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
他4 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译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
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心理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大事迹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
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
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
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
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
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
古代文论部分: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亚理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绘画的界限》歌德《与爱克曼谈话录》席勒《审美书简》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丹纳《艺术哲学》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叶秀山《思·诗·史》,人民出版社卡伦《艺术与自由》,工人出版社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西方文论阅读书目第一讲概述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大,198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科,1988)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1996(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1997)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1994(6)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1994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科,1988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1994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1986冯黎明等编《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湖南人民,1987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1996王逢振等主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1991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大学,1994(1987)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下,复旦大学,1987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2000年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二讲形式式义与新批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1992《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漓江,1989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1998詹姆逊《语言的牢笼-结构主义及俄国形式主义述评》,百花洲,1995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科,1986(88)《新批评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1992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1999第三讲精神分析及原型批评弗洛伊德著作《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1998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译文,1987 卡尔文等著《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湖南文艺,1986弗洛依德《梦的解析》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1987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大,1987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1998《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科,1997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1998第四讲接受理论姚斯《走向接受美学》,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1987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1997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1994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1998赫施《解释的有效性》,三联,1991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7第五讲巴赫金的文化诗学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1999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霍奎斯特、克拉克《米哈伊尔·巴赫金》,人大,2000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东方出版中心,2000刘康《对话的喧声》,人大,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百花文艺,2001第六讲结构与解构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科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1988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大,1988《结构-符号学文艺学》,文化艺术,1994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1990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卡勒《论解构》,中国社科,1998《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库勒、巴尔特文章,85)、续集(托多罗夫、热奈特文章及评论,87),文化艺术保罗·德曼《解构之图》,中国社科,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大,1996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第七讲法兰克福学派《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1990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1995(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199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1990(3)王才勇《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述评》,人大,1990第八讲新历史主义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1991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1997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科,1996《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科,1999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1989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怪异”理论(先锋译丛2)》,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20世纪西方百部经典学术著作说法一:福柯:《词与物》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福柯:《性经验史》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韦勒克:《文学理论》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萨义德:《东方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葛兰西:《狱中札记》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桑塔格:《反对阐释》艾柯:《符号学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皮亚杰:《结构主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权力意志》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卡西尔:《人论》尧斯:《审美经验论》西美尔:《货币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德里达:《论文字学》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福柯:《知识考古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福山:《历史的终结》鲁宾孙:《新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说法二: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5.《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 6.《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德国) 7.《存在与虚无》,萨特(法国) 8.《大地》,赛珍珠(美国)9.《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俄罗斯)10.《大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性混乱》,布热津斯基(美国) 11.《当我们死而复苏时》,易卜生(挪威) 12.《等待戈多》,贝克特(英国)13.《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美国) 14.《第二性》,波伏娃(法国) 15.《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 16.《东方主义》,萨伊德(美国) 17.《杜伊诺哀歌》,里尔克(奥地利) 18.《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英海尔德(瑞士) 19.《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英国) 20.《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英国)21.《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美国) 22.《愤怒的回顾》,奥斯本(英国) 23.《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美国)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 25.《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俄罗斯) 26.《古希腊罗马美学史》,洛谢夫(俄罗斯)27.《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摩根索(美国) 28.《嚎叫及其他诗歌》,金斯堡(美国) 29.《荒原》,艾略特(英国)30.《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德国) 31.《寂静的春天》,卡森(美国) 32.《吉姆爷》,康拉德(英国) 33.《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德国) 34.《嘉莉妹妹》,德莱赛(美国) 35.《经济学》,萨缪尔森(美国)36.《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俄罗斯) 3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英国) 38.《句法结构》,乔姆斯基(美国) 39.《看不见的人》,埃利森(美国) 40.《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英国) 41.《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 42.《历史研究》,汤因比(英国)43.《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匈牙利) 44.《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国) 45.《裸者和死者》,梅勒(美国) 46.《洛丽塔》,纳博科夫(美国) 47.《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 48.《茫茫黑夜漫游》,塞利纳(法国) 49.《美妙的新世界》,赫胥黎(英国) 50.《美学原理》,克罗齐(意大利) 51.《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52.《魔山》,托马斯·曼(德国) 53.《女性的奥秘》,弗里丹(美国) 54.《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瑞士) 55.《情感与形式》,朗格(美国) 56.《情人》,杜拉斯(法国) 57.《人类的命运》,马尔罗(法国) 58.《人类男性性行为》,金西(美国) 59.《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 60.《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霍华德(美国) 61.《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布鲁斯(波兰) 62.《生日晚会》,品特(英国) 63.《时间简史》,霍金(英国) 64.《实用主义》,詹姆士(美国) 65.《所罗门之歌》,莫里森(美国) 66.《条件反射演讲集》,巴甫洛夫(俄罗斯) 67.《铁皮鼓》,格拉斯(德国) 68.《土生子》,赖特(美国)69.《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俄罗斯) 7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美国) 71.《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美国) 72.《我们的祖先》,卡尔维诺(意大利)73.《我与你》,布伯(德国) 74.《五号屠场》,冯尼格特(美国) 75.《西西弗斯神话》,加缪(法国) 76.《犀牛》,尤奈斯库(法国) 77.《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德国) 78.《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德国) 79.《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美国) 80.《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英国) 81.《写作的零度》,巴特(法国) 82.《幸运的吉姆》,艾米斯(英国) 83.《性心理学研究》,霭理士(英国) 84.《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美国) 85.《一出梦的戏剧》,斯特林堡(瑞典) 86.《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英国) 87.《一九八四》,奥威尔(英国) 88.《印度之行》,福斯特(英国) 89.《蝇王》,戈尔丁(英国)90.《尤利西斯》,乔伊斯(爱尔兰) 91.《语言论》,布龙菲尔德(美国) 92.《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尔斯(英国) 93.《在路上》,凯鲁亚克(美国) 94.《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英国) 95.《正义论》,罗尔斯(美国) 96.《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法国) 97.《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贝尔(美国) 98.《紫颜色》,沃克(美国) 99.《自由四论》,伯林(英国) 100.存目。
恋母情结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文学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案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荒原》中的恋母情结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T.S.艾略特的《荒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诗歌中体现了主人公对于母亲的复杂情感,其中包含了对母亲的崇拜、依赖以及渴望得到母亲爱的愿望。
作者通过精致的叙述和抒情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二、《兵蚁》中的母爱表达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兵蚁》也是一部体现恋母情结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伊凡的内心世界被无数的爱、恨、欲望所纠缠,而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更是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对伊凡内心矛盾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和对母爱的渴望。
这种对母亲情感的复杂表达,正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恋母情结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弗洛伊德是20世纪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恋母情结的理论。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恋母情结的深入探讨。
《战争与和平》中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可以被视为一个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典型案例。
作者透过尼古拉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展现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和应用。
四、后现代主义对恋母情结的探讨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对恋母情结进行了不同的探讨。
在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恋母情节。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使恋母情结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哈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体现恋母情结的形象,作者透过哈桑的成长历程,探讨了恋母情结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90西方文学对梦的解析张清平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旅游与体育学院摘要:梦不仅是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通向病态人格的捷径。
而西方文学与梦境的结合分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梦境的疑惑,更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并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安慰。
本文针对西方文学对梦的解析研究,将从西方文学与梦的不解之缘入手,结合《梦的解析》文学价值的分析,论述出弗洛伊德对梦的具体解释。
最后,本文将总结《梦的解析》对西方文学创作的意义。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心理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西方;文学;梦;解析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一本西方关于心理学的著作。
但是,这本著作还与文学有着莫大的关联。
弗洛伊德在其中写过这样的话,“《梦的解析》必须与诗歌、神话和通俗成语的丰富题材更密切联系”。
《梦的解析》中梦境分析与文学性的结合,如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文学故事中涉及到梦境,比如《入侵脑细胞》等。
这本著作跨过了灵魂深处,掺入了朦胧的梦想,使人感受到迷醉。
一、西方文学与梦的不解之缘在西方,有许多学者专家以研究心理学文学为主,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其中,以梦境为主题的居多。
于是,梦与西方文学就有了不解之缘。
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为典型代表。
弗洛伊德最开始创作过《作家与白日梦》,这篇文章中的典型意象引发了人们的想象,文学作品也由此升华。
西方文学与梦的不解之缘包括两方面[1]。
第一,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参照。
梦能从映像方面,给予艺术家一定的创作灵感,梦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精神追求,使某种愿望的达成成为可能。
第二,梦想和艺术创作都是欲望的满足。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文人不禁加大对梦境意境的描写,使自身以及潜意识得到满足。
同时,梦与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现实,又能激发对现实的反思。
比如,《红楼梦》中“梦幻识通灵”与“宝玉游太虚幻境”等情节,都是通过梦境表达,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封建社会的研究反思。
二、《梦的解析》文学价值《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摘要:弗洛伊德是一位法国的精神病医生,他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形响。
本文就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对几篇佳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内容与主要支柱,并从中一窥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弗洛伊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源自他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主义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几篇佳作,从而达到间接一窥弗洛伊德人格魅力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这位法国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大师,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与文学有着奇妙的渊蔽。
应该说,弗洛伊德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同样影响着弗洛伊德。
早在儿时,弗洛伊德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十九世纪初风行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感兴趣。
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最喜爱的作家有福索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陀斯妥耶夫斯文基、吉卜林、马克·吐温、托马斯·曼、茨威、罗曼·罗兰等。
而他在文学上最崇拜的偶像是歌德。
他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一九三O年弗洛伊德还获得过“歌德文学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或力比多,后期,弗洛伊德常用爱洛斯eros来表述性本能)和释梦,是精神分析法的三大主要支柱。
1.《化身博士》与《沉默的羔羊》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
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
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一吃下去,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海德先生。
这位海德先生胆大包天,坏事干绝,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快乐都要尝,全然没有半点禁忌和顾虑。
杰克尔还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只要一吃下去,立刻又变回了那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杰克尔博士。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父亲是一个犹太裔羊毛商。
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岁时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他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开设私人诊所,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婚后育有三男三女。
1897年,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方法。
1908年,在“心理学礼拜三聚会〞的根底上,弗洛伊德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1910年,弗洛伊德又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运动迅速开展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82岁高龄的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敦,第二年客死在那里。
弗洛伊德一生勤奋工作,生活极度俭朴,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学术事业上。
主要著述有:?梦的解析?、?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超越快乐原那么?、?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强迫行为和宗教仪式?、?文明及其不满?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庞大,博大精深,较短的篇幅内很难概括其全貌,下面我们只抽取其中几个关键局部予以简单介绍:一、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最表层的、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性的要求而被压抑到深层的无法发觉的意识叫无意识。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叫前意识。
用冰山来打比方的话,意识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无意识就是没于水底的硕大无比的主体局部,前意识就是和水平面相平行的那一局部。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很小的一局部,无意识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体。
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同时也是无力的、软弱的;无意识是混乱的、混沌的,但却是有力的、根本的,是推动人的行动的根本动力。
西方经典著作书单一、介绍经典著作是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
它们通过文字传递着历史、思想和智慧。
西方经典著作书单是一份汇集了许多在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书籍。
二、文学经典1. 威廉·莎士比亚 -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哈姆雷特》被公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探讨了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以及对道德、疯狂和复仇的深入思考。
2. 弗朗茨·卡夫卡 - 《变形记》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被称为卡夫卡式,充满着荒诞、绝望和合理性的缺失。
《变形记》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一个人突然变成昆虫的故事,表达了对现代生活中个人身份、家庭关系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
3.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吉诃德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这部小说探讨了追求梦想、人性的矛盾和社会的荒谬性。
三、哲学经典1. 亚里士多德 -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形而上学》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涵盖了从存在、本质到伦理学的广泛议题,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视为他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探讨了权力、道德、宗教和自我超越的主题,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托马斯·霍布斯 - 《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他的《利维坦》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讨论了政府权威、社会契约和权力分配等问题,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周诗秀FULUOYIDEZHUYIYUWENXUE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精略地划分,弗氏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1-0118-2作者简介:王堆,在读硕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新疆#乌鲁木齐。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邮政编码:83004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文学创作王 堆摘 要:弗洛伊德对20世纪作家面貌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方向性的。
他关于作深层无意识创作动机的研究,他的性欲升华说和作家白日梦的解析,揭示了诗人心灵的黑暗的隐蔽处,释放了隐蔽在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潘垛拉的匣子0,彻底击碎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诗人头上的神圣光环,彻底撕破了人类的体面和文学诗意的美丽。
关键词:欲望;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白日梦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弗洛伊德生前自诩为一位科学家,他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探索人类精神的/黑大陆0)))无意识,并明确地把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开文艺心理学研究之风,其影响深远广泛,几乎遍及20世纪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美学、诗学、文艺学等领域。
他通过无意识的发现而呈现人深层的内心世界,更由于他本人及其后的心理学家对文学的兴趣,通过对作家人格的剖析,为作家研究提供令人折服的证据,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古往今来理解的作家形象。
弗洛伊德未出版过一部文学专著,专论文学艺术的文章也不多,如5诗人与白日梦的关系6、5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6等。
在这些专论和另一些著作中,弗洛伊德针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等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学创作的动因)))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发生既非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也不是出自人们表现情感的愿望,而是源于人/欲望0的升华。
他把性欲的内驱力称为力比多,用于解释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
他认为人是装了假肢的上帝,一方面他是强有力的;一方面又是不幸的,不幸来源于他愿望得不到满足,人的愿望除了权力,财富,名誉,野心等等之外,主要是要求得到发泄和释放的性欲的愿望。
当性欲的愿望受到压抑不能实现时,往往就患精神病,这时他通过空中楼阁式的白日梦来转移他的力比多,用幻想的生活,求得虚幻的快乐和满足。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摘要:弗洛伊德是一位法国的精神病医生,他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形响。
本文就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对几篇佳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内容与主要支柱,并从中一窥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弗洛伊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源自他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主义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几篇佳作,从而达到间接一窥弗洛伊德人格魅力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这位法国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大师,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与文学有着奇妙的渊蔽。
应该说,弗洛伊德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同样影响着弗洛伊德。
早在儿时,弗洛伊德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十九世纪初风行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感兴趣。
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最喜爱的作家有福索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陀斯妥耶夫斯文基、吉卜林、马克·吐温、托马斯·曼、茨威、罗曼·罗兰等。
而他在文学上最崇拜的偶像是歌德。
他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一九三O年弗洛伊德还获得过“歌德文学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或力比多,后期,弗洛伊德常用爱洛斯eros来表述性本能)和释梦,是精神分析法的三大主要支柱。
1.《化身博士》与《沉默的羔羊》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
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
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一吃下去,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海德先生。
这位海德先生胆大包天,坏事干绝,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快乐都要尝,全然没有半点禁忌和顾虑。
杰克尔还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只要一吃下去,立刻又变回了那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杰克尔博士。
于是,借助这两种药,主人公过着双重生活,既保持着“杰克尔”的高雅、尊贵和矜持,又放纵着“海德”的淫逸、贪婪和邪恶。
然而,这种“变来变去”竟成了瘾,不用吃药,杰克尔也能变成海德,以至杰克尔无法控制自己,在最需要“正儿八经”、“道貌岸然”的场合,却身不由己地变成了海德。
最后,杰克尔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只有自杀身亡。
我们利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分析化身博士的人格。
潜意识理论的提出源自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诊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及对这些经验的理论分析。
作为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根源与基础,潜意识构成了每一个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力,成为人格建构的永恒的动机。
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理论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进人二十世纪,弗洛伊德开始注重人格的完整性,他的人格理论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本人对“本我”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本我”犹如一锅沸腾的情。
“本我”是人体内一种最隐秘、最原始、最模糊因而也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东西,它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只凭感觉支配,奉行“快乐行事原则”,犹如“被压抑的一锅沸腾的激情”,随时要渲泄爆发。
对“自我”,弗洛伊德也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侍奉三主(即外界、本我和超我)的一仆”。
沸腾狂野的“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要产生冲突时,是“自我”来“缓解”,“消除”。
而“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代表的是不现实的东西,是作为道德与良心的象征。
在《化身博士》这篇小说中,海德先生无疑是“本我”的象征,或者说是“本我”的现实化、行为化;杰克尔,这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形象,是“超我”的象征。
当“自我”无法抑制“本我”,在“超我”的道德约束和良心遮责的压力下,“自我”选择的只有毁灭。
弗洛伊德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和介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仅就艺术体裁而论,弗洛伊德主义就分别介人了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电影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沉默的羔羊》就是一部深受弗洛伊德主义影响而生产出来的美国巨片,该片获得一九九四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影片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精神病医生比利博士和年青的女替官史嘉丽。
比利博士是一个精神分析专家,却不幸走火入魔,将女病人活活吃掉,因而被关进了监狱中一个特制的大铁笼子里。
为破一起杀人案,史嘉丽请求比利博士的协助进行精神分析。
为了工作,史嘉丽本人被迫接受比利对她的精神分析。
在他的诱导下将自己童年的一段创伤展露在比利面前。
因童年的这段记忆,羊羔的悲鸣潜人了她的意识深处,驱逐不出,排遣不掉。
几经周折,史嘉丽终于破了案,抓住了罪犯。
而比利靠着他的犯罪“天才”,逃出了铁笼子,逃到了遥远的非洲,影片的象征意义是很浓的。
铁笼子里的比利象征着狂暴的毫无理性的“本我”;比利“口”吃病人,显然是用一种变态的方式满足他的“口腔需求”,使“本我”等同于“吃人猛兽”。
史嘉丽的那位代表法律与正义的上司,是“超我”的象征。
史嘉丽本人则代表着“自我”:四面受敌,既要对付她自己的“本我”,那羊羔的哀鸣(即她正在调查的案件),又要去征服铁笼子里的“本我”,那个吃人恶魔;既要无条件地服从“超我”的命令,又不得不在严厉的“超我”和恐怖的“本我”之间周旋,还得冲破外部现实的种种制约和束缚,努力完成任务。
正是“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纠缠斗争,才使得影片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
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和搏斗,史嘉丽打败了“本我”,完成了“超我”的使命,并使她的“自我”与人格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弗洛伊德以及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就不可能有《沉欺的羔羊》的产生,更谈不上它的轰动效应与成功。
2,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水仙花“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创作的主题和文学批评的方法。
俄狄浦斯,这个希腊悲剧故事中的主人公,从一出生起就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以逃离悲剧。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还是应验了神灵的预言,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最后导致了命运的悲剧。
深谙古典文学名著的弗洛伊德,从这个悲剧故事中提取出“俄狄浦斯情结”一词,来象征人的个体在早期人格发展过程中有一股不可抗拒的恋父恋母情结。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意义和地位是很独特的,或者说是弗洛伊德主义旗帜上特有的象征符号。
弗洛伊德本人就对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作了分析,并得出惊人的结论:哈姆莱特有“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证据主要来自哈姆莱特在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时,却迟迟不肯下手杀死叔父,以报“杀父娶母”之仇这一事上。
年青的王子为何在如此大事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几个世纪以来文艺评论家们对此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而弗洛伊德利用他的潜意识理论进行了解释:每一个男孩在潜意识中都有“杀父娶母”的念头,即都有这“俄狄浦斯情结”。
这个孩提时代无法实现的愿望,到成年时代在“无意识”中一直延续着。
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实际上做了他“潜意识”中想做的事。
换句话说,他已在“潜意识”中赦免了他的叔父。
而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成年人,他的“超我”又不能够原谅克劳迪斯。
杀,还是不杀,这便成了这个年青的王子的“自我”难以决断的问题。
如果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恋父或恋母情结,而源自希腊神话的“水仙花”一词,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词典”里,则象征着“自恋”。
评论家们以此来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另一个人物,美丽而优伤的奥菲丽娅,她顾影自怜,最后落水而死,就是一个“自恋”的典型例子。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洛斯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有力武器。
在弗洛伊德看来,爱欲是一切美和文学艺术的根抵。
他本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精神上的美、艺术上的美。
在他以独特的视角回答了关于艺术创造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为文艺批评理论创立了一个新的流派的同时也将他自己铸造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3.意识、梦幻与文艺创作“无意识”或“自由联想理论”是弗洛伊德文学观点之一,被看作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人到深不可测的“无意识”中去,探索人的个体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理上的真实。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确实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表现领域,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而他的“自由联想”说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威廉·詹姆斯开创的意识流理论。
纵观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坛,采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艺术大师层出不穷,手法也日益趋于成熟老练,变化多端,这些都与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弗洛伊德还把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相比较,把艺术家与精神病人相比较。
他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就是一个善于将自己的“白日梦”诉诸于艺术形式,然后转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美的愉悦和享受的人。
当艺术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中时,如痴如醉,对外部现实的干扰不闻不问,恰如一个精神病人。
“但是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把握着现实”。
艺术家是因为有理智来控制自己,因而不至于坠人精神病人的深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把弗洛伊德主义视为当代西方文论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引用王宁教授的话,就是:他的泛性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影响了好几代作家的创作思想;他的“无意识”、“梦幻”和“自由联想”说则开阔了作家的视野,丰富了创作的技巧;他的精神分析法、人格说和俄狄浦斯情结则成了精神分析学派批评家的批评武器,并且这一学派至今仍有着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1〕高宜扬: 弗洛伊德传,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2〕幻霍夫曼: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3〕王宁: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王宁: 为《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作译者前言, 北京: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