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索入手阅读鉴赏古诗词:古诗词文字线索题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
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5篇模版]第一篇: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王维)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
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
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
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
2.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
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C、他是一位丞相。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文天祥)A、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
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
C、官至丞相。
D、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 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西湖)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 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 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杜牧)A、此人为世家之后 B、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C、为小李杜之一D、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是哪首诗?(骆宾王《鹅》)A、这首诗共18字。
B、诗的后两句用了3个表颜色的字。
C、诗的第一句用了3个相同的字。
D、诗是作者7岁时创作的。
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A、出自一首唐诗。
B、作者是诗圣。
C、描写的是诗仙。
D、在这一联诗中,诗仙却自称酒仙。
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联名句出自一首著名的宋词。
B、词写于中秋。
C、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D、此联名句借月亮表达了与亲人长相厮守的愿望。
10.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杜甫的诗?(A)A、青梅竹马B、春树暮云C、清新俊逸 11.以下哪些诗词不是用芭蕉来表现忧愁的?(C)A、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的简单介绍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句古代名句。
A写的是江南美景。
;B与杏花有关。
;C与春雨有关。
;D此句有六个字。
正确答案: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风入松·寄柯敬仲》作者:虞集(宋)画堂红袖倚清酣。
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译文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
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
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
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风入松·寄柯敬仲》为元代词人虞集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道园学古录》中。
作者通过对自己往年奎京阁当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唤起朋友柯敬仲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注释①柯敬仲:柯九思,浙江仙居人。
工诗藏,官至奎章阁学士。
②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
③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
④晚直:晚上当班。
直:通“值”。
金銮殿:皇帝宝殿。
⑤骖(ca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这里泛指马。
⑥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⑦泮:溶解。
《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⑧挼:揉搓。
⑨银字泥缄:指书信。
中国诗词大会所有题中国诗词大会所有题目前央视已经在七号播出了总决赛,冠军武亦姝亚军彭敏,如果想看回放可以登录央视网爱国古诗词选择题题库爱国古诗词选择题题库网页链接上面链接是瑞文网中国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选择题,仅供参考。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
古诗词线索题共75题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正确诗名及作者。
A.这是一首采莲曲,朴素、生动、别致B.鱼儿在莲叶四周环游嬉戏。
C.展示出水乡的美丽自然风光D.鱼戏莲叶间答案:《江南》汉乐府2.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正确的诗人。
A.盛唐著名边塞诗人B.后人誉为“七绝圣手”C.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出生在山西太原D.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答案:唐代诗人王昌龄3.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词的名字及作者。
A.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的诗作B.这是一首七言诗C.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线热爱D.诗中有瀑布和银河答案:《望庐山瀑布》李白4.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词的名字及作者。
A.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B.这是一位唐代诗人C.作者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D.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答案:《早发白帝城》李白5.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的一句诗词。
A.这是一位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B.是他在成都涴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C.描写了草堂门前涴花溪边春景D.这是他当时创作四首中的第三首答案:《绝句》6.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答案:王维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C.他是一位丞相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答案:诸葛亮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A.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C.官至丞相D.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答案:文天祥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
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答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
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答案:西湖1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
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王维)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
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
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
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
2.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
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C、他是一位丞相。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文天祥)A、宋代一位着名的状元。
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
C、官至丞相。
D、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西湖)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6.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杜牧)A、此人为世家之后B、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C、为小李杜之一D、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是哪首诗(骆宾王《鹅》)A、这首诗共18字。
B、诗的后两句用了3个表颜色的字。
C、诗的第一句用了3个相同的字。
D、诗是作者7岁时创作的。
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A、出自一首唐诗。
B、作者是诗圣。
C、描写的是诗仙。
D、在这一联诗中,诗仙却自称酒仙。
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联名句出自一首着名的宋词。
B、词写于中秋。
C、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D、此联名句借月亮表达了与亲人长相厮守的愿望。
10.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杜甫的诗(A)A、青梅竹马B、春树暮云C、清新俊逸11.以下哪些诗词不是用芭蕉来表现忧愁的(C)A、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应对策略如下:(一)品味炼字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解析题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中国传统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
概述
中国传统诗词大会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娱乐性的比赛活动。
参赛者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和表达传统诗词的文字线索,来猜出诗词的正确答案。
本文档将介绍该比赛活动的规则和流程。
比赛规则
1. 参赛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文字线索猜出正确的诗词。
2. 参赛者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诗词选集等研究和积累诗词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猜词能力。
3. 参赛者的答案需要以书写形式提交,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 答案将由评委进行评分,根据正确性、完整性和表达方式评定参赛者的得分。
比赛流程
1. 报名:参赛者需提前报名,并支付相应的报名费用。
2. 比赛准备:参赛者可以在比赛前准备阅读和研究诗词知识,提高自己的猜词能力。
3. 线索发布:比赛开始前,主办方会发布诗词的文字线索,参
赛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猜出诗词的正确答案。
4. 答案提交:参赛者需将答案以书写形式提交,并在规定的时
间内完成。
5. 评分和颁奖:评委根据参赛者的答案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
分情况颁发奖项。
比赛的意义
中国传统诗词大会通过文字线索题的形式,让参赛者通过阅读
和思考传统诗词来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该比赛也有
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中国传统诗词大会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娱乐性的活动,通过文字线索题的形式,给参赛者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诗词
知识的平台。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专题10:古诗词鉴赏(原卷版)【一、2023-202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客路”点明作者人在旅途的境况。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为颈联“江春”作了铺垫。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强调美好事物的消逝,有一种无奈和惆怅蕴含其中。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尾联诗人自问自答,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2. “校园诗词大会”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
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
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1)这两句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诗人在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又名《江南意》。
(2)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它形容中国和巴西未来发展的前景。
最后一条线索:____________【二、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观沧海》和《望洞庭》,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志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古诗词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联诗:①本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
②本首诗的颔联是形容老师的佳句。
③本首诗的题目叫“无题”。
④本首诗中提到春蚕和蜡烛。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两句诗:①这两句诗出自一首南宋诗。
②诗的作者是一位理学家。
③诗句表面上表达了游春踏青的喜悦。
④暗中却传达了认识真理之后,处处皆春的气象。
答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3.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①此诗的作者是李白。
②诗歌是写给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的。
③那位诗人因事被贬到湖南某县任县尉。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写给王昌龄)4.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①这连名句出自一首著名的宋词。
②词写于中秋。
③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④此联名句借月亮表达了与亲人长相厮守的愿望。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①此诗的作者曾赞赏李白为谪仙人。
②诗写于春季。
③诗所咏的对象是春季常见的植物。
④此二句综合使用了拟人与比喻的手法。
答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6.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诗:①诗体为作者最擅长的七绝。
②全诗从细处着眼,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隐忧。
③诗歌写于南京秦淮岸边。
④此二句提到一首著名的亡国之曲。
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7.请根据以下文字提示说出相关的诗句:①提示一:它出自一首汉乐府诗。
②提示二:它劝诫世人惜时奋进。
③提示三:它告诉我们在少年时不及时努力,老了只能悔恨悲伤。
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①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
②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
③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
④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
答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唐代诗人:①他曾倡导新乐府诗。
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王安石)A.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C.列宁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他写的。
2.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唐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A.作者是杜甫。
B.是作者得知平定安史之乱的消息后写的。
C.诗作被称为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D.该联诗包涵四个地名,狂想了自己的还乡路。
3.根据以下提供的线索,说出一首词的题目。
(《西江月遣兴》)A.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B.这首词借诙谐幽默之笔发泄内心不平C.全词三见“醉”字D.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是其中词句4.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首词的题目。
(《望岳》)A.这是杜甫早年的一首诗。
B.这是一组诗,这组诗共三首C.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其中诗句。
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宋之问)A.他是一位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B.他曾从被贬之地的岭南逃回洛阳C.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他的诗句D.这句诗出自《渡汉江》6. (文字线索)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首诗的题目(《李凭箜篌引》)A.这首诗的作者是李贺B.这首诗描摹了听音乐的感受C.这首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箜篌D.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其中诗句7.(文学常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唐代孟浩然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林升写的。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小池》。
C.《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D.《过故人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
8.(文学常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孟郊《游子吟》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自《锦瑟》。
B.《蜀相》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C.成语“寸草春晖”出自贾岛的《李凝幽居》D.“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李白写的。
9.(文学常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苏轼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
古代诗歌鉴赏的入题、析题与答题古代诗歌鉴赏的入题、析题与答题一、入题——熟练掌握诗歌鉴赏通常的切入点入题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看题——跳读诗歌来把握诗歌的题材及作者可能寄予的情感。
看的内容大体包括:1。
看诗歌标题由诗歌标题我们可以大体确定诗词的类别,如《咏素蝶诗》,从“素蝶”可以看出是咏物诗;由诗歌标题我们还可以推测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景。
2。
看诗歌作者看诗歌作者,我们往往可以确定时代背景和时局动态,并据此大致判断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境况。
如辛弃疾、陆游等北宋词人往往在他们的词抒发对朝廷不思复国、偏安江南一隅的悲痛愤懑之情。
另外,由作者还可以确定其诗歌流派,从而明确诗作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风格、柳永的婉约情怀、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伤感等。
3.看诗歌注释原诗之后附有的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写作背景和作品内容有关的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寄寓在诗作中的情感。
二、析题——辨析文本,体物察情对诗歌文本内容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印证在入题部分“三看”所做推断的合理性,并通过分析字句,以“文”(文字)解“文"(情感)。
那么,在这部分分析什么呢?1.析意象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往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相对稳定的情感.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作者的情感取向.如送别诗的“柳",因其与“留"谐音,故有“挽留”之意,象征离情别绪,如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2。
析色调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分析诗词描写景物的“冷”“暖"色调来体会作者的喜悲情感.如孤月,是冷色调,含有孤独之意,饱含了诗人的凄凉之情;艳阳则是暖色调,表达了诗人的轻松喜悦之情;残柳是冷色调,包含伤感之情;细柳是暖色调,是喜景,含喜情。
3。
析关键词古人作诗非常讲究锤炼词语。
诗人往往通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生动传神、最贴切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从线索入手阅读鉴赏古诗词:古诗词文字线索题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把作品中的种种人物、景物、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透彻,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挥。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培育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我认为抓线索读书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好方法。
“诗犹文也”。
一首好的诗词一般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
然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中,也就是古人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
因而阅读古典诗词时应该寻求其线索。
抓住了线索,也就找到了理解诗词内容的钥匙。
不致把诗词的内容理解得支离破碎,弄得似懂非懂。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28个字,描写了: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和诗题中的“枫桥”以及不言而喻的江水,这8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珠子,而诗人用一个“愁”字,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带上了浓浓的情感。
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那月色、树色,谛听那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表现一种“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感”。
也正是这个“愁”字,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感伤的薄纱,在色彩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中,同时激荡着一种郁郁的愁思,千百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阅读律诗与绝句的情况基本一样,律诗中间两联须对偶,所以体现线索的词语多在首尾两联,而很大一部分律诗的线索是很明显的。
高中生古诗词竞赛线索题1.请根据以下线索写出一位唐朝诗人线索一:他给张九龄写过一首干谒yè诗。
线索二:他曾隐居鹿门,一辈子没做过官。
线索三: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线索四:李白给他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2.请根据以下线索写出一首诗的题目线索一: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线索二:作者被后人誉为“诗仙”。
线索三:诗中抒发了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怀。
线索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这首诗。
3.请根据以下线索猜一个成语线索一: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线索二: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线索三:出自《连环计》第一折。
线索四:第一个字是身体的一个部位名称。
4.请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位古代诗人线索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线索二:与李白合称“李杜”。
线索三: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人。
线索四:《绝句》《春望》《望岳》都是他的名篇。
5.请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位古代“大先生”线索一:他的姓,与某朝皇帝相同。
线索二:他的名,光明而又热烈。
线索三:他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线索四:他的诗有名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6.请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种旅游装备线索一:陆游带着它,打算重游山西村。
线索二:李白有了它,五岳寻仙不辞远。
线索三:夸父丢了它,化作一片邓林。
线索四:苏轼有了它,何妨吟啸且徐行。
7.请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座名山线索一:它是屈原理想的仙境。
线索二:它是黄河“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起点。
线索三:它是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的终点。
线索四:毛泽东说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8.请问下列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湖?线索一:李白在这里想象“将船买酒白云边”。
线索二:张孝祥在这里看到“玉鉴琼田三万顷”。
线索三:杜甫在这里咏叹“吴楚东南坼”。
线索四:刘禹锡在这里观赏“白银盘里一青螺”。
9.请根据以下线索猜一个季节线索一:荞麦花开白雪香线索二:数树深红出浅黄线索三:停车坐爱枫林晚线索四:寥廓江天万里霜10.请根据以下线索猜出一位诗人线索一:春天的夜晚,他有花鸟月色相伴线索二:夏天的田园,他看别人生火做饭线索三:秋天的竹林,他看见浣女结伴回家线索四:冬天的猎场,他写将军回头一看1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把作品中的种种人物、景物、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透彻,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挥。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培育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我认为抓线索读书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好方法。
“诗犹文也”。
一首好的诗词一般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
然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中,也就是古人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
因而阅读古典诗词时应该寻求其线索。
抓住了线索,也就找到了理解诗词内容的钥匙。
不致把诗词的内容理解得支离破碎,弄得似懂非懂。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28个字,描写了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和诗题中的“枫桥”以及不言而喻的江水,这8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珠子,而诗人用一个“愁”字,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带上了浓浓的情感。
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那月色、树色,谛听那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表现一种“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感”。
也正是这个“愁”字,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感伤的薄纱,在色彩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中,同时激荡着一种郁郁的愁思,千百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阅读律诗与绝句的情况基本一样,律诗中间两联须对偶,所以体现线索的词语多在首尾两联,而很大一部分律诗的线索是很明显的。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全诗记叙了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的游踪。
作者起笔于地点,收笔于地点,始于方位,终于方位,由西向东,只在尾联用了一个“行”字,就把诗人游览的路线交代得清清楚楚。
由此可以看出“行”就是整首诗的线索,抓住了线索,理解这首诗就比较容易了。
诗的首联以“孤山寺”、“贾亭”点明地点,从北到西地介绍方位,划出了行的范围。
随着方位的确定,笔锋一转直写“行”所围绕的中心――西湖。
“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春云低垂,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一个“初”字传出了早春的气息。
中间两联写“行”之所见,一句一景。
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中,领略到诗人在寒冬过尽,乍见春色的欣喜之情。
这两联最关键的是对“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理解。
只要抓住了线索,理解这几处就容易了。
“几处”而不是“处处”,这是行的所见,只觉有而不多,把诗人在行路上左顾右盼、循声而望的神色表现了出来。
“谁家”而不是“家家”,因在“行”中,难以判别清楚,只得出以轻婉的疑问口吻,却把诗人那且疑且喜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渐欲”,因“行”的速度缓慢,才有这样独特的感受。
“才能”“没马蹄”,既是俯视,又是对“浅草”“马蹄”两种景物所做的内心判断。
这样诗人那骑马而游、缓缓而行、边走边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随着“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入画,则是绿杨掩映白沙堤中诗人身影的消融,线索就在结尾处得到点明。
又例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因见长安之月想到州之月。
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己在长安对月思家,而家人也一定在对月思念自己。
“闺中只独看”的“闺中”应包括妻子儿女,为什么“只独看”呢?颔联接着点明了缘故。
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所以妻子“闺中只独看”。
颈联转写想象妻子“独看”之久,一定是“云鬟湿”“玉臂寒”。
如果说颔联是从侧面烘托“独看”的话,那么颈联就是从正面刻画“独看”的孤独凄苦。
尾联紧扣“看月”想象有朝一日见面的情景。
至于“双照”乃是自慰之辞,而仍带“泪痕”更是诉尽悲喜之情。
由此观之,全诗以“只独看”为线索,并在首联点出,只要阅读时抓住了线索,理解诗的内容就容易了。
词的阅读也和诗一样,也有线索可寻,无论是前景后情,还是前情后景,都有线索的存在。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对月怀人的词,整首词的上片第一句出现一个“月”字,下片结尾出现一个“月”然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月”,因此“月”字就构成了全词的线索。
你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都是写的“月宫”;“弄清影”写的月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的月光的运行照临;“长向别时圆”写的是中秋月圆。
月圆而人不圆,人生“自古伤”此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但愿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此婵娟之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线索也在结尾处点明。
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的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一句不是写“别”的,一个“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
“长亭”,是送别的地方。
“帐饮”,是因为别。
“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
“留恋”是不忍别,“催发”不得不别。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是说不出来了;“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楚天空阔,千里烟波,难盛无限离愁。
“多情自古伤”这离别的事,又值此“冷落清秋节”。
这别情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见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思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
线索在中间点出。
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有时并不容易。
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它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
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
只有抓住了诗词的线索,认真地熟读深思,仔细领会,才能真正地读懂诗词,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我们阅读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绍华,男,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