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1例利奈唑胺引起骨髓抑制病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5.95 KB
- 文档页数:3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1],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2]。
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的骨髓抑制,包括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60.5%[3]。
本文通过追踪一例高度怀疑利奈唑胺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之间有无关联性,加强对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的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女,84岁,以间断咳嗽、痰多10天,加重伴呼吸困难8天为代主诉入院现病史:10天前可疑受凉后出现咳嗽,伴咳痰,为黄白色黏痰,粘稠不易咳出,伴乏力、懒言,无发热、咯血,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意识较前无明显变化(痴呆状),家属给予吸氧治疗,症状较前未见明显好转;8天前出现气促、呼吸费力,伴意识障碍,表现为呼之不应,余症状同前,为求进一步治疗急呼120,院前指尖血氧饱和度为80%,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6%,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以“呼吸衰竭”收入EICU。
入EICU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
患者肺泡灌洗液回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以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后出现拔管困难2天前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入科后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抗感染、化痰平喘、抗凝抗聚、营养支持等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病10年余,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 qd、倍他乐克47.5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 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10余年,近期进食差,未使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监测餐后血糖8mmol/l左右个人史,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查体:T:37.0℃,P:99次/分,BP:132/56mmHg,R:15次/分,SpO2:98%(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021.11.21血常规+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 偏高, C反应蛋白37.69 mg/l;PCT:1.3ng/ml。
1例利奈唑胺致MRSA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姜继锋;王丽;童凌斐【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tion of the drug an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specific condition with MRSA infection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a case tetralogy of fallot with infectious endocarditis induced by MRSA and pulmonary infection.Results: The platelet continuously decreased during th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with the vancomycin hydrochloride, levofloxacin hydrochloride and linezolid, which is linked with the linezolid.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changing the drug programs.Conclus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linical disease,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must master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monitor the related index.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need to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judge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 when they face to the possible adverse reaction.%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在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
1例利奈唑胺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学监护邓英光;张紫萍;林茵;郭秀彩【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利奈唑胺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个体化用药和用药监护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例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判断可疑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总结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结果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其高危因素有高龄、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及肾功能不全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学监护,可以促进临床更加规范、合理地用药,更好地体现个体化用药及用药监护.%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individualized drug use and medication monitoring of linezolid-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 patient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icious drug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are. Results Thrombocytopenia was the 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duced by linezolid. The high risk factors were advanced age, long-term treatment, combined use of more than 3 kinds of antibiotics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 in pharmaceutical care can promote more standardized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al, and better reflect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and medication monitoring.【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7(026)023【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药师;药学监护;药品不良反应【作者】邓英光;张紫萍;林茵;郭秀彩【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620;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6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R978.1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因某些药物致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为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1]。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作者:郑亮白浩徐文俊方洁来源:《上海医药》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討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治疗策略,为优化利奈唑胺给药方案积累经验。
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高龄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的治疗,在患者使用标准剂量的利奈唑胺治疗出现血小板下降时,运用治疗药物监测,协助临床医师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选择、后续方案调整、疗效观察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
结果: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药物的剂量,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血小板恢复正常。
结论:临床药师作为临床团队一员,应充分运用药学知识结构特长,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观察药物疗效,监测不良反应,保证药物治疗安全、经济、有效、合理。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下降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中图分类号:R978.19; R96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1-0056-05 A case report of linezolid individualized administrationZHENG Liang1*, BAI Hao2, XU Wenjun3, FANG Jie4**(1.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Guangdong Zhanjiang 524045,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ongqing Cancer Hospital, Chongqing 400030,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armacy,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Yangzhou 225001,China; 4. Department of Pharmacy,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strategy of individualized administration of linezolid so as to accumulate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inezolid dosage regimen. Methods: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pneumonia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In case platelet count decreased when standard doses of linezolid was given, the pharmacist assisted clinicians in optimizing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regimens by the monitoring of medication and meanwhile perform pharmaceutical care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initial dosing options, follow-up therapy adjustments, efficacy observ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Results: The infection wa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dose adjustment of the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of therapeutic drug. Conclusion: As a member of the clinical team,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pharmacy knowledge, develop a reasonable treatment regim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situation, observe the drug efficacy and monitor adverse reaction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drug treatment is safe, economical,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dividuation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噁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尤其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Pneumococcus, PRSP)感染疗效确切。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利奈唑胺(Lenalidomide)是一种口服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药物。
由于利奈唑胺具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和广泛的代谢途径,个体化给药等因素对其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结合一个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的临床案例进行报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个体化治疗。
患者张某,女性,62岁,因发现全身骨痛伴血常规异常入院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和骨髓穿刺,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经过综合评估,医生决定对患者进行利奈唑胺联合多西他赛和地塞米松(Rd)方案化疗。
由于利奈唑胺的代谢途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肝功能、年龄、性别等,因此在开始治疗前,医生对患者的一些生理指标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评估。
结果显示患者的肝功能较差,肝代谢功能减退。
基于此情况,医生决定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利奈唑胺治疗。
医生在给予利奈唑胺的初始剂量上进行了调整,将其降低了20%。
然后,医生密切观察了患者的用药反应和副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调整。
在接受了两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后,医生进一步调整了利奈唑胺的剂量,逐渐将其增加至原定方案的标准剂量,并继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
经过5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的肿瘤负荷明显减轻,同时伴随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这一例个体化给药的临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利奈唑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个体化给药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利奈唑胺的剂量,以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个体化给药是利奈唑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利奈唑胺的个体化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参与1例利奈唑胺引起骨髓抑制病例分析党欢;乔逸【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6(025)009【总页数】3页(P684-686)【作者】党欢;乔逸【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32【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医疗机构不断建立与健全临床药师制度,深化临床药师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使临床药师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认可[1]。
现就临床药师参与1 例利奈唑胺引起骨髓抑制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81 岁,10年前查体时发现左侧额顶部肿瘤,考虑脑膜瘤可能,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昏,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予以保守观察。
1月前出现语言不流利,自感右侧肢体乏力感,复查头部MRI示肿瘤明显增大。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9月7日入院(肿瘤科)。
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可,大小便尚可,体重有下降。
2015年5月我院消化外科直肠癌手术病史。
吸烟50年,每日1包,已戒烟4个月。
1.2 治疗方案患者于2015年9月9日在全麻下行开颅左侧额顶部肿瘤切除术。
9月14日患者痰涂片检查见中等量G+球菌(成堆或链状分布),见少量G-杆菌,偶见真菌孢子,快速血沉试验26 mm/h。
复查胸部CT示两肺间质增生,右肺中上叶及左肺上叶小结节,多考虑硬结灶,双下肺胸膜下渗出较前增多,给予美罗培南0.5 g,每6 h 1次抗感染,患者白细胞(WB C)14.26×109/L,血小板(PLT)164×109/L,血红蛋白(Hb)126 g/L,红细胞(RBC)3.79×1012/L。
9月18日患者肺部感染明显加重,根据痰培养结果,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敏感,米诺环素中度敏感,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2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52 IU/L,临床药师建议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49 mL/min)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临床未予采纳,予以加用利奈唑胺注射液0.6 g,每12 h 1次。
病例分析一例化疗性骨髓抑制的病例分析河南圣德医院药学部刘胜化疗性骨髓抑制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引起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
化疗性骨髓抑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化疗药物对特定干细胞动力学的影响,减少周围血液中成熟的,有功能的血细胞数量,其减少的程度与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成分的生存期有关。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严重影响患者化疗周期及预后,因此在临床中应针对骨髓抑制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
一、病史摘要患者,女,53岁,主诉“确诊右肺腺癌6月余”。
6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痒、干咳,无发热、胸痛等伴随症状,郑大一附院行CT示:右肺上叶占位,考虑癌并右肺上叶、中叶不张;双肺结节影,考虑转移,纵膈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双肺炎症,右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肝内多发转移。
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示:(右肺病灶细胞块)腺癌。
PET-CT提示全身多处骨骼转移。
2018.8.15于郑大一附院行“培美曲塞+奈达铂”方案化疗一周期,过程顺利。
后因分子病理检测示:KIF5B-RET(E15:E12)基因融合,丰度28.39%,遂口服“卡博替尼”至今。
2月来患者间断发生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等症状,当地按感冒治疗无效后来我院进一步治疗,门诊拟诊断为“支气管恶性肿瘤”收入院。
患者近期以来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2019.2.18 CT示(与2018.10.15老片比):肺癌靶向治疗后,右肺中叶结节,考虑恶性,较前增大;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转移,较前增多、增多;右侧胸膜局限性增厚,较前加重;心包积液,较前增多;胸4、7、腰2压缩性骨折,多发骨质异常密度,考虑转移,部分较前密度增高;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较前增多、增大,考虑转移。
利奈唑胺致粒细胞缺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姜辉李曙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干部一科(武汉430070)利奈唑胺是一种噁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感染。
由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由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
由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或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
它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核糖体rRNA的50S亚单位结合,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利奈唑胺进入临床后,在带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其毒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本文报告一例我们遇到的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药血液系统副作用的认识。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
因反复咳喘2年,再发一周,加重伴胸闷、心慌半天。
于2009年11月27日入院。
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I型呼吸衰竭。
经抗感染、平喘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同时伴有尿量减少,尿素:27.16mmol/L,肌酐:313umol/L。
从2009年12月24日开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009年12月31日开始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
因为痰培养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从2010年1月1日开始给予利奈唑胺6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至2010年1月7日停用。
在此期间血常规变化情况:2010年1月1日,WBC:10.4×109/L,RBC:2.99×1012/L, PLT:92×109/L。
2010年1月2日,WBC:9.7×109/L,RBC:3.17×1012/L, PLT:81×109/L。
2010年1月4日,WBC:3.5×109/L,RBC:3.37×1012/L, PLT:119×109/L。
2010年1月6日,WBC:0.5×109/L,RBC:3.79×1012/L, PLT:79×109/L。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
利奈唑胺是一种抗癌药物,常用于治疗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
但是,由于利奈唑胺的代谢和清除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给药后的药物暴露存在差异,这会导致一些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治疗失败等情况。
因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利奈唑胺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此次报道的一例患者为一名男性,患有结直肠癌。
该患者初次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按照标准剂量给予利奈唑胺治疗。
但是,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如口干、恶心、腹泻等症状。
此后,医生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重新给药,即根据该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年龄和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最终,患者在接受个体化治疗方案后,在不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肿瘤。
经过分析,该患者在药物代谢、清除和暴露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首先,该患者的肝功能较差,这意味着他的药物代谢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其次,该患者的年龄偏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因此他的药物清除速度也会降低。
此外,该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如体重、身高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过程中,医生首先对该患者的生理和药物代谢指标进行了全面评估。
然后,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具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即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等方面。
最终,该患者在接受个体化治疗方案后,在不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肿瘤。
总之,个体化给药是当前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了解越来越多的药物代谢机制,我们将能够为更多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利奈唑胺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来发挥作用。
不同个体对于利奈唑胺的药物代谢和反应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给药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报道一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的案例,并讨论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患者X,女性,45岁,因为乳腺癌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且侵袭性较强,需要进行辅助化疗。
经过化疗方案讨论,决定采用利奈唑胺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同时结合放疗进行综合治疗。
由于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存在肝功能不全的情况,进而导致其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
医生决定对该患者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了针对性的利奈唑胺剂量和用药方案。
在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时,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史了解。
随后,通过对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药物代谢酶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患者对利奈唑胺的代谢能力和药物敏感性。
最终,医生制定了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药物剂量、增加给药间隔等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的疗效,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肿瘤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缩小趋势。
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
这一例个体化给药方案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的好处,同时也展示了个体化给药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个体化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合相关的药物代谢和反应机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核心在于将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化,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癌症治疗中,个体化给药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其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
个体化给药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代谢速度、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传统的给药方案往往只能满足一部分患者的需求。
通过个体化给药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征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