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操作流程与病害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7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实用技术一、切实做好白虾病害预防工作1.改良养殖水环境1)苗种放养前须彻底清塘①首先须晒塘、清淤;②然后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综合法清塘:将水放至20cm左右,全池泼洒虾池专用清塘消毒剂—“特消灵”(含有效溴氯24%)1.0ppm(130-140g),同时将“特消灵”稀释液用农用喷雾器泼洒在池壁及池埂,浸泡7天左右,而后放入池水至养殖水面,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含有效溴8%)0.2 ppm,间隔2天(48小时),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效价为2×109个活菌数/ g)0.3-0.4ppm,若池塘为老塘,应同时泼洒25kg白云石粉/亩,最后试水安全后可投入虾苗。
2)日常水质及底质管理苗种入池后,全池泼洒速效生物肥水素,每亩的用量为2kg,入池20天后,全池泼洒过氧化酰胺0.5ppm及平炉渣2.0-3.0ppm一次,以后每10天左右,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效价为3×109个活菌数/ml)2.0-5.0ppm或清水素(枯草杆菌,效价为2×109个活菌数/g)0.25ppm一次,同时泼洒活化沸石10-20kg/亩。
2.苗种放养前须消灭携带病原(主要是传染性病原)苗种入池前,采用强克101(超碘季胺盐)0.5ppm浸泡30分钟才入池。
3.增强白虾体质,提高抗病能力1)在苗种运输时,可用100ppm免疫多糖溶液装苗,充气打氧运输,可大幅度提高种苗入池后的成活率;2)日常饲养管理时,可在饲料内添加功能性添加剂,以增强白虾体质,通常在每千克饲料内添加维生素B10.1g、维生素C(含量30%)1.0-3.0g、免疫多糖2.0g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剂(含人参皂甙及配糖体)1.0g,有条件的养殖业者可常年投喂,若条件不成熟,则可连续投喂3-5天,间隔1周后,继续投喂3-5天,周而往复。
二、白虾常见疾病及控制1.病毒性疾病①Taura综合征(1)病原:Taura病毒(TSV),为RNA病毒。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针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含五篇)第一篇: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近几年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已成为闽南河口地区主要养殖品种。
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虾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养殖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
要减少对虾疾病发生,必须注重养殖环境,提倡生态养殖。
加强养殖管理,运用有益活菌调控养殖水环境,为对虾创造良好、稳定生长环境;结合基层指导养殖生产体会,就南美白对虾病害综合防治措施谈几点观点,与养殖同行共同交流。
一、放养体质健壮,营养基础好虾苗,控制合理养殖密度。
从目前养殖情况看,种苗质量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育苗单位不规范、育苗过程滥用抗生素、投喂饵料营养不全,造成虾苗出池时营养基础差、免疫力下降、下池后成活率低。
所以购苗时应选择体质健壮、大小均匀、反应灵敏、营养基础好、体长0.8cm以上虾苗。
视虾池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情况,放养密度控制在5~7万尾/亩为宜。
建议放养合法途径引进的国外无特定病毒SPF虾苗,由于近几年亲虾近亲繁育,种质明显退化,免疫抗病力普遍降低,从遗传选种的角度考虑,因此必须不断引种,选育适应力强、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的优质虾苗。
二、科学的投饵管理:选择厂家规模大、质量稳定的优质虾料;投饵量、投饵次数要根据气候、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晴天气温高、水质好多投料;低温阴雨天、气压低、水质突变或对虾集中脱壳期少投料或停投料。
遵循宁少勿多原则。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免疫多糖、保肝泰以及大黄、穿心莲、板蓝根等中草药物。
对虾发病期间应减少投饵量或停料数餐,减轻病虾胃、肝胰腺压力,有助病情恢复,同时可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投饵过程注意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当对虾吃料突然变猛往往是疾病暴发前的信号,应该注意预防。
可采取减少投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AE、保肝泰以及大黄、穿心莲、板蓝根等中草药物或0.2%氟苯尼考、0.1%盐酸吗啉胍。
南美白对虾生长旺期病害防治7~9月份是南美白对虾生长旺期,同时也是病害高发期。
养殖户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积极做好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
一、重视水源管理。
加注新水时应严格过滤、沉淀和消毒。
在暴雨来临前,用生石灰粉遍撒养殖池塘四周塘堤。
淡水池塘养殖,在暴雨后用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1次。
加强水质调控,根据天气适时开机增氧,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
根据水质变化勤换新水,换水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每7~8天换掉池水的1/3,然后适当提高水位,保持在1.8米以上。
另外要慎施肥水,防止肥料因溶氧不足形成有害中间产物。
不定期地施用沸石粉等来控制水色。
换水困难的虾塘,可用EM菌或芽孢杆菌及硝化细菌等来改善水质,每月泼洒2次,能有效地分解池内有机物。
网箱养殖应及时清除网箱内残饵,保持网箱四周有微流水。
二、适量投喂饲料。
特别是水温在30℃以上时,日投饲量降低到正常投喂量的60%~70%,投饲应采取分散投饲、少量多餐的投饲方式。
每天投喂3~4次,早晚占70%~80%,白天占20%~30%。
日投饲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对虾的健康和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
同时,每15~20天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大蒜素、有益菌等制剂,每天1次,连喂3~5天,以增强虾体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加强日常管理。
白对虾旺长期间要尽量减少操作,必须操作时要细心,以减少虾类受伤和应激反应。
操作次日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水体1次;坚持每天巡查1次以上。
四、准确防治病害。
此期的白对虾的主要疾病有红体病、白斑病、黑鳃病、红腿病及亚硝酸盐中毒症等。
其中以红体病、白斑病、亚硝酸盐中毒症相对较为突出。
应根据不同的病症,正确诊断,及时控制,以防蔓延流行。
主要防病措施是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一般15~20天消毒一次。
消毒药物有超碘季胺盐、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及EM菌、硝化细菌等环保药品。
同时,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素C、免疫多糖及病毒灵等药物添加剂,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五、搞好轮捕疏养。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烂鳃病病因弧菌或其他杆菌感染。
病症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
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防治1.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 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0.05千克~0.15千克"富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加入"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外,"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甲壳附肢溃疡病病因细菌感染。
病症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附有黑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防治1.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添加"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外,"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2.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洒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0.05千克~0.15千克"富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南美白对虾是广泛养殖的海洋经济虾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
其壳薄多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因该虾生长速度快、耐密养、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等优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备受养殖者的欢迎,目前南美白对虾在我国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其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由于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病害日益严重,影响着产量和品质,对养殖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研究探讨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从而为养殖业者提供更加系统化和实用的指导。
首先,分析了白对虾的生态习性和食性,并结合山东省的地理环境,提出了清池消毒、水质培养、虾苗投放和饲养管理等养殖技术。
然后,针对红体病、肠炎病、烂眼病、红腿病、荧光病等常见病害,详细阐述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适当的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白对虾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养殖业者应充分了解白对虾的生态习性和食性,合理制定养殖技术和防治策略,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一、影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因素1、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对养殖技术的选择影响南美白对虾属温、热带虾类,是一种被广泛养殖的虾类,喜栖息于沿海近岸,其生态习性对养殖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与温度密切相关。
南美白对虾能在水温10~40℃的水域中生存,适宜水温为20~35℃,生长最适水温为25~32℃,最低致死温度7℃,最高致死温度43.5℃。
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其抗病能力造成影响。
正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耐受高温能力较强,对低温表现敏感,低于18℃不喜摄食,生长缓慢。
因此,对水温的调控是养殖技术中的关键因素。
其次,南美白对虾对盐度和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
在10%-25%的盐度和pH值7.6-8.5的酸碱度环境下,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条件较佳。
合理的盐度和酸碱度有助于维持白对虾的生理平衡,促进其正常生长。
因此,监控和调整养殖水体的盐度和酸碱度是养殖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虾种,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养殖于亚洲各国。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影响着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南美白对虾罹患白斑病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白色斑点,而且身体显得虚弱,抵抗力下降,会影响到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1.疫苗预防:常常在对虾幼苗液化过程池和育苗池中加入病毒金龟子进行预防。
2.饲养管理:养殖者需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保持水质清洁,添充营养饲料,增强对虾的健康免疫系统。
3.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适时增换新水,减少对虾间过度挤压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消毒以提高水质安全性。
二、石斑病石斑病是一种虾躯干表面因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病变,南美白对虾罹患石斑病时,体表会出现水疱,此外疾病逐渐加剧后虾体表面还会长出褐色瘤块,严重时还会造成虾体夭折。
2.药物防治:可使用氧氯化磷等药物短时预防对虾鳃壳细胞呼吸道病的病原体。
3.环境管理:通过增进环境条件改善水质,安排科学饲料配方,合理控制水体条件等维护水体均衡性。
三、黑球菌病黑球菌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时有发生。
当南美白对虾罹患黑球菌病时,其身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显芒,表皮会逐渐剥落,同时身体亦会变得虚弱,增加死亡率。
1.疫苗预防:在抗生素防治黑球菌病前期,可先通过疫苗预防来消除病原体。
3.药物防治:通过使用卡邦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抑制和消除病原体,防止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疾病,通过加强水质、饲养管理,同时运用疫苗预防、环境管理与药物防治等方法对疾病进行防治,可进一步完善养殖管理手段,提高养殖效益,维护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现。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南美白对虾养殖概述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受到关注。
其肉质鲜美,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南美白对虾养殖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因此受到许多养殖户的青睐。
南美白对虾主要生长在温暖的水域,通常适宜的养殖水温为25-30摄氏度。
养殖户在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需要注意水质的控制、饲料的合理投喂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白点综合症、溶血菌病、白肠病、黄疸病等。
这些病害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防治,将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措施,才能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详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正文2.1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的病害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的病害包括白点综合症、溶血菌病、白肠病和黄疸病。
这些病害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对养殖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非常重要。
白点综合症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这种病害主要表现为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的话会导致虾体变白、虾头凹陷等症状。
感染白点综合症的虾往往活动减少,食欲下降。
溶血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会导致虾体表现为出血斑点、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白肠病和黄疸病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会影响虾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养殖户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防止病原菌的繁殖。
其次要注意虾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的虾苗进行养殖。
定期检查虾塘水质和虾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2.2 白点综合症白点综合症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影响虾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方法摘要: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amei,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是迄今为止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种优良虾种之一(另两种为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
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酷似,成虾最大体长可达23厘米,外形特征为:额角短,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第二节,第一触角内外鞭等长,皆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amei,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是迄今为止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种优良虾种之一(另两种为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
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酷似,成虾最大体长可达23厘米,外形特征为:额角短,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第二节,第一触角内外鞭等长,皆短小;大触须青灰色,心脏暗黑色,步足白垩色;头胸甲短,与腹躯之比为1:3;雌虾不具纳精囊。
其自然栖息区的生活条件为泥质海底,水深0-72米,水温25-32℃,盐度28‰-34‰,PH值为8.0±0.3。
本种与中国对虾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养殖期长,全年皆可进行育苗生产。
2.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抗逆能力强,养殖管理比较容易。
3.离水存活时间长,可做活虾销售。
4.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
5.生长快,肉质鲜美,正常密度经100天左右养殖,体长可达12厘米。
6.对食物蛋白要求低,饵料中蛋白成分只要含有25%-30%即可正常生长。
7.虾体含肉部分大,加工出肉率可达67%。
现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1虾池虾池建设必须兼顾经济、实用、安全和操作方便等因素。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面积一般为10-15亩,长方形,池深2.5-3米,砂质底,用加厚塑料薄膜铺池底防渗,并在薄膜上加盖约30厘米细砂压固和营造虾生长的底栖环境,配增氧机0.75千瓦/亩。
增氧机除了保证虾塘有充足的溶氧量以及施肥、施药后可搅拌均匀的作用外,还能使池水以一定的流速形成环流而使污物集中在池的中央,尽可能多的为虾生长创造洁净的栖息场所。
南美白对虾养殖关键技术及病害防治1. 引言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由于其高产、高产值和适应性强等优势,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瞩目。
本文将重点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关键技术,以及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2.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水质管理的关键技术:2.1 水质监测针对水中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在适宜的范围内。
2.2 水质调节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水质,如增氧、通风、补充适当量的盐分等。
2.3 水质过滤利用过滤器、生物滤池等设备,及时去除污染物和过多的饵料残渣,保持水质清洁。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对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饲料管理的关键技术:3.1 饲料配方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科学调配合适的饲料配方,提供均衡的营养。
3.2 饵料投喂按照饵料投喂量和时间的建议,进行分次投喂,避免饵料过剩或不足产生的问题。
3.3 饵料质量选择优质的饵料,避免饵料过期或变质,确保饲料的新鲜和营养价值。
4. 病害防治病害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问题,合理的病害防治方法可以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4.1 白斑综合症病害•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质清洁。
•提供优质饲料,增加对虾体免疫力。
•定期检查对虾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隔离病虾。
4.2 溶血弧菌病害•做好水质管理,控制养殖密度。
•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对虾。
•定期消毒养殖设备和水族箱。
4.3 白化病害•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竞争。
•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
•检查饲料质量,确保饲料的养分和新鲜度。
5. 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助于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生长。
以下是养殖环境管理的关键技术:5.1 养殖水体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避免大幅度的水质变化。
虾高位池养虾操作流程及常见问题一、池塘高位池塘高位池又分为高位铺膜池塘和水泥护坡高位池塘,高位塘的问题是生物平衡难以维持,水体易变,保水困难。
原因主要有,①池塘中缺乏壤土底泥,营养盐缺乏且不平衡;②池塘水温容易升高,微生物活动剧烈,生物耗氧量和化学耗氧量高,更容易缺氧。
③塘底的吸附能力差,水体中的有机颗粒积累,更容易变现为氮源过剩,亚硝酸盐和氨氮容易超标。
④高位池塘很容易发生气泡病。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补充可溶性的有机肥(如“藻安生”)和矿质营养盐,提供藻类和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元素;(2)加大增氧力度,多开增氧机,可以在预防气泡病发生的同时,防止水体分层缺氧,加速水体的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更好的维持池塘生态环境的稳定;(3)定期使用有机酸如“碧水安”或者糖类如“激活”和“活力碳”,解毒的同时能够很好的补充池塘碳源的缺乏,增加池塘的碳氮平衡,有利于池塘的环境代谢,最大限度的解决氮源过剩问题,从根本上防止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毒物质的积累;(4)多开增氧机,定期使用表面活性剂型的调水剂如“速解安”或“氧速保”,减少水的表面张力,最大限度的增加水体的对流和气体的溶解速度,提高水体的氧化和净化能力。
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每天晚上泼洒“氧速保”(2亩/瓶),有利保持水质稳定。
1.1高位池要求有良好的进排水条件,有进海水渠道和淡水渠道,独立无污染的水源(最好设置专门的蓄水处理池,进水处理7天后再进水到池塘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病的发生);排水条件好,既能排污(下层水),又能排上层水(防止下大雨时水体的盐度变化过大和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在不能保证水源的安全无污染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次进足水,以防带进致病性强的传染源,导致虾疾病的发生。
1.2高位池塘要有很强的增氧能力,在1.5kw/亩以上,采用立体增氧模式,增加底层增氧设备;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整个池塘生态环境的动力之源,虾的生存生长,微生物的生存代谢,池塘净水能力的获得,池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藻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等等,所有与生物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活动,基本上都离不开溶解氧。
摘要:南美白对虾是南美的一种优质虾种。
南美洲的大部分人都把养殖白对虾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有利于树立健康繁育新理念。
本文首先从生活习性、食性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南美白对虾几种常见的病症以及对应的防止技术。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病害防治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1.1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首先,温度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一样的。
18℃到33℃之间的水温条件比较适合白对虾生存,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
但是在低于18度或是高于33度的条件下,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其次,盐度和酸碱度都会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10%-25%的盐度和7.6-8.5的酸碱度环境比较适合白对虾的生长。
除此之外,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溶氧耐受能力有所不同,白对虾的溶氧能力会随着白对虾个体的长大而变小。
一般来讲,南美白对虾的耐干适应性较强。
由此也可以得出不耐干的白对虾定是患病的。
1.2南美白对虾的食性南美白对虾喜欢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同时这也有利于它的生长。
除此之外,南美白对虾的饮食习惯是晚上比白天食量大。
晚上的食量比重约占百分之七十。
1.3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在白对虾引进回来之前,一定要将池底洗净消毒,最好是淡化养殖。
水色多为绿色或是黄绿色。
这样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
饵料和管理方法都必须严格按照白对虾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和选择。
选择白对虾的幼体时一定要严格筛选,检查一下白对虾是否没有携带病毒,尽量选择活动能力比较强、四肢健全的白对虾幼体,运输白对虾的时候要对袋子进行消毒,然后在袋子中注入新鲜的水,然后再将白对虾放进去。
注入池底的不能直接就把白对虾放进去,要先将装白对虾的袋子放入池底适应半小时后再打开袋子。
二、南美白对虾的常见的病害防治技术2.1烂眼病烂眼病是所有品种的虾基本都会出现的病症,它的出现是由于养殖水底的致病菌或是饵料携带的病菌引起的。
动物生产 612022.12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田国昌(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运河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盐城 224632)摘要:南美洲是最早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南美白对虾具有品种优良、易养易活的特性,传遍世界各地养殖。
我国最早引进养殖是1994年,1995年以后,我国沾化县滨海、海防和冯家等地区建立了养殖试验场,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在不断扩大。
到了2011年以后,我国各个养殖地区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都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也推动了我国餐饮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优良品种虾之一,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其他地区,都有一部分人把养殖南美白对虾当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天气、技术等因素,都会导致白对虾出现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白对虾的正常生长,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存在病害的白对虾到市场上售卖时,也会严重影响大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养殖户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技术,加强白对虾病害防治工作,本文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分为精养、半精养、混养和超精养。
不同的养殖模式有不同的养殖面积和不同养殖量,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3333~1万平方米,放苗3万~6万尾/亩;半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万~2万平方米,放苗0.8万~3万尾/亩;混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3333~17333平方米,放苗0.5万~1.5万尾;超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200~2000平方米,放苗300~400尾/平方米。
在养殖户养殖过后一季虾后,一定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养殖户可以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混合消毒,对池塘进行消毒后才能放苗养殖。
养殖户在进行养殖前,要对水质进行培养,不同的南美白对虾,有的是淡水养殖,有的是海水养殖,水色最好选择绿色或黄绿色,这样才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保证水温18~33℃,在这个范围内,水温越高,南美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当水温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时,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病害问题,
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下面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白点虾病毒引起。
感染白点病的对虾
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虾体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病情严重时虾体会变黑,体表呈现颗
粒状白色点状。
防治措施:
1. 做好疫苗接种:对虾在养殖初期就要进行疫苗接种,提前防患于未然。
2. 增强对虾的免疫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对虾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
几率。
3. 定期检测病毒:定期对对虾进行病毒检测,早发现病毒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
二、尾部坏死病
尾部坏死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养殖密
度过大、饲料过度投喂等,导致对虾尾部坏死,严重影响对虾生长。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减少对虾之间的争斗和对虾
之间的伤害。
2. 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减少对虾之间的竞争,避免对虾尾部受伤。
3. 控制水温:保持适宜的水温,避免水温过高,减少对虾尾部坏死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尾部坏死病、黏壳病和暴食病等。
合理
的管理和科学的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前预防、提高对虾的
免疫力、定期检测病毒等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持对虾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操作流程与病害
处理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操作流程与病害处理
作者:少数派
几乎每个养殖户都希望在生产中既能高产、稳产、健康,又能以
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实践,我们向大家推
荐一种经济、科学的养殖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养殖成功率,并能
够达到高产,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
一、池塘养殖条件与改造
池塘的结构及其环境是养殖的基础,是养殖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是稳定养殖水体的必要条件。
1、适中的池塘面积:3—5亩的池塘养殖成功率较高。
实践证明,池塘面积适中比较容易培育水色。
当水体出现坏死时,能以较快
的速度进行调整,增氧比较到位,使用养殖产品的成本也较小。
2、严谨的池底构造:池底保证不渗透、不漏水,否则必须要铺地膜。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池塘水体容量,水色不容易产生变化,
减少对虾产生应激,有效防止虾病的发生。
3、充分的增氧设施:没有增氧机的池塘养殖较易失败。
充分的氧
气是养殖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安装数量足够的氧机,除了符合高
密度养殖的要求外,还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4、安全的水源补充:有淡水井或蓄水池。
安全的水源是有效隔离
病毒经过水体传播的途径,能相应地减少病毒的发生。
5、完善的排污系统:在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完善的排污
系统能随时将池塘污垢排出,减少池塘有机质的沉积,消除有害
病源,是养殖成功的关健因素。
二、清塘及饵料生物培养
对土池塘进行清塘的一般方法是:水位20厘米时,用生石灰75公斤/亩或漂白粉(有效氧含量25%以上) 15公斤/亩(有时漂白粉消毒会导致肥水困难)。
我们推荐使用绿泽水中宝消毒进行进水
前的清塘消毒,水泥或铺膜池不用清塘。
清塘还需要确保以下几个原则:
1、确保彻底清除池塘内的所有甲壳类,它们是携带病毒的重要来
源,应用杀灭谷酯或敌百虫来清除。
2、尽量清除塘内的有机质,它们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危害养殖,过多的有机质还会吸附有害的病菌。
3、清除池底藻类,也就是俗称的“泥皮”。
“泥皮”的生长,不
但导致后期肥水困难,而且大量“泥皮”死亡后,形成腐败的有
机质,容易隐藏或繁殖有害细菌。
泥皮多的池塘,养殖不容易成
功。
三、进水及肥水
尽量进新鲜的海水,因为新鲜的海水带有大量的鲜活藻类,有利
于池塘肥水;也带有各种对虾所需的微量元素,适合对虾的生长需
要。
进水后,用益康露一瓶二亩或水菌清一瓶八亩进行消毒,以
灭杀水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进水后的第二天要马上肥水,因为此
时水中尚有活力很强的藻种,及时施肥会使水色很快变好。
相
反,太迟肥水会导致藻种死亡,此时再施放肥料,水也无法肥起
来了。
使用北海市天伟水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名下合氨基酸肥混合生物
肥王3--5亩/袋会迅速肥水,而且稳定。
在秋冬、初春等较冷的
季节或藻种很少时,混合使用嫩爽宝或特效育藻素会加大肥水的
力度,缩短肥水时间。
四、放苗密度
放苗的密度需根据个人的技术水平与池塘条件而定。
一般而言,
池塘面积越小放苗密度就越大,能够争取利润最大化。
我们认为
3---5亩的池塘,放苗量应在7---10万/亩。
这样的放苗量,养殖风险较低,经济效益最好。
放苗前一定要试水。
在放苗的前一天,施放解毒王500克/亩或护水解毒灵500克/亩能够提高虾苗成活率。
另外,要注意选择健康虾苗:比如体节细长、大小均匀、体表干
净、肠道饱满,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
五、饵料的选择与投饵技术
1、选择优质饵料
当前,饲料生产同质化很明显,很难说明哪一种饲料占的优势较
大,因此信赖品牌饲料是明智的选择。
2、添加微生物或饲料添加剂
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如保肠安(深圳绿泽公司生产)能够提高饲
料的吸收,降低饲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在饲料中添加VC三聚磷酸酯(厦门惠盈公司生产)或电解维她(厦门惠盈公司生产),能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
我们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坚持使
用以上的产品。
实践证明,此举不但能够提高成活率,还可降价饲料系数,缩短
养殖周期。
3、少量多餐,灵活安排每日投饵量
对虾养殖没有固定的投饵量,投饵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
掌握。
每日的天气变化、水色波动、溶氧状态均能对对虾的摄食
产生影响,养殖业者必须了解自己虾塘的情况,并据此作出明智
的判断。
我们建议在小虾期每天投喂四次,在氧气不够时每天投
喂三次;暴雨或大缺氧时必须停料;在对虾出现病害时必须大幅
减料。
南美白虾摄食迅速,一般在四十分钟左右达到饱胃状态,
因此投喂四十分钟后要检查食料台,以便能够准确掌握对虾投饵
量。
只有仔细观察和清醒判断,才能确保对虾饲料系数不会偏高。
投苗后,尽快喂料,有益于虾苗的健康生长及预防病害的产生。
六、适度肥水,保持水质稳定
藻类是池塘氧气的主要来源,藻类产生的氧气占了全池氧的
80%。
藻类同时也是池塘净化水质的主要介体,保持池塘藻类数量
和种类是养殖过程的最主要操作技术。
藻类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能够保持水色的稳定,也能够在天气急剧变化时最大可能地降低
对虾的应激反应。
在水色出现暗淡时,及时使用鳌合氨基酸肥(北海天伟水产公
司)与氨基酶菌(北海天伟水产公司)或特效育藻素(深圳绿泽
公司生产),能及时补充肥力,促进藻类的新陈代谢。
缺氧时,使用氧医生(广州慧洋公司生产)能迅速促进藻类恢
复。
中午开动氧机能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
水色透明度保持在二十公分左右是藻类数量较多的标志。
黄绿色
或褐色的水色均是良好藻类大量繁殖的标志。
水色不佳或变化较大时,使用生物肥王与氨基酶菌混合使用,以
保证水质稳定。
七、清醒认识氧气的作用,保持充分增氧
池塘的溶氧,80%来自塘内藻类自身进行的光合作用。
在二十四小
时内,池塘的溶氧会产生很大的波动。
中午时溶氧最高,凌晨五
时左右溶氧最低,这是溶氧每天的周期变化。
溶氧还随着水的深
度迅速下降,在水底 1.2米时溶氧会大幅度下降。
因此,每天中午必须开动氧机,以充分混合水体,把水面上层的氧气带到池底。
阴雨天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导致溶氧大幅下降,池塘底部
明显缺氧。
这种缺氧比较隐蔽,一般对虾没有太大的反应,也不
会马上出现浮头现象,但能迅速诱发病毒。
因此阴雨天对虾的发
病率很高。
当池塘水质恶化时,藻类会大量消失,水质出现白浊的现象,此
时对虾的发病率较高。
而藻类丰富的池塘即使在下雨天,对虾的
发病率也较低。
另外,安装有增氧机的虾池比没有安装氧机的虾池成功率要高;病毒发作后,马上采取增氧措施的虾池,对虾存活
率比没有增氧措施的高,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一些有增氧设施的虾塘,由于池底的有机质过多,化学耗氧历
害,造成池底缺氧,对虾的发病率也很高,这是老化池塘养殖成
功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水质恶化需及时使用氧医生,补充氧气。
八、及时使用抗应激产品,降低对虾爆发病毒病的机率对虾病毒
病的发作,是当前对虾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虾农包括技术
员对病毒病的发作原因认识模糊,对对虾发病前没有清醒的认
识,在发病后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急救,往往效果很差,损失惨重。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对虾发病的内在规律有一定的了
解,现就对虾发病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非正常原因造成对虾脱壳是诱发病毒病的根本原因。
对虾甲壳是对虾免疫系统里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对虾是一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