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5.83 KB
- 文档页数:4
1.草地是草和其着生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利用的主要对象。
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自然形成的草地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artificial grassland)——人工种植的叫人工草地。
从农业意义上讲,人工种植的草地又叫栽培草地(cultivated grassland)。
放牧草地(pasture,grazing 1and)——用于放牧的叫放牧草地。
割草草地(meadow)——用于割草的叫割草草地。
多年生草类的物候期:多年生草类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通过在形态特征和完成生理功能上彼此不同的几个时期。
包括:(一)萌发(萌芽);(二)分蘖一分枝;(三)拔节期;(四)抽穗~现蕾期;(五)开花期;(六)结实期;(七)果后营养期;(八)枯黄期牧草的再生性: 多年生牧草经放牧或切割利用后重新生长的特性。
牧草的再生性一般以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再生草产量3个指标来表示的。
再生能力:多年生牧草被放牧或切割利用后重新生长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牧草的生育天数(生长育):多年生牧草由春季萌发到种子完全成熟,除荒漠地区多年生短命植物外,一般经过75-95(有的110)天牧草的适口性是指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程度,也是反映牧草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定性指标,对评定牧草的饲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地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在适度利用的情况下,家畜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生产,草地表现利用适度,牧草正常生长,生草土保持正常发育。
草地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青贮是将牧草或饲料作物切割后在无氧条件下储藏,经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后抑制细菌生长,使牧草或饲料作物得以长期青绿保存的一种方法。
草地生态系统:草地上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统称之为生物因素,草地上还有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又称之为非生物因素,它们长期相互影响,充分适应而形成具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总体,这个以草地为基础的自然综合体就是草地生态系统。
1.草地:凡生长栽培牧草的土地,无论生长牧草植株之高低,亦无论所生长的牧草为单纯之一种成混生多种牧草。
2.草地退化:草地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生演替,即向有利于人类生产方向演替或者逆向演替,即向不利于人类生产的方向演替,草地退化正是这种不利于生产的逆向演替。
3.生活型:植物适应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一个种有相同的形态反应,即使是亲缘关系很远的种类,也有相同的形态反应和适应方式。
4.混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在同一块地上的同行或隔行播种。
5.冷害:又称寒舍,寒舍指气温高于00C的低温造成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过程。
6.冻害:温度下降到00C以下,由于植物组织内部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7.封滩育草: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不能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极足够的储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料成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
8.草地载畜量:在一定的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9.划区轮牧:根据草地生产力和家畜数量,将草地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分区规定每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并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10.种子休眠: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但还是不发芽的现象。
11.牧草生长期分为:萌发、分蘖—分枝、拔节期、抽穗—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果后营养期、枯黄期。
12.植物珠丛类型:下繁草(40cm左右)分蘖低、上繁草(1m以上)分蘖高、莲座叶丛草。
13.植物分枝类型:生殖枝(长花)、营养枝(不长花)。
14.草地演替及原因:草地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被(植物)群落所替代的变化发展过程。
原因:二个因素的作用,一类是内部因素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光、温等)。
15.什么是“三化”?答:退化、沙化、盐碱化。
16.草地建植的关键(一般)环节:播种期的选择、播种量的确定、播种深度、播种方法及种植方式、播后镇压。
1 草地:是一种土地类型,是适宜于牲畜放牧或割草利用的植物群落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2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叫做牧草的再生性。
3环境(environment):是生物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一种生存组合。
是由不同种的个体组成,或同一种的个体组成的集体群。
5生态系统:是包括生物有机体和环境要素综合体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为自然系统,构成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植物起作用的因子7人工草地: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结构的特点,在选择后的土地开垦后,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8草田轮作: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计划种植的牧草、作物,按照它们的特性和对土壤后茬的影响,排成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田块上依次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
9划区轮牧: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牲畜数量,将草地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分区,每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
并在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10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
11羊单位::在牧季中,能供给一头体重为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羔羊的营养需要量为一个标准羊单位。
一个羊单位每日约需牧食青草5-7.5kg。
12人工草地:指利用综合农业科学技术,对天然草地进行耕翻(包括农田在内),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人工草本群落。
13忌牧期:春季牧草萌发,完全依靠储藏的营养物质,直到草类开始发育15-18d后,消耗的营养物质才能得到补充,这段时间称为牧草发育的临界期,在放牧上称为“忌牧期”。
14干草:青草或栽培青饲料在未结实以前刈割,经日晒或人工干燥而制成的干燥饲草。
名词解释1.草坪:是指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在天然形成或人工建植后经养护管理而形成的相对均匀、平整的草地植被。
2.草坪草:指能够经受一定修剪而形成草坪的草本植物。
它们大多数是叶片质地纤细、生长低矮、具有易扩展特性的根茎型和匍匐型或具有较强分蘖能力的禾本科植物,另外,也有一些莎草科、豆科、旋花科等非禾本科草类。
3.分蘖(鞘内分枝):茎基部产生腋芽,形成新的直立茎。
4.鞘外分枝:茎基部生长点突出叶鞘外产生的根状茎或匍匐茎。
5.留茬:修剪过后留在地面上的叶、生长点和腋芽等。
6.修剪高度:草坪草在修剪完后,立即测得地上部分留下的高度。
7.草坪群落:是指人工植被群落,在人为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优的群落结构和成分,表现最优的特征和功能。
8.草坪草拮抗作用:一种9.质地:表示草坪叶片的细腻程度,是人们对草坪叶片喜爱程度的指标。
取决于叶片宽度和触感。
10.盖度:草坪草覆盖草坪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11.绿期:草坪从80%的草返青到80%的草枯黄的持续天数。
12.覆播(交播):在亚热带地区,秋季为延长暖季型草坪的绿期,而将冷季型草种播在暖季型草坪上。
13.病害:是由于遭受不良环境或病原微生物浸染,草坪草功能和细胞失调,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干扰,组织和形态上发生有害变化,致使草坪景观受到破坏,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3草坪群落:指人工植被群落,在人为栽培管理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优的群落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最优的特征功能。
4绿期:草坪春季80%返青到秋季80%枯黄的持续的这段时间。
5密度:草坪单位面积内,地上枝条数量。
11修剪:是指为了维护草坪的美观活着为了特定的目的使草坪保持在一定高度而进行的定期剪除草坪多余枝条的工作。
12症状:草坪草生病后肉眼可见的不正常表现。
13病状:草坪草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变色、萎蔫、坏死、畸形、腐烂14病症:在病株和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称为病症。
毒状物、粉状物、丝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点状物15混合草坪:由一种草坪草的几个品种混合建坪形成16混播草坪: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草坪草建坪形成(先锋草种,主要草种,次要草种)17抗逆性:指草坪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如低温,高温,病虫害等填空1.草坪受气候的(太阳辐射与日照、气温、空气湿度、降雨、风)的影响。
1.草地(Grassland)简单定义:草地是草及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利用的主要对象。
现代草地定义: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或稀疏树木,可以为家畜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活场所,并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三、草地学1.定义:研究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饲草进行畜牧业生产,而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科学。
2.内容:生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饲用价值、草地类型及分布规律、草地资源、草地利用、草地培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牧草加工、草地经营等。
3.任务:研究和应用现代草业科学理论和技术,为草地畜牧业和草地农业的发展建立巩固的饲草料基地,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料,提高草畜转化效率,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畜产品,并通过技术措施有效保护草地,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服务。
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根据草地植物的经济价值分为4种经济类群:禾本科草类豆科草类莎草科草类杂类草类(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经济价值)禾本科草类的经济价值(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富含无氮浸出物(NFE)(2)适口性好,大多数禾本科草无论放牧或调制干草,家畜都很喜欢吃;(3)在天然草地上的出现率和丰富度较高;(4)禾本科特别有价值的特性是调制干草或运输时叶子不易脱落,长期贮存产生的草末很少,也不易霉烂,是最好的调制干草的原料;(5)禾本科草有很强的耐牧性,再生力强。
因此,禾本科草的经济价值居首位。
豆科草类的经济价值(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蛋白质量高(18~24%),含钙丰富(>0.9%);(2)适口性好,家畜都很喜欢吃;(3)豆科草开花期长,营养成分下降没有禾本科迅速;(4)豆科草的根部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中氮含量;(5)豆科草叶片干燥时容易脱落,调制干草时养分容易损失。
因此,豆科草的经济价值居第二位。
多年生草类的生长发育时期(物候期)1.萌发(返青期):鉴别萌发再生的标准是50%的植株返青为萌发返青期。
草地学绪论草地的涵义及其属性草业涵义及其特点草地学的涵义、教学目的及任务我国草地发展现状我国草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草地的概念什么是草地,一直是草地培育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地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义?在我国,草地、草原、草场常作为同义词使用在行政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中,并与南方的草山、草坡、草滩、草甸等地方名词混用。
我国的草地畜牧业起源于北方草原,“草地”很自然被认为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管理它们的机构称为“草原站”。
我国北方传统的草地畜牧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按季节和草地水源更换放牧场,故将草地视为放牧的场地而称为“草场”。
在我国南方和东部农业区,则将生长多年生牧草为主的地段称为草地,管理它们的机构称为“草地站”,还有的用这些草地分布的地理位置进行命名,将草地称为“草山草坡”。
(一)草地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为了加深对草地概念的理解,下面将国内草地专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摘录如下:1)王栋——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1952年提出:草原:凡因风土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或其他缘故,在自然情况下,不适于耕种农作,不适合生长树木,或树木稀少而以生长草类为主,只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广大地区。
草地:凡生长或栽种牧草之土地,无论所生牧草之高低,亦无论所生牧草为单纯的一种牧草还是混生的多种牧草,皆谓之草地。
2)贾慎修(1982)草地是草和其着生的土地共同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和利用的主要对象。
3)任继周(20世纪80年代)以草地和家畜为主体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在这里进行草原生产,它具有从日光能和无机物,通过牧草,到家畜产品的系列能量和物质流转过程。
4)许鹏(2000)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称,是畜牧业生产资料,并具有多种用途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
5)其他章祖同、刘起,李毓堂胡自治专著,如《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二)草地的概念草地是指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名词解释:1.营养繁殖:从植物体的某一营养器官获得一株完整的植物。
2.营养更新:是恢复以某种方式被损失或枯死的个体部分。
3.进行营养繁殖和更新的器官有:匍匐茎、根茎、块茎、鳞茎、分蘖节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和过度类型。
4.牧草的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被家畜采食后,重新生长的特性;这种重新生长的能力叫再生能力;它包括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再生强度。
再生速度:是指牧草被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高度。
再生次数:是指在生长期内牧草能忍受刈割或采食的次数。
再生强度:是指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干物质重量。
它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各次再生草的产量与第一次利用时的产量之比。
另一种是以各次再生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5.贮藏营养物质:也称为可塑性物质,植物在同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正在生长的器官,另一部分运送到贮藏器官贮藏起来,供植物在饥饿时或制造养分受到障碍时利用的营养物质。
6.草地类型:存在于一定空间的具有特定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具体草地地段,是草地资源实体特征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7.草地类型学:草地为对象,草地类型为单元,研究草地发生发展原理、草地类型形成特征、分布、演替规律,确立划分草地类型的原则、系统与标准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8.草地的综合培育:就是把草地的合理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与草地的改良结合起来。
9.治标改良:是在原有天然草群的基础上,加强培育和管理措施,如地面整理,改善和调节土壤水、肥、气,清除毒害草、草地封育等草群的复壮改良和延迟利用,补播等草群的更新改良等丰富和复壮草群的措施,保护和提高草地的生产力。
10.治本改良:是对严重退化的草地进行耕翻,建立新的植被,变天然草群为人工草群,是草群的重建改良。
11.划破草皮: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
12.耙地:是改善草地表层土壤空气状况的常用措施,是草地进行营养更新、补播改良和更新复壮的基础作业。
填空:1.再生草形成的方式:⑴短枝继续生长。
⑵长枝继续生长。
⑶利用后借留茬上的腋芽形成长枝继续生长。
⑷位于土表或土内的芽形成新的枝条。
2.影响再生能力的因素:⑴生物学特性⑵环境条件⑶利用时期⑷利用方式和程度⑸利用强度⑹贮藏营养物质3.贮藏的营养物质: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①结构物质(戊糖酐、纤维素、半纤维素等)②营养物质(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4.营养物质贮藏的部位:⑴、一年生植物:贮藏在果实、种子中,⑵、两年生植物:头一年贮藏在地下器官,第二年贮藏在种子中,⑶、多年生植物贮藏的部位:主要贮藏在地下器官:包括:①根系、②根茎、③茎的基部,分蘖节(根颈)、鳞茎、块茎等。
在以上器官中,根系中的营养物质贮藏量相对值(即百分比)少,但根系量大,故绝对值最大,其次是根茎,第三位是分蘖节。
5.进行营养繁殖和更新的器官有:匍匐茎、根茎、块茎、鳞茎、分蘖节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和过度类型。
6:牧草的再生性包括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再生强度。
第一题:放牧对草地的影响一、放牧:是指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
该生产方式中,放牧家畜以草地为生活条件,一方面采食牧草,摄取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家畜在放牧中得到适当的运动,接受日照和各种锻炼,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和排泄(粪和尿)对草地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草地牧草的产量、品质和植物学组成;反之,这些因素又受草地牧草属性的影响。
所以,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加以区分。
此外,许多影响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环境状况(气候与土地)的影响。
(一)采叶家畜在草地放牧,主要是采食牧草茎叶,因此对牧草产量、牧草营养物质、牧草繁殖、草地植物学组成诸方面产生影响。
如:1采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放牧家畜采食牧草茎叶,从放牧草地获取营养物质,采食的次数和高低,直接影响牧草的分蘖与叶面积指数。
在过度放牧的情况下,牧草叶面积不断减少,有时甚至全部丧失。
这样就使牧草减少或失去养分供给的来源,此时牧草只能依靠贮藏营养物质进行生长,使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时便招致牧草死亡。
2.采叶对根系的影响根与牧草的茎叶生长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根从茎叶获得碳水化合物的供给,而茎叶所需水分、养分则从发育健全的根系得到保证。
一般来说,在过度利用的情况下,牧草根系变短,根量减少。
在牧草生长盛期,过度利用会导致根系向上生长,根系的功能随之而减退 3.采叶对牧草繁殖的影响频繁采叶对牧草的繁殖有影响, 反复放牧的结果,牧草生殖枝几乎全部被牧食掉,牧草正常的贮藏物质的积累也因此而遭到破坏,妨碍种子形成4采叶对草地植物学成分有影响草群中高大草类减少并逐渐消失,此时为下繁草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消退,而适口性差牧草和家畜不食牧草的数量增加;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和匍匐型植物。
(二)遗弃牧草。
遗弃牧草在放牧过程中,家畜除采食牧草的茎叶外,总伴随采食行为把植物整株从土中连根拔出,把发育中的草茎和它们的叶鞘撕裂,把它们不吃的草弄碎和遗弃。
(三)畜蹄践踏畜蹄践踏对使草地的植物特性、土壤理化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对草地产生影响。
1.践踏植物践踏对草地的影响常常可从牧草上看到,其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是在家畜奔跑走动中可把植物踩碎、碰伤和折断。
2.践踏土壤家畜在草地放牧行走时,它们的重量对土壤产生压力,畜蹄也会使草地表面的土壤产生位移与滑动。
家畜体重的物理压力导致土壤紧实,畜蹄的践踏使表全松散和易受侵蚀。
(四)排泄粪尿放牧家畜的粪尿对草地牧草的产量、质量、适口性和植物学成分均有局部影响,但对草地的总体影响不十分明显。
1.营养物质的归还据测定,在放牧过程中由家畜排泄粪尿而归还给草地营养物质的总量的大小取决于放牧频率、放牧家畜的大小和年龄及牧草的适口性和化学成分 2.影响草地利用面积一年中约有4%~ 20%放牧草地的面积会在一定时间被畜尿覆盖。
在这样的覆盖率下,牧草可从尿中获得相氮和钾的养分供给。
就整体而论,对放牧草地有积极的影响,亦有不利影响的一面三、草地对放牧的反应:是通过耐牧性来表现,草地耐牧性又由牧草再生能力和生草土的弹性结构两因素组成。
(-)牧草再生能力草地放牧或刈割后,牧草可由分率节和茎节上的潜伏芽发出新枝而实现再生,因此,草地在放牧后能产生再生草。
牧草再生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的阶段及环境条件。
(二)土地的弹性结构放牧草地的耐牧性,还与牧草着生土地弹性密切相关。
弹性较大的土地不易被畜蹄践踏所破坏,而弹性较小的土地则容易被畜蹄践踏而损伤草根,破坏土地的物理性状,从而影响到土地的化学与生物学性状,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
第二题:草原生产流程一、草原生产流程1.①初级生产: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从日光能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牧草)称初级生产过程.②次级生产:由牧草转化为畜产品叫次级生产过程。
2.草原生产流程转化阶及特点①日光+无机物→植物生产量(总初级生产力)通常牧草对日光能的利用率只有1—2%(此值难以改变或通常科技改变不大),除去植物生命活动(主要是呼吸)消耗,通过R1转化初级生物生长量(植物生长量p1),即:总初级生产能力。
它包括了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等地上器官)和地下部分(根、根茎等地下器官).②总初级生产能力→净初级生产能力总初级生产能力中,由于牧草地下器官占一半以上,一般不为家畜采食,没有饲用价值,通过R2转化率(50—60%)除掉这一部分,才能构成“净初级生能力,也就是作为可食牧草(P2)的形态贮存下来,这叫净初级生产能力.③净初级生产能力→采食牧草由于净初级生产能力(即可食牧草)受下面三因素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影响,如青贮、饲草加工等水平。
动物种类的差异,例如:品种本身的因素。
植物生育阶段不同,采食率不同。
④、采食牧草→消化营养物质动物所采食的牧草除去消化率所造成的损失(R4=30--80%),才能成为“消化营养物质”(P4)的形态,这与家畜的年龄、品种、牧草的品质等有关⑤、消化营养物质→动物生长量(关键的一个环节)途径损失消耗的途径(1)从尿中排除物中流失;(2)动物本生的呼吸、循环、消化维持体温和必要活动的基本代谢消耗。
扣除这一部分,转化率一般为60—80%,低者可能为0—85%,剩下的才能变成动物有机体,也就是“总次级生产能力P5。
总消化营养物质到总次级生产能力的转化率为大(0—85%),这是因为:当动物饲养管理不当时,如果:a:供给可消化营养物质少,低于维持需要,动物消耗体内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体重下降,R5为负值。
如养只春乏。
b:供给的营养物质较少,只够维持需要,R5为零。
C:供给的营养物质多,高于维持需要,R5为0—85%。
⑥、动物生长量(总次级生产力)→净次级生产力动物的生长量并不是全部转化为有经济意义的可用畜产品。
如肉用家畜要除去屠宰率,奶用家畜饲养条件不同产奶量从零到较高,这一过程耗变幅度较大,约为0—50%(R6=0—50%)综上所述,就是草原生产流程的全程,在这儿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从R1到R6,即从牧草生长量到可用畜产品,要经过物质的多种储存形态和转化阶段,才能得到可用畜产品。
三、根据草原生产流程合理安排草地生产丛生产流程中可以看出,各个转化节的转化率都比较低,说明从植物生产到畜产品的收获,在这个物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漏洞比较多,损耗很大。
在通常情况下,98%以上的能量与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损失。
那么如何将这么大漏洞堵塞,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发挥生产潜力。
要解决流程中补漏挖潜的问题,就是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
首先要弄清楚在那些转化阶段中出了问题,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在这一基础上,找出影响当前生产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位之效果。
①R1,R2是植物生产过程,变幅不大,变幅较大的R2也不过在10%的范围内摆动,潜力较小。
② R3,R4,R5,R6是动物生产过程,变幅大,其中最大的达50%(R3与R4)③ R5,R6在极端的情况下都可与能出现零值。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全使前边全部的能量和物质转化过程变为空耗,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草原畜牧业产品,对生产劳动来说就是无效劳动。
④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从R3到R6这四个阶段转化过程上,就是我们强调的,草原科学所处理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不是单纯的植物生产(栽培学),也是不单纯的动物生产(畜牧学),而是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时间季节不平衡,空间地区不平衡,种间畜间不平衡。
2、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意义草原生产能力是草原这一生产资料各项特性的高度概括,通过对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有以下意义:①可以综合的体现草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经营管理措施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