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第三章 综合指标1.简单算术平均数:12n x x x x x n 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 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2.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 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3.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加权几何平均法:G f=∑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4.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 上限公式:2012M U d =-∙+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 :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 :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5.(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确认中位数的数值则用以下公式:12m e mfS M L d f --=+∙∑(下限公式)12m e mfS M U d f +-=-∙∑(上限公式) L :中位数组的下限; U:中位数组的上限: m f :中位数组的次数; 1m S -: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 ;1m S +: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f ∑:总次数;d :中位数所在组组距6. R=max min R X X =-R:全距;max X :总体单位中最大的标志值; min X :总体单位中最小的标志值。
《国民经济统计学》常用公式表一.相对指标()%1001⨯=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结构相对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比例相对指标=2()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指标=3()的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指标=4()%1005⨯=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的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6二.平均指标1.算术平均数()nxn x x x x n ∑=+++= 211简单算术平均数 ()()∑∑=++++++=fxf f f f f x f x f x x nn n 2122112算术平均数组距加权()∑∑∑∑∑=+++=ffxff x ff x ff x x nn22113比重算术平均数2.调和平均数()∑=+++=xn x x x nH n1111121 简单调和平均数()∑∑=++++++=xm m x m x m x m m m m H nn n2211212加权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nn x x x G 211=简单几何平均数()∑=ff n f f n x x x G 21212加权几何平均数4.众数(1)单项式:找出出现最多的哪个数()dU M d L M ⨯∆+∆∆-=⨯∆+∆∆+=212021102上限公式下限公式组距式5.中位数(1)单项式:先排顺序;然后找出位置在中间的数 ()df S fU M d f S fL M mm e mm e ⨯--=⨯-+=+-∑∑11222上限公式下限公式组距式三.变异指标1.全距:min max X X R -= 2.平均差:()()∑∑∑-=+++-++-+-=⋅-=-++-+-=⋅ff x x f f f f x x f x x f x x D A nx x nxx x x x x D A nnn n ·122112121加权平均法简单平均法3.标准差()()()()()()()()()()∑∑∑-=+++-++-+-=-=-++-+-=ffx x f f f f x x f x x f x xnx x nxx x x x xnnn n 221222212122222121 σσ加权平均法简单平均法4.交替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pqp x ==σ标准差平均数215.标志变异系数(用于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系数越小越稳定)()()%1002%1001⨯=⨯⋅=xV xDA V AD σσ标准差系数平均差系数四.平均发展水平a已知时间数列:n a a a ,,,211.时期数列则:nan a a a a n ∑=+++= 21 2.时点数列则:12111232121222---+++++++++=n n n n f f f f a a f a a f a a a3.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ba c = 五.增长量已知时间数列:n n a a a a a a ,,,,,,13210-1.逐期增长量:1231201;;;;-----n n a a a a a a a a 2.累计增长量:0030201;;;;a a a a a a a a n ---- 3.平均增长量:na a a n 0-=六.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已知时间数列:n n a a a a a a ,,,,,,13210- 1.环比发展速度:1231201;;;;-n n a a a a a a a a 2.定基发展速度:030201;;;;a a a a a a a a n 3。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国民经济核算公式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宏观经济领域的术语,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
核算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消费和投资等方面的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和测量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
1.国民生产总值(GDP)公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它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间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可以通过支出法、产出法和收入法来实现。
支出法:GDP=C+I+G+(X-M)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I代表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存货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M)代表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
产出法:GD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净产出总额+产业税+商品税-补贴。
这个公式体现了各个部门经济单位的产出。
收入法:GDP=Y=R+L+P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报酬、利息、租金和利润;R代表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工资性收入;L代表利息;P代表租金和利润。
2.消费率和储蓄率消费率和储蓄率是描述国民经济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两个重要指标。
消费率=C/GDP储蓄率=S/GDP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S代表储蓄。
消费率和储蓄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即C/GDP+S/GDP=13.投资率和产出率投资率和产出率是描述国民经济投资和产出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
投资率=I/GDP产出率=GDP/L其中I代表投资支出;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L代表劳动力数量。
投资率和产出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和效率程度。
4.居民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劳动报酬+资本收入+转移收入其中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工资性收入;资本收入包括利息、租金和利润;转移收入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等。
财富分配:财富=资本+土地+金融资产+不动产其中资本包括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租赁权;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和储蓄等;不动产包括房地产等。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产业: 1、农业第二产业: 2、工业, 3、建筑业第三产业:4商业、服务业、仓储业5、交通、邮电,6、地质普查,7、房地产、公共事业,8、卫生、体育、福利,9、教育、文化,10、科研,11、金融、保险、证券,12、国家机关、社会保险13、其他行业初次分配:国民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GDP——收入法:公式: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再分配:公式: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最终消费+储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总支出(GDP)——支出法:公式:总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最终消费=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总储蓄=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三等价原则:国民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1、劳动报酬:工资、奖金和津贴,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离退休费,个体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净值。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间接税),减向企业转移支付,减出口退税。
营业盈余:业主收入,净利息,公司利润,公司红利,公积金,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向企业转移支付,出口退税公式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耗4、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工业作业价值包括加工费、消耗的材料和零件)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建筑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品价值+安装价值+自营价值+大修理+设计价值交通运输总产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进价所得营业性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管理部门+开发部门+自有部分=房租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房产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自有虚拟房租金融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辅助性收入+投资所得社会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事业、行政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消耗=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广告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4、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净收入+改善环境投入-破坏环境产出+休闲时间价值费+教育费+服务作业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分析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生产率分析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10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 中间消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本消耗
货物和服务出口=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耗-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进口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 中间消耗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折旧+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
(1)改企业财产收入净额=当期利息收入- 当期利息支出+投资收益- 地租净之出- 红利支出- 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 外商企业留存收益
(2)改企业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编制步骤如下:
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净营业盈余=总营业盈余- 固定资本消耗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净额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金融企业部门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存增加
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转移收入-资本转移支出
资本余缺=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国民经济(简答题)第一章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
2.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整体的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3.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国外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其中还有附属表对其进行补充。
核算内容:反映物质产品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的建立和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第二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1985-1992年)。
第三阶段: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特点:(1)扩大了核算范围(2)充实核算内容(3)改进核算方法(4)提高国际对比能力。
第二章1.什么是机构单位、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基层单位、经济领土、经济流量和存量、交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机构单位是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单位进行经济交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2)常住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核算永续盘存法例题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衡量和记录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活动的方法。
其中,永续盘存法是一种核算方法,用来计算一个国家的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下面是一些例题和相应的解答。
例题1:某国在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00亿元。
该国的固定资本折旧率为10%,净国内生产总值(NDP)为多少解答1:净国内生产总值(NDP)是指扣除了固定资本折旧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永续盘存法的计算公式,NDP = GDP -固定资本折旧。
所以,NDP = 1000亿元- (1000亿元* 10%) = 900亿元。
例题2:某国在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00亿元。
该国的无形资产消耗率为5%,净国内生产总值(NDP)为多少解答2:无形资产消耗率是指无形资产在某一年内消耗的比例。
根据永续盘存法的计算公式,NDP = GDP -无形资产消耗。
所以,NDP = 2000亿元- (2000亿元* 5%) = 1900亿元。
例题3:某国在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0亿元。
该国的固定资本折旧率为8%,无形资产消耗率为3%,净国内生产总值(NDP)为多少解答3:净国内生产总值(NDP)是指扣除了固定资本折旧和无形资产消耗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永续盘存法的计算公式,NDP = GDP -固定资本折旧-无形资产消耗。
所以,NDP = 3000亿元- (3000亿元* 8%) - (3000亿元* 3%) = 2736亿元。
以上是国民经济核算永续盘存法的例题和解答。
请注意,这些例题仅供参考,实际的国民经济核算可能涉及更多因素和复杂计算。
经济基础公式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对于解决经济问题非常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基础公式:1.GDP(国内生产总值)=C(个人消费支出)+I(投资)+G(政府支出)+(X-M)(净出口)这是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主要公式,其中C是个人消费支出,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M是进口。
2.GNP(国民生产总值)=GDP+NFP(净对外资产收入)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可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NFP是净对外资产收入。
3.可用收入=国民收入(GNP)-企业储蓄(S)-房地产折旧(D)-国际移转支付(IT)可用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供个人和家庭支配和使用的收入,包括国民收入减去企业储蓄、房地产折旧和国际移转支付。
4.就业人数=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工作状态的劳动者人数,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人口中参与劳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5.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100%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6.边际消费倾向=Δ消费支出/Δ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指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
7.储蓄率=储蓄额/可支配收入储蓄率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8.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与投资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比率。
9.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消费总物价水平/基期消费总物价水平)×100%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变动情况来评估通货膨胀。
10. Gini系数(基尼系数) = (A / B)× 100%Gini系数是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A表示经济个体收入或财富的不平均差距之和,B表示理想的平等分配情况下个体收入或财富的不平均差距之和。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计算题归纳2007年7月1.某刚>金融企业部门某年核算资料如下:(1)总产出800亿元,中间消耗500亿元;(2)付劳动报酬200亿元,缴纳生产税净额70亿元;(3)财产收入6亿元,财产支出1亿元;(4)经常转移收入3亿元,经常转移支出2亿元;(5)企业部门无消费功能;(6)资本转移净额10亿元;(7)资本形成总额5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增加值、总营业盈余、初次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及资金余缺‘(2)编制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及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20分)2.某企业2006年有关资本形成统计资料如下:(1)可支配总收入801万元;(2)固定资本消耗530.1万元;(3)缴纳资本税44.6万元;(4)接受捐赠81.9万元;(5)其他资本出让40万元;(6)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资金814.5万元;(7)年初库存32万元;(8)年末库存17.6万元。
要求:(1)计算该企业总储蓄指标;(2)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当期资本形成总额,并编制资本账户。
(10分)答案1.(20分)解:(1)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800-500=300 (2分)总营业盈余=增加值一劳动报酬一生产税净额=300-200-70=30 (2分)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十财产收入一财产支出=30十6-1=35 (2分)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十经常转移收入一经常转移支出=35+3-2=36(2分)资金余缺=总储蓄十资本转移净额一资本形成总额=36+10-50=一4 (2分)(2)账户如下;(单位:亿元)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使用来源财产支出l初次分配总收入35总营业盈余30财产收入6合计36 合计36(5分)可支配总收人使用帐户使用来源总储蓄36可支配总收入36合计36合计362.(1)企业无消赞功能,故企业可支配收入就等于总储蓄,为801万元(2分)(2)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814.5十(17.6—32)十O=800.1(万元) (3分)资本账户单位;万元资产变化负债变化资本形成总额800.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814.5库存变化一14.4贵重物品净获得0固定资本消耗(一) 530.1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0净贷出(+)/净借入(一) 一1.8总储蓄801固定资本消耗(一) 530.1净储蓄270.9应收资本转移81.9应付资本转移84.6合计268.2合计268.2说明:由于企业没有最终消费,可支配收入全部形成储蓄。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
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即SNA-1953。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完成了两次系统修订,即SNA-1968版本和SNA-1993版本。
(二)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1.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2.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3.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并建议以附属账户等工具来扩展其分析功能。
4.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
(三)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世界各国曾并行过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MPS),另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第一产业: 1、农业第二产业: 2、工业,3、建筑业第三产业:4商业、服务业、仓储业5、交通、邮电,6、地质普查,7、房地产、公共事业,8、卫生、体育、福利,9、教育、文化,10、科研,11、金融、保险、证券,12、国家机关、社会保险13、其他行业初次分配:国民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GDP——收入法:公式: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再分配:公式: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最终消费+储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总支出(GDP)——支出法:公式:总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最终消费=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总储蓄=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三等价原则:国民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1、劳动报酬:工资、奖金和津贴,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离退休费,个体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净值。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间接税),减向企业转移支付,减出口退税。
营业盈余:业主收入,净利息,公司利润,公司红利,公积金,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向企业转移支付,出口退税公式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耗4、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 (工业作业价值包括加工费、消耗的材料和零件)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建筑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品价值+安装价值+自营价值+大修理+设计价值交通运输总产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进价所得营业性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管理部门+开发部门+自有部分=房租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房产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自有虚拟房租金融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辅助性收入+投资所得社会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事业、行政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消耗=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广告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4、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净收入+改善环境投入-破坏环境产出+休闲时间价值费+教育费+服务作业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分析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生产率分析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报告期GDP -基期GDP)/基期GDP 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10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国民经济核算1、问:如何核定企业的增加值?答:对于某一企业来说,可以按照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或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来计算其增加值。
核算企业增加值,首先应确定企业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若企业有多种行业的经营活动,应尽可能地按产业活动单位划分归属到相应的行业,再按照生产法或收入法来计算各行业的企业增加值,加总后得全部企业的增加值。
2、问:建筑业增加值如何扣除价格上涨成分?如何理解可比价格?答:建筑业扣除价格因素(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的方法,目前是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具体的价格指数是“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可比价格的核心就是可比,即不含价格因素。
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换算成按某个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使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进行比较时,能够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以反映物量变化,反映生产活动成果的实际变动。
现一般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或物量外推法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问:年度GDP数据出来后,需要对季度数据做什么样的调整?如何调整?答:我国年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后,要根据年度数据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使季度数据与年度数据保持一致。
我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
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汇总。
即,衔接后的农林牧渔业季度现价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工业和建筑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二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第三产业各行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季度现价GDP。
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4、问:如何将季度GDP转换为月度GDP?答:我国的GDP核算目前只有季度和年度核算,没有月度核算。
国统公式1。
计算算术均数2.计算调和平均数(母算子和)3。
计算几何平均数4.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V ×10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5.计算序时平均数(即平均发展水平)(1)已知绝对数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3)根据相对数计算:(即两序时平均数之比) 6。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7。
计算指数(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8。
因素分析法(1)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2)复杂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3)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f:数量指标,x:质量指标)9. 计算平均误差(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3)抽样区间合计区间:极限误差:(允许误差)概率f (t) 68。
27%79。
95%95%95.45% 99。
73%概率f (t) 1 1.28 1.96 2 310。
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1)平均数(2)成数12. 修正系数法推算总体总量指标。
(用以修正全面调查误差)(1)差错比率= ×100%(2)修正后全面调查数=全面调查数(1+差错比率)13。
相关系数r = ±1 —线性相关(函数关系)—1〈r 〈0—负相关r = 0 —无线性相关0 〈r < 1- 正相关0 〈r < 0。
3 —无直线相关0。
3 < r < 0。
5 —低度直线相关0。
5 〈r < 0。
8 - 显著相关0.8 < r < 1 —高度相关14。
计算相关系数r(分组资料添加f)1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a + bx计算截距,回归系数b(分组资料加f)16。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这个公式跟书上有点出入,分母是n—2)P222。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第一产业:1、农业第二产业:2、工业,3、建筑业第三产业:4商业、服务业、仓储业5、交通、邮电,6、地质普查,7、房地产、公共事业,8、卫生、体育、福利,9、教育、文化,10、科研,11、金融、保险、证券,12、国家机关、社会保险13、其他行业初次分配:国民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GDP ——收入法:公式: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再分配:公式: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最终消费+储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总支出(GDP)——支出法:公式:总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最终消费=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总储蓄=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三等价原则:国民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1、劳动报酬:工资、奖金和津贴,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离退休费,个体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净值。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间接税),减向企业转移支付,减出口退税。
营业盈余:业主收入,净利息,公司利润,公司红利,公积金,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向企业转移支付,出口退税公式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耗4、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工业作业价值包括加工费、消耗的材料和零件)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建筑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品价值+安装价值+自营价值+大修理+设计价值交通运输总产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进价所得营业性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管理部门+开发部门+自有部分=房租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房产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自有虚拟房租金融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辅助性收入+投资所得社会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事业、行政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消耗=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广告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4、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净收入+改善环境投入-破坏环境产出+休闲时间价值费+教育费+服务作业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分析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生产率分析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10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GDP贡献度=部门增加值增量/GDP增量GDP弹性系数=部门增加值增长率/GDP增长率公式:1、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2、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3、该部门总产出=每个部门总投入4、第二象限的总量=第三象限的总量公式:1. 原始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来源-财产收入使用)2. 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3. 使用合计=财产收入使用+原始总收入4. 来源合计=财产收入来源+总营业盈余+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公式:1. 经常性转移支出=现期所得税支出+社会缴款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其它经常转移支出2.经常性转移收入=现期所得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它经常转移收入3.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经常性转移支出4.使用合计=可支配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支出5.来源合计=原始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6.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公式:1. 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公共消费支出2.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3.使用合计=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4.来源合计=可支配总收入5.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公式:1、可支配总收入=来源小计-使用小计2、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总消费3、净金融投资=总储蓄-总投资4、消费率=总消费/可支配总收入5、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6、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公式:1.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2.资金余缺=总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净额-统计误差3. 来源合计=总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4. 使用合计=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净额+统计误差+资金余缺公式:1. 净值=全部资产-负债2. 资产方合计=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3. 负债与净值方合计=负债+净值实际计算题里面的公式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2. 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3. 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4.中间消耗=生产成本-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小型工具支出增加值=总产业-中间消耗5.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6.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7.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8. 中间投入=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总支出=总产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中间使用=中间投入=14239总消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出口+进口-统计误差9.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10. 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1. 财产收入净额=(利息收入+红利收入+其他财产收入)-利息支出—红利支出—其他财产支出+外商企业留存收益)12.原始总收入-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来源-财产收入使用)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使用合计—财产收入使用+原始总收入来源合计=收入来源+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3.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经常性转移支出使用合计=可支配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支出来源合计=原始总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14.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总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15.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使用合计=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来源合计=可支配总收入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16. 个人消费支出(政府部门)=食品、衣服+教育+保障+保健(居民部门)=消费+房租+交易+装修公共消费支出(政府部门)=安全+环保+科研+公共服务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使用合计=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来源合计=可支配总收入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17. 固定资本形成价值=当期获取固定资产+当期获取非生产资产-当期处置固定资产库存增加=库存期末价值-库存期初价值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18.本转移净额=国内资本转移净额=(住户+企业+金融+政府)资本转移收入-(住户+企业+金融+政府)资本转移收入企业资本转移净额=企业资本转移收入-企业资本转移支出19.=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变动净贷出=总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净购买20固定资本消耗=总储蓄-净储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动帐户右方合计=总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净借入=总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净额21. 资本转移收入=资本转移净额+资本转移支出来源合计=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合计-其他非金融资产-资金余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投资率=非金融投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22. 金融资产合计=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与其他产权+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项金融负债合计=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与其他产权+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项净贷出/净借入=金融资产合计-金融负债合计23. 居民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支出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净贷出)=居民储蓄额-实物投资支出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 金融投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