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状与遗传物质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32
初中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整理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知识速记遗传与变异1.遗传:(1)概念:亲子间的。
(2)实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五官跟父亲或母亲很像等。
2.变异:(1)概念: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
(2)实例: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豌豆的红花与白花等。
生物的性状1.性状:(1)概念:生物体的、生理和等特征的统称。
(2)实例:豌豆的形状、番茄果实的颜色、人的单眼皮或双眼皮等。
2.相对性状:(1)概念: 生物的性状的表现形式。
(2)实例:豌豆有圆粒和粒,头发有黑色和棕色等。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验证实验——转基因鼠:(1)研究的性状:鼠的。
(2)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基因。
(3)结论:基因决定生物的。
(4)推论:生物在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递的是。
2. 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的性状。
3.生物的性状由控制,还受的影响。
随堂练习( )1.下列描述的现象属于变异的是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③两只黑猫生了一只白猫④母亲双眼皮,女儿也是双眼皮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 )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南瓜的黄色和南瓜的绿色B.金鱼的泡眼和鲫鱼的突眼C.猪的黑毛和羊的白毛D.水稻的直叶与小麦的卷叶( )3.在人类ABO血型系统中,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
决定人的血型特定遗传功能单位是A.细胞核B.染色体C.DNAD.基因( )4.科学家将一种来自发光水母的基因整合到普通小鼠的基因中,培育出的小鼠外表与普通小鼠无异,但到了夜晚却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科学家培育新品种小鼠采用了A.转基因技术B.克隆技术C.杂交技术D.传统生物技术( )5.如图,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前者呈扁平状,后者深裂而呈丝状,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的性状不受基因影响B.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生物的性状只受基因影响D.生物的性状只受环境影响6.(资料分析题)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富含牛肉蛋白质的“马铃薯”新品种。
八下生物知识点人教版详解一、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
例如,父母的双眼皮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子女,使子女也拥有双眼皮。
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都称为性状。
如人的身高、肤色、血型等都是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基因与遗传物质控制生物性状的因子,称为基因。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基因的遗传规律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例如,控制人类双眼皮和单眼皮的基因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殖方式生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有性生殖是生物体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的方式,如人类和动物的繁殖。
无性生殖则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植物的分株繁殖和细菌的分裂繁殖。
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果实、种子的形成等过程。
其中,传粉是雄蕊的花药中的花粉粒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受精则是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动物的发育动物的发育过程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如蝴蝶,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如蝗虫,其发育过程则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三、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多样,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杆形,还有的呈螺旋形;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等,是多细胞生物;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生存。
生物体性状的相对稳定——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性状上的相对稳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不会完全相同。
例如,同一个稻穗上的籽粒,长成的植株在性状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种差异是表现,就是生物的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活动中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没有变异,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物种的形成,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般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
也就是说,变异可分为两大类: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这里要强调指出,这两类变异的划分是相对的。
因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定向的影响和选择,由量变的积累可以转化为质变,不遗传的变异就有可能形成为遗传的变异。
生物性状的遗传,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
即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后,当配子形成合子时,又恢复了亲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内容。
而DNA恰是染色体重要的成分,所以,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
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
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是最早观察到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的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因为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DNA)是在染色体上的。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指间的相似性。
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指间和间的差异。
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金鱼品种多。
【点拨】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形状,身高,血型,能否卷舌。
(2)相对性状:种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O 型和AB 型,狗的白毛和黑毛。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转基因超级鼠:①过程:利用技术将转入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再将受精卵注入代孕小鼠的内,生出的小鼠个体较大。
②所用生物技术: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③结论: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的影响。
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而不是性状。
【小试牛刀】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体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人的A 型血与B 型血是一对相对性状C.性别也属于人体的性状D.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B.变异的实质是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C.生男生女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3.(2021北京房山二模,18)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A.遗传现象 B.繁殖现象C.变异现象 D.进化现象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手段。
遗传初中二年级遗传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探讨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初中二年级是学习生物学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对遗传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遗传的概念、遗传性状、遗传物质、遗传规律等方面介绍遗传的内容,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遗传知识。
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将自身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和规律。
遗传决定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性状,包括个体的外貌特征、身体结构、生理功能等。
遗传是生命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源泉。
二、遗传性状遗传性状是指生物体具有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特征,包括形态性状和生理性状两种。
形态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外部特征,如花的颜色、果实的形状等;生理性状是指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如耐寒性、抗病性等。
遗传性状受到基因的控制,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导致不同的遗传性状。
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决定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物质。
在生物界,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由核苷酸组成的长链,在细胞核中存储了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遗传信息可以传递给后代。
四、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遗传现象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定律,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指由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包括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原则等。
染色体遗传定律是指由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现的遗传规律,描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遗传交换的现象。
五、遗传的重要意义遗传是生物界存在多样性的基础,它使得各种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遗传也是进化的基础,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新的遗传性状可以产生,从而增加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竞争力。
遗传知识的掌握对于理解生物界的演化历史、改良农作物品种、预防遗传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遗传的伦理和道德问题遗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许多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能够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以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理特征。
人教版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学校生物(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同学,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全体中同学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生物学问点,欢迎阅读,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初二生物学问点归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掌握生物的性状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像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 基因掌握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打算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掌握的性状。
其次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肯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削减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课本P31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2)试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
生物初中遗传学知识点归纳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通过学习遗传学可以了解生物个体之间遗传特点的传递和变异。
下面将对生物初中遗传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 基因 1. 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
2. 基因是由DNA分子构成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3.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从而表现出遗传性状。
第二部分:遗传规律 - 孟德尔定律 1.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总结出了三个遗传规律:单性继承、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单性继承是指一个个体对于某个性状只表现出一种基因型。
3. 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的后代在基因分离时,每个基因只传递给子代的一半。
4.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不同基因之间在联合遗传中的随机组合。
第三部分:遗传性状的表现 - 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 1. 隐性性状是指在杂合子中不表现出来的性状,需要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
2. 显性性状是指在杂合子中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状,只需要一个显性基因。
3. 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在杂合子和纯合子的表现有所不同。
第四部分:遗传的方法 - 杂交和选择育种 1. 杂交是指将两个不同个体的优良特性进行交叉组合,产生优良的后代。
2. 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改良种群的遗传特性。
第五部分:突变和遗传变异 1. 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突然变化,导致新的遗传性状出现。
2. 遗传变异是指由于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第六部分:遗传病与遗传咨询 1. 遗传病是由于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如血友病、唐氏综合症等。
2. 遗传咨询是指通过遗传学知识,对患有遗传病或有遗传病史的家族提供咨询和指导。
通过对生物初中遗传学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了解到遗传学对于生物个体之间遗传特点的传递和变异的研究非常重要。
生物遗传基础知识生物遗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生物形态和性状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生物遗传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物质、遗传因子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性质。
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人类和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核糖核酸)。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通过基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它携带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一个或多个性状的表现。
二、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决定性状传递和表现的基本单位。
在遗传学中,遗传因子又称作等位基因。
每个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遗传因子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可以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显性遗传因子会表现在个体的外貌或生理特征中,而隐性遗传因子只在个体纯合时才表现出来。
三、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生物遗传现象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遗传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的基本原则。
他提出了“隐性性状会被显性性状所掩盖”的概念,并总结了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2. 遗传连锁遗传连锁是指某些基因位点的遗传倾向于同时遗传给下一代。
这是因为这些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的重组率较低。
3. 按性别遗传的特点在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些性状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
例如,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而雌雄鸡则相反。
四、变异和突变遗传物质的变异对物种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变异可能由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等因素引起。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随机改变,它可能对个体的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总结生物遗传基础知识涉及遗传物质、遗传因子、遗传规律以及变异和突变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形态和性状的遗传传承规律。
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帮助我们解开了生命的奥秘,也为人类的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主要的遗传物质: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
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染色体中的DNA含量相对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因为大部分DNA都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基因控制形状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和功能单元;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都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指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基因)。
①控制生物同一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与染色体一样,是成对存在的。
② 在生物配子(精子和卵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以单一形式存在。
③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基因。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1)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冈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三者的包含关系,如图特别提醒:①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
② 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应将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新形成的生殖细胞。
因此,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单独存在,即每对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单独存在,即每对基因中只有一条。
第 20 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要点1、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总称为生物的性状。
如肤色、眼色、血型等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人的血型等)3、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即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举例:种瓜得瓜4、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间存在的性状差异。
举例: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5、染色体:细胞核内能(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 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 和蛋白质。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 DNA 分子。
6、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包含遗传信息的)的 DNA 分子片段。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 本遗传单位。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7、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基因虽然能控制生物性状但也不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每个基因都要将遗传信息表达出来,不同部位和功能的细胞,能将遗传信息表达出来的 基因不同。
基因就好像盖房子的蓝图,它规划了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的生长、发育,甚至衰老和死亡。
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和蛋白质有关。
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来表达自己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8、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对生物的性状起决定作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长链状双螺旋分子结 构。
一个 DNA 分子上包含一定数量基因。
9、基因组:一种生物的全部不同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
10、基因经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配子(精子或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11、每一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 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随着精卵结合而结合。
1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成对的染色体(DNA 、基因)相互分离,即染色体要减少一半。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1)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过程实现的。
遗传是物种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因,变异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2)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等统称为性状,包括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3)相对性状①概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举例:番茄果实的红果与黄果、人眼的单眼皮和双眼皮、鸡的光腿与毛腿等。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转基因生物的培育告诉我们: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亲代遗传给子代的不是性状,而是基因;子代因为得到了亲代的基因(遗传信息)才表现出亲代的性状。
(2)有很多性状很明显地表现为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1.基因、DNA和染色体(1)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 分子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人的细胞中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
2.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1)图解(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其上的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3)受精卵中的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基因也是如此。
(4)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也经历同样的过程。
重点一相对性状1.下列选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猪的黑毛和猫的白毛B.人的双眼皮和能卷舌C.棉花的白色和青椒的绿色D.人有耳垂和无耳垂【参考答案】D2.下列各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B.豌豆的高茎和矮茎C.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D.豚鼠的长毛和卷毛【答案】D重点二基因、DNA和染色体3.如图表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的关系,图中1、2、3、4依次表示A.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B.染色体、细胞核、基因、DNAC.DNA,基因、细胞核、染色体D.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参考答案】D4.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DNA和基因共同组成染色体B.一个基因上有多个DNA分子C.一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基因D.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答案】D重点三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5.亲代的许多性状之所以在子代身上体现,原因是A.亲代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代B.总在一起生活,长相就会相像C.亲代把所有基因传递给子代D.亲代把性状传递给子代【参考答案】A6.亲代的许多性状之所以在子代中体现,原因是A.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亲代的性状B.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来自父母的控制性状的基因C.总在一起生活,长相就会相像D.父母所有的性状都遗传给了子代【答案】B考点练习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桥梁”的是A.受精卵B.卵巢细胞C.睾丸细胞D.精子和卵细胞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分别说明A.遗传和生殖B.遗传和变异C.生殖和进化D.发育和生殖3.已知果蝇的精子中含有4条染色体,那么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亲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A.4条、8条、4条B.8条、8条、8条C.4条、4对、4对D.4对、4对、4对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高速发展,新成就层出不穷。
遗传与性状的表现在生物学中,遗传是指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遗传信息。
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表现形式。
性状表现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展示出的各种形态特征。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性状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概念和机制。
一、基因与细胞遗传物质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性状的功能基本单位。
它们位于染色体上,是由DNA分子组成的。
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并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传递来实现遗传。
二、遗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不同组合与变异会导致个体间性状的差异。
遗传可以解释为何父母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子代,并且为什么同一家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性状。
性状的表现是由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是指个体所有基因的组合,而表现型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观察到的性状。
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的潜力,而环境则决定了表现型的实际表现。
三、遗传概念1. 显性与隐性: 遗传学中,某基因型的性状表现在表型上占优势的称为显性,而被掩盖的称为隐性。
2. 遗传纯合与杂合: 若个体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两个基因相同,则称其为纯合子。
若两个基因不同,则称其为杂合子。
3. 基因座和等位基因: 指同一染色体上控制相同性状的不同基因的位置称为基因座。
一个基因座上的不同基因形式称为等位基因。
四、遗传机制1. 随性状呈现的模式: Mendel遗传规律中提出的三定律描述了一般的遗传模式: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性定律。
这些定律解释了何种基因型将如何导致特定性状的出现。
2. 突变: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突发性变化。
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型的变异,并直接影响个体的表现型。
3.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发生在染色体的交换过程中,通过基因的重组和重新组合,导致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出现。
五、影响性状的因素1.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性状的表现有重要影响。
某些基因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来,而其他环境条件则可能使其失效。
生物遗传初中知识点归纳生物遗传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在初中生物学中,遗传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初中生物遗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遗传物质的概念:遗传物质指的是控制生物体遗传性状的物质。
在我们的身体内,这种物质被称为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位于细胞核内,具有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2. 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它们含有大量的基因。
基因是决定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功能单位,是DNA分子上的特定区域,编码着蛋白质的合成。
3. 父母的遗传贡献:在生物遗传中,父母各自贡献了一半的遗传物质给子代。
父亲通过精子传递Y染色体和其他遗传物质,而母亲通过卵子传递X染色体和其他遗传物质。
4. 单倍体和二倍体:生物体根据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倍体和二倍体。
单倍体细胞只有一套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存在。
而体细胞是二倍体细胞,它们具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母亲,一套来自父亲。
5. 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在生物遗传中,有些基因表现出显性特征,而有些基因则是隐性的。
显性遗传是指即使只有一个显性基因,也能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
而隐性遗传则需要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6. 孟德尔遗传原理: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传规律。
他提出了基因的随机分离和同等分离原理,即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基因是独立地随机分配给子代的。
7.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指个体的基因组成,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在个体外部表现出来的形态和特征。
8.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的一种变异过程,它可能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无害的或者有益的,对物种的进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9. 变异的原因:变异是指基因或染色体的突发改变,它可能由自然界的辐射、化学物质的作用以及基因复制时的错误引起。
遗传和表观遗传对生物个体和种群性状的影响生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是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它对生物的性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生物学领域中,遗传和表观遗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描述了生物个体和种群性状的特征。
遗传是指物质遗传,是指由基因传递所构成的遗传物质,这个遗传物质在生物个体的繁殖过程中传递并形成新的生物个体。
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序列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每个基因会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这个蛋白质会影响生物的性状。
基因通过父母亲的染色体结合,产生新的组合,从而在生物繁殖中发挥作用。
遗传对生物个体的性状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身高和眼色等性状都受到基因的控制。
每个基因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称为等位基因,这两个等位基因可以携带不同的信息。
如果两个等位基因相同,一个为A,一个也为A,我们说这个个体是纯合子。
如果两个等位基因不同,一个为A,一个为B,我们说这个个体是杂合子。
在个体中,只有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我们称之为显性基因;而另一个等位基因在表现上被掩盖了,我们称之为隐性基因。
个体的基因组中的所有基因组合,构成了个体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性状。
同时,表观遗传对生物的性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观遗传是指表观遗传标志,是在基因形成过程中,由于DNA结构和化学组成的改变而产生的遗传变化。
这使得同一基因组中的细胞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个体性状。
尽管元基因(基因上游区域)和其他非编码区域的DNA序列不会编码蛋白质,但它们会影响一个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
例如,一些环境影响,如母体饮食或化学品曝露,可以改变基因组中的化学修饰(例如DNA甲基化)。
这些化学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并导致表观遗传的变化。
表观遗传的影响不仅是在细胞水平上出现的,它们还可以在个体的组织和器官中产生重要的变化。
表观遗传对生物种群性状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生物种群中的表观遗传变化可以通过季节或温度的变化,影响个体的行为、生长和繁殖。
例如,独木舟虫的生命周期取决于水温,而不是它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