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轮复习 (2)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41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结合[体系架构]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基本概念]乡村、城镇;城镇空间结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付租能力;城市化(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基本原理]城乡区位选择原理;城镇化进程。
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村落内部空间结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功能区(1)形成: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类型: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3.发展变化思考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吗?答案不一定。
商业区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中心地区是行政区。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课时47城镇化1.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意义表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2.世界城镇化进程(1)时间进程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主要特点问题发展新趋势A:初期阶段低于30% 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发展水平缓慢提高B:中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快速发展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加速发展,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C:后期阶段超过70%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中心城区再现衰落迹象增速趋缓,出现逆城镇化现缓甚至停滞象(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3讲城市化高考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能够说出城市化标志与衡量指标;2.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能够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程的差异;3.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根据问题说出解决措施。
一、知识框架:二、考点分频:课堂探究探究一:城市化的内涵【典型例题·1】(2008·四川)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典型例题·2】(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3~4题。
表13.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4.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探究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典型例题·3】(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5~7题。
5.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7.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典型例题·4】(2012福建卷)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城市与城市化1.利物浦是英国传统工业城市,为改善卫生环境和营造公共空间,19世纪该城市陆续在城区分散布局多座城市公园。
到20世纪,为提高公园之间的连通性,该城市将部分濒临废弃的建设用地置换成绿地,打造了一条与河岸带大致平行的“公园丝带”(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集中连片布局相比,分散布局城市公园最突出的优势是()A.扩大休闲空间B.利于营造不同特色C.改善河岸环境D.便于市民就近抵达(2)20世纪,该城市置换成绿地的用地类型最可能是()A.交通用地B.工业用地C.住宅用地D.河滩荒地2.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下图示意张掖市区路网和工业用地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张掖市区工业布局的特点是()A.靠近水源地,方便用水B.与住宅区混合,方便通勤C.靠近交通线,便于运输D.分散布局,均衡发展(2)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是()A.东西扩展B.由分散到相对集中C.南北扩展D.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拓展3.北京市商品零售购物中心可分为都市型、区域型、社区型三大类。
下表为某年三大类水平零售购物中心的分布、面积及数量占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都市型、区域型购物中心相比,社区型购物中心()A.服务范围较广B.服务等级较高C.相互距离较近D.商品种类齐全(2)近年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不断削减对购物中心的影响是()A.社区型购物中心数量减少B.区域型购物中心服务范围缩小C.都市型购物中心商品种类减少D.三类购物中心规模都扩大4.哈长城市群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哈长城市群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在东北亚区域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2016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如图示意哈长城市群规划范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是()A.土地辽阔,粮食生产量大B.位居东北亚,工业基础雄厚C.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D.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2)哈长城市群的发展主轴连接的是()A.松原市、吉林市B.大庆市、哈尔滨市C.松原市、绥化市D.哈尔滨市、长春市5.“建设城市群交通圈”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确定的165个重大项目之一。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化专项练习(含解析)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以下是地理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都市化专题练习,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都市进展一样规律的是()【答案】A【解析】A图显示出都市规模扩大,都市数量增加,最后显现卫星城甚至形成都市群,符合区域内都市进展的一样规律。
2.在都市化过程中()A.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步转移C.都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都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答案】A【解析】在都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
(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检测)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4.农民工回流对都市产生的阻碍是()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B.促进了都市化水平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显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答案】3.D 4.C【解析】第3题,尽管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都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因此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都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都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进展,都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都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第4题,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都市要紧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因此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阻碍,使其显现用工荒现象,但可不能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专门大关系,因此A、D错误;农民工回流可不能促进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B错;都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都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
城市与乡村(二)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绿芯本质上是城市合理规划下的绿色生活方式,它以生态为核心,融入多元化功能,留意生活低能耗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它像芯片一样零散均质嵌入城市的各个领域,渗透不同层次的居民生活,形成一个个开放的绿色空间,通过合理的慢行系统有机串联,构成统一的绿色生态整体。
下图示意以城市绿芯为核心的交通道路概念布局,其中绿芯原点可以是公园、绿地,也可以是居民点,学校、政府机关、超市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同一城区,绿芯辐射半径()A.小学比中学大B.博物馆比书店大C.居民点比政府机关大D.绿地比公园大2.区域内慢行道一般()A.只能供人们步行B.禁止私家车通行C.可以自行车代步D.以乘公交车为主3.主干道与慢行道()A.区域内慢行道不宜与绿芯原点相通B.主干道尽可能通过绿芯原点C.区域间慢行道避开慢行区以外区域D.主干道尽可能避开慢行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特征。
早期的“口袋房”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多间北房在最东一间开门,房屋形似口袋;其北屋内南、西、北三面筑有“匚”字型大土坯炕,叫作“万字炕”;烟囱安装在距墙壁半米以上的房西地面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灶屋相连。
下图为满族传统民居平面示意图及其烟囱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A.隔热效果好B.材料来源多C.坚实耐侵蚀D.建立速度快5.“口袋房”形式的民居主要优势是()A.抵挡野兽侵袭B.增加室内光照C.冬季防风保温D.外形奇妙美观6.“口袋房”的烟囱安装在地面上的主要缘由是()A.降低烟囱高度B.减小施工难度C.增加取暖效果D.防止发生火灾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甘肃民勤的摘星小镇,呈现出大漠绚烂星空与高科技建筑交相辉映的奇妙美景。
第1讲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乡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布局特点。
3.理解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掌握城镇的区位分析及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分布图,判断分析城乡的土地利用差异及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某城镇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镇功能区的布局。
3.地理实践力:了解学校所在城镇的功能区分布状况,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人地协调观:结合乡村和城镇的区位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及分布是什么?(1)农业用地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农业用地分布: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有何特点?(1)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村落内部土地利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主要有哪些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类型及特点是什么?(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特别提醒]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1.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地租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