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第第十三章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课件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20
植物遗传转化步骤
植物遗传转化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将外来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
植物遗传转化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载体构建:基因载体是将所需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的载体,包括质粒、病毒、人工染色体等。
构建基因载体需要选择适当的载体和适合的启动子、终止子、选择标记等元件。
2. 转化体系建立:植物遗传转化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转化体系,包括培养基的配制、细胞培养和再生体系等。
转化体系的搭建需要考虑到不同物种、基因载体和转化方法的特点。
3. 基因导入:基因导入可以通过直接基因转移、基因炮击、农
杆菌介导转化等手段进行。
其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是最常用的基因导入方法。
在基因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选择标记来筛选生产基因转化植株。
4. 识别和筛选:基因转化后的植物细胞需要进行识别和筛选。
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PCR检测、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等。
筛选方法可以通过细菌耐草酸和遗传标记等手段进行。
5. 品系选育:经过基因转化的植物需要进行品系选育,通过选
择有利的基因型和表型,后代将具有更好的遗传特征。
品系选育需要进行多代重复筛选,最终得到具有稳定表达和优良性状的转化植株。
6. 安全评价:基因转化后的植物需要进行安全评价,包括对植
物生长性状、代谢产物、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评价。
安全评价是确保基因转化植物的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第十三章转基因植物第一节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成功获得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遗传转化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基因工程技术日新月异。
在近20年时间内,已经有35个科的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
世界上有45个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已超过25 000例,涉及60种作物的10类经济性状的改造(雷茂良,1998)。
至今,全世界部分国家的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并商品化是在1996年左右。
目前,发达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其中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
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近5 260.6万公顷(其中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接近3/4),比2000年增加19%,比1996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30倍。
总之,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现已成为其农作物的主流。
据估计,2002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占美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2%,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大豆总种植面积的74%,而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71%。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这四类作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其中有75%种植在北美。
就转基因作物的性状而言,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几类。
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是抗除草剂大豆(占转基因植物总面积的40%)、抗虫玉米(占23%)、抗病烟草(占13%)、抗除草剂油菜(占10%)、抗虫棉花(占8%)、抗除草剂棉花(占3%)。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一些转基因植物也已商品化。
到2000年底,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37万公顷,减少农药用量达80%左右。
这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国转基因方面研究的发展速度在加快。
第二节转基因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一、抗虫二、抗病毒三、抗病四、抗非生物胁迫五、抗除草剂六、改良作物品种七、改变花的颜色和形状八、转基因植株作为生物反应器第三节植物转基因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推动了植物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转化手段的创新、检测方法的改进以及转基因表达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植物分子育种第一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概论常规育种虽然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存在着局限性:一是遗传物质的转移难以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碍,使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二是由于基因连锁的困扰,又不易收到理想的育种效果。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等方面展示了诱人的灿烂前景.第一节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和特点一、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植物分子育种是近代开创的育种新途径,大量实践证明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分子育种是指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研究员指出,植物分子育种可概括为两个层次的工程技术:1.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欲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使其后代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或符合需要的有价值的新类型,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
2.分离目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需要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经过培育,筛选出获得了目的性状,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后代,育出新品种。
狭义的分子育种指的是第一层次的分子育种。
二、植物分子育种的特点1.遗传物质的转移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碍打破物种分类的界限,充分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遗传资源,使遗传物质能在不同植物间,甚至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充分活化各物种的遗传基础,为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奠定广泛的基础.2.无需经过细胞、原生质体离体培养(甚至不需离体培养)(针对狭义的分子育种来说)利用整体植株的特定细胞进行外源DNA或基因的转移,如卵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细胞,抑或幼胚,幼苗、芽丛分裂旺盛的细胞,它们随着整体生长发育的进程而完成外源DNA或基因的导入、整合与转化过程。
无需经过细胞、原生质体离体培养,转化诱导,形成再生株植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培养流程。
3.适应面广: 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均可运用这项技术达到品种创新与改良的育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