体的一种酷刑。
俗称五马分尸。
市:人多聚集的市场,街市。
⑥混一:统一。
⑦效:送,献出。
汤沐之邑:天子赐给诸侯的封邑,邑内收入供诸侯作汤沐之资用。
汤沐,即沐浴。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
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①;今纵弗忍杀之②,又听其邪说,不可。
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
后而倍之,不可。
故卒许张仪,与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