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教师用书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5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主题1 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教师用书专项一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
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主题1 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2 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主题4 沧桑巨变踏上新征程——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5 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主题6 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主题7 工业文明世界“狂飙”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主题8 多元并存世界“剧变”时代——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主题1| 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非常密切,是高考最常见的命题切入点,经常命制通史综合类的试题。
分说——知识链接一、封建经济产生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专题七冲击转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微点1 欧风美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1.从社会转型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2)阶段特征近代前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近代后期:除了原有的三种经济形态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胜利。
(3)主要经济成分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影响因素(1)发展过程: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影响因素及启示微点2 探索前行——中国近现代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三应对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时期:采取统制经济政策。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滥发纸币等经济政策。
2.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次探索微点3 气象更新——近代物质文明演变与社会生活变迁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在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高考历史与社会转型解题独门秘籍——社会转型的含义哈喽!欢迎你回到优教通历史微课堂,我是你的历史老师李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高考历史与社会转型解题独门秘籍的第一局部。
社会转型这个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讲解,但它却为命题者所青睐,其主要原因是它命题的角度,方式都可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因此它就成了高考的高频考点,那么社会转型的这类试题怎样去解答呢,下面,我就为大家的详细的来讲解,社会转型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这节课,我们来讲述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指的是体制的转型,即从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通过这个题来明确一下是怎样从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
说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是什么呢,是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荣耀退休,这说明这个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我们知道粮票是方案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也是一个方案经济时代的象征,然后问题是,这不光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碰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问的是“新时代〞是什么。
那么这种方案经济结束后,我国开始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样答案就非常明确了,答案选的是什么呢,选的是市场经济,而且,我们通过题中是1993年,在1992年,我们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显然,通过这个也验证了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这就是体制的转变从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它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就是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开展。
怎么来理解这几个意思呢,我们来看题,清末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我们一看呢,破戏台,烂秀才,很显然指的是传统习俗,说: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这就说明人们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然后问题是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了冲击,那破戏台,烂秀才,就说明它传统习俗受到了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落后,材料中未见表达出来,③社会方式发生了变化,火车站,德律风,洋烟袋,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就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因此①③④,为这道题的正确选项,那么答案选的是第四个选项,这个题就说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上面这几个题,我们就解读了社会形态的变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这个同学们在做题中要多多的详细的理解。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由此可见,当时(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B [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强调亚洲经济地位高,排除A项;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东西欧之间并无明显的矛盾,排除C 项;材料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而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流地位,排除D 项。
]2.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
话题 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大动乱、大改革、大发展期间,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间。
这一期间,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屡次,民族交融不停;井田制日趋崩溃,封建生产关系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封建社会渐渐确定,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间。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高一、春秋战国期间的“大动乱”1.王权体系面对的挑战(1) “礼乐讨伐自诸侯出”:跟着地方诸侯国权力的渐渐强盛,周王失掉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遵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按期向天子进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期间“礼乐讨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成“礼乐讨伐自诸侯出”。
(2) 诸侯国内部权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医生强宗的兴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早期“礼乐讨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成“礼乐讨伐自医生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场面的原由①井田制的崩溃致使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场面出现的本源。
②周王室衰微,没法克制诸侯。
诸侯权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期间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期间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类型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拥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一样点促使了民族交融,有益于封建要素战国兼并战争转变成封建一致战影响的成长争,为秦实现大一统确定了基础目的扩大地盘、打劫人口同样点大国兼并小国,强国欺辱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加快了奴隶制的影响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损坏二、春秋战国期间的“大改革”1.经济基础的改革春秋战国期间,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记着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定惹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期间,跟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行,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并最后经过各国变法确定下来。
2.变法运动的盛行- 1 -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统治者都希望经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追求富国强兵的道路,从而达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同点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
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
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
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遭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遭到破坏。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6)从思想理论来说,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
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2.(2019·蚌埠一模)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
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该事件表明( )A.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B.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C.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D.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C[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土地,由晋侯作裁决,说明卿大夫已然挑战了周王室对土地的所有权,冲击了周王的权威,周王已无法自主支配全国的土地。
]3.(2019·宿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家国一体”的分封制[史学新论]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 西周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子弟和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权威预测)在平定武庚(商纣王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D[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的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故排除C项。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史学新论]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分封现象“千年不倒”说到底是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及儒家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权威预测)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记载说明(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
]春秋战国走向一统的文化渊源[史学新论] 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命题思考] 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图腾。
3.(权威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C[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
社会转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不是民族融合造成的,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与题目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D项颠倒因果关系,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民族融合,而不是民族融合推动战国变法,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