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格式:ppt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0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断赏析教材简析: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片断教学: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且要在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让学生机械记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我作了以下设计: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围绕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和小故事,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
有的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
四年级下语文讲课-22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苏教版一、教材剖析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 22 课《宋庆龄旧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怀散文,课文描绘了宋庆龄旧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以及拥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难得之处。
从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实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崇高的品行和刚毅的革命情怀。
所以,教课本课的要点之一就在于要学生经过理解樟树的难得之处去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课目的在教课本课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课目的:1、学生能有感情到朗诵课文,且能依据提示初步背诵课文;2、学会使用“不论 ??老是 ??”、“只需 ??就??”造句说话;3、学生经过对课文的学习,在脑海中建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难得之处;4、使学生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拜和之情;三、教课重难点要点是: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拜和之情;难点是:领会本课“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且会迁徙运用;四、教课方法固然,四年级已经是中高年级,但因为学生们自己知识累积水平不一样,阅读水平及能力不一样,收集课外资料的方法又相对较少,所以每个学生对同一课文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其余。
学生对文中人物及生活环境、时代背景能够说是全无所闻,所以,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经过多种方法收集一些对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宋庆龄自己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课上再沟通一些学生没查到或不理解的内容,这样课内和课外知知趣联合,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五、说教课程序环绕上边所述的四个教课目的,并采纳“开放议论,相助理解” 的教课方法,为了使学生们更直接更简单的理解课文,我把本节课的教课环节又区分为以下几块: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在学习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同认识了课文粗心,分享了对于宋庆龄的一些平生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必定的认识。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合集5篇)第一篇: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等含义丰富的词语,并体会包含在词语中情感——对樟树的赞美,对宋庆龄的赞美。
3、初步学习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知道课文是借对樟树的描写和赞美,抒发了对宋庆龄的崇敬、怀念之情。
4、把握课文写作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并初步体会到课文开头的特别之处和作者隐含写法中的情感。
披文入情,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下合影。
字词学习重点:掌握读音、字形,能结合汉字的特点和上下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句段学习重点:1、体会“无论……总是……”、“不但……而且……”等句子中饱含的赞美之情。
(难点)2、重点学习第四、第五段,通过品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旺盛的内在精神;感受樟树永远保持香气,永远拒虫的可贵品质。
3、学习第五段中的对比描写,懂得这样的用意和好处。
篇章学习重点:1、初步体会文章开头“欲露先藏”的写法,通过朗读、对比体会作者写法的奥妙。
(难点)2、初步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先人和树的故事,再写树的外形特点,然后写树的可贵品质,最后写人们喜欢在树下拍照留念。
3、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又为什么要在樟树下拍照留念”。
(难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目标的朗读练习,做到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审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能够通过把握主要内容和提炼关键词准确概括课文各部分的意思。
初步感受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带着思考走进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节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2.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检查预习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樟、稠、瞻“樟、稠、瞻”是翘舌音。
“樟”是后鼻音。
“瞻”是前鼻音。
2.读读下面词语粗壮稠密保持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繁衍后代枝枯叶落自由读,指名读。
师及时正音。
再指名读,齐读。
3.检查课文重点段朗读情况。
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稠密:多而密。
蓬蓬勃勃: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三、理清文章层次,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同桌进行交流,用最简洁的语言。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快速浏览课文,全文可分为几段,概括每段大意。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四、学习生字1.读帖,认清字形、笔顺。
龄搬稠繁瞻2.交流识记方法。
3.范写重点字“稠”注意左窄右宽,禾作偏旁,捺画变点,右边周里面上边是土4.描红、临写。
师提示坐姿,示范握笔姿势。
同桌互相检查。
5.展示评价。
6.复写。
五、完成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
板书设计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龄搬稠繁瞻蓬蓬勃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文中无一句闲语,虽简短,寄寓却深广。
这个深是指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图——对宋庆龄的敬意和怀念,是暗含在对樟树的描写上的。
借物喻人,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也是解密文本形式的突破口。
这种类型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还是新鲜的,少见的。
文章对樟树的描写简洁有力,重点突出了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对樟树品质的揭示,则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
而本文开篇独具匠心,为樟树的出场铺垫着墨。
文章的结尾则呼应、点名主题,抒发了敬仰怀念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从所传播的信息来看,阅读难度不大,但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秘密有待教师的引导揭示。
因此本文教学价值的定位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忽视文本的特点,也不能忽视文本语言传达的信息和如何传达信息的形式之间的联系。
对于“物”与“人”的这种描述方式,这种借物抒情的范式,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应该习得。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比低段的学生知识层面和视野有了一定的增长,理解、自学、阅读、表达的能力增强;但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是需要教师以直观具体的事物结合适当的想象引导来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背诵课文。
2、方法与过程: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和体验,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樟树的特点,感悟樟树跟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洁品格。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5个生字, 查字典并联系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学习作者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树木,抓住特点,写出它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4.结合课后第五题,说说人民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颗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和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树木,抓住特点,写出它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4.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用检查预习单的方法检查学生搜集资料情况,教师相机补充。
)板书:宋庆龄2.引导过渡:这张图片就是宋庆龄,“故居”是什么意思?板书: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