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马陵之战》
- 格式:docx
- 大小:13.49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25* 马陵之战课型新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重点读懂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
难点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准备课件展示台板书设计25 马陵之战齐军孙膑减灶示弱诱敌追赶全歼魏军魏军庞涓孤军深入自刎而死溃不成军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媒体运用学习活动修改意见入文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过哪些战争故事片?说说你们看后的感受。
2.揭示课题:马陵之战3.讲述战争背景。
简介文中主人公孙膑学文课件、展示台一、听,初步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
2.说说你初步感知到什么?(课文的大意)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二、品,分层读文,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
3.书写生字词。
4.说说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层次。
2.课文围绕“减灶示弱”的计策来展开,可以分为几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体会文章中心。
“魏军素称……伏击敌人。
”“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穷追齐。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么有成效,为什么课题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学习5.6自然段。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只得停下来。
”“魏军失去主帅……俘虏了魏太子申。
”6.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孙膑:善用兵法、料事如神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三、悟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想想,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3.你能从课文感知到人物特点的表现方式有哪些吗?拓文一、说一说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字、词知识,还了解了古代战争……真值得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交流吧!1.课文人物品质特点及表现方式。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马陵之战》教案及原文《马陵之战》课文原文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
魏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帅兵前往救韩。
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
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
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对田忌说:“魏军速成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田忌练练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撒,诱敌深入。
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
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
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
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
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皮大树写有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
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
庞涓自定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让孙膑这小子成全了名声。
”于是手持佩剑自刎而死。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齐军成圣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马陵之战》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孙子兵法》计谋篇,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魏国十分强大,经常欺辱其他国家。
公元前343年,魏国以庞涓为大将发兵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告急,齐正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韩国。
这一次,齐军依然采取围攻魏国首都的策略,往魏都大梁而去。
身在韩国的庞涓接到国内告急,连忙传令回国。
孙膑打败庞涓,使用一招减灶计。
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在军营里垒十万个灶,第二天第三天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三万个。
庞涓进入国境,发现了齐军安营扎寨的遗迹,叫人数一数齐军垒的灶,足足有十万个,心里一惊,认定齐军兵力不少.不敢轻敌!第二天魏军继续往回赶,发现齐军所垒的灶只有五万个,第三天竟然只有三万个子。
大喜,以为齐国士兵胆小怯战,看来不堪一击,于是丢下大部队,只挑选了精锐骑兵两万人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料到庞涓当天黄昏必然到达马陵。
孙膑叫士兵将道旁树木全部砍倒塞在路上,只留下一棵大树,又派一万名弓箭手左右埋伏,吩咐他们,当树下亮起火光时,就一齐发箭。
庞涓黄昏时果然来到马陵道,前面的士兵报告有树木塞路。
庞涓令士兵搬开树木,忽然抬头看见大树上隐隐有字,于是叫几个士兵一齐点起火来,庞涓在火光下细声读道:“庞涓死此树下!”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此时齐军早已万箭齐发.庞涓身负重伤,自知难逃一死,只得拔剑自杀。
魏军大乱,齐军乘胜追杀,大胜而归。
马陵之战简介马陵之战故事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战败,但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
之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在梁、赫击败韩军。
韩昭侯向齐国求救。
齐相邹忌认为不应救韩。
田忌则提出,如果不救韩国,则韩国很快归附魏国,使得魏国实力更强。
这样对齐国不利,所以他主张尽快援救韩国。
而孙膑则认为,韩国现在还有力量与魏国抗衡,而且魏军士气正旺,不如先答应韩国,让其奋力抵抗牵制魏军,等到魏军实力被削弱时再出击救援。
齐威王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等到韩军接连五次战斗中都失利,魏军也被拖累得疲惫不堪时,才于第二年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大举发兵援救韩国。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
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
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
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大军,向东迎击齐军。
庞涓想一洗桂陵之战的耻辱,又依仗自己的强大兵力,想与齐军速战速决。
孙膑看到魏军来势汹汹,而且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决定智取,不与敌军正面直接接触。
所以他建议田忌用欲擒故纵的计谋,引诱庞涓中计。
田忌采纳了他的计策,于是下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军。
马陵在鄄邑北面60华里的地方,那里密林沟壑,道路曲折,非常适合设置伏兵。
孙膑又建议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给10万人吃饭的灶坑,第二天减少到可供5万人吃饭的,第三天再减少到可供3万人的。
庞涓勘察后非常高兴,认为齐军胆小,已经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在后面加紧追赶。
傍晚时分,他带兵追赶到马陵一带。
齐军的伏兵万箭齐发已使得魏军进退维谷,阵脚大乱,伤亡无数。
庞涓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拔剑自刎。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马陵之战》
【导语】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下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篇一:《马陵之战》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
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
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1)出示“减灶示弱”。
学生边读边想: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计策呢?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样富有成效,为什么课文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
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
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板书
25马陵之战
孙膑减灶示弱----------胜
智取
庞涓骄傲轻敌---------败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篇二:《马陵之战》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7个生字。
★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古代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领悟古代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很多的战争片,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光靠勇气不行,还得有谋略,有军事妙计。
今天我将带大家学习一个古代的战争故事,了解古代的军事妙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2.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齐军怎样战胜魏军的
4.田忌在什么情况下向询问孙膑计策的?
魏军猛追齐军
5.孙膑想到了什么办法?什么是“减灶示弱”?
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
战争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也是孙膑取得马陵之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他很清楚敌人的优势“剽悍”,也很清楚敌人的弱点“轻敌”,从而制定了战胜敌人的三部曲: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6.学习第四自然段请大家找一找庞涓心理变化的词语?
说一说庞涓为什么会中计?
开始惴惴不安---振作精神---骄傲
狂妄自大
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那一句是最能体现庞涓狂妄自大的句子
7.马陵之战的结局怎样呢?我们来学习5---6自然段
决战的地点在哪里?一切皆如孙膑所料庞涓带兵进入了包围圈。
齐军完胜;魏军溃不成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8.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
孙膑:善用兵法、料事如神
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今战争谋略。
2、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启示?
五、板书设计
25马陵之战
齐军、孙膑、减灶示弱、诱敌追赶、全歼魏军
魏军、庞涓、孤军深入、自刎而死、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