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制耕织图》耕部诗与织部诗
- 格式:docx
- 大小:22.65 KB
- 文档页数:18
国宝《御制耕织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我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耕织文化。
古人为劝课农桑、宣扬农事,采用诗画合一的形式记录下耕织生产的工序,进行农业传播、劝农勤农和农业知识普及。
我国表现农耕蚕作场景的图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画像砖,宋以前多见于壁画,但都为零散而单一的“耕”图或“织”图,直到南宋时期,《耕织图》才形成完整的体系。
元、明、清皆有绘制《耕织图》,逐渐成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题材,是中国古代画苑中历史悠久、递嬗有序的一个品类。
现知最早的刻本《耕织图》,为南宋楼璹所绘,其后历代版本都是以楼图为祖本。
楼璹,字寿玉,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
他“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
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
”创作了诗图并茂,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耕织图》。
南宋嘉定二年(1209),其孙楼洪将其所绘《耕织图》以石刻付之墨版,后其曾孙楼杓据图再版,南宋理熙元年(1237)汪纲又以木刻复制拓本。
以上版本现在均已遗失。
宋以后较著名的有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耕织图》45幅(今藏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明代初年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但已失传,明天顺六年(1462年)江西按察佥事宋宗鲁据楼洪或汪纲的版本翻刻,此本虽已失传,但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曾据此版翻刻的《耕织图》(今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了现在可考证楼璹《耕织图》最早的刻本。
此外,明代还有嘉靖刻本《王祯农书》、万历刻本《便民图纂》等,均摹自楼图或加以改绘。
在众多历史版本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刊刻的《御制耕织图》是历代最具盛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更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一部传世经典。
《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为木刻套印本,由内廷画家焦秉贞绘图,布图与楼图大同小异,但焦图中的风俗易为清代,在题材选择和内容编排上也有独创之处。
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庋藏一套御制耕织图诗 > 瓷板册页,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毓庆宫区域时将其记录在帐。
与许多其他清宫旧藏文物一样,它曾流转于不同宫殿,承载着紫禁城的往事。
百年前的真实面貌或早已模糊不清,而透过层层史料,抽丝剥茧、 也许可以接近其早已湮没于历史中的真相……《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S 清官往事韩倩故宫溥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済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套御制耕织 图诗.瓷板册页,全套四册,耕图、织 图各两册,每册均以紫檀木封面、封底, 瓷板为画心,以黄绫裱边,封面隶书阴刻填金I 御制耕织图诗」。
画面以墨彩 勾勒农桑生产各环节,每幅对开书乾隆皇帝御制七言诗恭读皇祖圣祖仁皇帝 御题耕织图四十六景诗敬和原韵〃,分漘乾隆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每册长I I .九厘米宽八.四厘米厚I 〇.二〜I 〇.七厘米瓷板画心长七.二厘米宽五•四厘米厚约〇•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之《抜秧》别以揩、草、隶、行、篆五种书体更替, 末尾均钤红彩篆书「乾j 白文、「隆」 朱文章。
全套両、诗各四十六幅,共计 瓷板九十二片。
(.紫禁城一九九G 年第二期、二o ◦七年第七期分别载有王健华乾隆 堪彩耕织|¥|诗瓷板和乾隆墨彩书折式御题诗 耕织|¥1瓷版,两义对瓷板已有洋细介绍,丰义 不再赘述)这套《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 页旧藏于毓庆宫区域,它具体存放在哪 个宫殿?又是如何进入宫廷?通过实物 与史料的互证,可勾勒出其流转的轮廓。
旧藏继德时间退回到一九二五年 <民国十E 年)三月十七日上午,清室善后委员会 工作小组来到毓庆宫区域,这是该区自 三月七日下午起的第十五次点查。
组长 吴承堤、监视率同组员、军、!t 等验封启门入内,依次点查物品三十八件(组), 编千字文号馀八一〇至八四七,遇特别 物品三件,摄影以资保管,至「法定 时间j<淸室善G 委M 会点迕淸宫物It 规则第卜四条「点查时间每H 两次,上午自九时起十 ..时止,F 午一时起四时lh )经组长复查1^1 紫禁城丨、、r b u J d t ’n t1对慶毓 殿本{?《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七册封面及内页《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千字文编号为“馀八二〇”(红框标出处). 即被记录在《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七册“卷一惇本殿”中故饵叢刊之故宮物品點査報吿*;第二編第七册議I ■K «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淸室善後委貝會刊行无误,照旧将毓庆宫内外各门上锁并加贴组长签字的锁封,钥匙交还事务室。
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康熙彩繪本)【圖】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康熙彩繪本)★★★還舊樓主2013年10月30日轉自《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耕织图”是用绘画配合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一、耕织图的流传扩展(一)、最早的耕织图是由南宋初期的楼瓙所绘。
楼瓙在南宋任于潜县令(今临安)时,“深领帝旨”,笃意民事,概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防始末,为‘耕’、‘织’二图。
(二)、楼璹《耕织图》的直接摹绘本(1)、宋濂《题耕织图卷后》认为,他所见到的《织图》有吴皇后的题注,可能是翰林待诏重摹之图,所谓“翰林院重摹本”之说不一定可靠。
也许这个“题注本”可能就是楼璹所进呈之图。
(2)、由《进东宫〈耕织图〉札子》可知,楼璹侄楼钥曾依据楼璹《耕织图》的副本重新摹绘(传写旧图),并抄录了他为《耕织图》写的“跋”语,分装为两轴,进献给太子殿下。
说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楼璹《耕织图》的摹本。
(3)、根据楼洪为《耕织图诗》刻石题识之意,似乎将“图”和“诗”都“镌诸石”。
但楼钥在为《耕织图》刻石的“跋”语中却说:“欲以诗刊诸石,钥为之书丹”。
似乎是只刻了“诗”,而未刻“图”。
究竟刻没刻图,这还是个疑问。
不过既使是只有“诗”的刻石,至今也还没有发现。
(4)、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绍兴(会稽)知府汪纲见到楼《图》之副本,出于让皇宫及官员们了解农桑之艰辛的良好愿望,于是命工重图,付梓刊印,并且为楼《图》写了“赞语”,楼杓为刊印写了“跋”。
这是又一种楼《图》的直接摹本,并且有了刊刻本。
至此,连楼璹《图》正本、副本在内,直接从楼《图》摹绘、刊刻之《耕织图》己有五种。
【欣赏】《雍正耕织图》
【欣赏】《雍正耕织图》:帝王干农活
《雍正耕织图》也称《胤禛耕织图册》,是康熙朝四王爷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在即位之前,在潜邸命宫廷画师绘制的。
这是以康熙年间刻板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内容和规格仿照焦氏本,一共有46幅,装裱成册页,分为两个部分,耕种水稻的为23幅,养蚕织造的有23幅。
这套图册现存52页,其中有6页是还未定稿的衍页,这套图册还配有胤禛的亲笔标题和诗句,钤印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
耕织图起源于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而详实地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
由于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从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而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这套册页描绘了胤禛一家,王爷、福晋、世子等皇室成员,在闲暇之余身着汉服,辛勤耕作的场景。
这是出于胤禛想象的创作画册,主要为了体现满汉合一、文化相融相通的政治目的,以及作为皇四子,可能为了迎合康熙皇帝重视农桑的心理。
这套画册画功精湛,用笔精到,用色典雅,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从绘画风格上来看,有可能是当时的宫廷画师陈枚所画。
••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非遗与人文图典:清雍正“耕图”选不论哪一个朝代,穿衣吃饭,总是民众生活的基本问题,在农业文明中,这两项就表现为基本的耕织活动,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朝代不重视生产力发展的。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耕蚕桑举足轻重,事关国计民生。
在传统中国,历代帝王因天下衣食而重农桑。
两宋以降,《耕织图》由描绘劳作的民间题材上升为倍受重视的宫廷画主题。
绘制《耕织图》,也成为表达帝王重视国本、体恤民情之意的一个惯例。
清代自康熙始,帝王喜爱并倡导的描绘农桑生产的系列图画——“耕织图”的逐渐流行,成为宣传农业生产知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一种“劝农”的新形式,使世人深知:“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并喻有“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为艰,授衣匪易”之理,提醒人们莫忘农本。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民间对“男耕女织”题材的颂扬。
清代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八年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南宋楼璹本《耕织图》绘制《御制耕织全图》册四十六开,耕、织各半。
康熙帝还亲撰序文并为每开画作题写诗作,序文曰:“……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
……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
自始事迄终事,农人胼手胝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极其情状,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
”充分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事辛劳的深切认知。
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绘制,以示重视。
故宫所藏此套绢本《耕织图》册,为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为雍亲王时命人绘制。
此册现存五十二开,除六开为没有文字题款的重复画页外,其余耕、织各二十三开,规模与内容均仿效焦秉贞本,并有胤禛本人题诗,钤“雍亲王宝”、“破尘居士”二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套图册将胤禛本人与其福晋的形象绘于画中,作耕作、蚕织之状。
需要指出的是,《耕织图》的出现及其在器物上的大量应用,并不能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广大劳动者的尊重,它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廷的尚农意识,即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后印本与覆刻本中央美术学院/董亚媛摘要: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绘、朱圭镌刻的《御制耕织图》是清前期宫廷版画的代表作品,焦秉贞参用西方画法并做了适当的本土化处理,把透视画法纳入到了传统的“耕织图”图像体系中,发展出一套新的绘画样式,并在帝王的推动下制作成版画,“镂版印赐臣工”,在宫廷与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复制与流布,影响深远。
清代《耕织图》的版本十分复杂,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于上图下文版式的《御制耕织图》原刻本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的判定不清晰,存在把覆刻本当原刻本的现象。
本文借助新公开的版本资源,对上图下文版式的《御制耕织图》版画版本进一步厘清,以推测其刻印过程,并分析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及覆刻本的特征与关系。
关键词:《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版本研究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版画的版本众多,就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所藏的版本情况来看,版本质量参差不齐,但多标榜为“清康熙三十五年本”,其中不乏模糊不清的后印本与刻印精良的覆刻本。
郑振铎曾云:“版画之书,贵于得初印之本,后印者每多图形模糊,失大神彩。
亦往往挖改刻工姓氏,不足考信。
”①原刻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差别很大,印制较差的版本难以体现最初版本的绘者、刻工、印工的最高水准。
但是后印的版本并非没有价值,往往正因为这些线条磨损、印制较差、出现差错的“差”版本所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才得以判断其制作方式,为《御制耕织图》版画版本研究勾勒更为完整的画面。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康熙本《御制耕织图》版画的原刻版本进一步厘清,以推测其刻印过程,分析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及覆刻本的特征与关系。
一、原刻初印本与原刻后印本究竟哪一本才是康熙三十五年初印的《御制耕织图》这个问题,学界多年来未达成一致。
有很多学者认为图像上方康熙诗文旁的印章是朱印的为更早版本,有学者认为印章为墨印的版本更早。
笔者认为并不能以印章是否朱印为判断依据,需在存世版本中仔细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方能推测目前存世版本中的最初本。
《耕织图》:为皇帝所作,绘农民艰辛,证农桑功绩古代中国以农为本,一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不仅仅代表着百姓们的衣食充足,也代表着国库的充裕。
所以中国历代的帝王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和农业活动有关的文字资料,比如农事政令、农书或者劝农文。
为了更好地向农民宣扬'重农思想',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曾经出现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这些耕织图不仅仅向农民们宣传了当时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在替统治者宣扬'安居乐业,各司其职'的思想,维持社会的安定。
耕织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物——采桑铜纹壶,描绘的就是最原始的男耕女织的画面。
而后经历了汉朝和唐朝,耕织图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宋朝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耕织图体系。
例如南宋楼璹《耕织图》,清朝康熙《御制耕织图》等等,都是比较著名的耕织图体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宋朝以后最为典型的几部耕织图。
南宋楼璹《耕织图》这副耕织图是我国至今保留的最早的耕织图体系。
楼璹,字寿玉,浙江人,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
当时皇帝为了宣扬重农思想,向地方官员发布了'务农之诏',随后就有官员找到楼璹,邀请他创作了这副耕织图。
楼璹本人也是一位关心农民疾苦的文人,在他后来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请求上级减轻民众负担。
在这副耕织图的题跋之上,楼璹记录下:'高宗皇帝身济大业,绍开中兴,出入兵间,勤劳百为,栉风沐雨,备知民瘼,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下务农之诏,躬耕耤之勤。
'在宋朝,'农桑垦殖'官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楼璹创作耕织图,也是为了给自己的仕途奠定基础。
后来这副耕织图呈给皇帝,龙心大悦,楼璹果然是步步高升。
楼璹这副耕织图可谓是后来历朝历代耕织图的母本,他的作品刚刚创作完不久,就已经得到了宋朝廷的重视。
为了表达'皇后亲蚕,以仪范天下'的传统,高宗吴皇后甚至亲自题字,可见对这幅画的推崇。
康熙《御制耕织图》与乾隆《御题棉花图》透视学研究
康熙《御制耕织图》和乾隆《御题棉花图》是中国宫廷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幅作品,它们不仅在图像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亦在绘画技巧上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
对于透视学的掌握。
在康熙《御制耕织图》中,耕田和织布作为绘画主题,向观者呈现了中国古代劳动生
产与农业文明的丰富景象。
作品整体气氛温馨而生动,画面中每个部分的细节刻画都传达
出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同时,画中山和云的运用使得作品的远近和高低错
综复杂,呈现出空间的深度感和通透感。
相较而言,乾隆《御题棉花图》则更显得写实主义和精细。
绘画主题是中国南方的棉
花种植和织造,作品中呈现出一幅忙碌的场景:只有少数人停止工作并对着画中看,其余
的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画面中简单而又细致的线条和色彩运用,传递出中国古代工
艺技术的精湛和细腻。
同时,画家运用透视法,使得作品中的屏风和隔板形成明显层次,
呈现出空间上的层次感。
这两幅作品中的透视技巧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线性透视法:康熙《御制耕织图》和乾隆《御题棉花图》中均运用了线性透视法,使得画面中的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
这种手法通过把物体的长度缩短,使其看上
去更远,也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画面中的远近距离感。
2.运用大视角:康熙《御制耕织图》和乾隆《御题棉花图》中,画家都采用大视角的
方式,使画面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深度感。
这种技巧在康熙画中表现为山和云层之间有明显
的角度,而在乾隆画中则表现为不同平面的视角和高度之间有明显不同。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文治武功冠绝于代,在儒学、算学、水利、测量方面多有涉猎,且酷爱书法,工诗词。
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钤印本《康熙寳薮》,康熙皇帝曾用过的个人印章有120余方,有别于诏书所用玉玺,可称为“御用闲章”。
所见《耕织图》中的五方印章,除“渊鉴斋”外,其它均属被称为康熙“佩文斋御用十二寳玺”中的一个。
下面分别略作说明。
1.佩文斋和渊鉴斋佩文斋和渊鉴斋都是康熙的书斋名,故址均在圆明园内的畅春园中,因此康熙时的许多内府刻本和御命编纂的一些书籍即冠以“佩文斋”、“渊鉴斋”,如《佩文斋书画谱》、《佩文斋咏物诗选》、《渊鉴斋法帖》和《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等。
作为印章,“佩文斋”、“渊鉴斋”常常用于御制序言、诗文、书画之首或康熙本人偏爱或御览过的历代书画作品中,御书长短幅及册页手卷俱可用。
序前“佩文斋”印诗前“渊鉴斋”印2.康熙宸翰宸即北辰,就是北极星,指代皇帝(皇帝坐北朝南)。
翰本义是羽毛,后来借指毛笔、墨迹、文章、书画、印章、信函等。
在这里,“康熙宸翰”就是康熙的墨迹,常钤盖于亲笔题写的文字之后。
需要说明的是,《耕织图》御制序后的“康熙宸翰”为阳刻,题诗后的“康熙宸翰”则为阴刻。
序后阳刻“康熙宸翰”印诗后阴刻“康熙宸翰”印3.稽古右文之章稽是考察,右是提倡,稽古右文有兴儒尊贤、崇文重教的意思。
“稽古右文之章”在用法上比较随意。
序后“稽古右文之章”4.保合太和“保谓常存,合谓常和”,用现在的话说,《易经》中的“保合太和”,有点从相生相克到阴阳相济、和谐发展的意思。
此印用法同“稽古右文之章”。
诗后“保合太和”印“稽古右文”、“保合太和”等虽属康熙艺文用印,但印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执政理念、治国思想和道德追求。
耕部诗目次: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祭神。
1、浸种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勾芒,再拜祈秋成。
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
早辨东田穜稑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
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
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
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
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课耕。
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
3、耙耨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
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
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4、耖脱袴下田中,盎浆着塍尾。
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
迟迟春日斜,杳杳樵歌起。
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
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
为念饔飧由力作,敢辞竭蹶向田间。
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
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
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
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
老农力穑虑偏周,早夜扶犁未肯休。
更驾乌犍施碌碡,好教春水满平畴。
6、布秧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
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
明朝望平畴,绿针剌风漪。
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
农家布种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观。
自昔虞书传播谷,民间莫作等闲看。
7、初秧春工正当时,下种看期度。
乘闲携子游,策杖临堭路。
看水泛西湖,临风方日暮。
农家事可知,应费心无数。
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
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
田田皆沃壤,活活流膏乳。
塍头鸟啄泥,谷口鸠唤雨。
敢望稼如云,工夫盖如许。
从来土沃藉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
薙草洒灰滋地利,心期千亩稼如云。
9、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青葱刺水满平川,移植西畴更勃然。
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
10、插秧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教插秧马,代劳民莫忘。
千畦水泽正弥弥,竞插新秧恐后时。
亚旅同心欣力作,月明归去莫嫌迟。
时雨既已润,良苗日维新。
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
泥蟠任犊鼻,膝行生浪纹。
眷惟有虞氏,德盛感鸟耘。
丰苗翼翼出清波,荑稗丛生可若何。
非种自应芟薙尽,莫教稂莠败嘉禾。
12、二耘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
敢辞冒炎蒸,但欲去稂莠。
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
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
曾为耘苗结队行,更忧宿草去还生。
陇间馈馌频来往,劳勚田家妇子情。
13、三耘农田亦甚劬,三复事耘耔。
经年苦艰食,喜见苗薿薿。
老农念一饱,对此出馋水。
愿天均雨阳,满野如云委。
(禾罢)稏盈畦日正长,复勤穮蓘下方塘。
堪怜曝背炎蒸下,惟冀青畴发紫芒。
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
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
(禾罢)稏舞翠浪,蘧蒢生晨凉。
斜阳耿疏柳,笑歌问女郎。
塍田六月水泉微,引溜通渠迅若飞。
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
15、收刈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
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
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
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
满目黄云晓露晞,腰镰获稻喜晴晖。
儿童处处收遗穗,村舍家家荷担归。
16、登场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
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
用此可卒岁,愿言免防秋。
太平本无象,村舍炊烟浮。
年谷丰穰万宝成,筑场纳稼积如京。
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
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
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
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
归家抖尘埃,夜屋烧榾柮。
南亩秋来庆阜成,瞿瞿未释老农情。
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
18、春碓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
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秋林茅屋晚风吹,杵臼相依近短篱。
比舍舂声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时。
19、筛茅檐闻杵臼,竹屋细筛簸。
照人珠琲光,奋臂风雨过。
计功初不浅,饱食良自贺。
西邻华屋儿,醉饱正高卧。
谩言嘉谷可登盘,穅秕还忧欲去难。
粒粒皆从辛苦得,农家真作白珠看。
临风细扬簸,糠粃凌风前。
倾泻雨声碎,把玩玉粒圆。
短裙箕帚妇,收拾亦已专。
岂徒较升斗,未敢忘凶年。
作苦三时用力深,簸扬偏爱近风林。
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
21、砻推挽人摩肩,辗转石砺齿。
殷床作雷音,旋风落云子。
有如布山川,培塿势相峙。
前时斗量珠,满眼俄有此。
经营阡陌苦胼胝,艰食由来念阻饥。
且喜稼成登石硙,从兹鼓腹乐雍熙。
22、入仓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
田父有余乐,炙背卧檐庑。
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
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
仓箱顿满各欣然,补葺牛牢雨雪天。
盼到盖藏休暇日,从前拮据已经年。
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
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
五风君德生,十雨苍天济。
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
东畴举趾祝年丰,喜见盈宁百室同。
粒我烝民遗泽远,吹豳击鼓报难穷。
织部诗目次: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娥、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
1、浴蚕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
轻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
春衫卷缟袂,盆池弄清泉。
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
豳风曾着授衣篇,蚕事初兴谷雨天。
更考公桑传礼制,先宜浴种向晴川。
2、二眠吴蚕一再眠,竹屋下帘幕。
拍手弄婴儿,一笑姑不恶。
风来麦秀寒,雨过桑沃若。
日高蚕未起,谷鸟鸣百箔。
柔桑初剪绿参差,陌上归来日正迟。
村舍家家帘幕静,春蚕新长再眠时。
3、三眠屋里蚕三眠,门前春过半。
桑麻绿阴合,风雨长檠暗。
叶里蚕丝繁,卧作字画短。
偷闲一枕肱,梦与杨花乱。
红女勤劬日载阳,鸣鸠拂羽恰条桑。
只因三卧蚕将老,剪烛频看夜未央。
4、大起盈箱大起时,食叶声似雨。
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
呼童刈早麦,朝饭已过午。
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
春深处处掩茅堂,满架吴蚕妇子忙。
料得今年收茧倍,冰丝雪缕可盈筐。
5、捉绩: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
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
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
松明照夜屋,杜宇呼东冈。
连宵食叶正纷纷,风雨声喧隔户闻。
喜见新蚕莹似玉,灯前检点最辛勤。
6、分箔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促。
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柘添浓绿。
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爱逢晴日映疏帘,新绿如云叶渐添。
天气清和蚕事广,移筐分箔遍茅檐。
7、采桑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
邻里讲欢好,过畔无欺侵。
深篮各自携,层梯高倍寻。
黄鹂饱紫椹,哑咤鸣绿阴。
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
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
8、上簇采采绿叶空,翦翦白茅短。
撒簇轻放手,蚕老丝肠懦。
山市浮晴岚,风日作妍暖。
会看茧如瓮,累累光照眼。
频执纤筐不厌疲,久忘膏沐与调饥。
今朝士女欢颜色,看我冰蚕作茧时。
9、灸箔峨峨爇薪炭,重重下帘幕。
初出结网虫,遽若雪满箔。
老媪不胜勤,候火珠汗落。
得闲儿女子,困卧呼不觉。
蚕性由来苦畏寒,深垂帘幕夜将阑。
炉头更爇松明火,老媪殷勤日探看。
10、下簇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
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
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
自昔蚕缫重妇功,曾闻献茧在深宫。
披图喜见累累满,茅屋清光积雪同。
11、择茧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
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
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
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
冰茧方堪作素纨,重绵亦藉御深寒。
就中自有因材法,拣取筐间次第观。
12、窖茧盘中水精盐,井上梧桐叶。
陶器固封泥,窖茧过旬浃。
门前春水生,布谷催畚锸。
明朝踏缫车,车轮缠白氎。
一年蚕事已成功,历数从前属女红。
闻说及时还窖茧,荷锄又向绿阴中。
13、练丝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
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
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
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
炊烟处处绕柴篱,翠釜香生煮茧时。
无限经纶从此出,盆头喜色动双眉。
14、蚕蛾蛾初脱缠缚,如蝶栩栩然。
得偶粉翅光,散子金粟圆。
岁月判悠悠,种嗣期绵绵。
送蛾临远水,早归祝明年。
蛾儿布子如金粟,水际分飞任所之。
莫令茧丝遗利尽,来年留作授衣资。
15、祀谢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
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
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
16、纬浸纬供织纴,寒女两髻丫。
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
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
人间小阿香,晴空转雷车。
绿阴掩映野人家,每到蚕时静不哗。
一自夏初成茧后,篱边新听响缫车。
17、织青灯映帏幕,络纬鸣井阑。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从来蚕绩女功多,当念勤劳惜绮罗。
织妇丝丝经手作,夜寒犹自未停梭。
18、络丝儿夫督机丝,输官趁时节。
向来催租瘢,正为坐逾越。
朝来掉籰勤,宁复辞腕脱。
辛苦夜未眠,败屋灯明灭。
无衣卒岁早关情,寒气催人蟋蟀声。
茅屋疏篱秋夜永,短檠相对络丝成。
19、经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
脉脉意欲乱,眷眷首重回。
王言正如丝,亦付经纶才。
织纴精勤有季兰,牵丝分理制罗纨。
鸣机来往桑阴里,已作吴绡匹练看。
20、染色丝成练熟时,万缕银光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