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9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 掌握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预习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头,通过展示地质学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介绍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预习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知识讲解与探究1. 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使用地球模型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接下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通过使用动画、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关系。
3. 调查和研究方法讲解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例如野外调查、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与合作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地质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调查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课堂评价1. 学生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总结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了解他们对地质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一、大地构造说简述地质构造有不同的级次,全球性的、大区域的级别最高,称做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大型构造的形态特征,发生、发展过程,组合规律,演化模式,分析产生这些大型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及动力机制。
大地构造学理论对地质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地质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主要是与油气密切相关的盆地及盆地内的次级构造,属于小型的区域性局部构造。
但小型区域构造是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区域构造之前必须对大地构造的主要观点有所了解。
大地构造学有多种学派,他们都试图客观准确地揭示、解释全球大地构造的现象和本质。
目前主流学派有三种,其观点在科研及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地运用。
1、地槽――地台说该学说认为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且有相对的活动期和稳定期。
处于活动期的地壳称为地槽,处于相对稳定期的地壳称为地台。
地槽发展的前期,地壳以强烈的下降为主,形成巨大窄长的沉积盆地,接受巨厚的沉积,并伴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地槽发展后期,以强烈的上升为主,巨厚的岩层遭受褶皱变形和断裂,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最后形成巨大山脉的褶皱带,地壳趋于稳定,转入地台期。
剥蚀作用又使其最后达到准平原化。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带,升降幅度小、沉积物厚度及厚度变化也不大,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比较弱。
当地台重新活化时,地洼说者又划分出一种新的活动区——地洼区。
地洼区与地槽区不同,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由于拱曲、褶皱、断裂作用强烈,形成升降速度及幅度大的短带状隆起,称做地穹,其间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做地洼。
如现今的华北地洼区,前震旦期属地槽阶段,地壳强烈下降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前震旦末经历了被称做吕梁运动的强烈上升、褶皱变动、形成了太古界的结晶变质岩基底。
吕梁运动以后进入地台期,其间虽有小的抬升、下降,但没有剧烈的褶皱变动,其间先被剥蚀夷平,后又接受了上元古界、古生界以海相灰岩为主的沉积。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3.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的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研究的能力,学会用图件表达地质构造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学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地质考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观测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质图件。
2. 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褶皱、地堑、地垒等。
3.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类型。
4.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构造对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地貌的影响。
5.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
6. 实践教学: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地质考察实地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及地质图件的认识。
第二课时:地质构造类型及地球内部结构。
第三课时: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
第四课时: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及实践教学。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在矿产分布、地震发生等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地质构造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质构造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构造,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质构造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地质图、剖面图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构造学基础2. 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 断层构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穹窿、盆地等;- 岩浆侵入构造:岩墙、岩脉、岩基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构造类型与特征3.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应力等;-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4.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地震发生:- 矿产分布:成矿规律、地质构造背景等;- 地震发生:地震带、构造地震、地震预报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5. 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识别地质构造现象,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资料查询:搜集地质构造相关信息,探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绪论目的:使学生明确地质构造的概念、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意义重点:对地质构造、原生构造、次生构造概念的理解难点:真正理解地质构造的含义内容: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将在后续课程中介绍。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
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
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
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解释实际地质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意义。
2. 地质构造的识别:地层、岩性、变形特征等。
3. 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4. 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等。
5. 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演示:通过地质构造模型、实地照片等展示地质构造特征。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模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地质现象,提出解释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2. 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构造图等。
3. 图片:实地照片、地震剖面图等。
4. 软件:地质构造分析软件(可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8次实习课,每次4课时。
2. 实习课内容安排:第1次课:构造地质学概述及地质构造识别第2次课: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第3次课: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第4次课: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第5次课:地质构造模型实践操作第6次课:分组讨论与实习报告准备第7次课:实习报告交流与评估第8次课:期末考试复习与答疑七、实习要求1. 学生需提前预习实习教材,了解实习内容和要求。
2. 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记录地质构造特征。
3. 学生需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包括观察、分析和讨论部分。
4. 期末考试前,学生应复习实习内容,确保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八、实习安全与纪律1. 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场所。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2. 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表现象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识别和分析构造现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上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物理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教材章节:第二章4. 地质图件识别与分析:地质图、地震剖面图、构造地貌图等;教材章节:第三章5. 构造地质学应用:地质找矿、地震预测、地质环境保护;教材章节:第四章6.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据分析等;教材章节:第五章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确保教学实际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和板块构造理论等抽象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等;2. 学生能够描述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 学生能够认识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2.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质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质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学生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一节专业知识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观察、思维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地质块体、地垒、地堑等;2.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地质构造演化;3.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山脉、高原、盆地、断裂带的形成;4. 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5. 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图例、符号、比例尺、地质剖面图等;6. 实践活动:观察地质模型,分析地质图,模拟地质构造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及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第四课时: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地质与地貌”章节相关,涵盖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质构造知识。
构造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52X10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48/3 (其中实验学时:10)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普通物理学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 苏生瑞主编,构造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2. 李忠权,刘顺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年3. 霍布斯等著,刘和甫等译,构造地质学纲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4. 朱志澄等编著,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地壳的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动力来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地壳岩石构造变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并为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诸多问题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主要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线理、劈理等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组合型式及成因机制;了解地质图基本内容,掌握制作图切剖面、节理玫瑰花图等的方法,了解活动构造研究内容和方法。
能力:掌握室内读图分析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能够对典型构造现象进行细致观察、构造现象素描和构造特征描述;掌握构造样品的采集方法及送样;掌握构造综合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分析研究区构造运动演化规律。
学会通过构造分析解决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素质:构造地质在找寻矿产资源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价值,学习构造地质有助于建立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及灾害治理并重的科学理念;构造地质学十分重视实践,野外构造几何学研究是一切构造理论的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深化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野外工作也要相互配合,可以培养和锻炼团队合作精神;构造研究重视宏观总体规律的把握,有利于形成整体上把控问题的研究思路。
《构造地质学》讲稿第一章绪论一、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诸如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地质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史,并进一步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主要是在成岩后形成的次生构造,但对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岩浆岩在侵位和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原生构造也要加以认识和研究。
构造尺度可以分为巨、大、中、小、微、超微等级别,不同的构造尺度其研究任务与方法不同。
●野外调查通常是从小或中尺度构造现象入手;●室内研究则为微、超微尺度研究;●巨、大型尺度研究已属大构造研究领域,除上内容研究之外,还需对该区地层,沉积相和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分析。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应用近20-30年来构造地质学发展迅猛,如航天遥感技术(航、卫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等,对地球的研究已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从地壳表层发展到深层(超深钻),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与天体行星进行类比研究。
电子显微镜、高温高压实验,以及晶体缺陷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构造变形机制的深刻了解。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空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稳定性实例1、法国马尔帕赛水坝薄拱坝坝高60m,底宽6.26m,顶宽1.5m,修建在片麻岩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讲稿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综合读图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采用规定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图件。
⏹线条、符号和颜色——见附录Ⅰ~Ⅳ⏹用透明纸⏹构造纲要图包括以下内容:1.构造层:画出角度不整合线、标注地层时代(D1-T1)。
2.断层:画出断层线、性质,并注明名称和编号。
3.褶皱:画出褶皱的轴迹,轴迹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
4.岩浆岩岩体:绘出岩体边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
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产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等产状。
6.其它部分:如:地名、图名、图例、比例尺等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习八P3331.选择剖面位置⏹分析图区地形、地层、构造和其它地质特征。
⏹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区域构造线方向。
⏹剖面线切过尽量多的地层、岩石和主要构造。
⏹将所选择的剖面位置标绘在地质图上。
⏹全班统一剖面位置——现在就定。
2.绘制地形剖面⏹用米格纸⏹选择地形高程控制点→推测地形高程。
无地形等高线。
⏹按比例尺把它们投影到相应的高程基准线的剖面上。
⏹将各点依次园滑连接。
3.投影地质界线点⏹地质界线点:包括地层界线、断层线、岩浆岩体界线。
⏹将与剖面线相交的所有地质界线点都投影到相应的地形剖面线上。
⏹标出背斜(∧)向斜(∨)位置:剖面线、地形剖面4.标绘地质界线⏹根据地质图上剖面线附近的地质界面产状(倾向、倾角或视倾角)及其接触关系标绘在地形剖面图上。
注意:⏹先绘制断层构造→后绘制地层和褶皱构造。
⏹先绘岩浆岩体→后绘地层⏹先绘制不整合以上的→后绘不整合以下的。
⏹次级褶皱要绘出⏹同一构造层内地层界线应基本相互平行。
⏹真倾角和视倾角换算见附录Ⅴ5.整饰⏹填绘岩石花纹,(涂色?)。
P364⏹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的比例尺应一致,两端标出地形高程(比例尺)。
⏹注明剖面方位、主要地形地貌控制点。
⏹图例及剖面图中相应内容的修整。
⏹剖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
四、编制地质构造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地质构造 1.褶皱 2.断裂——重点第四章岩浆岩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语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及要求⏹区域地理概况如:1.图幅位置(经纬度或坐标)、面积2.地貌概况:如山岭和谷地的分布、走向,图区海拔,河流分布、走向、流向等3.完成的任务第二章地层从老到新描述区内出露地层:⏹时代(包括符号)⏹主要岩性⏹主要分布区域⏹接触关系⏹划分构造期(构造阶段、构造旋回)可列表描述:实线→整合、虚线→平行不整合、波浪线→角度不整合第三章地质构造——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层及其划分——不整合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第一节褶皱构造——实习七先总体介绍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
如⏹褶皱名称(地名+褶皱基本类型)⏹分布范围(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延伸(轴迹)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形态类型⏹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和后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附褶皱构造明细表例如: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3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1、D2、C1、C2 、T1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依次为D2、C1、C2 、T1。
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30°~46°,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地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两翼岩层倾向均约220°。
为倒转褶皱。
背斜轴部还出露有3个花岗闪长岩岩株、1个花岗岩岩株和6个岩脉,形成于T1-E1之间。
第二节断裂构造——实习十四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
按断层组方向、性质、形成先后等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有:⏹断层名称,编号、类型⏹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规模:延伸方向、延伸长度、通过主要地点⏹断层面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两盘出露地层,造成的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
⏹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与其它构造的关系⏹形成时代。
⏹附断层明细表例如:F1断层:为逆冲断层,位于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全长约15km。
为四个断层中最大的一个,产状为220°∠30°,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
F1大断层同时也受到性质未明的小断层切割而错开,与金沟处岩浆岩共同产生,F1断层形成于T1之后第四章 岩浆岩——实习十七首先概括岩浆岩总体特征。
然后分岩石类型描述⏹ 岩石名称、岩性。
⏹ 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及构造部位⏹ 出露面积⏹ 平面形态、产状类型⏹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内部岩相划分、原生构造⏹ 与其它构造的关系⏹ 侵入时代例如:辉长岩岩体分布于刘村和丁村处。
刘村处的辉长岩体出露面积约2KM2,呈岩株产出,侵入到Z 地层中,与花岗岩岩株和F3断层接触,被F4断层切割,形成的时代,晚于F4,早于F3。
丁村处……第五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阶段(期):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划分构造亚层。
⏹ 把全区构造事件从老到新列成一个序列。
⏹ 简述构造运动特点:1.从老到新简述2.构造运动性质、强度,发生的构造事件:如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恢复古地理环境——可能时松岭峪地区可划分为6个构造层,3个构造亚层 QE3 ~N E1 ~ E2 D1 ~T1∈1~O1 Z5次强烈构造运动:Z 末、O1末、T1末、E2末、N 末 2次较弱构造运动:D2末、C2末T1 C1 ~C2D1 ~D2 震旦—加里东期 海西—印支期 喜马拉雅期5次强烈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作用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向。
3次较弱构造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震旦——加里东阶段发生了2次构造运动,Z末期和O1末期。
Z末期的构造运动使Z地层变形变质、形成F3断层,然后辉长岩侵入。
之后沉积∈1、∈2+3、O1 地层。
O1末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毛村向斜(∈1、∈2+3、O1)、F4断层、使Z、∈1、∈2+3、O1发生变质。
印支海西阶段……喜山阶段……第六章结语收获注意:1.课件用图和教材用图不同2.课件中文字报告内容采用了不同地质图附图16 松岭峪地质图附图17 景陵峪地质图附图18 库尔什地质图建议统一采用附图16学习用具:彩色笔、铅笔、橡皮、量角器、透明纸、米格纸等等先涂色、再读图(是否图中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