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8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人体电子秤设计院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测控1102学号 2011010652学生姓名丁向友指导老师刘国忠实验时间 2014.06-2014.07实验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3)二、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3)三、总体方案设计 (3)四、电路设计及调试 (4)4.1称重传感器电路 (4)4.2信号调理电路 (5)4.2.1放大电路 (5)4.2.2调零电路 (7)4.3比较电路 (7)4.4或非电路 (9)4.5显示模块 (10)4.6报警系统 (10)五、电路调节 (10)六、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11)6.1准确性 (11)6.2稳定性 (12)6.3关键点电压 (13)七、总结 (14)八、参考文献 (14)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是测控电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测控电路》理论部分的必要补充。
课程设计内容为典型测控系统电路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完成测控系统任务分析、电路总体设计、单元电路设计以及电路调试等各个环节。
掌握有关传感器接口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运算电路、显示电路以及执行部件驱动电路等内容在测控系统中的使用方法。
了解有关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课程设计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以AD620、LM741、LM339为核心,进行智能人体电子秤的设计,并详述该系统硬件的设计方法。
该系统集称重、显示、报警于一体,功能齐全,实用性强,充分利用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测控电路、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器等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机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投入到实际运用中,便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及运用。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任务:设计一个人体电子秤测量系统。
要求:1)基本要求最大称重:150KG用3位半数字显示表头显示体重,输入电压范围0-2V,当体重大于W1时,点亮LED1,发出声音提示;当体重小于W2时,点亮LED2,发出声音提示。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1)理解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2)掌握测控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熟悉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提高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测控电路实际问题;(2)具备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调试和故障排查的能力;(3)能够运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验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创新思维的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测量与控制原理、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际应用案例等。
具体安排如下:1.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测控电路的定义、组成和分类,使学生了解测控电路在工程中的应用。
2.测量与控制原理:讲解测控电路的测量原理、控制原理,让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基础。
3.电路设计与仿真:教授电路设计方法,培养学生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4.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测控电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核心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测控电路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测控电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测控电路知识体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测控电子技术实验名称测控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实验日期2012.12.27—2012.12.30学生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实验室名称测控技术实验室教师姓名周严成绩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一有源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设计1、实验目的实验旨在锻练学生自行设计、调试有源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能力,更深入地掌握巴特沃思型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直观了解巴特沃思型低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加深对巴特沃思逼近方式的理解。
2、实验内容设计一二阶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巴特沃思型有源低通滤波器,要求截止频率f c=100Hz,增益A=1。
搭建并调试所设计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使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1)双路直流稳压电源;2)双踪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4)41/2位数字万用表;5)面包板。
4、实验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说明1)实验电路设计2)电路的工作原理说明5、实验步骤、现象、结果记录以及实验信息处理与分析1)实验步骤说明2)实验现象、结果记录表1.1 低通滤波器测试结果记录表3) 实验信息处理与分析(1)所设计滤波器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3)评价所设计的滤波器性能6、思考题解答1)在设计元件参数时,为什么首先确定电容值?是否可以首先确定电阻值?2)在计算时为什么要求中间结果保留小数后6位?3)设计中采用的归一化系数B和C是怎样得到的?4)如果要设计指标相同的高通滤波器,电路形式应作何改动?5)设计指标相同的四阶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巴特沃思型有源低通滤波器,给出电路图并设计参数。
实验二多谐振荡器功能及指标的测试1、实验目的实验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基于电容充放电原理及比较器的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一般构成原则。
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及实验操作,掌握积分器、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积分器及比较器在多谐振荡器中的应用,从中学习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
2、实验内容分析所提供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搭建并调试实验电路,测试电路中规定测试点的波形,验证理论输出波形是否与实际相符;根据电路参数计算输出信号的频率值,测量输出信号的频率,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是否相符。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测控电子技术实验名称测控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实验日期2012.12.27—2012.12.30学生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实验室名称测控技术实验室教师姓名周严成绩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一有源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设计1、实验目的实验旨在锻练学生自行设计、调试有源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能力,更深入地掌握巴特沃思型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直观了解巴特沃思型低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加深对巴特沃思逼近方式的理解。
2、实验内容设计一二阶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巴特沃思型有源低通滤波器,要求截止频率f c=100Hz,增益A=1。
搭建并调试所设计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使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1)双路直流稳压电源;2)双踪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4)41/2位数字万用表;5)面包板。
4、实验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说明1)实验电路设计2)电路的工作原理说明5、实验步骤、现象、结果记录以及实验信息处理与分析1)实验步骤说明2)实验现象、结果记录表1.1 低通滤波器测试结果记录表3) 实验信息处理与分析(1)所设计滤波器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3)评价所设计的滤波器性能6、思考题解答1)在设计元件参数时,为什么首先确定电容值?是否可以首先确定电阻值?2)在计算时为什么要求中间结果保留小数后6位?3)设计中采用的归一化系数B和C是怎样得到的?4)如果要设计指标相同的高通滤波器,电路形式应作何改动?5)设计指标相同的四阶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巴特沃思型有源低通滤波器,给出电路图并设计参数。
实验二多谐振荡器功能及指标的测试1、实验目的实验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基于电容充放电原理及比较器的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一般构成原则。
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及实验操作,掌握积分器、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积分器及比较器在多谐振荡器中的应用,从中学习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
2、实验内容分析所提供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搭建并调试实验电路,测试电路中规定测试点的波形,验证理论输出波形是否与实际相符;根据电路参数计算输出信号的频率值,测量输出信号的频率,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是否相符。
目录1设计任务 (1)2实验目的和要求 (1)3实验仪器和元件 (1)4电路设计 (1)4.1传感器信号分析 (1)4.2信号处理流程设计 (2)4.3详细电路设计 (2)4.31电荷方法器 (3)4.32电压放大电路设计 (4)4.33峰值检波电路 (4)4.34比较器电路和二极管发光电路 (5)4.35电源去耦电路 (5)5、电路处理流程信号分析: (6)5.1 各处理流程信号分析: (6)5.2 调试过程 (7)5.3 最终测试结果及评价 (7)5.4 传感器信号的进一步讨论 (7)6心得体会 (8)7参考文献 (8)1设计任务利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设计电路,对振动幅度或加速度进行测量。
并完成以下任务:1、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特点及与物理量的关系;2、输出为0-5V直流电压;3、当振动超过一定阈值时,点亮指示灯报警;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输入输出关系;5、进一步分析碰撞检测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得到一种碰撞出现的信号特点。
6、撰写设计报告。
2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利用所学知识,综合传感、检测、测控电路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电路设计与软硬件调试。
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3实验仪器和元件设备:示波器、电源、信号发生器。
材料:传感器、面包板(实验板)、连接线、电阻、电容、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
元器件:运算放大器、比较器等。
4电路设计通过对电路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传感器的信号特点设计信号检测电路。
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为电荷,那么第一级应该是电荷放大器,其次根据需要加入一定的电压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
4.1传感器信号分析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有源(或发电型传感器)。
它以某种电介质的压电效应为基础,在外力的作用下,在电介质的表面上产生电荷,从而实现非电量电测的目的。
压力传感器元件是力敏感元件,所以它能测量最终转化为力的那些物理量。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一般有纵向型、横向效应型和剪切效应型三种。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测控电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和功能,理解测控电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测控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测控电路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测控电路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测控电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的基本原理、组成要素、功能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根据人教版《电子技术》第五章第三节“测控电路”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1)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测控电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测控电路的组成原理:讲解测控电路的组成要素,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执行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测控电路的功能:介绍测控电路在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4)测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讲解测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包括系统建模、系统分析、控制器设计等。
(5)测控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介绍测控电路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讲授法:教师对测控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功能及应用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测控电路在工程中的应用和价值。
3.实验法:安排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控电路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测控电路实验报告篇一:测控电路实验报告模板测控电路实验报告(示例)123篇二:测控电路实验报告《测控电路》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测控技术教研室实验一波形生成电路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结果(要求:1.做出电路图,并说明该电路的工作原理。
2.通过观察,得出示波器的显示图形和信号的振荡频率。
)实验二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结果(要求:做出指导书中给出的电路图,并说明该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结果的波形。
)实验三脉宽调制器控制直流电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结果(要求:做出指导书中给出的电路图,并说明该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结果的波形。
)实验一波形生成电路一、实验目的1、了解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的步骤。
2、了解波形生成电路的结构与原理。
二、实验内容1、运用电子技术来设计振荡电路,通过实验完成功能验证。
2、学会对电子电路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实验的收获与体会。
三、实验结果(要求:1.做出电路图,并说明该电路的工作原理。
2.通过观察,得出示波器的显示图形和信号的振荡频率。
)1、三端振荡器电路图篇三:测控电路实验报告测控电路实验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刘宏广学号:04级测控一班 04170119电压测量模块的设计一、实验目的应用测量电路课程有关理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压测量模块——数字电压表。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测控电路的设计能力,掌握数字电压表的结构和原理,熟悉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电压表,基本性能满足如下要求: 1、输入基本量程:0―――±2Vdc, 2、精度:0.05%FS 3、测量速率>2次/秒 4、具有极性显示,溢出报警 5、显示器件可用LED数码管 6、具有较强的常模干扰抑制能力三、实验步骤1、了解数字电压表的工作原理2、按要求设计电路图3、深入了解主芯片及所有芯片、器件的性能参数4、在面包板上完成电路图的设计(器件排列合理整洁) 5、调试,故障排除(常规仪器的使用) 6、指示考核(操作,答辩)四、实验原理1 、MC14433芯片的介绍双积分式ADC的品种很多,常用十进制码输出的,3位半ADC有CH7106系列和MC14433,表1列出了MC14433的性能和参数。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原理,理解常见传感器的工作机制;2. 使学生了解测控电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熟悉各类测控系统的组成;3. 帮助学生掌握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测控电路,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利用测控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项目执行和项目管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测控技术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测控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所学,为我国测控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测控电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信号转换方法,分析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控电路基础2. 常见测控电路设计:讲解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分析典型测控电路的原理和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见测控电路设计3.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讲解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测控系统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测控系统案例,讲解其设计思路、实施步骤及优化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控系统应用案例5. 测控电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设计简单的测控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控电路实践6. 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项目管理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引言:测控电路是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涉及到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控制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测控电路的课程设计进行报告,详细介绍设计的背景、设计思路、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内容,旨在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实践,加深对测控电路的理解和应用。
一、设计背景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温度测控电路设计。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温度测控在工业生产和实验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准确测量温度并实现温度控制的电路是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
二、设计思路1. 温度测量部分:我们选择了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值来间接测量温度。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采用了差动放大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处理。
2. 温度控制部分:我们采用了PID控制算法,结合微处理器控制技术,通过对输出信号进行调整,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三、实验步骤1. 硬件设计:根据设计思路,我们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进行电路设计,包括热敏电阻、运放、微处理器等。
在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元器件的参数选择、电路板的布局和连接方式等因素,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软件编程:根据PID控制算法和微处理器控制技术,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
在编程过程中,需要考虑控制算法的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和输出信号的控制等方面。
3. 实验调试: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后,进行实验调试。
首先,通过对热敏电阻电路的测量,验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然后,通过对PID控制算法的调试,验证温度控制的效果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调试,我们成功设计出了一种能够准确测量温度并实现温度控制的测控电路。
在测量部分,我们通过差动放大电路对热敏电阻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处理,得到了稳定的温度测量值;在控制部分,我们采用了PID控制算法和微处理器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温度的控制,并保持了较好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总结:通过本次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我们深入了解了测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了热敏电阻的测量原理和PID控制算法的应用技巧。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温度测量与显示及报警电路的设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姓名:朱**学号:2011******班级:测控112班日期:2014年*月*日目录一. 设计目的 (2)二. 设计任务及要求 (2)三. 设计内容 (3)3.1 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3.2 测量电路的设计 (3)3.3 放大电路的设计 (4)3.4 报警电路的设计 (4)3.5 总电路 (5)四. 元器件选择 (6)4.1 热敏电阻的选择 (6)4.2 放大器的选择 (6)4.3 比较器的选择 (7)五. 电路调试 (7)六. 设计的体会及其改进建议 (11)温度测量与显示及报警电路的设计一. 设计目的运用有关的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创新能力。
完成测控系统任务分析、电路总体设计、单元电路设计以及电路调试等各个环节、掌握有关传感器接口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运算电路、显示电路以及执行部件驱动电路等内容在测控系统中的使用方法。
了解有关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 设计任务及要求基本要求:1.利用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测量某环境的温度.2.用数字表头实现测量值的显示;3.温度超过额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信号。
采用蜂鸣器报警,声音大小由环境温度与报警温度的差值决定。
三. 设计内容3.1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要使电路能够稳定的工作首先就要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如图1就是我们设计的稳压源电路图,电路中的LM358N为电压跟随器,用来形成稳定的电压源供测量电路使用。
图中1N4732A为4.7V稳压管,调节R3使电压跟随器LM358N的输出Uo1稳定为2.5V,为后面的测量电路提供稳定可靠地电源供应。
其电路原理图如图1:图13.2测量电路的设计如电路图图2所示其中R5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阻值减小。
该热敏电阻在常温(24°C)时电阻为160欧姆。
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温度测量电路,测量范围0.0—50.0℃,精确至小数第一位,采用AD590为传感元件,3个LED数码管显示测得值。
二、电路基本原理传感器输出信号通过温度传感处理电路,得到与温度成正比的电压信号,输入电压比较电路,将比较电路输出电压输入A/D转换电路,驱动数码管显示温度值。
三、设计步骤1、设计传感器输出信号分压比较电路2、根据原理框图各部分的功能,查阅资料,完成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3、列出所有元器件清单,报实验室备件4、按照设计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安装、调试电路5、绘制总体电路原理图6、完成设计报告四、设计内容1、A/D转换及显示电路使用三位半LED显示A/D转换器ICL7107,电源电压+5V。
根据ICL7107芯片手册选取积分电阻470KΩ,积分电容0.22μF,自动校零电容0.047μF,参考电容0.1μF,振荡电容100pF。
再由ICL7101直接驱动3个共阳极数码管,分别显示十位、个位和十分位。
根据“显示值=1000×(VIN/VREF)”,温度每上升1℃,数码管示值增加100(1为十位,00分别为个位和十分位),故选择VREF为4V,则有温度每上升1℃,VIN (=Vo)增大0.04V,即Vo=T/25。
2、温度传感处理电路AD590温度传感器规格如下:其输出电流是以绝对温度零度(-273℃)为基准,温度每增加1℃,传感器增加1μA的输出电流;可测量范围-55℃—150℃;供电电压范围+4V—+30V。
将传感器接入12V电源,并与5.1K电阻串联接地,电阻分压后接电压跟随器以获得稳定的电压输出,电压跟随器以及比较电路中的差动放大器均采用LM358双运放芯片。
AD590的输出电流I=(273+T) μA(T为摄氏温度),V1=(273+T)×5αmV (α为由于电阻精度引起的误差校正系数)。
3、电压比较电路为滤除电源杂波,使用齐纳二极管作为稳压元件,和1.2K 电阻串联后接入12V 电源。
设计报告设计名称:测控电路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员:实验地点:机械楼421时间:2012年12月31日~2013年01月05日提交报告日期:2013年01月07日成绩与评语:指导教师:周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选题一信号发生电路的设计1. 设计及实验任务1)确定图1.1中的元件参数,搭建实验电路,调试实验电路,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
技术要求如下:图1.1 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电路①幅度要求:方波±5V,三角波±2.5V。
②频率调节范围:100Hz~10kHz。
2)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三角波能够沿纵坐标平移,但波形形状不变,要求移动范围为±5V。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3)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三角波变为锯齿波。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技术要求如下:①幅度要求:方波±5V,锯齿波波±2.5V。
②频率调节范围:100Hz~10kHz。
4)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的方波变为占空比可以调节的方波,但周期不变,要求占空比调节范围1%~100%。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2. 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1)任务一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1)电路参数的设计(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3)结果分析2)任务二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3)结果分析3)任务三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3)结果分析4)任务四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3)结果分析选题二基于铂电阻的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1. 设计及实验任务1)搭建并调试图2.1电路。
图2.1 0~100℃铂电阻温度测量电路2)改进图2.1所示电路,使电路具有非线性校正功能,成为线性化的基于铂电阻的温度测量电路,搭建并调试所设计的电路。
课程设计结题报告课程名称测控电路题目防盗报警设计&温度报警设计指导教师刘国忠、吴思进系别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目录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3)(一)设计任务 (3)(二)基本要求 (3)(三)我们组的任务 (3)二、温度报警电路设计 (3)(一)系统设计方案 (3)1、报警电路 (3)2、显示电路 (3)(二)传感器的选择 (3)(三)单元电路的设计 (3)(四)相关参数计算 (5)(五)电路接线图 (7)(六)实验调试过程 (8)(七)实验结果 (8)(八)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三、防盗报警电路设计 (12)(一)系统设计方案 (12)(二)传感器的选择 (12)(三)单元电路设计 (13)(四)相关参数计算 (13)(五)电路接线图 (15)(六)实验调试过程 (16)(七)实验结果 (16)(八)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17)四、个人总结 (17)五、附录 (19)一、设计任务与要求(一)设计任务:从1、2中各选一项进行室内环境参数测量及安防报警电路设计。
1、温度、湿度、照度测量与显示、报警电路设计;2、破门入室、破窗入室、室内防盗、火灾,燃气泄露等报警电路设计。
(二)基本要求:1、用电路实现,不用软件;2、用数字表头实现测量值的显示;3、能够设置环境参数测量值报警上下限,并实现声、光报警;(三)我们组的任务:1、温度报警电路设计;2、防盗报警电路设计。
二、温度报警电路设计(一)系统设计方案1、报警电路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实现温度呈线性的电压在门限电压周围调动;通过电位器调节门限电压,实现低于门限电压时绿色发光二极管导通,高温时红色二级管导通。
2、显示电路将与热敏电阻采集到的温度成线性关系的电压,经过放大电路处理,在四位数字表头上显示温度。
(二)传感器的选择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热敏电阻NTC103作为传感器。
NTC热敏电阻由金属氧化物陶瓷组成,是低成本、灵敏度最高的温度传感器。
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测控电路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王振阳学号:1101170136 同组人员:李钊、贾玉林、梁强
实验地点:机械楼421
时间:2012年12月31日~2013年01月05日
提交报告日期:2013年01月07日
成绩与评语:
指导教师:周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选题一信号发生电路的设计
1. 设计及实验任务
1)确定图1.1中的元件参数,搭建实验电路,调试实验电路,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
技术要求如下:
图1.1 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电路
①幅度要求:方波±5V,三角波±2.5V。
②频率调节范围:100Hz~10kHz。
2)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三角波能够沿纵坐标平移,但波形形状不变,要求移动范围为±5V。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3)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三角波变为锯齿波。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技术要求如下:
①幅度要求:方波±5V,锯齿波波±2.5V。
②频率调节范围:100Hz~10kHz。
4)对举例中的电路加以改进,使输出的方波变为占空比可以调节的方波,但周期不变,要求占空比调节范围1%~100%。
设计电路原理图,搭建并调试电路验证设计。
2. 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任务一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参数的设计
电路由电压比较器和积分器构成,A1 和R1、R2 组成同相输入迟滞比较器,A2、R5 和C 构成积分器。
在通电瞬间,比较器的输出电平V o1 是随机的,设刚通电时V o1=+V z,积分器输出负向斜变,当A1 的同相输入端V1+从正过零时有V+=R2/(R1+R2)*Vo+R1/(R1+R2)*V o1,V o=R1/R2*V z,比较器输出翻转为-V z,之后积分器输出正向斜变,当A1 的同相输入端V1+从负过零时有V o=R1/R2*V z,比较器输出又翻转为+V z,之后积分器输出负向斜变,当A1 的同相输入端V1+从正过零时,比较器输出再次翻转为-V z,积分器输出再次正向斜变,如此周而复始,V o 输出三角波,V o1
所选参数:R1=R3=R4= R6=5K,R2=10K,C=0.1uF,稳压管Vdz=5V,R5为电位器(最大100K),直流供电电压10V,运放A1、A2型号:LM356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1.按设计的电路和选择的参数搭好电路
2.示波器一端接V o1一端接V o,接通直流稳压电源后输出波形如图所示。
3.改变R5阻值,可见波形频率发生变化,变化范围满足100Hz至10kHz
(3)结果分析
理论分析:V o1输出即稳压管电压,理想应该为±5V的方波,其占空比应为1/2;V o输出三角波,其幅度满足V o=R1/R2*V o1,即±2.5V,其周期T=4*R1*R5*C/R2=2*R5*C,随R5变化而变化,要求频率范围100Hz~10kHz,所选电容C=0.1uF,则R5应在500Ω~50kΩ,所选电位器R5满足条件。
1.输出波形形状正确无失真,占空比也为1/2,改变R5阻值,波形频率发生变化,变化范围满足100Hz至10kHz。
2.三角波幅度达到要求,但是方波幅度没有达到±5V,理论上方波幅度与电阻无关,与稳压管有关,更换电阻后幅度无变化,用万用表分别测量两个稳压管上的电压,结果一个+2点多伏,一个-2点多,可见是稳压管没有达到要求,更换稳压管后还是无变化。
3.方波幅度与三角波幅度之比比2略小,理论分析其比值等于R2/R1,所以可能是电阻实际值有一定误差
2)任务二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
根据设计要求,三角波能沿纵坐标平移,即基准电压发生变化,所以原电路第一级的比较器的基准电压需要可变,改
变后的电路图如图所示,其中R4=16K,R7为最大值20K的电位器,则基准电压V-=[R7/(R4+R7)]Vcc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按设计的电路图和元件参数改动电路调节电位器R7,发现输出没有上下平移,但是方波占空比和频率却发生改变
(3)结果分析
理论分析:V+=R2/(R1+R2)V o+R1/(R1+R2)V o1=2/3V o+1/3V o1,V-=R7/(R4+R7)Vcc,令V+=V-得V o=3/2(V-—1/3V o1),当V o1在±5V间变化时,输出V o相应上移或下移(斜向上/下移动),调节V-应该不改变频率和幅度;根据选择的参数Vcc=10V,当V-=5V时输出已没有翻转,输出为直线;
实际操作后却没有能实现上下平移,方波占空比和频率却发生改变,与理论分析相差很大,改变R4、R7后没有改善;检查电路无误,重新连接后输出占空比正常,改变电位器(调大),一开始无任何变化,当调得很大时波形有很小的位移(斜向上),但随即变直线,可见应该是电位器R7和电阻R4的参数问题,而且这种接法所得的V-值不能线性变化(V-=R7/(R4+R7)Vcc),不利于实验观察,可以考虑将R4也换成电位器。
3)任务三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
锯齿波的定义是上升与下降的斜率的绝对值不等,而A2的三角波输出V o的上升与下降曲线斜率和电容反馈支路上的阻抗有关:V o1为高电平,则V o为下降曲线,其斜率k1=-V o1/(R5*C);V o1为低电平,则V o为上升曲线,其斜率k1=V o1/(R5*C),可见只要用二极管将上升下降区间分开,对应不同的R5即可。
电路原理图如图,不改变上升时的斜率,改变下降时的斜率,电位器R5不变,R9为可调电位器。
相应的周期T=t1+t2=2*R1*C/R2*(R9+2*R5),由于R9和R5都是变位器,所以理论上可以在频率100Hz~10kHz间任意调节。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按原理图改动电路,输出波形如图所示,调节R9,则输出锯齿波,且变化明显
(3)结果分析
输出结果较理想,虽然用两个电位器理论上可以实现要求的频率范围调节,但是略繁琐。
4)任务四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
其原理与任务三基本一样,只是要求周期不变。
理论计算上,周期T=T1+T2=2*R1*C*(R5+R5’)/R2,则R5+R5’为常数,即两二极管支路电阻之和为常数,所以可如图作改动,则对应的方波占空比t1/T=(R1/R2*a*R10*C)/(R1/R2*R10*C)=a,变化范围为0%~100%。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实际调节电位器后的波形如图,其周期确实没有改变,只是占空比范围较理论范围要小。
实际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相同,只是占空比范围不够,应该与二极管的自身阻值有关。
选题三基于热电偶的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1. 设计及实验任务
1)参考图3.1电路的设计思路,采用LM35集成温度传感器作为冷端补偿元件,自行设计K型热电偶具有冷端补偿能力的温度测量电路,搭建并调试所设计的电路。
图3.1 具有线性校正和冷端补偿的热电偶测温电路
2)采用ADC0809作为模/数转换器,设计完整的基于热电偶的具有冷端补偿能力的数字化温度测量电路,实现温度的数字化测量,搭建并调试所设计的电路。
2. 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任务一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
该任务的实现有两个要点:1.冷端补偿,即热电偶的输出电势与补偿元件LM35的输出电势要相加,可以用差动放大电路实现;2.单位统一的问题,因为热电偶的温度系数是40.44uV/℃,而补偿元件LM35的变化速率是10mV/℃,所以LM35的输出必须先转化为uV级再与热电偶电势相加。
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R1=R2=R3=R4=R6=5K,R7=1M,R5为电位器,调至4.04K,两级运放为LM356. LM35的输出电势U经反相放大器,U1=-R5/R7 *U=-4.04*10^-3,总输出Uo=(1+R3/R4)R2/(R1+R2)*U2+R3/R4*U1=U1+U2,其中U2为热电偶输出电压,所以经这样的电路使输出恰好为冷端补偿后的热电势。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1.按设计的电路图搭建电路。
2.电路输出接万用表,万用表调至mV档,热电偶与温度计插入热水中。
3.开启电源,等万用表和温度计都稳定时分别读数,数据记录如下:
电势值(mV)温度计示数(℃)热电偶分度表对应值(大约值)
2.8 70 70
1.8 46 45
1.4 33 35
0.5 15 15
(3)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比较满意,实测值与理论值较接近,但是实验用万用表的mV档只能显示至小数后1位,而热电偶分度表中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所以结果相对不够精确,也影响了数据的分析,可以在原电路图中再做修改,将原输出再放大1000倍后输出,则万用表可测至后三位。
2)任务二设计及实验调试说明
(1)电路设计及原理说明
(2)实验调试步骤,记录调试的波形、数据等中间及最终结果
(3)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