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7.56 KB
- 文档页数:4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相比较以前的课标,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
“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以前强调的双基,即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
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既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
学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研究数学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是逻辑性强、抽象度高,小学生不易理解。
例如:在讲2、5、3的倍数特征时时,第一节课先讲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但接下的第二节课要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两节课要讲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段跳跃。
因为第一节课学生们注意和观察的是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学有什么特征,而第二节课则变成了观察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什么特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9月23日,在基地学校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带教导师指导下我初次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中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一、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认为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各体差异的关系。
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对待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完备,设置不同的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第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
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
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
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篇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