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 格式:ppt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29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教育新探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吴平摘要: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拓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现行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学策略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视。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以及编写目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了解历史知识、能够用唯物史观认识分析历史事件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灌输式教育,而是要在掌握好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兴趣,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背景及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分析统编版历史教材大体于2017年8月开始编写,历经一年于2018年9月完成,随后在各个省份进行推广。
统编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对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改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特点。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它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次,明确了历史学科要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再次,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质作为核心要点。
此外,还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为基础课,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学习。
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章禹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处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关键时期,而初高中内容又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因此处理好高一的课堂教学,既关系到新课程的实现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衔接;对策;随着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始,尤其是历史学科课改的力度最大,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高一的教学由于存在着初高中课程的极大差异,如何上好高一课堂教学显的更为重要。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初高中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对策两方面来阐述。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1、初中与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脱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高中历史教学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上,甚至在中考的模式上都只是针对一些重大历史知识的介绍和掌握,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一知半解。
而我们的高中教材却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编写,这样就使高中教学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历史事件背景的介绍,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无法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必修课教学内容过深高一历史首先就是必修内容的教学,师生们普遍感受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
具体说,就是教材时代跨度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一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量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
教材设计存在着新的偏、难、繁的情况,脱离高一学生实际的水平。
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
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了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
例如,在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XX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四节“XX 政治的扩展〞中,教材把 1789 年以来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建立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下,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差异性,同时找到了两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分析了在当前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并从初中历史教师和高中历史教师两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衔接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
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
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
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
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
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
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摘要:历史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是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尽快实现高效课堂,解决历史教师教学脱节,学生学习历史断层的问题,使历史教学更符合历史学科发展的时代趋势。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脱贫攻击成果举世瞩目,正是因为“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进一步提出“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要求学生教师主动摒弃以往较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省将于2021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我们应该对新形势下的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
面对教材的变化,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在架构上,包括三类课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采用通史的方式,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采用专题的方式,从多角度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教材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了达成目标,采用新的教材,注重贯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史实,强化学生的历史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适当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是这中间存在一些学习衔接上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学要求不一样初中阶段需要参加中考,政治、历史合卷,满分150分,各75分,分数按等级划分,而不是按实际的分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完成等级考试之后,就可以根据的能力和需求,在物理和历史当中任选其中一科进行学习,并确定为高考的考试科目,在这种层面上,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的程度就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