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11宏观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276.51 KB
- 文档页数:20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1.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通胀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政策。
由于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的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主要来自需求方面,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可以调节需求的政策,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eq \f(1,1-β(1-t))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eq \f(1,1-0.8×(1-0.1)),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eq \f(1,1-0.8×(1-0.25)),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023年-2024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对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的汇总,其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A.出口B.进口C.进出口D.净出口【答案】 D2、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按照()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A.保质保量B.生态功能C.集约适度D.绿色发展【答案】 A3、我国货币政策的()是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A.最终目标B.操作目标C.中间目标D.工具和传导机制【答案】 A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在()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各级人民政府D.中国银行业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答案】 B5、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目的是使所有人都能以可承担的成本获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
A.公平性B.广泛性C.全面性D.低收人群体的侧重性【答案】 A6、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增加到()A.6年B.8年C.9年D.10年【答案】 C7、充分就业失业率是( )为零时的失业率,又被称作自然失业率。
A.摩擦性失业率B.结构性失业率C.周期性失业率D.混合型失业率【答案】 C8、私人物品的特点具有的特点是( )。
A.非排他性、非竞争性B.非排他性,竞争性C.排他性、非竞争性D.排他性、竞争性【答案】 D9、按照价格上升速度,有关通货膨胀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A.温和通货膨胀的年物价水平上升在10%以内B.爬行式通货膨胀的年物价水平上升在10%以内C.年物价水平上升在10%~100%,为严重通货膨胀D.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超过100%,为恶性通货膨胀【答案】 D10、对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房屋、建筑物及设备工器具的投资是()。
A.有形投资B.固定资产投资C.无形投资D.存货投资【答案】 A1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为情绪问题,心情一直不好前来咨询。
宏观经济政策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充分就业C. 物价稳定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财政政策的工具?A. 政府支出B. 税收C. 利率调整D. 国债发行答案:C3.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经济增长B. 通货膨胀控制C. 收入分配D. 汇率稳定答案:C4.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经济处于什么状态时被采用?A. 过热B. 衰退C. 稳定增长D. 高通胀答案:B5. 以下哪项是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A. 增加公共支出B. 降低失业率C. 减少货币供应量D. 提高利率答案:C二、判断题6. 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
(错误)7.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包括失业救济和累进税制。
(正确)8. 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影响比财政政策更直接。
(错误)9. 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正确)10.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中央银行来完成。
(正确)三、简答题11. 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答案: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
两者在影响经济的方式、速度和持续性上有所不同。
12. 描述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作用。
答案: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能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期,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在经济稳定增长期,政策可能会更加注重维持现状,避免大的波动。
四、论述题13. 论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答案:在经济危机中,宏观经济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
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经济衰退,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就业,并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4、消费倾向定义①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如儿童、妇女、青年、中年、老年人)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
它取决于购买力水平、商品供应品种和社会风尚等。
②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5、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又称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7、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为:APS=sy.平均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G Y=G A+αG L+βG K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4.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一方面,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宏观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
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1978-1992年,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三个较明显过热阶段,我国政府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经济调整,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是: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行国库券筹集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搞好财政综合平衡;合理控制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严格管理社会集团消费;调整支出结构,增加重点投入;制定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实施税利分流;实行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整顿财税秩序,大力推进以法治税等。
经过这三次调控,基本上都实现了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由于当时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还不高,各种政策工具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仍较多地采取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方式。
这种调控在短期内收效明显,但也容易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降幅过大的局面。
二是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多次改革税收制度。
1983年开始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以第二步"利改税"为契机对工商税制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了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作用。
1988年开征特别消费税等新税种,运用税收政策调控经济,以遏制需求过旺、防止经济过热。
三是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978年以后,我国银行存款不断增加,资本市场逐步发育,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渠道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