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屏障
- 格式:docx
- 大小:10.96 KB
- 文档页数:3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
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
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
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
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
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相应的功能肠黏膜屏障是指在肠道内部形成的一种屏障,负责防止细菌、毒素、嗜酸性粒细胞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肠黏膜屏障由多种组件组成,包括肠细胞、肠道菌居群、肠道免疫系统等。
本文将从组成和相应的功能两个角度来详细介绍肠黏膜屏障的结构与作用,目的在于使读者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肠黏膜屏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一、肠黏膜屏障由多种组件组成1、肠细胞肠细胞是构成肠道黏膜的主要细胞,其表面有非常丰富的微绒毛、细胞间隙、小管等结构。
这些结构在肠道黏膜形成完整的屏障,顶部的微绒毛可以吸收营养,肠道黏液层可以让营养物质通过,底部的细胞间隙可以阻止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进入。
2、肠道菌居群肠道菌居群由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等组成,负责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
这些菌群可以协同阻止有害细菌进入,还可以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物质,降低肠道PH值,提高抗菌作用。
3、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免疫系统主要由肠管内的IgA免疫球蛋白和肠道Peyer氏板组成。
IgA免疫球蛋白能识别细菌和毒素等有害物质,将其包围并沉淀到肠腔,起到防止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和组织、器官的作用。
二、相应的功能1、维护营养摄入平衡肠黏膜屏障不仅可以阻止有害物质的侵入,还能调控营养物质的摄入,使之保持平衡。
在黏膜层的表面,微绒毛、肠道黏液层、小管三者合力将营养物质分布到不同的部位,再进行不同速度的吸收,从而保证营养的平衡。
2、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肠黏膜屏障能够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渗透,从而遏制肠道内病原细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和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
通过防止肠道病毒、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系统,从而保障机体免受感染、肠炎、肠胃溃疡等肠道疾病的侵害。
3、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肠道菌群和所产生的有机酸物质可以调节机体内部的PH值,保持生物体体内的环境平衡,协同维持人体内部的稳定性。
总结肠黏膜屏障是构成肠道内部屏障环境的复杂系统。
肠道屏障的组成
肠道屏障是指肠道内防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解剖结构。
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物理屏障:肠道的物理屏障主要由肠黏膜上皮细胞和黏液层构成。
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屏障,阻止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侵入。
黏液层覆盖在肠黏膜表面,为上皮细胞提供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也能捕获和排除病原体和有害物质。
2. 化学屏障:肠道内存在许多有益的细菌,它们通过共生关系与宿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细菌可以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酸性环境、短链脂肪酸等,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定植。
3. 免疫屏障: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拥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和分子。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并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4. 微生物屏障:肠道内的有益细菌形成了一个微生物群落,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这些细菌通过竞争营养、产生抗菌物质、调节免疫系统等方式,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病原体的定植和感染。
综上所述,肠道屏障的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障。
这些屏障相互协同,共同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物质和病原体的侵害,维持肠道健康和身体稳态。
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相应的功能
肠黏膜屏障是由多种组织和细胞组成的结构,主要包括肠上皮细胞、肠黏液、肠道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等。
肠上皮细胞是肠道黏膜最外层的细胞,其表面有微绒毛和肠道壁基底膜,可以防止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此外,肠上皮细胞表面还有多种黏附蛋白和隐突蛋白等,能够形成紧密连接,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间隙进入血液。
肠黏液是由肠道黏膜腺分泌而来的,主要成分是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黏蛋白可以形成粘稠物质,能够吸附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防止其进入肠黏膜屏障。
免疫球蛋白则可以识别和中和病原菌。
肠道免疫系统是肠黏膜屏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肠道固有淋巴组织、Peyer氏斑、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等。
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菌、细菌等外来物质,保护肠道免受侵害。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肠黏膜屏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
它们可以占据肠道内存活空间,防止病原菌滋生。
同时,肠道微生物群落还可以产生有益代谢产物,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总之,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相应的功能是多种细胞和组织的协同作用,主要包括肠上皮细胞、肠黏液、肠道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等,旨在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身体健康。
- 1 -。
肠道屏障名词解释一、肠道屏障的定义肠道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二、肠道屏障的组成部分1. 机械屏障- 由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上皮表面的黏液层构成。
- 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肠道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它不断更新以维持屏障的完整性。
这些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以阻止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的通过。
黏液层由杯状细胞分泌,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同时也能阻止细菌与上皮细胞直接接触,其中的黏蛋白等成分还可以结合细菌和毒素,防止它们入侵。
2. 化学屏障- 主要由肠道分泌的各种化学物质组成。
- 例如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部分细菌;胆汁中的胆盐具有抗菌作用;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等含有多种酶类和抗菌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的化学环境稳定,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保护肠道屏障。
3. 生物屏障- 主要是由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构成。
- 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占位性保护作用(占据肠道黏膜表面的生存空间)、营养竞争(争夺营养物质)和产生抗菌物质(如细菌素等)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维护肠道屏障的功能。
4. 免疫屏障-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是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等结构。
肠道黏膜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当有外来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可以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同时又能避免对肠道正常菌群和自身组织的过度免疫反应,维持肠道屏障的稳定。
三、肠道屏障的功能意义1. 阻止有害物质入侵- 保护机体免受肠道内细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侵害,防止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或中毒等情况。
2. 维持内环境稳定- 肠道屏障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保证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对整个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如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物质代谢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前言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
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
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
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
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等。
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
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5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
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肠黏膜屏障的名词解释肠黏膜屏障是指人体消化系统中肠道黏膜的一层保护屏障,起着筛选、吸收和防御作用。
它是由肠道上皮细胞、黏液层和黏膜免疫系统等多种组成部分构成的。
肠黏膜屏障发挥着关键的生理功能,维持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性,阻止有害物质的通过,同时为营养物质吸收提供优质环境。
首先,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肠黏膜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们是构成肠道黏膜的细胞类型之一,通过连接蛋白相互连接并形成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纺锤状结构。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上皮细胞之间的空隙变得非常狭小,几乎不允许大分子量物质的通过。
此外,上皮细胞表面还有许多绒毛和微绒毛,增大了肠道黏膜的吸收面积。
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等方式吸收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保持体内水平衡。
其次,黏液层也是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黏液层主要由黏液腺细胞分泌的黏液组成,覆盖在肠道黏膜上。
黏液层能降低肠道对有害刺激物质的敏感性,并阻止其侵入黏膜表面。
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黏液蛋白,它们能形成一层粘稠的保护膜,防止有害细菌、毒素和其他损害因子的直接接触和侵袭。
此外,黏液蛋白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生物活性,能有效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最后,肠黏膜屏障还包括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是位于肠道黏膜上皮层下方的一系列淋巴组织和细胞,具有识别和应答体内外抗原的能力。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包括M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
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其表面具有微绒毛状突起,形成了肠道黏膜上的腺窝结构。
M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将肠道腔内的抗原转运给下方的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则包括T细胞和B细胞,它们能识别和应答体内外的抗原,发挥免疫调节和防御功能。
巨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肠道中的病原体,同时还能释放抗菌肽和促炎细胞因子等分子,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
浆细胞则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主要分泌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和毒素。
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在许多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
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
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
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
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
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符合肠道健康的三个标准
肠道健康是指肠道系统的正常运作,其中包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黏膜屏障和肠道免疫系统。
肠道健康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符合肠道健康的三个标准:
1. 正常的微生物群落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种群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保护肠道屏障等。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应该保持平衡,即有益菌的数量应该超过有害菌,且没有过度生长或死亡现象。
这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2. 健康的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是肠道内的一层细胞膜,类似于一道防线,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黏膜屏障应该保持健康,没有损坏或破裂。
这需要通过饮食、减少压力、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3. 健康的肠道免疫系统
肠道免疫系统是指肠道内的一组细胞和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道免疫系统应该保持健康,能够有效地应对外部病原体的攻击。
这需要通过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总体来说,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需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从而保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肠黏膜屏障的健康和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尸■、亠前言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
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
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
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
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 、闭合蛋白(claudi n) 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 nula occlude ns , 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 JAM)等。
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
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 5 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
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吕宾【摘要】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
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肠黏膜屏障;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谷氨酰胺;肠道微生态【作者】吕宾【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人体、从而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并且还是调控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它包括:肠黏膜上皮、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胆盐、激素和胃酸等。
一、肠黏膜屏障的组成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1]。
1.机械屏障是指完整的彼此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结构;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上皮基膜及上皮表面的菌膜三者共同构成,防止肠腔内大分子物质向肠壁渗透、肠壁固有层物质进入肠腔,能有效阻止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
肠道黏膜是机体中生长最快的组织之一,肠上皮不断更新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当黏膜受损时,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加快,促进黏膜修复。
第四章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肠道是机体内最大的细菌贮存库,而健康人的肠道可以防止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其它的组织器官。
这一功能有赖于肠黏膜上皮特殊的结构及其防御机制——肠黏膜屏障。
目前普遍认为,肠道不仅仅是个消化和吸收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粘膜屏障的组成肠粘膜屏障不仅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进入肠壁和组织内,还可以避免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漏入肠腔。
广义上的肠粘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1]。
1.机械屏障肠粘膜组织即为肠道的机械屏障。
粘膜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的各种连接结构是肠道抵御外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病原体入侵粘膜组织的关键,是维持肠上皮的选择通透性及其屏障功能的结构基础。
上皮细胞本身具有多种机理防护自身免受攻击因子的损害。
正常情况下,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更新极快,不需要上皮细胞本身的分裂,而主要是由存在于肠绒毛隐窝处的幼稚细胞增殖和移行来完成的。
肠粘膜上皮不断地衰老、脱落,位于粘液腺颈细胞区的细胞开始向绒毛的顶端移行,伸长并覆盖粘膜基质,直到粘膜上皮完全修复。
这种修复过程中,肠粘膜突出区域的暂时缺失,可能是细菌移位的突破口。
如果局部缺血、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将使正常的肠粘膜修复难以完成,从而造成粘膜的萎缩,甚至形成溃疡。
病原菌入侵的机率也随之大大提升[2]。
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具有多样性,相邻的肠上皮细胞通过桥粒连接、缝隙连接及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单层上皮。
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位于上皮细胞顶侧的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的结构呈一狭长的带状,相邻的细胞相互包裹形成一系列“拉链样”结构的吻合点[3]。
多种蛋白质如桥粒蛋白、钙粘着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等将吻合点连接起来,使相邻细胞呈咬合状态,从而将细胞顶部与基侧膜分开,并且对一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起选择性通透作用。
适当的血流灌注是所有重要细胞功能的先决条件,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也有赖于足够的粘膜灌注。
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黏膜对外界有害物质的阻隔和保护作用。
肠道黏膜作为器官的内在屏障,具有多种功能来维护肠道的健康。
首先,肠道黏膜通过物理屏障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肠道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粘液层,能够阻止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进入。
同时,肠道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紧密连接的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屏障,有效防止有害物质渗入血液循环系统。
其次,肠道黏膜具有免疫屏障功能。
肠道黏膜内分布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
此外,免疫球蛋白A (IgA)也是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抵御
感染的发生。
再次,肠道黏膜还具有吸收屏障功能。
肠道黏膜表面有很多微绒毛,它们提高了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同时,肠道黏膜上还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网络,可以迅速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最后,肠道黏膜还参与调节菌群平衡。
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肠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肠道黏膜通过产生黏液和抗菌肽等物质,维持菌群的平衡,避免有害菌的过度生长。
同时,肠道黏膜也提供了一种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
综上所述,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对维护肠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功能,能够有效防止有害物质的进入,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适量摄入有益菌等措施是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手段。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
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
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
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
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
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
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
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2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原因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肠黏膜通透性是指肠道黏膜上皮容易被某些分子物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的特性。
临床上肠黏膜通透性主要是指分子量>150的分子物质对肠道上皮的渗透。
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胰腺炎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
早在肠道黏膜形态学出现明显变化之前,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已经发生,故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可反映早期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
目前认为,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均可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其中包括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
-2)、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一氧化氮(NO)等。
内毒素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通过损伤细胞内支架系统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从而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
TNF增加肠上皮通透性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机制而实现的。
但离体研究发现,γ-干扰素可使离体培养的薄层肠上皮对甘露醇的通透性增加,TNF、IL-1和IL-2则未能增加此时肠上皮对甘露醇的通透性。
当给小鼠注射PAF后,可导致小鼠胃肠黏膜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使其肠腔内125I标记的白蛋白和51Cr-EDTA吸收入血增加,可能是通过激活黏附的白细胞释放氧自由基,损伤细胞旁路通道而使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