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仪器制造工艺学6——仪器装配基础 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700.50 KB
- 文档页数:46
仪器装配知识点总结一、仪器装配的基本概念仪器装配是指将各种零部件、元件、仪器构件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组装成合乎要求的整体。
仪器装配作业是现代制造技朩活中制成工序之一,它是从某种具体产品的设计开始,经过某种特定的生产过程,最后获得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
仪器装配是制造业中的核心工艺之一,其质量稳定性对整个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仪器装配的操作要求1. 精密性要求在仪器装配作业中,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精密性要求,对仪器的精细部件进行正确而细致的操作,以保证装配后的仪器具有准确的工作性能。
2. 熟练性要求操作人员需要对各种装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技巧熟练掌握,保证装配作业的顺利进行。
3. 均匀性要求在装配时需要确保各部件的装配力、装配位置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以保证装配后的产品能够正常工作。
4. 安全性要求仪器装配作业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装配产品的质量安全。
5. 可靠性要求装配后的产品需要具有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不易出现故障。
三、仪器装配的基本流程1. 阅读、理解图纸操作人员需要先仔细阅读设计图纸,了解零部件的位置和装配顺序,掌握产品的装配要求和方式。
2. 准备工作对需要使用的零部件和工具进行准备,确保装配作业的材料和条件具备。
3. 组装零件按照设计图纸和工艺要求,逐步将零部件进行组装,注意零部件的位置和装配顺序。
4. 调试、确认在进行完整器装配后,需要进行产品的调试和确认,保证装配后的产品正常工作。
5. 检查、验收在完成产品的装配后,需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产品的质量达标。
四、仪器装配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 零部件不符合要求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零部件的尺寸或形状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需要及时更换合适的零部件。
2. 螺孔损坏在螺孔装配时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当或装配力度过大而导致螺孔损坏,需进行修复或更换。
3. 配合面磨损在长时间的使用或装配中,可能会导致配合面的磨损,需要进行修复或更换。
仪器制造工艺学仪器装配基础仪器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研究仪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而仪器装配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仪器的性能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仪器装配的基础知识、装配工艺流程和装配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仪器装配的基础知识1. 仪器装配的定义仪器装配是指将各种零部件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仪器设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零部件的尺寸、形状、材质、功能等因素,确保装配后的仪器能够正常工作并达到设计要求。
2. 仪器装配的基本要求(1)精度要求:装配过程中需要保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确保装配后的仪器能够正常工作。
(2)稳定性要求:装配后的仪器设备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各种工作环境下正常运行。
(3)可靠性要求:装配后的仪器设备需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而不出现故障。
二、装配工艺流程1. 装配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仪器装配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零部件、工具和装配图纸等。
同时,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检查,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数量是符合要求的。
2. 装配工艺流程(1)零部件的清洗和涂油:在装配之前,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清洗和涂油处理,以确保零部件表面的清洁和润滑。
(2)零部件的配合和组装:根据装配图纸和工艺要求,将各个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配合和组装,确保装配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3)装配过程中的检查和调整: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装配的零部件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装配的精度和质量。
(4)装配后的检验和调试:装配完成后,需要对整个仪器设备进行检验和调试,确保其性能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三、装配质量控制1. 装配质量控制的方法(1)装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装配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零部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对装配过程进行监控等,确保装配的质量。
(2)装配后的质量检验:装配完成后,需要对整个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检测等,确保装配后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第一章:仪器常用加工方法:1材料成形2机械加工3特种加工4表面加工5仪器常用元件加工6仪器常用工艺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设计是指把产品的设计信息转化为制造信息的过程设计。
工艺规程:在实际生产中,一个零件从毛坯原件加工到成品。
所采取的的工艺过程,用一定的文件形式规定下来。
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依据,是组织生产、做好生产技术准备的主要技术文件。
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1应满足生产纲领的要求,要与生产类型相适应。
2应保证要件的加工质量,达到图样上所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
3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好的经济性。
4要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
主要原则:能够符合技术要求和相应生产率的最经济的工艺过程。
工艺规程的步骤:1研究产品图样,进行工艺分析2计算零件生产纲领,明确生产类型3确定毛坯种类,设计毛坯图4拟定工艺路线5确定机械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并绘制工艺草图生产成本与生产工艺:生产成本是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消耗的费用总和,生产成本中有大约百分之70-75与成本相关,成为成本工艺。
需要考虑可变费用、不变费用、最佳生产纲领分析、临界产量与投资回收期的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1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一个工序。
工序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
2安装在某一工序中,有时需要对零件进行多次装夹加工,每装夹一次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一次安装。
3工位 4工步。
5进给由于余量较大或其他原因,需用同一刀具在同一切削量下,对同一切削用量下、对同一表面进行多次切削。
6动作工人或机器本身的一个行动单元。
生产纲领:N=Qn(1+a+b) 式中Q 产品的年生产量(台/年) n每台产品中该零件的数量(件/台) a备品率 b平均废品率机械加工余量:工件加工前后尺寸之差。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1前一工序的公差T。
2前一工序所遗留的表面粗糙度R和表面缺陷度I。
仪器装配基础制造工艺学培训讲座仪器装配基础制造工艺学讲座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仪器装配基础制造工艺学的讲座。
在这个讲座中,我们将讨论仪器装配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关键注意事项。
希望通过这场讲座,能够增加大家对仪器装配制造工艺学的了解和掌握。
仪器装配是将各个部件和模块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仪器的过程。
它在各行各业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仪器装配的质量和精度直接影响到仪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仪器装配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要求。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仪器装配的基本流程。
仪器装配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零件准备:在开始装配之前,需要对所有的零部件进行检查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清洁、校验和测量零部件的尺寸和特性。
2. 零件组装:根据装配图纸和要求,将各个零部件按照正确的顺序和位置组装在一起。
在组装的过程中,要注意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和间隙。
3. 调试和测试:在完成组装后,需要对仪器进行调试和测试。
这包括各项功能的测试以及性能的验证。
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修复。
4. 完成验收:当仪器经过调试和测试后,需要进行整体的验收和评估。
只有通过验收,才能正式交付使用。
在仪器装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要求。
首先是精确度要求。
不同的仪器对精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装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对零部件的尺寸、配合精度和装配工艺的要求。
其次是气密性要求。
某些仪器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气密性,以确保其内部环境的稳定。
因此,在装配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封件的选择和安装,以及气密性的测试。
另外,还有材料和处理要求。
在仪器装配中,使用的材料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如强度、耐腐蚀性等。
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部件进行表面处理,如喷涂、镀膜等,以提高其功能和耐久性。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安全和质量。
在仪器装配过程中,安全性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必须始终注意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装配过程中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课程总结第一章加工精度:由零件图纸上以公差T给定的,表征的是与理想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加工误差:加工后实际测得的偏离值Δ,表征的是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差的程度加工精度分为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方法误差(原理误差):由于加工时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方式,或形状近似的道具轮廓而产生的加工误差机床误差:指在无切削负荷下,来自机床本身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磨损,主要由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及传动误差组成。
主轴回转误差⑴主轴回转误差不仅对加工表面的形状和位置精度影响较大,而且对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波度影响亦较大,尤其是在精密加工中,它是决定工件圆度的主要因素。
⑵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几何轴线主轴实际回转轴线主轴理想回转轴线主轴平均回转轴线:各瞬时回转轴线的平均位置主轴回转误差(精度):主轴实际回转轴线与主轴理想回转轴线的符合程度⑶主轴回转误差的表现径向跳动:瞬时回转轴线始终平行于平均回转轴线,但沿Y轴和Z 轴方向有变动(加工圆柱面的形状精度)轴向窜动:瞬时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变动角度摆动:瞬时回转轴线与平均回转轴线是一倾斜角,但其交点位置固定不变(形状精度)轴向窜动在加工端面时,对形状精度有影响。
⑷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因素①轴承和轴颈的影响(车床类和镗床类)(轴颈是轴两端较细,装在轴承内环中,和轴承一起运动)②轴承间隙的影响③配合零件和装配质量的影响⑸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①设计与制造高精度的主轴部件②使主轴回转误差不反映到工件上作法:在结构上采用运动和定位分开的主轴结构2、机床导轨误差⑴机床导轨误差项目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平行度误差敏感方向:原始误差引起的刀刃与工件间的相对位移,若产生在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则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若产生在加工表面的切线方向,则影响甚小,可忽略不计,一般对加工精度影响大的方向称为误差敏感方向机床传动链误差:机床传动链误差是指机床内联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是螺纹加工,螺旋面加工和展成法加工齿轮等工件时,影响其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提高机床传动精度:制造高精度传动元件减少传动元件数目,缩短传动链长度采用校正装置(即测量加补偿装置)第二章夹具误差1夹具误差来自夹具的制造误差和使用过程中的磨损2、会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刀具误差:是指刀具制造误差和磨损(包括刃磨)2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⑴定尺寸刀具:刀具的制造误差及磨损会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尺寸精度⑵成型刀具:成形车刀,成形铣刀,模数铣刀⑶展成刀具:齿轮滚刀,插齿刀,花键滚刀⑷一般刀具:普通车刀,单刃镗刀,端铣刀,刨刀用成形刀具,刀具的形状精度直接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用展成刀具,刀具切削刃的几何形状及有关尺寸,会直接影响加工精度一般刀具,刀具的制造精度对工件精度无直接影响,刀具的磨损对工件形状尺寸精度均有影响加工表面精度由机床运动精度决定加工表面尺寸精度由机床调整精度决定四点结论力和变形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当载荷去除后变形回不到起点部件的实际刚度远比我们按实体估计的要小影响部件刚度的因素:1、连接表面的接触变形2、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3、间隙的影响4、摩擦的影响5、施力方向的影响工艺系统刚度的特点:1、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比其中刚度最小的那个环节的刚度还小2、工艺系统各环节的刚度和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是随着受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定义式中的Y 是在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沿方向的变形,即Y=因而就有可能出现Y<0的情况,即工艺系统出现了负刚度误差复映:毛皮椭圆,加工后工件仍为椭圆:毛坯偏心,加工后工件仍有偏心工艺系统的热源内部(切削热:去除材料所消耗的能量摩擦热:机热电系统运动部分产生的派生热:切削、切削液、润滑油携带)外部(环境温度:气温对流,地基温度辐射热:阳光、暖气设备等辐射出)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机床热变形产生的加工误差2、工件热变形产生的加工误差(1、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对于大型工件或要进行精密加工的工件来说环境热与辐射热也不可忽视2、工件热变形的两种情况:均匀受热:弓箭的温度在沿全长圆周上是一样的变形也较为均匀,影响尺寸精度不均匀受热,工件又在单面受切削热作用下影响形状及相互位置精度)刀具热变形产生的加工误差:1、刀具的热变形2、车刀的热伸长表面层的微观几何性质(表面粗糙度:切削刀具的运动轨迹所形成其波长L与波高H之比小于50 波度:介于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周期性几何形状误差,由加工工艺系统的振动和偏移造成L/H=50-1000 宏观几何形状误差L/H>1000)表面层物理性质:冷作硬化(钢材在常温或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加工,能显著提高强度和硬度,降低塑性和冲击韧性,成为冷作硬化),金相组织变化,残余应力磨削烧伤分为回火烧伤和淬火烧伤,振动情况分为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减小切削颤动的途径: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参数采用消振刀具(弹簧车刀或湾杆刨刀)提高工艺系统本身的抗振性包括提高机床的抗振性、提高刀具的抗振性改变振动系统的刚度组合避免自激振动使用减震装置减震(阻尼器减震器)积屑瘤——指在加工中碳钢时,在刀尖处出现的小块且硬度较高的金属粘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