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13.17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100句口诀地质100句口诀:1. 探索地质,揭开大地之谜。
2. 岩石变形,地壳演化。
3. 构造运动,地震频发。
4. 火山喷发,岩浆涌动。
5. 地球内部,热力驱动。
6. 水侵蚀,地貌塑造。
7. 地质年代,化石见证。
8. 陆地漂移,板块运动。
9. 地壳测量,勘探资源。
10. 环境变化,地质记录。
11. 地质学科,跨学科研究。
12. 地震预警,保护生命。
13. 环境保护,地质责任。
14. 矿产资源,经济支撑。
15. 地下水,生命之源。
16. 灾害风险,预防为主。
17. 地质图谱,勘探指南。
18. 地层分析,历史解码。
19. 石油勘探,能源开发。
20. 地球科学,探索未知。
21. 岩石分类,成因解析。
22. 矿物鉴定,结构分析。
23. 岩石圈,地球之脊。
24. 地质力量,无穷无尽。
25. 地壳稳定,大地安宁。
26. 古地磁场,古地理线索。
27. 地理信息,地质应用。
28. 地震波速,构造特征。
29. 石油储量,宝藏之源。
30. 石灰岩洞,地下奇观。
31. 地质遗迹,生命的足迹。
32. 火山喷发,威力无边。
33. 矿产资源,自然财富。
34. 地下蓄水,宝贵资源。
35. 地震预测,科学挑战。
36. 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37. 地球表面,地貌多样。
38. 地下结构,隐藏之谜。
39. 地质工程,施工保障。
40. 灾害管理,防护减灾。
41. 地层堆积,岁月留痕。
42. 地球内部,地热发电。
43. 岩石变质,古地变迁。
44. 碳循环,气候变化。
45. 地质灾害,预防为主。
46. 地下资源,开发利用。
47. 地球科学,探索奥秘。
48. 石油勘探,技术创新。
49. 地震监测,科学预警。
50. 地学教育,知识传承。
51. 地理位置,地质影响。
52. 地壳运动,地形变化。
53. 矿产开采,经济增长。
54. 地壳厚度,地震发生。
55. 石油储量,能源保障。
56. 古地磁场,古地理变迁。
57. 地球信息,科学应用。
58. 地震波传播,地壳构造。
地学中常用公式一、平均品位的计算公式:1、算术平均:(X1+X2-……+Xn)/n X1、X2、X n为样品品位2、加权平均:(X l×L l+X2×L2+……+ X n×Ln)/(L l+L2+……+L n) X1、X2……X n。
为样品品位,L l+L2+……+Ln为样品长度3、几何平均为Xn2⨯1 X1、X2、Xn为样品品位X⨯n⨯X注:品位为正态分布时,处理特高品位时,可用此公式。
二、矿体厚度(Vm)、品位(Vc)变化系数:—X=(X1+X2+……+Xn)/n 计算矿体厚度、品位的平均值∑-σ计算均方差X(2nXi/(-=)1)厚度、品位变化系数:Vm或Vc=⨯σ100%÷X三、地质剖面岩石厚度计算公式:y=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α--导线坡度角β--地层倾角γ --导线方向与地层倾角的夹角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取正号,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取负号;真厚度=L×y四、钻孔矿体厚度的确定矿体的厚度是根据矿体露头上、坑道中和从钻孔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的。
(一)坑道中矿体厚度的测定当坑道所揭露的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清楚时,取样和编录时可在矿体上用钢尺直接捌量出来。
厚度测量的次数决定于坑道的布置情况,如矿体是用穿脉坑道圈定的,则测量次数与穿脉坑道的数量相符。
如果矿体是用沿脉坑道圈定的,则厚度的测定按一定间隔在取样的位置进行测量。
如果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清时,矿体厚度的测定必须根据取样结果来确定。
(二)钻孔中矿体厚度的测定因为钻孔中所截穿的矿体均在地下深处、只能间接地去测定矿体的厚度。
当钻孔是垂直矿层钻进时,且岩心采取率为100%,可直接丈量岩心,取得厚度的数据。
若岩心采取率不高,除用钢尺丈量岩心长度外,还要按下式进行换算:m nL(11-9)式中: m ——矿体的厚度(米); L ——实测矿心长度(米)I n ——矿心采取率(%)。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的科学领域。
地层分布规律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讨了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从地层的定义开始,探讨地层分布规律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一些地层分布规律的实例。
地层是地球上不同岩石和沉积物层的总称。
它是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和表面岩石的研究,根据岩石的性质、组成和时代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地层的划分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结构、化学成分和化石等特征进行,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变化。
地层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层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
地层分布规律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壳运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形,它们导致了地层的抬升、下降和变形。
这些运动使得地层在空间上发生了分布的变化,形成了山脉、盆地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其次,沉积作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沉积作用是指岩石和沉积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堆积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中的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形成地层。
不同地层的厚度和组成取决于沉积环境的不同,例如海洋中的地层可能富含海洋生物的化石,而河流中的地层则可能富含沉积物和河流生物的遗骸。
此外,地层分布规律还受到地质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历史是指地球演化的历史过程,它包括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
地质事件是指地球上发生的重大地质现象,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和冰川运动等。
这些地质事件对地层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改变地层的性质和分布方式。
在地层分布规律中,有一些经典的实例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地球上的地层可以按照时代进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时代。
这些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另一个例子是地球上的沉积盆地,它们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地层序列。
通过对这些地层序列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发生。
地质界的口诀,最后一个绝了!地质年代表口诀记忆法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和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冥古宙,四十六(亿年)地球一片灰蒙蒙太古宙,三十八主要分布在北华片、片麻岩火山岩五台运动花岗嵌元古宙,二十五宙分古中新三代滹沱长(城)蓟(县)青白口(纪)震旦纪,荒诞极无脊椎动物找裸替显生宙,五亿七宙分三代古、中、新古生代,好繁盛大量化石在地层寒武奥陶和志留海生无脊水中游鱼类生在泥盆里石炭二叠水陆栖中生代,两亿五秦祁昆仑画条弧南方为海北为陆侏罗纪,爬着行地上霸主是恐龙白垩纪,环境恶恐龙菊石全绝灭新生代,三、四纪哺乳动物盖被子台湾喜马被海淹二百万年(前)褶成山事过不久人出现不过暂把地球看岩浆岩矿物共生规律二氧化硅定共生金硅氧化不相容不足变木多发光过剩结晶成石英莫氏硬度计一滑二石三方解四莹五磷六正长七英八黄九刚玉向斜背斜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逢沟必断,有沟必火岩石滑石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中华大地构造歌中华厚壳小块集,罗迪尼亚另聚齐。
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兴凯属泛非。
西域地块多迁移,亲近中朝变扬子。
东西排列转南北,陆块滑动数千里。
天山印支碰撞多,偏安欧亚东南翼。
东移陆壳坐洋幔,东亚逆转燕山期。
拼合碰撞冈底斯,缩短顺转白垩纪。
太平洋底西俯冲,背斜走滑造油藏。
地学研究常用原理地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和地球表面现象的科学。
在地学研究中,有一些常用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地学研究常用原理,并阐述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1. 相对时代原理相对时代原理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出地质层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这个原理来源于地球历史长时间演化的事实,可以用来推断地层的相对年代。
在地质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对比,可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关系,进而推断出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2. 地层叠置原理地层叠置原理是指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顺序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根据地层叠置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地层的堆积关系,推断地层的相对年龄。
这个原理在石油勘探、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确定地层的分布和研究地层的演化过程。
3. 地球磁场原理地球磁场原理是指地球具有一个自身的磁场,并且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在地球不同位置上有所差异。
地球磁场的存在对地球物理学、导航、地质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可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4. 重力场原理重力场原理是指地球具有一个自身的重力场,并且重力场的强度在地球不同位置上有所差异。
重力场的差异可以用来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物质分布情况。
在地球物理研究中,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差异,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运动等现象。
5. 地壳板块原理地壳板块原理是指地球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这个原理来自于板块构造学的研究,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等现象。
地壳板块原理是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的基础,对地震预测、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学研究常用原理是地学研究的基础,它们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揭示了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现象以及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这些原理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和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地理原理规律系列是指地理学研究中所发现的一系列规律和原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等方面。
这些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地理学解释和探索地球现象的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一些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1.大地构造原理大地构造原理研究地球的构造、形状、板块运动等方面的规律。
它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原理和地震活动规律等。
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壳由若干个大型板块组成,它们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为界,相对运动造成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运动原理研究地壳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如地壳隆起和塌陷、抬升和沉降等。
地震活动规律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包括震源分布、震级和地震地带等。
2.气候形成原理气候形成原理研究气候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它包括大气运动原理、水汽运输原理和气候区划原理等。
大气运动原理研究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如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水汽运输原理研究水汽在大气中的运动和输送,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气候区划原理研究气候的分布规律,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3.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和规律。
它包括蒸发、降水、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等方面。
蒸发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降水是指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
水循环原理揭示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表层的侵蚀和移动过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过程,包括河流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风蚀是指风对土壤的刮蚀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冰的冻融作用对土壤的破碎和搬运过程,通常发生在寒冷地区。
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和保持等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5.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斯丹诺:地层学三定律:(1)原始水平定律:在水中沉积的一层一层岩层的原始产状都是近水平分布的。
(2)原始侧向连续定律:每一岩层一定延伸很远,分布面积很广(3)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层未发生构造变动(如逆掩断层和褶皱倒转)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着正常层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既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为新(下老上新)。
史密斯:化石层定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的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水平运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活动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是:1.固体地球的上部圈层按物理性质可划分为脆性和粘性都较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最上层)和其下的脆性、粘性都较小的软流圈;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它们沿着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而规模巨大的(几千公里)相对水平位移;3.板块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拉开,形成新的洋壳并发生海底扩张,洋壳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随之被改造为陆壳,使陆壳逐渐增长导致大洋盆地的缩小以至完全闭合;4.在全球范围内,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会聚之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5.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热对流。
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之上。
传统的槽台学说:经典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将大陆地壳划分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地壳上强烈的活动地区——地槽区;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区。
地槽区的基本特征: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
它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有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巨大的拗陷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
在晚期经强烈褶皱后转变为褶皱山脉。
地槽特点:1. 现代地貌上常为年轻的狭长山系,长达几百至几千公里,宽达几十至几百公里。
1、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头蚀后退的现象。
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地层三大定律引言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岩石的组成、性质和演化过程。
地层三大定律是地层学的基石,由法国地质学家古斯塔夫·勒普吕斯(Georges Cuvier)和亚历山大·布鲁姆(Alexandre Brongniart)在18世纪末提出,它们为地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层三大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定律:地层的原始横向延伸性地层的原始横向延伸性是指地层在沉积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广布性。
根据这一定律,相同的地层可以在不同地点找到,它们具有相似的岩性、组成和化石。
这一定律的提出揭示了地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地质学家在不同地点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1.1 地层的广布性地层的广布性是指地层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范围。
根据地层的广布性,地质学家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元,如地层组、地层系和地层组合等。
不同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性、化石组合和地质历史,通过研究地层的广布性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1.2 地层对比的意义地层对比是地质学家进行地层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地层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和地层的对应关系。
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层对比”和“异层对比”。
同层对比是指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剖面上进行的地层对比,而异层对比是指在不同地点的相似地层上进行的地层对比。
通过地层对比,地质学家可以推测地层的垂直延伸性和地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定律:地层的原始连续性地层的原始连续性是指地层在沉积时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性。
根据这一定律,地层在沉积时是连续的,不会中断或间断。
地层的连续性揭示了地层的纵向变化规律,为地质学家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2.1 地层的连续性地层的连续性是指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性,即地层在垂直方向上是连续的,不会中断或间断。
这一定律的提出意味着地层的堆积是连续进行的,地层之间不存在时间间隔。
地层的连续性为地质学家研究地层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
01均变论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均变论认为,一切地质变化都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虽然这种变化不以固定的速度或强度进行。
地层模型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
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岩石循环
这一原理最早由苏格兰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提出,他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之后,莱伊尔进一步确定了均变论。
这一原理推动了岩石循环的发展。
02侵入关系原理Principle of Intrusive Relationships
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时,可以确定火成岩比沉积岩要年轻。
岩浆岩侵入形成岩床示意图
岩浆岩的侵入形式有多种,岩株、岩盖、岩基、岩床、岩墙。
岩浆岩产状及分布示意图03切割穿插定律Principle of Cross Cutting Relationships
这一原理可以确定侵入体之间、侵入体与围岩之间、断层之间、断层与围岩之间的先后顺序。
岩脉切割岩层示意图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穿插者年代新,被穿插者年代老。
岩浆喷出和侵入示意图
如果断层(岩浆)贯穿各层而不穿透顶层,可以确定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代老,未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轻。
04原始水平定律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斜层理示意图
交错层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地层是倾斜的,各小层的整体方向是水平的,而且各层取向互相平行。
交错层理剖面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水平的岩层因构造作用发生形变。
05地层叠覆律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排列规律。
任何沉积地层的层序在没有被后期的运动所逆掩或倒转时,最年轻的地层应位于层序的顶部,最老的地层则位于层序的基底。
图示动画的时间顺序是A比B早,B比C早。
06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auna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古生物化石组合形态、结构越复杂,则地层的时代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