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4
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课时)上海市真如中学孔慧敏一、课题: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二、教材分析:在第1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的基础上继续讨论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
信息在神经元中传递的方式是神经冲动传导,而神经元之间是突触传递,两种传递各有不同特征;这部分的教学是分析反射如何发生,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刺激被感受器接受后,神经冲动沿反射弧传递至效应器,反射就发生了。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脊髓和脑调节功能的学习基础。
这部分教学需要调动学生记忆中关于细胞膜功能、神经元结构与分类等知识;物理学中电流与电位差等知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方式,比较神经冲动传导与突触传导的区别。
列举反射的实例。
举例说明反射弧的构成,并能简要说明信息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胞膜的结构,结合动画演示,简述神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通过比较说明神经冲动和突触传导的区别。
通过观察反射弧结构图,分析反射弧构成,联系神经冲动传导和突触传导,说明反射发生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逐步领悟生命信息的传递与调节是生命的基本形式之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冲动和神经突触。
脊髓的调节。
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难点:神经冲动传导、神经突触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六、教学用具:PPT课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反射与反射弧)七、教学过程八、板书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2、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结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神经元细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轴突——将神经冲动传离细胞体(2)神经元分类:(3)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3、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膜电位: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细胞保K+排Na+)。
生物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信号是指生物体内的化学或物理事件所产生的传递信息的物质或能量。
对于生物体来说,信号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信号传递机制,生物体才能够对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维持生理和生化的平衡。
生物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种生化反应、传递途径和信号适应。
本文将介绍生物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
信号传递的类型生物体内信号传递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神经信号传递。
神经信号是指神经元在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信号。
神经信号的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在电信号传递中,神经元的兴奋有助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而在化学信号传递中,则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类是内分泌信号传递。
内分泌信号传递是指通过内分泌腺体产生和释放的激素来传递信号。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递到相应的器官,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代谢、发育等各方面的基本过程。
第三类是细胞外信号传递。
这种信号传递是指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来传递信息。
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引发内部的信号传递,影响了细胞的生物过程和功能。
信号传递的两种途径在细胞内部,信号传递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内质网运输途径。
这种途径是指信号物质在细胞膜外面与受体结合后,继续沿着受体内部与高密度的分子聚集在内质网膜前面,使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的信号被激活,再通过一些酶的特异效应而产生相应的细胞内反应,它通过细胞间空泡运载蛋白机构将信息传递到命运质膜。
第二条途径是细胞膜上受体途径。
此种途径信号物质只能够由细胞膜上的受体感受和转导。
而细胞内以小子为中介物签送讯息将受体的信息转送到细胞内部,进而引发情境反应。
信号传递的内部机制在细胞内部,信号传递机制也是十分复杂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酶促级联反应。
在酶促级联反应中,外部信号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靶受体内部的酶,引起级联反应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会产生分子间的变化,形成了另一个反应。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1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生物体的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种类及所感受的信息。
2、能够说明人体光感受器和声波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和动物感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和信息类型。
光感受器和声波感受器。
难点:光感受器和声波感受器的感受方式。
三、预习与笔记1、我的身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种种改变。
2、单细胞生物依靠感受外界刺激。
3、人和高等动物通过特定感受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如光、声等物理刺激由器接受,而由化学物质引发的刺激则由器接受。
4、人体皮肤上分布有各种感受(物理/化学)刺激的感受器,当我们闭上眼睛触摸纸张时,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温度刺激,感受器接受纸张表面突起物的刺激,当我们有用手掂量纸张的重量时是感受器在接受刺激,当我们托着纸张试图保持平衡时,感受器接受纸张滑动的刺激。
如果手不小心碰到尖锐的物体,则皮肤中的感受器会兴奋。
5、手指指尖和唇部感觉灵敏是因为这些部位的分布较多。
6、下图是眼的结构图,请填写眼的主要结构。
7、经物体反射进我们眼球的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上是因为眼球具有 、 和 、 等折光装置,其中能通过改变曲度来调节成像距离的是 ,近视是因为该结构曲度过 (大/小)。
8、我们能看见彩色图像得益于我们视网膜上的 细胞接受和分辨不同波长光波刺激,而感受光线强弱刺激的是 细胞,这两种细胞统称 ,位于 。
9、请叙述我们如何产生视觉?10、请填写耳结构图中1为 图中7为 图中8为 图中10为接受声波刺激的毛细胞位于11、请用简洁的方式写出耳的结构并能显示各结构的功能联系12、鱼类感受水流和定方位的感受器是,蛇视力很差,它们感受周边有动物活动的感受器是,仿照蛇这种感受器的工作原理,我们制造能在黑暗环境观察活体动物活动的夜视仪。
13、人体感受溶解于水中的化学物质的感受器是,位于。
14、人体感受飘散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感受器是,位于。
第5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神经冲动(兴奋)发生的基础
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本上的图示,引导学生展开神经冲动传递的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分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汇报和分享《脊髓受损的危害、预防和救护方法》探究学习成果,提高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信息在神经系统中传递的学习,感悟生命活动协和的重要性。
通过对某些麻醉剂作用原理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感受科学发展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意义的同时对“科学是柄双刃剑”做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
1、神经冲动发生基础
2、突触的结构和作用
教学难点:
突触及神经冲动的传导
教学过程:。
《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教学设计上海市真如中学孔慧敏一、课题: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二、教材分析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学习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学生对生命的基本结构和新陈代谢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生命信息”主题的探讨,将学生引导到探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物体内环境稳定、平衡上来。
生命活动中信息的获取、传递、整合和表达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有序和协调进行的基础。
信息来自物质,任何信息都是物质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反映或表现。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物质能量代谢的过程,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一旦失去了信息的获取、传递与调控,生命的代谢将无法正常进行甚至停止。
因此生物体只有通过对相应信息的有效反馈和调节,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保持自身生命活动的协调,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通过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信息传递与调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本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动物是怎样感受外界刺激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本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体接受外界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刺激的特殊感受器,以及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生物体是以细胞为单位实现信息获取的,简述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而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则探讨神经系统如何传递整合信息,并调节生命活动。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学生能简述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的物理信息并进行反馈和调控,维持自身协调和适应环境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生物体的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所感受的信息。
能够列举人体主要的皮肤感受器。
·过程和方法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比较教材与练习册纸张的差异,体验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借助多媒体展示探讨接受物理刺激的皮肤感受器、光感受器、声波感受器和化学信息感受器的共同特性,分析获取及传递信息的细胞及相互关系。
生物通信中的信息传递与调控生物通信是指在生物体内或生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在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体通过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代谢、行为和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本文将从生物通信的概念出发,探讨各种生物通信方式的常见代表以及生物通信中的信息传递与调控原理。
一、生物通信的概念和分类生物通信是指生物体之间或生物体内部通过信号传递的方式沟通交流信息的过程。
生物体需要掌握和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了解自身内部环境的变化。
生物通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化学信号、声音信号、视觉信号、电信号、触觉信号、嗅觉信号等。
二、生物通信中的信息传递生物通信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化学信号、声音信号、电信号等多种方式进行。
化学信号是生物通信中最为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
化学信号的主要传递介质是神经递质和荷尔蒙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如生物体的性别、种类、健康状况等信息。
化学信号的传递往往需要依赖于特异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过程。
受体是生物体中感受各种信息的传递器官,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时,就会触发信号通路,进而产生各种生物功能的反应。
例如,狗的嗅觉是其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狗通过嗅觉识别自己的同类,区别不同的物质,甚至能检测出人体内某些疾病的特征物质。
狗鼻子上的嗅觉受体可以感知空气中微小分子,这些分子带有各种信息,狗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周围环境的情况。
三、生物通信中的调控生物通信中的调控主要涉及到信号通路的传递和反馈控制机制。
信号通路的传递需要整个过程中各个信号分子、受体、通路蛋白复合物的相互配合,以确保信号的有效传递。
同时,反馈控制机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调控机制。
当某种信号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路中的反馈调节机制会使信号的传递途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会使得信号的传递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化。
例如,人体内部的代谢调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反馈调控系统。
血糖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增加,这样可以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高考生物调节知识点高考生物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学生认为较为难以掌握的科目。
其中,调节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调节知识点对于高考生物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生物调节知识点进行论述,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调节系统的分类从调节的范围和机构来分,调节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神经调节系统和内分泌调节系统。
神经调节系统由神经元组成,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实现体内外环境的调节。
而内分泌调节系统则通过激素的分泌和运输,在体内不同器官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二、神经调节系统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通过电信号的传递,将信息从感受器官传送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达到执行器官。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神经调节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
2.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在突触传递中,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将信息传递给相邻的神经元。
了解突触传递的机制和调节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调节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原理。
3. 激动性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神经调节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可以有激动性和抑制性两种方式。
激动性突触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继续传递信息;而抑制性突触传递则会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阻断信息的传递。
了解这两种突触传递方式的调节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调节系统在体内环境中的作用。
三、内分泌调节系统1. 激素与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产生激素的器官,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这些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体内的生理过程和代谢平衡。
激素是体内化学信使,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目标细胞,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2.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当体内某种激素的浓度过高时,会引发负反馈机制,使内分泌腺减少激素的分泌;反之,当激素浓度过低时,则会刺激内分泌腺增加激素的分泌。
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对于理解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非常重要。
第5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课题:第5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教材分析:生长素是一种调节生命活动的植物激素,在动物激素调节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学习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可以帮助同学理解植物与动物传递信息的不同方式和原理。
初中学习中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的结构和分类,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但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如何调节自身的活动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协调自身的生理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正是本节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节着重分析植物生长素作用及特点以说明植物的调节,还简单分类介绍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提供信服的素材,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回到当时的知识背景中,让学生探寻着发现者的脉搏,一起走过探索之路。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是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问题。
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则有利于学生感受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生活场景可以挖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第二课时: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通过解释植物向光性、顶端优势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植物体内信息传递与调节,并说明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以生长素为例说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人类探索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资料,归纳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学习,认识事物具有两重性。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工作,感悟科学发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长素的探索史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的应用难点: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教学用具:显现出向光性的盆栽,自制PPT。
教学过程: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向光性产生的原因2、植物生长素的作用3、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4、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浓度的反应5、植物的顶端优势6、其它植物激素7、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环境因素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及其作用2、乙烯和赤霉素的作用评价:1、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机制生物传递信息是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生物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分子层面、细胞层面、组织层面和器官系统层面等。
本文主要从这些层面探讨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机制。
1. 分子层面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分子信号。
分子信号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这些分子信号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1.1 激素传递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分子信号,由内分泌腺分泌,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生物效应。
激素传递具有慢、远、持久的特点。
1.2 神经递质传递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引发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递质传递具有快、近、暂时的特点。
1.3 细胞因子传递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死亡的分子信号,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
细胞因子通过结合特定的受体,调控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实现信息的传递。
2. 细胞层面细胞层面的信息传递主要涉及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细胞膜上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
2.1 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是通过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和糖蛋白实现的。
例如,细胞粘附分子(CAMs)参与细胞间的粘附和信号传递。
2.2 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是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方式。
配体是一种可以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引发受体构象变化,进而激活信号传导途径。
3. 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细胞间的信号网络实现。
这些信号网络包括细胞外基质(ECM)、细胞间隙连接和神经网络等。
3.1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由多种蛋白质和多糖组成。
细胞外基质参与细胞附着、移动和分化,并通过信号分子调控细胞行为。
3.2 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隙连接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通道,连接相邻细胞的质膜。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生命活动调节生命活动调节在高考试卷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同时出现有关的考点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生命活动调节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及固定说法,应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因“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失分。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两大部分内容。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容易出现实验设计题。
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排除、对照组的设置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题型1】过程表述类【典例分析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
【答案】(1) 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 细胞产生的信号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详解】(1)由图示可知, IL-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变式演练1-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该药的作用机制是。
【答案】(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详解】(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