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343.00 KB
- 文档页数:24
多巴胺外渗,局部都发白了!怎么办?多巴胺在临床应用挺多的,发生外渗怎么办?你想过没有?话题各位老师多巴胺外渗有什么好办法吗?(图片为网友提供,侵删)拔针,上喜辽妥,还有什么好方法?在线等,挺急的。
解答多巴胺属于血管活性药物中的缩血管药物,发生外渗,容易造成局部缺血缺氧,进而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药物外渗的局部,皮肤已经肿胀、发白。
多巴胺为什么容易外渗?多巴胺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由于其属于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有收缩作用。
多巴胺在临床多为大剂量使用或长期小剂量使用,无论是哪一种用药方法,都将造成多巴胺直接刺激局部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痉挛,引起缺血缺氧(输注部位多可见局部发白现象),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药液外渗。
这就是我们在临床常见的沿血管走向可出现苍白的临床表现,停止输液后,则局部苍白可逐渐消失。
但若出现有液体外渗,则可以使局部皮肤发生苍白面积增大、青紫、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样改变,造成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变性、甚至坏死。
多巴胺属于药物外渗高危药物,这是临床护士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多巴胺外渗怎么办?与药物外渗的一般处理类似,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一般处理无非就是:立即停止在外渗部位继续输液,抬高患肢15°~30°,限制活动,注意保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局部可用酚妥拉明湿敷。
上面说的喜辽妥,也是可以用的。
2.封闭疗法如确已发生多巴胺液体外溢,可用拮抗剂 5-10 mg 酚妥拉明稀释溶液在注射部位作浸润,也就是用酚妥拉明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方法同化疗药物外渗的封闭疗法。
封闭面积大于药物外渗面积。
可用 5-10 mg 酚妥拉明稀释溶液在注射部位作浸润。
一般就是用 0.9% NS20 ml+酚妥拉明5-10 mg在超出外渗部位 0.5~1 cm 处进行局部封闭,1 次/天,连续 3 天。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临床多巴胺外渗的观察与护理多巴胺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它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扩张冠脉及小动脉等多种生理作用。
在抢救某些危重病人时,多巴胺的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多巴胺的特殊性质,临床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多巴胺外渗。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床多巴胺外渗的观察与护理。
局部表现:多巴胺外渗后,局部组织可能会出现肿胀、疼痛、发红、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局部组织坏死,表现为皮肤颜色变深、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等。
全身表现:多巴胺外渗后,病人可能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病人的生命体征,需要及时处理。
预防措施:在应用多巴胺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注射在血管外。
注射前应先评估注射部位的血管情况,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进行注射。
同时,注射时应控制好速度,避免过快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早期发现:在注射多巴胺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
如发现有外渗的迹象,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采取措施减轻局部症状。
局部处理: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的部位,可采取局部冰敷、抬高肢体、硫酸镁湿敷等方法减轻局部症状。
对于严重的外渗,可能需要外科清创、植皮等治疗。
全身症状处理:对于因多巴胺外渗引起的全身症状,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如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措施;恶心、呕吐可给予止吐药物等。
心理护理:多巴胺外渗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及时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法,减轻其焦虑、恐惧等情绪。
临床多巴胺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多巴胺外渗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预防措施,经常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早期发现外渗并及时处理。
对于全身症状也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输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药液外渗,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 处理方法2.1 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
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
2例10mg/100ml。
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
本组5例中均为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 护理3.1 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
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3.1.1 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避免上述药物外渗的因素,如有可能应建立中央静脉通道.或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血运莘或有病变部位的血管。
如已发生渗漏,不应在该处远端再行静脉穿刺。
[2]3.1.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至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选择直、较粗、弹性好的血管3.1.3 切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因为血管受到损伤而导致药液外渗。
多巴胺静脉注射外渗的预防和护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接受多巴胺静脉泵入时,根据血压调节多巴胺泵入的速度。
泵入中注射多巴胺外渗9例,年龄62~89岁,9例局部红肿伴刺激性症状,其中1例局部呈8 cm×17 cm组织坏死。
1.2 药物作用:多巴胺是拟肾上腺素药物,小剂量多巴胺主要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降低,对心脏前、后负荷均有降低。
大剂量多巴胺以兴奋α、β受体为主,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总外周阻力高,血压升高。
2 护理2.1 药物渗漏的预防:(1)穿刺时必须有计划并正确选择血管,易于固定部位。
提高穿刺成功率,做到准确无误,从肢体远端到近端选择血管,避开关节部位,严禁在血管内来回寻找,以免损伤血管壁引起外渗。
(2)穿刺完毕,观察滴入情况,确认穿刺成功后,再加入多巴胺药物。
(3)加强穿刺部位的固定,必要时约束带固定肢体,防止随体位变化而滑脱。
最好采用留置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4)清醒患者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严密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及滴速,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如患者发生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皮温较高提示多巴胺药物渗漏皮下,立即关闭输液管,报告医生。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对危重患者、老年和糖尿病患者更要加强巡视,因患者感觉迟钝,皮肤组织疏松或抵抗力下降,对药物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护士应多巡视,做到每班详细交接。
(6)多巴胺泵完后,液体冲管。
拔针后用棉球压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2.2 药物渗漏后处理:(1)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药物注射一知半解,加上局部疼痛,渗漏于皮下后感极度恐慌。
先稳定情绪,告知通过处理局部症状会得到缓解。
注意心理护理,消除紧张,以免引起患者情绪引起病情恶化。
(2)停止微量泵的泵入。
(3)应立即拔针。
(4)给予酚妥拉明加0.9%氯化钠局部湿敷:将酚妥拉明5~10 mg加0.9%氯化钠10~20 ml混合液浸湿于纱布上,再将纱布完全覆盖于多巴胺药物渗漏处皮肤,每天3次,其余时间用0.9%氯化钠保持纱布湿润,冷敷1天后,局部疼痛减轻,2天内皮温肿胀明显降低,渗漏处皮肤无破溃、坏死、坏疽,5天后皮肤完全恢复。
一例多巴胺微量泵泵人渗漏致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齐艳萍李小燕(通讯作者)卜月梅(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急诊科,湖北,十堰,442000)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静脉穿刺失败或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生素,羟化剂和有机碘溶液或高渗溶液),易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液渗漏的机会[1]。
我院于2011年6月收治一例高龄重症患者,在微量泵泵人多巴胺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90岁,因误服磷酸铝一片后6小时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模糊,T35.8℃,P110次/分, R28次/分,Bp70/40mmHg,皮肤温凉。
患者因外周循环衰竭,经颈外静脉臵入留臵针,静脉微量泵泵人多巴胺(公斤体重x3mg),据血压调整泵速(泵速10-15ml/h),同时静脉给予抗休克,补液,支持对症治疗。
6小时后患者神志转清,血压不回升,留臵针穿刺点发红,拔出留臵针,经左侧大隐静脉臵入留臵针,继续微量泵泵人多巴胺,静脉输入治疗药物。
10小时后患者诉脚踝处疼痛,观察皮肤无异常,立即拔出留臵针,按压穿刺点10分钟后,考虑多巴胺外渗损伤组织,立即用浸有50%硫酸镁溶液的4层纱布直接敷与皮肤上,外贴保鲜膜。
11小时时脚踝处皮肤出现发红,肿胀伴少量张力性水泡,肿胀面积3x4cm,疼痛加剧。
间断冷敷,每次敷5分钟,暂停15分钟。
每2小时更换硫酸镁纱布。
间隔使用喜辽妥涂抹肿胀皮肤,厚度3mm,棉签按摩致药物吸收。
24小时时,皮肤恢复正常颜色,疼痛不明显,水泡萎缩,肿胀减轻,我们使用丹参注射液与硫酸镁交替湿敷皮肤,患肢抬高制动;48小时时水泡增大伴皮温升高,医生指示用生理盐水500ml+地塞米松20mg+庆大霉素24u+利多卡因100mg湿敷皮肤,每2小时更换纱布。
60小时时脚踝皮肤呈暗红色,水泡无变化,给予2%山菪莨碱局部封闭。
患者中毒症状缓解,生命体征稳定,要求出院,出院后72小时电话随访患者,脚踝处皮肤部分结痂,可以站立行走。
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护理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相关因素。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处理方法。
结果药物因素、护理因素等是造成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是减少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关键。
结论穿刺技术的改进,选择适宜的静脉通路,认真执行给药流程,工作中加强巡视,发现渗漏及时处理,均可有效防止渗漏及减轻渗漏所导致的危害程度。
标签:新生儿;多巴胺渗漏;护理措施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及速度而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扩张脑、肺、肾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
因此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窒息、HIE、新生儿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但是由于此药PH值低、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反应大、泵入时间长等因素,易导致静脉穿刺局部苍白、坏死等缺血缺氧改变[1]。
因此,预防多巴胺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就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护理总结如下。
1 渗漏的原因1.1患儿原因①新生儿皮肤娇嫩,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弱,充盈度差,且患儿因年龄较小无自主意识,渗漏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护士在穿刺中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导致渗漏;②患儿躁动、哭泣等情况导致静脉留置针移位、滑脱等损伤血管引起渗漏。
1.2药物因素①多巴胺是属于肾上腺素类药物,ph值为3.0~4.5[2],对血管刺激性大,病情危重期间末梢循环差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组织学改变,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药物浓度。
②新生儿在输注多巴胺局部出现红色线时,多巴胺浓度为14μg/(kg·min),当局部皮肤发白时,多巴胺浓度>4μg/(kg·min)。
因此,当药物浓度越高时,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就越大。
1.3护理因素①护士经验不足,血管选择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多次穿刺,拨针及针眼按压手法不当、固定不稳;②护士知识欠缺,对药物的特性不了解;③责任心不强,未加强巡视,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渗漏或局部红肿;④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掌握和了解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