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扎特教学设计

莫扎特教学设计

莫扎特教学设计
莫扎特教学设计

莫扎特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生平极其作品

3.欣赏《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4.感受音乐的结构感受欧洲古典音乐美,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音乐艺术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莫扎特童年故事导入:

在莫扎特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列奥波尔得德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答道他正在作曲。

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看过之后,发现这张乐谱不一般,他相信莫扎特将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曲家,因此他开始指导莫扎特作曲并带领他举行演出。

二、新课讲授

(一)莫扎特

1.生平:

1756年,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

1762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

1772-1781年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

1791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

2.代表作:

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

交响曲有编号的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

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3.风格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其音乐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流畅而又多变化,音乐基调欢乐明朗,形式以匀称,平衡之美著称。

(二)作品鉴赏

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①趣事:创作《费加罗的婚礼》伊始,嫉妒莫扎特的宫廷御用乐师向奥地利皇帝举报,说莫扎特正在写作一部关于费加罗的歌剧。当时,这个题材是被皇帝列入禁止之列的。莫扎特手舞足蹈地向皇帝陛下介绍这部伟大作品的构思。他说,陛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是个十分有趣的爱情故事。奥地利皇帝在看《费加罗的婚礼》彩排之间,打了一个哈欠,之后满有精神地看完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歌剧。乐池指挥台上的莫扎特当然没有注意到皇帝打哈欠这个细节。他全神贯注在歌剧中,大汗淋漓,直至演出结束,筋疲力尽。

安东尼奥尼事后告诉莫扎特,如果皇帝陛下在四小时内打上三个哈欠,你的歌剧就完了,不会再有演出的机会了。

②简介: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2.序曲

①教师介绍序曲简介

《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篇幅不长,在结构上由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出,是音乐会上常见的经典曲目。音乐体现了莫扎特创作中常见的欢快、辉煌、充满生机的风格特点。

②教师补充相关链接: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是欧洲18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

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

奏鸣曲式总是用快板写的,所以在奏鸣曲(套曲)中的奏鸣曲式乐章,常被称为快板乐章。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可以这样理解:呈示部好像是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统一认识,做初步的结论;尾声是总结。奏鸣曲式的这种“对比——发展一—统一”的结构布局,适合用来表现复杂的、戏剧性的内容,所以奏鸣曲式常用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序曲与交响诗中。

③欣赏乐曲并赏析。

在第一次欣赏这个交响乐时,心脏的跳动是时刻被这个曲子的节奏牵引着的,序曲突然地高昂,又突然的缓和,毫无预兆,却又不觉得突兀。演奏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体现了一种快速急切的状态;然后序曲转由木管乐器的咏唱,乐曲变得缓和悠扬,体现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接下来便是全乐队刚劲有力地加入乐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全曲尾声用短促有力的全奏和弦与快速的音阶进行交替出现,烘托出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序曲在灿烂辉煌的音响中完满结束。全曲快慢有秩,高低起伏富有层次感。

三、本课小结

莫扎特不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在公众的尊重和爱慕方面,莫扎特的地位在其他作曲家中无出其右;他是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顶峰,他以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进行创作,而且无一不是出类拔萃;他的趣味、他对形式的驾驭自如。虽然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35年,但却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四、拓展与探究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音乐巨匠,请将三人的音乐作品,做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_励志故事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 罗马帝国时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诞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不仅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一位小提琴手,也是当地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非常喜爱音乐,大提琴和小提琴都演奏得非常好。可以说,自从莫扎特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充满了音乐。 在莫扎特1岁的时候,母亲就经常给他唱美丽的歌谣,一听到这美妙的歌声,小莫扎特就高兴得“依依呀呀”地喊着,兴奋地挥动着小小的胳膊;而当不懂音乐的人聒噪起来时,莫扎特就开始伤心得哇哇大哭。看到这些,莫扎特的父亲高兴地说:“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于是,父亲便经常给他弹奏乐曲。渐渐地,莫扎特开始能够准确地哼出一些简单的儿歌了,那时,他才只有2岁。更有意思的是,在莫扎特玩的时候,只有这游戏和音乐相关,他才玩得快乐,玩得尽兴。而一旦莫扎特表演唱歌,便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任何人也别想让他分心。 莫扎特到了3岁,就更是显出了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当父亲教他的姐姐弹琴时,小莫扎特就在一旁观察着父亲是怎么弹的,然后把其中的要点铭记于心。久而久之,小莫扎特不仅能帮姐姐指出弹错的地方,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他甚至还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

就这样,莫扎特才4岁便能够跟着父亲学习弹钢琴了,尽管他年纪幼小,但却十分认真。当家人闲暇时,他便给他们弹奏曲子。如果有客人登门造访,他更是要好好地表演一番,而那些客人则个个惊叹于小莫扎特的认真与才华。莫扎特刚满5岁就开始不满足于只弹奏别人的曲子,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简单的小曲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家中,看到5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队在五线谱纸上写着什么。父亲就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行为让两位大人相觑而笑,面对着纸上七扭八歪的音符,他们以为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罢了。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莫扎特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他忽然兴奋地眼喰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天赋的人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是“神童”的音乐家,却再难找寻。 为了使小莫扎特在音乐和各方面的知识上都能迅速增长,父亲竭尽心血,精心栽培,他对莫扎特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他还要教莫扎特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奠扎特和10岁的姐姐南内尔就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

永远的莫扎特教案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 教学内容 初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指导思想: 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倡导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本课从流行歌曲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借助“莫扎特效应”和“莫扎特年”事件,有效的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能够用唱、奏、指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欣赏《第四十交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二、欣赏 1.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约一分钟) 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一步熟悉《第四十交响曲》。 2.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初听呈示部音乐,让学生感受。 B、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其中四句主要的旋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 乐体验。 C、欣赏再现部,在学生已非常熟悉其主要的旋律后,深入的体验音乐。 D、带领学生简单赏析非常短小的展开部。 E、完整聆听,使学生充分地聆听、感悟作品。 三、总结 莫扎特是永远的,古典音乐将永恒存在!

渴望春天教案(3篇)完美版

《渴望春天教案》 渴望春天教案(一):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透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 3、透过创编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勇于创意的意识。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 活的完美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变化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一)、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学生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刚才老师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对,这是我国作曲家潘振 生写的一首儿童歌曲,它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来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也写了一首有关春天的歌曲,让我们一齐来倾听莫扎特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貌的?(播放课件,范唱) 师:《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装作的一首深受儿童喜欢的歌曲 三、学习新歌《渴望春天》: 1、聆听了整首歌曲以后你能回答出春姑娘的问题吗?(多媒体课件出示) A、歌曲的情绪:1、热烈激动2、抒情愉快3、低沉忧伤 B、歌曲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C、歌曲的拍号:1、3/42、6/83、3/8 2、介绍6/8拍子。 师:这是一首6/8拍子的歌曲。你明白6/8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吗(强弱弱次强弱弱)?如果用拍手和拍腿来表示强和弱,谁更适合强拍?让我们一齐来演示一下。 (二)节奏练习 1、让我们随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春天的节奏:(播放第一句音乐出示节奏型) (1)X|XXXX|X.XXX|XXXXX|X.0| (2)X|XXXXX|XXX0X|XXXXXX|X.0| 2、哪位同学能主动为大家读一读? 3、师:你读得十分好,很贴合老师的要求。在读这条节奏时,你都注意了哪些要点? (第一个音符是弱起读的要轻一些、有连音线的地方只读一个音、有休止符的地方要读的干净 利索。) 4、师:说得十分好,我们就按照这些要求,群众再来读一遍。 2、视唱: 同学们能不能唱一唱春天的音符呢?(春天的音符叮叮咚咚可真好听) (三)学习新歌: 1、学唱旋律 (1)用啦哼唱感受整首旋律:(出示课件) 咱们试着把春天的音符唱的再长一点行吗? (2)重点视唱1、3乐句: 你们发现整首旋律中哪一句有了变化?(第三句出现升1、升4 )我们一齐来唱一唱。第四句出现前倚音,前倚音你觉得就应怎样唱? 请同学们随琴将3、4乐句演唱一遍,在演唱中要注意唱准音高。 (3)视唱整首旋律: 同学们能不能完整的视唱整首歌曲的旋律呢? (3)分析乐句: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 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 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 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 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 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 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 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 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 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 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 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 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 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 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夙愿 sù通衢大道 qú茕茕孑立 qióng jié瘠薄 jí bó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 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 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 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 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 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那么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 莫扎特真正的国籍叫做神圣罗马帝国,是10世纪至 19世纪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现在德国的前身基本上 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在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等一些国家,也有曾经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但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帝国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已经没有神圣罗马帝国,取而代之的是欧洲的好几个欧洲国家,而它的名字又跟罗马相似,所以就造成了有可能弄不清楚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情况。 莫扎特的出生地是萨尔兹堡,如今的萨尔兹堡是奥地利的首都,所以用现在的版图看,莫扎特就是奥地利人。在莫扎特生活的那个年代,神圣罗马帝国基本上由教皇教会控制,作为一个奴仆乐师,莫扎特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处境,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与大主教做过激烈的斗争,想要取得创作自由,最终如愿以偿。 莫扎特一生走遍了很多欧洲城市。不足十岁的时候,他跟着父亲去慕尼黑、维亚纳演出,后来又去了巴黎,由于母亲去世,莫扎特在辗转回到故乡后,又到了维亚纳,在那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大部分作品。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 在维亚纳去世。 对于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这个问题,相信现在已有有了答案。莫扎特是神圣罗马帝国萨尔兹堡人,按现在的疆域划分就是奥地利人。他的国籍永远不会改变,只是他的足迹走遍

了欧洲的许多领土,再加上历史的演变,现代人纠结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也是很正常的了。 莫扎特简介 说起莫扎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18世纪欧洲 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对后人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做一个莫扎特简介,让大家更好得了解这个音乐奇才。 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衷音乐,会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莫扎特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可能是个音乐天才,就带着10岁不 到的莫扎特去各地演出。年幼时的经历为后来莫扎特在音乐上的伟大造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莫扎特在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奴仆乐师,他不满 于自己这样的地位,勇敢得与当时一手遮天的大主教作对,争取自由创作的权利和环境,最终如愿以偿。这时莫扎特的作品逐渐成熟,并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并表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些作品中。 后来,莫扎特完成了多部话剧的创作,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扎特先后完成了《魔笛》、《安魂曲》等著名的作品。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维 也纳去世,他的死因至今都是个谜。 以上莫扎特简介并没有突出他的作品,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类型、流派上都特别丰富,无法详细介绍。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莫扎特简介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再去聆听和欣赏他的乐曲。 莫扎特舒伯特曲风比较

永远的莫扎特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 胡萍 教学内容 初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指导思想:we 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倡导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本课从流行歌曲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借助“莫扎特效应”和“莫扎特年”事件,有效的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二、欣赏 1.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约一分钟) 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一步熟悉《第四十交响曲》。 2.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初听呈示部音乐,让学生感受。 B、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其中四句主要的旋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C、欣赏再现部,在学生已非常熟悉其主要的旋律后,深入的体验音乐。 D、带领学生简单赏析非常短小的展开部。 E、完整聆听,使学生充分地聆听、感悟作品。 三、总结 莫扎特是永远的,古典音乐将永恒存在!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6首小提琴协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两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 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 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中学音乐教案永远的莫扎特

中学音乐教案永远的莫扎特 永远的莫轧特(选自13册教材第四单元《金色乐章》)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2.能够用唱,指挥,律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3.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片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导入: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你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DVD 播放SHE《不想长大》的mTV片断:是谁演唱?师:大家唱的很不错。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器乐曲,我们来听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PPT播放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片段。问:你们发现什么联系吗?生:旋律很相似~~~师:揭示曲名作者,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就是根据这个作品的主题片段的旋律改编创作而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莫扎特和他的古典音乐作品。二.进入新课1.你们对莫扎特有哪些了解?请同学说一说你们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2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片段问:你听出来用了哪些乐器?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看DVD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片段边听边补充所用的不同乐器。问:刚刚的这个音乐片段,我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PPT出示图片,请学生一起伸手和教师随音乐画线。师:好的音乐就像

好的一样,结构清晰,请学生说一说音乐片段的结构:对称复听感受后,请学生对比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哪个表现力更强?3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 第一环节:1.听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PPT播放音乐背景介绍PPT同步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2.问:初听一遍,你映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生:师:刚听到的是《G大调》第一乐章主要有四个主题片断有四个不同的旋律线条图形听四个单独音乐片断。教师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根据音乐中的什么元素判断的?生:(旋律的音高位置)教师分别弹奏4个钢琴片断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 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 格的一段旋律:段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结业论 文 题目: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摘要 说到安魂曲,人们首先就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在欧洲音乐鉴赏课上倾听了这首乐曲后,我被震撼了。不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以及想说我听了这首乐曲后的一点心得,和上了一学期欧洲音乐鉴赏课后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鉴赏;心得 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真挚动人的无以复加的境地。莫扎特医生即使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如阳光般的欢乐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合唱团及圣马丁乐团的演绎并非这部作品最著名的版本(比如伯恩斯坦几年亡妻的版本及卡拉扬金版),但这个版本自有一股清新和顺的气质,和莫扎特的气质很是接近,因此欣赏起来只有灵魂的升华感,而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悲伤感。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安魂曲》这部作品的分析 《安魂曲》的分析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初中音乐教案)永远的莫扎特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 教学内容 初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指导思想: 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倡导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 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本课从流行歌曲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借助莫扎特效应”和莫扎特年”事件,有效的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 能够用唱、奏、指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 欣赏《第四十交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教学过程: 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欣赏 1. 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约一分钟) 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 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一步熟悉《第四十交响曲》。 2.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初听呈示部音乐,让学生感受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这是一部采取倒叙手法的影片,它是以萨列里的视角讲述的。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表现让他既羡慕又震惊,因此心理发生了变态,并且决定出去莫扎特。这部电影是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开始,以他的视角,通过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来回顾三十年前他利用各种阴谋手段害死莫扎特的过程。 电影的一开始,是在疯人院里,一位年轻的神父在倾听着一位自杀未遂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讲述着他深埋在内心三十多年之久的秘密。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非常有名的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伸手奥地利皇帝的宠爱。那时已在欧洲声明雀跃的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他听过莫扎特演奏后,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因为这位天才音乐家的才华受到了皇帝的赏识,皇帝让他留在皇宫,为他的乐队指挥演奏。因此,萨列里很嫉妒,他认为上帝对他不公,对于莫扎特这样生活上极为轻浮放荡的人,上帝为什么要赋予他最好的音乐天赋,这与他(莫扎特)是极为不相配的。因此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他想出了陷害莫扎特的计谋。一方面他在莫扎特面前表示自己对他的音乐是多么的欣赏,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在皇帝大臣面前面前进行挑拨,大臣们思维僵化,所以很快宫廷大臣们便都对莫扎特极为苛刻,莫扎特在宫中的日子也便得极为约束,他的歌剧被删改,只因触犯了宫中所谓的禁令,同时萨列里有在经济上为难莫扎特,因为他从中作梗,莫扎特那些精美绝伦的的歌剧很少上演,以致很少有人看到。因此,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不仅如此,萨列里还监视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并派人偷走莫扎特的乐谱,想从中查找出可以陷害莫扎特的内容。除此之外,宫廷中的大臣时不时的挑他的毛病。面对这些困境,莫扎特感觉到了对命运的一种无力感。莫扎特的父亲死后,他极度的悲痛,萨列里抓住这个机会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威逼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

关于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 先来说一个莫扎特幼年时期的故事。相传四岁的时候,莫扎特在父亲的五线谱上涂涂 画画,起初他的父亲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在玩耍罢了,但后来他的父亲认真看了一遍小莫 扎特“创作”出来的曲子,竟然别有一番韵味,当时他就觉得这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有过人 天赋。从此,每当父亲出去演出,都要带着莫扎特,就这样,不足10岁的莫扎特已经有 了丰富的演出经验。童年时的经历给莫扎特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他日后的创作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期莫扎特的故事更多得表现了他的性格。17岁时,莫扎特在萨尔兹堡做奴仆乐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期,他对自己的身份非常不满,面对主教的欺压,他奋起反抗。在 经过激烈的斗争后,他终于得到了大主教的同意,获得了人身与创作的自由。此后的他跟 着母亲旅行演出,深受欧洲各音乐流派的影响。 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衷音乐,会演 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莫扎特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可能是个音乐天才,就带着10岁不到的莫扎特去各地演出。年幼时的经历为后来莫扎特在音乐上的伟大造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莫扎特在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奴仆乐师,他不满于自己这样的地位,勇敢得与当 时一手遮天的大主教作对,争取自由创作的权利和环境,最终如愿以偿。这时莫扎特的作 品逐渐成熟,并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并表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些作品中。 后来,莫扎特完成了多部话剧的创作,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 扎特先后完成了《魔笛》、《安魂曲》等著名的作品。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维 也纳去世,他的死因至今都是个谜。 以上莫扎特简介并没有突出他的作品,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类型、流派上都特别丰富,无法详细介绍。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莫扎特简介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再去聆 听和欣赏他的乐曲。 莫扎特性格很大部分是踏实型性格,纵观莫扎特的人生,除了在年幼的时候接受过他 父亲的教诲,他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他之所以成为天才, 一方面是他确实天赋禀异,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他足够勤奋,足够努力。在莫扎特的 传记里面。曾经表达过他自己对音乐对艺术的执着。就是因为这份执着,莫扎特成为了享 誉世界的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很艺术家。 除了勤奋之外,莫扎特还表现出了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莫扎特的性格热情,富 有活力,充满着奇思妙想,充满着诗情画意。很多时候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肯定是 跟他的性格分不开的,莫扎特身上所表现得就是艺术家或者说是作曲家的典型性格,他热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2、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 4、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古诗和歌曲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2、认识变音记号,学习临时变化音的唱法。 三、课前准备: 播放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欢快的音乐作品如:《春天在哪里》,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天在哪里》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师: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大家应该非常的熟悉,能告诉我它的歌名吗? 生:《春天在哪里》。

师:这首歌表现了什么啊?春天的歌。现在春天的脚步也慢慢走 近我们的身边,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一些诗、歌还有词来描 述一下春天。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的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就说出了这么多关于春天的诗和歌,说明同学们对美丽的春天是多么的热爱。 1、聆听(渴望春天) 师:首先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完之后请你们谈谈你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 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 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体会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生:我感受到 了大自然……万物复苏等。 师:刚才个别同学谈了自己感受,那么我想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一定还在回味当中。你们能不能给这首歌来添一个歌名呢? 生:《渴望春天》 2、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 音乐天赋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莫扎特创作 师: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在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查找了一些关于莫扎特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他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师:同学们找了非常多的资料,现在我们也初步的了解了一些有关莫扎特的东西。让我们走进他的歌曲中,去领略一番。 3、复听《渴望春天》 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歌曲的演唱形式:1、男声合唱2、童声合唱3、女声合唱 B、歌曲的情绪:1、热烈激动2、明朗愉快3、低沉忧郁 C、歌曲的拍号:1、3/42、6/83、3/8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复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的指着头说:“一

关于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

关于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莫扎特作为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其音乐突出体现了符合18世纪中、晚期音乐理想的综合性特征。莫扎特的这种独具魅力的综合音乐风格与他幼年周游欧洲列国的特殊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就是在巡回演出的过程中吸收容纳各种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才逐渐形成了综合的音乐风格。由于综合音乐风格是包含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融合性的整体风格,由此便带来莫扎特音乐中是否带有突出的本民族音乐风格的问题。莫扎特作为德国歌唱剧的奠基人,在其歌剧创作中确实带有明显的本民族风格倾向。本文就莫扎特音乐中综合音乐风格与其音乐中民族性特征的关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民族性音乐特征歌剧德国歌唱剧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ong Amadeus Mozart)是众所周知的音乐神童,三四岁便展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6岁至17岁,他在父亲的带领下离开出生地萨尔茨堡,周游德、奥、法、意等欧洲列国,在大约7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过。在此期间,莫扎特广泛接触各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从他们身上以及作品中汲取新的作曲风格和各种音乐形式。他还将各国的音乐风格消化吸收、加以整合,逐渐形成其个人的风格――也就是当时蔚为风尚的所谓“综合”(synthesized)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是18世纪中、晚期的音乐理想中所提倡的。

18世纪是“世界主义时代”,民族差异与人类的共同性相比,缩小到最低程度。德国交响乐家活跃于巴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活跃于德国、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莫扎特在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本身就已经具有融合性风格特征了。如德国作曲家J?C巴赫作为意大利华丽风格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融入了德国音乐语汇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华丽风格特征影响到莫扎特;又例如作为柏林乐派“情感风格”代表人物的C?P?E巴赫,其作品中也融合了“华丽风格”的因素。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所受到的影响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某几个人或某些方面的,事实上却并非这么简单――无论哪一个方面给予莫扎特的影响都不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合成的。尽管莫扎特继承了C?P?E巴赫、海顿等人的德奥传统,但这一“民族性”的继承本身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多元性继承,而并非纯粹传统的继承。所以,就算我们单独谈莫扎特的“民族性”,这一“民族性”也是综合了的民族性,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匡茨于1752年曾在柏林撰文写到:“今日的德国风格是不同民族的风格的混合物,在这种风格中,每一民族都可以找到某种与它相关的,因而绝不会使它感到不高兴的东西。如果反思一下,前面提到各种风格之间的差异时所说的一切思想和经验,必须容许对纯意大利风格而不是纯法国风格的偏爱。然而因为前者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深蒂固,而是变得无拘无束稀奇古怪,也因为后者始终过于简单;人人都会同意,一种融混二者的优良要素的风格必然日益普遍,更受人们喜爱。一种被许多人,而不是只被一国、一省或一个特定民族所接受的音乐风格,一种由于上述原因因而只会受到

音乐鉴赏-莫扎特

比起《莫扎特传》我更喜欢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上帝的宠儿》,我们把"上帝的宠儿" 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莫扎特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 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2岁就写了第1部歌剧,他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 《莫扎特传》通过作曲家萨列里忏悔的角度来演绎莫扎特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中在 维也纳度过的最后十年。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 因为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萨列里这个角色承 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 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 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伤害神在这世上的代言人。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 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 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 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 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 么地方,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 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 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如果仅仅认为莫扎特只是一个天才,那便是对他的极大不公了,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 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但是,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 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想再与凡人分享他的宠儿了, 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