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79.01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本单元重点概念:化学键、分子、离子、离子键、共价键等。
2. 复习本单元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3. 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复习内容:
1. 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
2. 分子和分子的性质
3. 离子和离子键的形成
4. 共价键的形成及性质
三、复习方法:
1. 常规复习:通过课堂讲解、习题训练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复习;
2. 实验复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复习;
3. 综合复习:通过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
四、复习习题:
1. 如何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请描述一下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 请解释一下离子的性质?
4. 用实验方法证明氯气分子分子式为Cl₂。
5. 请问在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复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确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对于分子、离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也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复习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
整理好课堂讲义及笔记,有意识地回顾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及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提高课程整体理解和掌握水平。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实验准备】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讲授新课: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现象:红色褪去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碳元素组成石墨(两种单质)(一种元素)(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例如:3、C60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考点梳理1、碳单质有和,其中金刚石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而石墨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差异的原因是:。
2、木炭和活性炭具有性,此性质是它们的性质,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其中的吸附能力较大。
3、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但是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反应。
4、碳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体现性。
氧气充足时生成,氧气不充足时生成。
5、碳还具有性,在较高温度下不但能与氧化铜反应:而且还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
6、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制相同,可以用收集气体。
其反应原理是。
如何验满呢?,验满的原理是,因此,可以利用此性质用来,此处还利用哪条物理性质;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呢?,盛放氢氧化钙的试剂瓶的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物质如何除去?。
7、一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其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8、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具有性,火焰呈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前必须。
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
9、煤气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二、经典例题1、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完全溶解。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易溶)。
当二氧化碳持续不断的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图中的()2、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沉淀a g,若相同质量的CO2,经过CO2→CO→CO2的一系列的变化后(假设无损耗),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多生得到沉淀b g ,则A与B的关系为()A.a = b B.3a = b C.a = 2b D.2a = b3、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已知:C是一种金属,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写出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A.B.C.D.E.______三、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B.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C.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CO2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D.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2、防毒面具滤毒罐内盛放的物质是()A.石墨B.活性炭C.焦炭D.生石灰3、符合右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4、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2)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_;(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晰起来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①掌握碳、CO、CO2性质和用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并初步说明所用的试剂、装置、收集方法的原因。
③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示例讲解,练习反馈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本单元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规可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⑴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⑵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知识。
2、难点: ⑴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讨论、练习等活动。
⑵探究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复习方式:猜词语游戏事先准备好词语卡片:金刚石、石墨、C60两人一组:一人背对卡片,一人面对卡片,利用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词语解释,猜测。
另选一名学生将性质和对应的用途整理成板书小结:为什么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二)复习碳的化学性质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来复习碳的三个化学性质,一名学生板书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可燃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3、还原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三)复习碳的氧化物(CO2和CO)选两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四)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发生装置: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__________ 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记住常见的碳单质、性质、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3、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污染知识要点: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3、还原性: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一、考点梳理
1、碳单质有和,其中金刚石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而石墨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差异的原因是:。
2、木炭和活性炭具有性,此性质是它们的性质,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其中的吸附能力较大。
3、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但是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反应。
4、碳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体现性。
氧气充足时生成
,氧气不充足时生成。
5、碳还具有性,在较高温度下不但能与氧化铜反应:
而且还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
6、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制相同,可以用收集气体。
其反应原理是。
如何验满呢?
,验满的原理是,因此,可以利用此性质用来,此处还利用哪条物理性质;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呢?,盛放氢氧化钙的试剂瓶的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物质如何除去?。
7、一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其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8、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具有性,火焰呈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前必须。
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
9、煤气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二、经典例题
1、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完全溶解。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易溶)。
当二氧化碳持续不断的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图中的()
2、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沉淀a g,若相同质量的CO2,经过CO2→CO→CO2的一系列的变化后(假设无损耗),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多生得到
沉淀b g ,则A与B的关系为()
A.a = b B.3a = b C.a = 2b D.2a = b
3、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
已知:C是一种金属,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写出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A.B.C.D.E.______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
B.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
C.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CO2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2、防毒面具滤毒罐内盛放的物质是()
A.石墨B.活性炭
C.焦炭D.生石灰
3、符合右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
4、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CO2的质量/g 1.54 3.18 4.4 m (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2)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_;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