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_第八章 第三、四、五节 _2012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政府:政府是指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政府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是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加强国防建设、消除社会隐患和内部腐败、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吸收民间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鼓励创新创造、淘汰落后产品产能和生产工艺、提高国民生产能力、优化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现象、培养领导,实施城乡规划、开展破除迷信、减贫扶贫防贫、促进社会进步的特殊机构。
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
政府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等,都应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原则和精神,都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强制执行。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
政府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构,它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订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就是国家的权威性的表现形式”。
政府经济管理学: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政府经济运转的自身规律和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进行探索。
本书在构建政府经济学研究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特色情境下的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发展、内在机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制度,特别是如何体现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规划、决策、调控,政府经济政策分析等。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既体现规范理论,又注重具体运作。
在理解政府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模式、方法、途径和操作依据作为学生学习政府经济管理的重点设计出来,即使政府经济管理根植于政府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中,也使学生掌握政府经济管理的基本规律,避免了一般政府经济学教材只注重理论解释而忽略实际操作的弊端。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4. 培养学生宏观经济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导论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国民经济总量的测量与指标体系;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3.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2. 市场机制和价格调节;3. 政府宏观调控。
第四节:宏观经济循环模型1. 四个基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 宏观经济循环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第五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2. 经济周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3. 经济政策在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前导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鲜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讲授与互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并与学生互动探讨;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相结合;4.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锻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5. 小组合作: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对学生综合掌握宏观经济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考核。
教学资源:1. 教材:《宏观经济学导论》;2. 阅读材料:相关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宏观经济学导论第二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三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四周:宏观经济循环模型第五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引入和真实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本教学设计将结合课平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将课程思政理念滴入式渗透进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经济发展过程,学习宏观经济理论,进而理解经济政策的制定、判断经济发展走向,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隐性思政理念,达到思政与课程的自然、紧密融合。
因此关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特点、滴入式思政设计、云班课平台的利用。
一、课程特点(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专科生开设。
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
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使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3.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宏观经济学简单说研究的是一国一地区以及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衰退与萧条。
主要围绕国民收入理论展开,以国民收入概念、国民收入模型、国民收入波动、经济政策、开放经济、增长理论等为核心内容,通过研究经济增长和波动,来理解阐述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学时数:45 执笔者:胡若痴编写日期:2004年7月修订日期:2008年2月审阅者:李胜领导签字:一、课程的性质与学习目的《经济学原理》是面向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各章建议课时分配(共45课时)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即掌握一种新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基本问题;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假设。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及研究对象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理解:生产可能线及所说明的问题;掌握:稀缺性的含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定义、联系与区别;掌握:宏、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基本问题和假设。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研究方法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含义,实证分析的基本过程;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了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基本观点;理解: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本章介绍需求、供给的相关概念及其规律;价格的决定及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弹性的概念、弹性的数学分析、以及弹性原理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供求情况以及通过价格分析商品供求状况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的概念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从图标,公式等形式上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陈述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LM曲线的概念,推倒,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曲线的推倒,平移,旋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曲线的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应用,掌握功能财政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郑策分析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觉和你呃呃呃均衡模型,与响应。
1、( )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A:产业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优化政策
D:产业经济转换政策
答案:A
2、( )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
A:支柱产业
B:先导产业
C:重点产业
D:基础产业
答案:A
3、产业政策的目标是( )以及各产业内部运营的高效化。
A:产业结构优化
B:产业结构升级
C: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D:经济结构的转换问题
答案:C
4、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都是典型的( )产业。
A:资源密集型
B:资本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答案:B
5、在社会供给和需求中出现较大缺口、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产业部门是指( )。
A:支柱产业
B:先导产业
C:瓶颈产业
D:主导产业
答案:C
6、产业政策的( )是政府以实现特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干预,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A:核心
B:目标
C:实质
D:目的
答案:C
7、战略关联产业分类法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进行的产业分类法,主要包括( )。
A:主导产业
B:调控产业
C:先导产业
D:支柱产业
E:瓶颈产业
答案:A,C,D,E
8、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是( )。
A: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B:加强农产品收购管理
C:对现有农业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D: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E:建立队伍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答案:A,C,D,E
9、产业政策的特征有( )。
A:协调性
B:.时效性
C:导向性
D:.关联性
E:组合性
答案:A,B,C,E
10、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尽管在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优化的内容不同,但一般应符合以下( )方面的需求。
A:产业结构合理化
B:产业发展的效率
C:产业结构高级化
D:产业发展的现代化
E:产业的均衡发展
答案: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