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检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项目推荐书胃蛋白酶原简介一、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
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
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
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
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
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血清胃蛋白酶原II:一个被忽略的但可以鉴别胃部正常和疾病的有用标志物摘要背景和目的:血清胃蛋白酶原II(sPGII)是临床中很少使用和不被重视的指标。
我们研究这个新型但被忽略的指标,目的在于阐明sPGII在健康中国人中的正常水平以及其在胃部疾病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在2008年至2009年,研究从中国北方选取和招募2022例受试者。
sPGII和Hp-IgG 使用ELISA方法检测。
结果:在466例胃镜和组织学显示黏膜正常的受试者中,sPGII的正常值为6.6mg/L。
在性别上略微有差异:sPGII平均值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mg/L和6mg/L(p<0.001)。
在鉴别疾病(胃镜有病变胃或活检显示胃炎/萎缩性胃炎)与正常胃黏膜时sPGII最佳临界值为8.25mg/L(敏感性70.6%,特异性70.8%)。
在Hp血清阳性中,sPGII最佳临界值为19.25mg/L(敏感性71.6%,特异性70.1%)。
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sPGII平均值在中国健康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mg/L和6mg/L。
sPGII 在胃部疾病和Hp感染的胃中明显升高。
在鉴别健康和有疾病的胃黏膜时,sPGII的最佳临界值为8.25mg/L。
而且,中国人sPGII超过10.25mg/L具有较高的Hp相关胃病的危险性,需要进行胃预防治疗。
简介通常来说,筛查胃癌高风险和随访的常用方法包括不同的胃镜技术和X线造影术。
尽管可视胃镜使用多探头CT技术,但是,胃镜检查通常需要一个长期治疗后进行,并会有持续的症状,这可以导致胃癌诊断的延误。
另外,由于已经存在的问题,包括胃镜的侵入性、经济效益比、有限的准确性、警示症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寻找更简单、无创、更精确和可靠的方法。
最近,一些最近的研究致力于胃部疾病的无创诊断方法,主要是对于几种血清分子标志物(CEA、CA199、嗅质蛋白4、再造基因IV、胃癌相关抗原和胃蛋白酶原(PG))。
这些标志物都被用在初级筛查中,因为他们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快捷,患者没有痛苦。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摘要:
I.胃蛋白酶原酶1简介
A.胃蛋白酶原酶1的定义
B.胃蛋白酶原酶1的作用
II.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A.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值范围
B.影响胃蛋白酶原酶1数值的因素
III.胃蛋白酶原酶1异常的意义
A.胃蛋白酶原酶1数值过高
1.原因
2.症状
3.治疗方法
B.胃蛋白酶原酶1数值过低
1.原因
2.症状
3.治疗方法
正文:
胃蛋白酶原酶1(Pepsinogen酶1)是一种胃肠道分泌的消化酶,对于人体消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以及其异常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在67-200 ng/ml之间。
这个范围会受到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饮食、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胃蛋白酶原酶1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疾病。
当胃蛋白酶原酶1数值过高时,可能意味着存在胃黏膜损伤、溃疡等疾病。
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等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奥美拉唑钠肠溶片、尼扎替丁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不适症状。
当胃蛋白酶原酶1数值过低时,可能表明存在胃萎缩、胃黏膜分泌功能下降等问题。
这时,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针对这一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并调整饮食习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总之,了解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及异常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消化健康。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
体检项目中的胃蛋白酶原是一种检测胃功能的指标,它通常用
于评估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程度。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前体蛋白酶,
它在胃黏膜细胞中合成,然后通过胃酸的作用而转变为活性的胃蛋
白酶。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以
及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风险。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通常通过血液检查来进行。
正常情况下,胃
蛋白酶原的水平较低,但当胃黏膜受损或炎症时,胃蛋白酶原的水
平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医生可以初步判断
胃部疾病的情况。
除了胃蛋白酶原外,医生在评估胃部健康时还可能会结合其他
检查项目,比如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酸分泌功能检测等,以全面了解胃部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胃蛋白酶原作为体检项目之一,能够帮助医生评估
胃部疾病的风险和炎症程度,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具有一
定的帮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作为单一指标并不能
确诊疾病,医生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医生建议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建议患者按医嘱进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后续治疗和检查。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摘要:
I.胃蛋白酶原酶1 简介
A.胃蛋白酶原酶1 的定义
B.胃蛋白酶原酶1 的功能
II.胃蛋白酶原酶1 的正常范围
A.胃蛋白酶原酶1 的正常值范围
B.影响胃蛋白酶原酶1 数值的因素
III.胃蛋白酶原酶1 异常的意义
A.胃蛋白酶原酶1 升高的意义
B.胃蛋白酶原酶1 降低的意义
IV.结论
正文:
I.胃蛋白酶原酶1 简介
A.胃蛋白酶原酶1,又称为胃蛋白酶原I,是一种消化性蛋白酶,主要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
B.胃蛋白酶原酶1 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肽片段,在胃内进行初步消化
II.胃蛋白酶原酶1 的正常范围
A.胃蛋白酶原酶1 的正常值范围通常在60~240ng/ml 之间
B.影响胃蛋白酶原酶1 数值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饮食、胃肠道疾
病等
III.胃蛋白酶原酶1 异常的意义
A.胃蛋白酶原酶1 升高可能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有关
B.胃蛋白酶原酶1 降低可能与胃癌、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IV.结论
胃蛋白酶原酶1 的正常范围对于评估胃黏膜功能状态和诊断胃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PG技术检测)
一、胃蛋白酶原含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群,血清PG水平可以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PGⅠ/PGⅡ的比值可以起到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二、PG检测特征
1、检出率高
最高检出率能达到90%
2、操作简便
检测方法简单,一台仪器就可以进行检测
3、无痛苦易耐受
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4、检测费用低
低廉的花费就可以判断胃部疾病的进展情况
三、PG检测意义
1、胃癌普查的初筛
2、萎缩性胃炎、胃溃疡、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四、PG检测的结果判读和建议
1、PG的正常值
PGⅠ:67-200ug/L;PGⅡ:0-15ug/L;PGR:大于7.5
2、超出正常值的说明
3、建议
(1)PGⅠ<67ug/L且PGR<7.5,建议到医院咨询或就医
(2)PGⅠ<67ug/L或PGR<7.5,建议排除药物和饮食的影响后,3-6个月内复查,复查结果异常,建议到医院就医。
(3)PGⅡ>15ug/L且PGR<7.5,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4)PGⅡ<30ug/L且PGR<3.0,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5)PG三项检测结果正常,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以便个人动态检测胃部健康状况。
五、PG检测与其它几种检测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