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一个苹果》教学实录]一个苹果教学设计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并且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给课文分了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认为谁最需要吃这只苹果,最想吃这只苹果呢?板书:最需要吃最想吃自己读读第二段,划划句子,圈圈词语。
(分析:以此思考展开以下教学过程,旨在间域大,解答距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已见,培养其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生:(自读第二段,划句子,圈词语)师:你能大胆地说说自己的观点吗?生1:我认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
因为小蓝受了重伤。
我是从这句话中看出来的: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师:(随即出示该句)生2:我来说说这句中描写脸色的词。
“黑黄黑黄”是“ABAB”形的重叠词,说明脸色很难看,小蓝缺乏营养,很需要吃这只苹果。
生3:“干得发紫”表明干渴到了极点。
师:小蓝是伤病员,嘴唇应该没有血色,怎么会“发紫”呢?生4:这是因为他缺少水份,嘴唇里仅有的一点血也仿佛凝固了。
再问“深细”上点。
(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体会“干渴极了”的程度,不妨可以将学生未答到点处。
)师:说得真好。
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小蓝干渴到了极点的样子。
我们真应该读好它啊。
板书:干渴极了生:齐读此句。
生:我发现小蓝也很想吃这只苹果。
我是从这句话中看出来的:“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
师:刚才,我们通过找句子,通过句子中的这些词,体会到了小蓝干渴极了,需要吃这只苹果,也想吃这苹果。
(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吗?(分析:鼓励学生继续各抒见解,并以此问作为教学过程的承接。
)生:我认为小李最需要吃这只苹果。
我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
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子,脸上都是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师随即出示此句)小李干渴极了,嘴唇都裂了。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的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1952年初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与敌军展开激烈争夺战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谁都不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这篇文章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存在困难。
要想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和巧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一、生夸苹果,导入新课1、出示苹果图片,让生夸夸它。
2、读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一个苹果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1、播放纪录片《上甘岭战役》片段。
2、渲染情境,凸显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几天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
就在这个时侯,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2)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前准备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导入新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
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
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
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题。
)2.齐读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什么事等问题?)二、自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文,理清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1.自由读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
例如:(出示以下句子)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苹果的名称、产地、特点等基本知识;(2)了解苹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3)掌握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如“apple”、“red”、“yellow”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意识;(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苹果的基本知识;(2)苹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3)英语单词和短语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苹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的理解;(2)英语单词和短语的记忆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张苹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水果?”(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苹果的知识。
”2. 认识苹果(1)教师展示不同品种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2)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苹果的产地、特点等基本知识;(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介绍苹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
3. 苹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1)教师介绍苹果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2)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苹果的食用方法,如生吃、榨汁、炖汤等;(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分享一些苹果的食疗方。
4. 英语单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与苹果相关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如“apple”、“red”、“yellow”等;(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用英语描述苹果的特点和食用方法;(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错误进行纠正。
5. 小组合作,制作苹果拼盘(1)教师分发苹果和装饰材料,学生分组合作,制作苹果拼盘;(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相互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展示拼盘作品,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一个苹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一个苹果”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故事《一个苹果》的阅读与理解。
2. 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 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美好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一个苹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二、故事理解(10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故事中的美好品质。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注意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故事中的一个苹果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
六、情景模拟(10分钟)1. 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如分享苹果的场景。
2. 学生参与情景模拟,增强体验感。
七、口语表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口语表达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创作展示(10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故事相关的画作或手工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九、家园共育(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出家庭作业,如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分享活动。
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教学形式教师白晓艳单位高陵县药惠乡草王小学课题名称一个苹果学情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要点:1.农村小学五年级孩子,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都是在家中人的关爱中长大的,多半都比较自私,《一个苹果》所讲述的内容孩子们比较陌生,可能在影视资料与图片画册中见到,对于战友们这种珍贵的感情理解有些困难,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本科的教学就比较的重要。
2.布置预习等方式了解学情;通过表格进行登记。
二、教材分析要点:《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的是志愿军战士在艰难时刻分吃一个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要有理解那种珍贵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关爱的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等。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图片导入:1. 教师出示PPT苹果的图片,询问学生:大家来描述一下:看到这个苹果,你有什么想法?教师同时进行板书:一个苹果学生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教师总结。
这个诱人的苹果在现在并不稀奇,又便宜又常见,可在某个特殊的年代,它却特别珍贵,为什么呢?2.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上甘岭战役战争的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在多媒体课件上首先展示一个苹果的图片,用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引发大家关注。
学生简单描述苹果之后,教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个普通的苹果,在某个特殊的(3)小组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各小组派代表挑选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进行学习,分组学习描写战士的句子,小组讨论完毕,由小组代表对自己组的任务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符的战士形象图片,引导全班学生对本小组的汇报段落进行补充和评价,再用PPT出示苹果图片,引起学生思考苹果与每位战士的联系。
)(4)教师出示PPT完整图,并作补充和评价。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传苹果的过程。
2、通过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感受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传苹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2、通过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感受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一个苹果》。
(板书课题并画苹果)二、揭示目标三、自学指导1、这是一个是什么样的苹果?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认为谁最需要吃这个苹果,最想吃这个苹果?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画出句子,圈圈词语,并在旁边写出感受。
时间:5分钟方法:读、思、画、写检测方法:提问四、质疑探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连长: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步话机员: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运输员;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
过渡语: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友情。
(分角色朗读1------14自然段)过渡语:苹果转了两圈,结果怎样?为什么?五、比一比,说一说“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因为战士们心中想的都是别人,宁可自己忍受渴得煎熬,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板书:舍己为人、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六、品读感悟:防炮洞里格外沉静,看着这大半个苹果,战士们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如何?在下面这句话中找出词语。
为什么“我”迸出了幸福骄傲的泪花?一瞬间,我的喉咙被一种强烈的感情堵住了。
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一个苹果课文_一个苹果教学设计课文《一个苹果》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
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
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
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
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半路上捡到的。
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说实在的,自从24日我连出击开始,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
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
”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
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
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
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
”我把苹果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
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
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
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
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
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苹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的内容,能够正确朗读故事;2. 能够理解故事的意义,感受故事所传递的情感;3. 能够简单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4.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准备:1. 小学语文上册教科书《语文知识与技能》;2. 绘本《一个苹果》;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4. 黑板、白板和相应的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上展示一张图片,包含一个苹果的图案。
2. 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图片,引发学生们对苹果的注意和思考,并引导学生们谈论苹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
二、讲述故事(10分钟)1. 教师出示绘本《一个苹果》,向学生们展示书的封面,并简要介绍书的标题和作者。
2. 教师读一遍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跟读故事的文字,注意语调和语感,并展示书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三、理解故事(15分钟)1. 教师用教学课件或黑板上展示故事的关键词汇,并解释词义。
2. 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如:“故事中的女孩捡到了一个苹果,为什么不吃它呢?”“女孩遇到困难,她选择了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呢?”四、读懂故事(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学课件或黑板上的提示,提问学生们关于故事情节和细节的问题。
2. 学生根据所读内容回答问题,并逐步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五、情感表达(10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们就故事中的感人片段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自由发挥,用简单、准确的语言进行情感表达。
六、句型练习(10分钟)1. 教师用教学课件或黑板上示范几个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句子,并解释其结构和意义。
2.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相关句型的练习,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们进行自我总结,回顾所学内容,理清思绪。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体贴的战友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四、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
知道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
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
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
就
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
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
小结: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
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
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
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
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
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
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一个苹果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谁也没有吃,回到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剩下大半个)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
这是基础。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
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