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915.50 KB
- 文档页数:36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习题一、单选题1.在得出某彩电的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中不会使其需求曲线移动的是()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B.商品价格下降C.相关商品价格下降D.消费者偏好变化答案: B解析: 某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其销售价格和需求数量的组合。
当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时,会导致本身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在需求曲线上移动。
而除了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外,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变化会导致需求曲线移动。
也就是B 选项对应商品本身价格移动带来的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其他选项是除了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商品需求曲线的移动。
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当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在未来会出现价格上涨时,则对该物品的当前需求会()。
A.减少B.增加C.不变D.以上三项均有可能答案: B解析:预期未来涨价,现在会增加需求。
3.苹果汁和橙汁是替代品,如果橙汁的价格上升,将会导致()。
A.苹果汁的需求量增加B.苹果汁的需求量减少C.苹果汁的需求增加D.苹果汁的需求减少答案: C解析: 苹果汁和橙汁是替代品,意味着当橙汁价格上涨,消费者会选择苹果汁。
苹果汁的需求增加而不是A选项的需求量增加,原因是需求量增加是商品本身价格下降导致的,而苹果汁的价格没有变化,除了价格变化导致的是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的变化。
<4.鞋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鞋的价格上升,将会导致()。
A.供给增加B.供给量增加C.供给减少D.供给量减少答案:B解析: 鞋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说明鞋是正常商品,鞋的价格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
不是供给增加,这和需求与需求量区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的变化,反映在需求曲线点的移动。
除了商品本身价格的因素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反映供给曲线的移动。
5.彩电行业工人工资的提高,将会导致()。
A.彩电供给曲线左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上升B.彩电供给曲线右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下降C.彩电需求曲线左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下降D.彩电需求曲线右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上升答案: A.解析:彩电行业工人工资是成本,影响供给。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导论第一部分内容体系框架第二部分内容提要1.稀缺性与选择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是多少,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这就是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人们做出选择,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把具有竞争性用途的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以便生产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
这就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是指社会或个人在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因此,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假定把所有让会资源都用来生产两种物品,在给定技术不变和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该社会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物品的组合所形成的轨迹,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失业、低效率、资源浪费等使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愿望的一门学科。
一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其中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4.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一是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制度;三是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厂商与家庭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由于分析的焦点是“相对价格”的决定及影响,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本章教学内容: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弹性理论、均衡分析本章教学重点: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需求价格弹性本章教学难点:各种弹性的计算以及运用供求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2.理解弹性的概念及主要类型,并据此分析解决问题,总揽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理解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的函数和图像、以及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4.掌握供求均衡原理研究市场均衡5.熟练掌握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相关计算。
支撑课程目标:2、3、8、15本章总课时:6第一章第一节需求一、教学内容:需求表示、需求规律二、教学重点:需求规律三、教学难点: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吉芬商品四、教学目标:1.理解需求的概念2.掌握需求规律3.理解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需求——概念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规律:八、教学反思第一章第二、三节供给、市场均衡一、教学内容:供给及供给规律、均衡分析法、市场均衡的变动二、教学重点:供给规律、均衡分析法三、教学难点: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四、教学目标:1.理解供给的概念2.掌握供给规律3.掌握均衡分析法4.会用市场均衡变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供给概念供给规律:……市场均衡分析法:市场均衡的变动:八、教学反思第一章第四、五节弹性、供求分析的应用事例一、教学内容:弹性理论、供给分析应用事例二、教学重点:需求的价格弹性三、教学难点:供求分析的应用四、教学目标:1.理解弹性的概念及主要类型2.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3.建立供求分析现实经济能力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其他需求弹性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八、教学反思。
第一章绪论本章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
主要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三节内容。
本章重点:(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3)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关系。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习题1、名词解释稀缺、经济物品、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经济模型、边际分析、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2、单项选择题(1)经济物品是指( D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B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更多的生产而消耗光(3)研究个别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B )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4)由市场配置资源意味着( B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规则(机制)实现的C.政府能决定谁获得多少商品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5)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D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问题均正确(6)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B )。
A.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B.研究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在竞争中的用途C.消费者如何获取更多的收入D.企业获取利润的活动(7)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B )。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C.规范经济学 D.生产是什么的问题(8)在任何一个经济中( D )。
A.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不会存在资源的浪费B.因为存在资源浪费,所以资源并不稀缺C.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稀缺的D.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9)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B )。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本章重难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种类及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其他弹性概念(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蛛网模型.一、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
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决策者是理性的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这两个假设基础上的.既有限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为稀缺资源。
二、需求(供给)基本概念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商品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三、比较静态分析经济模型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静态分析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数值求解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
微观部分第一章: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西方经济学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1)重商主义: 盛行于15到17世纪中期, 该学派主要观点为: “黄金白银是财富的象征, 财富的积累必须借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个国家应该在国与国的贸易上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
”该学派专注于流通领域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大约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马尔萨斯, 约翰穆勒, 以及萨伊等。
代表著作为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该学派专注于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增长, 是对重商主义的革命, 突破了重商主义将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的狭小视野, 进一步将研究扩展到生产领域。
新古典经济学: 辉煌时期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界30年代。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以及法国的“瓦尔拉斯”人称“边际三杰”。
该学派中将古典经济学推向成熟的是希克斯的代表作《价值与资本》以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基础》。
其中新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作为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该学派起源于边际三杰发起的经济学边际革命。
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给商品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满足程度。
4)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派都是在完全竞争这一框架下分析问题, 但是他们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不一样的。
(古典经济学派: 看不见的手, 市场主导。
新古典经济学派: 边际分析法。
)同时, 新古典经济学派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消费和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流行时间: 20世纪30到70年代。
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凯恩斯.罗宾逊...以及美国的萨缪尔森。
区别: 与其他学派借助于“看不见的手”进行剖析经济学运营不同的是, 凯恩斯强调政府运营“看的见的手”。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 打破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神话, 证明了市场也是有缺陷的。
主要观点: A 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状态, 这就意味着需要政府干预经济, 以便解决失业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