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40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作者作品秋夕(杜牧)秋夕(杜牧)秋夕,又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刻。
夜幕降临,银河在空中闪烁,远处传来阵阵繁星的呼唤。
杜牧的《秋夕》描绘了这个黄金时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古老的村庄里,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诗中描绘的“村庄遥相对,归鸟尚惊飞”一句,展示了那种返乡的温馨场景。
村庄静谧宁静,只有归鸟惊鸣的声音回荡在耳边。
这种安详的氛围与“磨刀霍霍向豺狼,慎莫近前丞相庄”间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与宁静。
诗中还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望着广袤的原野,“纷纷暮雁下,数数北归鸿”。
雁群的离去,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秋天的来临。
空气里草木的香气扑鼻而来,那份宁静与寂寥让人心生感慨。
夜晚,天空布满了闪烁的星星,倾听着时光的故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诗道出了秋天的美丽与神秘。
方塘中的倒影映照出天空中的云影,那如诗般的画面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诗人的思绪也开始飘游。
诗中提到了“稻叶波波碧水寒”。
这句描写了秋田的景色,直击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即使身在他乡,思乡之情依然如初,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最后,诗人以一句“明月松间照”来结束了这首诗。
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树之间,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
诗人通过这样简单的描写,娓娓道出了秋夕的美丽与宁静。
《秋夕》是杜牧的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把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这首诗深深地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流传至今,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每当秋天来临时,读完《秋夕》,总能引发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思考。
正如杜牧在诗中所写,“万里长征人未还,更上一层楼”。
秋夕之夜,诗人的意境让人们进入了一个迷人的精神世界。
而在现实中,秋夕的夜空及美景更像是杜牧的著作的真实写照。
杜牧的《秋夕》不仅仅是一首儿童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01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02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03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04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05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
)(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XXX齐名,称“XXX”。
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XXX: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案】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古诗《咏鹅》、《晨曦》和《小松鼠》。
2.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及意义,理解古诗结构和语言特点。
3.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三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
2.学生对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中的抒情描写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对中文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一段描写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鹅进行简单的感性认识和表达。
2. 学习《咏鹅》(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咏鹅》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抒情描写。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咏鹅》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描述和描写,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3. 学习《晨曦》(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晨曦》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语言表达和词汇掌握。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晨曦》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感觉,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4. 学习《小松鼠》(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小松鼠》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动态描述和行文结构。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小松鼠》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描写的形象和动态,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通过总结加强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朗读-背诵-理解”为主,辅以导入和总结环节。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学习目标】1、认识“径、斜、霜”等三个生字,会写“寒、径”等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感情。
3、在理解古诗词《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谁去过山上?领略过雄伟壮丽的山川?那些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很多文人墨客用诗文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几首描写山川的古诗词。
3、介绍诗人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他是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又称“杜樊川”。
在文学上很有声望,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山行》是他的作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山行》,圈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指名读,注意纠音。
3、自由练读,读通顺,读准确。
4、略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诗人笔下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诗人是怎么样登上山的?三、细读古诗,探究解疑1、整体把握,了解诗意。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小组汇报,互相补充。
(3)集体读诗,理解诗意。
2. 品读探究,深化理解。
(1)再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画下来。
(2)分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3、感情朗读,畅谈感受。
(1)诗人骑着驴行走了几十里,起初他看到了什么?此时,他会说些什么呢?(2)后来诗人却停下车子不走了,这是为什么?他喜欢这里的风景吗?(3)此时此刻,展现在诗人眼前的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吗?那他看到的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一座美丽的山)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指导朗读。
你觉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句?(惊奇、喜欢)范读、齐读、指名读。
(5)诗人走过这座山,抬头一看,又是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