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 格式:docx
- 大小:27.03 KB
- 文档页数:4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3 (八上)答案版八年级上册(十八)黄鹤楼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
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带答案)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习)古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很高的创造性活动。
诗歌赏析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考点分析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
诗歌赏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趣味。
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感悟、欣赏等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考考试说明》:“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
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中考语文复习耗时多,见效少的薄弱环节。
二、考点要求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
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合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一、鉴赏思路点拨(一)鉴赏字词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2 (七下)答案版七年级下册(九)木兰诗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用自己的话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在夜晚,凛冽的北风呼呼作响,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撒下来,映照着战士们身上冰冷的铠甲。
3.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因为主题和人物塑造的需要,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的性格特点。
4.“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同时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品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解析】C.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的是将士们拼死作战,多年后归来的情景,“百”和“十”都是虚指。
(十)登幽州台歌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悲凉之感。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020年中考语⽂诗词鉴赏试题精编72篇【附答案】2020年中考语⽂诗词鉴赏试题精编72篇【附答案】【知背景】甲诗略。
⼄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写下这⾸诗为其送⾏。
1.【析场景】甲诗⾸句以暮春时节漂泊⽆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
⼄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将⾃⼰的“愁⼼”寄托于“明⽉”这⼀意象,以明⽉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光明的形象表⽰对朋友的理解和⽀持。
⼄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湖南常德)阅读下⾯的诗,完成题,(5分)游⼭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结合内容,⽐较这两⾸词情感的异同。
(4分)五、(2020年新疆)阅读下⾯这⾸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下王湾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对这⾸诗的理解与分折,不恰当的⼀项是______A.⾸联开篇点题,⾸先写“客路”,然后写“⾏⾈”,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间。
B.颔联写所见景⾊。
江⽔浩渺,两岸开阔,风帆⾼悬,⾈船平顺,令⼈⼼情昂扬。
C.颈联中“⽣”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西沉,春⾊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联。
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六、(2020年浙江绍兴)古诗阅读(6分)⽉下演东坡语①(其⼀)[清]汪琬⾃⼊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风⽉⽆常主,但是闲⼈即主⼈。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然景物,⼈⼈得以享⽤,⼈⼈都是⼤⾃然的主⼈。
②筇(qióng):⽵制的⼿杖。
古⼈常以“秋”⼈诗,如马致远的“枯藤⽼树昏鸦”,杜甫的“⼋⽉秋⾼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山水田园1.[2019·菏泽]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柳桥晚眺①陆游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释] ①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2.[2019·泰州]读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①》一诗,完成问题。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释] 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分)(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4分)①醉归的情景:(2分)②“醉”中蕴含的情感:(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王维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①此诗是王维辞官从长安回嵩山时所作。
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2分)(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4分)竹里馆①[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4.[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过李处士山居姚合①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释] 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②萧洒:同“潇洒”。
(1)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1分)(2)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10-11题。
(共5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①代的范仲淹,诗句开头一个②字写出了延州和内地大不相同的秋季风光,同时也为整篇文章作者抒发的情感设下伏笔。
(2分)11.在众多诗人笔下,白发不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句与《渔家傲•秋思》中的画线句,分析两位诗人借助“白发”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二)阅读(共5分)10.【答案】2分宋异11.【答案示例】(3分)示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借助“白发”,抒发了自己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助“白发7抒发了思念家乡但也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情。
分析:准确分析情感各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8-10题。
(共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__________________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1分)9.阅读诗歌,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一致。
(2分)这首诗歌情感丰富,富于变化。
首联尽述诗人被放逐凄凉之地的① _______ :颔联则借典故表达孤身归来、物是人非的②________ ;而颈联格调却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歌的尾联,诗人在感激好友之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整首诗沉郁中见豪迈,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词人的最高理想是忠君报国、建功立业。
【解析】C.这两句并不是写战斗场面。
2.这两首诗词的结尾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甲】诗是用典抒情,表现的是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乙】词是直抒胸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幅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
【乙】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解析】B.【甲】词这三个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四)(2019·永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项斯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一种乔木。
②茗:茶的雅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解析】A.“箫鼓追随”描绘春社的热闹情景,并非表现村民的热情好客;B.“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有“能不时造访”之意;D.诗人并未“相约”,而是路上相逢,便随采药人进入深山岛云之中。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五)(2019·黄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生入塞: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解析】D.【乙】诗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抒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都是直抒胸臆。
【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昂扬。
【解析】C.“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有误,“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
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
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萧瑟凄冷的边塞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