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地理学地球
- 格式:ppt
- 大小:956.07 KB
- 文档页数:67
初一上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科学,通过对地球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第一章是地理学科导论,也是我们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起点。
本文将对初一上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异规律和地球资源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二、地球的构成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形;地球的赤道直径和两极直径不同,赤道直径较长。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4天。
3. 地球的倾斜轴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赤道和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地球之所以会有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倾斜轴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4.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包括经度和纬度,用来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5. 地球的地壳板块:地球的地壳分为若干块状的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形成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理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地图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实地考察是地理研究的基础,通过亲自到现场观察和收集数据,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地理现象。
地图分析是利用地图来研究地理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的各种空间分布规律。
统计分析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了解地理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趋势。
四、地理学的分类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发展等与人类有关的现象。
五、地图的使用和制作地图是一种用画线、标点、填色等符号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形,它通过缩小地球的实际大小,使得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可以在地图上展现出来。
第一章地球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是典型代表。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
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
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自然地理学绪论-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3、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止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到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结构构成,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PS: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6、*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7、*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如农村、工矿、城镇等地区。
8、*大地水准面:即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9、*太阳的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10、*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11、*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12、*章动:极移现象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称钱德勒章动。
13、*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叫做极移。
14、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15、地心:地轴的中点即地心。
16、天球:从地球看来,那些及其遥远的天体似乎是嵌在一个很大的球体上,这个假想球体叫做天球。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自然地理学1主讲人:许振文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特定范围内,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他不断的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推动着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就必须了解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自身的特性。
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穷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及其广阔的空间。
战国时期尸佼曾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汉代张衡则以“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表述宇宙空间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特点。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是人类一致的宇宙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宇宙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
2、天体宇宙中存在无数的天体。
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我们认识宇宙,主要是认识宇宙中各种天体的运动及其变化。
对宇宙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古老的宇宙观地是一块平板,天是一个盖子,(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阔如圆盘。
公元2世纪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地球处于中心,在这之外还存在很多个天层,月球天处于最内层,而恒星处于最外层。
它无法解释木星和土星的回旋。
16世纪哥白尼: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18世纪天文学家引入星系一词,其实是指宇宙。
20世纪以来,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二、从地球看宇宙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的故乡---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不断地绕太阳运行,接受太阳光的哺育,,演化成一刻生机盎然的星球。
从地球上看,天体都在天上,但是,地球也是一个自然天体,在宇宙飞船和其他天体上看地球,地球也在天上。
自然地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第二章.地球系统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形状:地球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理意义: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大小:地球赤道半径a为6378.140km,极半径c 为6356.755km,总面积5.1×108 平方公里,总体积1.08×1012km3,总质量5.98×1024千克。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附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3、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面方向及地理坐标的确定(2)昼夜交替及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3)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移(4)地球形状的形成与弹性变形产生(5)产生了地方时4、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2)昼夜长短变化(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4)形成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特性整体性、层次性、节律性、开放性、稳定性、均一性第三章.地球演化1、地层层序律就沉积岩上下关系来说,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呈水平的或者近似水平的,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层没有收到过扰动,先沉寂的是较老地层,后沉积的在上面,是较新的地层。
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就称为地层层序律。
2、构造地层学法(会画图、会辨别)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演化的历史,也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一句之一。
对沉积岩来说,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类型。
(1)整合接触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新的地层覆盖在老的地层之上。
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
(2)假整合接触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形成高低起伏的侵蚀面。
绪论一、名词解释1.天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和轻微影响的地区。
2.人为环境二、填空题1.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次生自然)环境。
3.对应于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5.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6.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三、判断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它的两个边缘圈层——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而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高度或深度的不同又具有渐变的性质,因此要在两个地圈中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就很不容易。
()四、简答题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1、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
2、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套样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3、矮行星: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其他物体的天体。
4、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的时间(27d 7h 43min 11.4s)。
5、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29d 12h 44min 3s)。
6、大地水准面: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7、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8、恒星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9、太阳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
总结地理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是认识和了解地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地貌学、气候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主要有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
第二章:地球的构造和形态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球体,因自转略呈扁球状,其赤道略大一些。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是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的构造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成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的基本成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铁、镁、铝、硅等构成。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个单独层次元部分,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铁、镁、铝、硅等构成。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个单独层次元部分,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
地球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地球的地表主要地形特征、地球的水资源和地球的气候资源。
地球的地表主要地形特征包括陆地地形特征和海洋地形特征。
陆地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海洋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大洋和海湾等。
地球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和地下水等。
地球的气候资源主要包括热带气候、辐热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结语: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科学,对地球的构造和形态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制。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空间与组成结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人地相互作用;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调控。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①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②区域性(本质特性、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③环境性(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④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功能结构性)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用系统、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科学。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P9)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②、引力的影响(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是地球沿自身固有轨道运行;太阳月亮引力引起潮汐现象)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改变地表环境形成陨石坑与环形山;导致地震;地球表层环境的灾变;岩石圈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地热能)②、物质的交换(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板块俯冲等)③、其他环境效应(地震,地核、地幔物质运动与相变导致的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等)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一、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固、液、气三态物质三、陆地与海洋(陆地系统:山地系统、盆地系统、高原系统、平原系统、丘陵系统海洋系统:洋盆系统、路坡系统、陆架系统、海沟系统、岛弧系统)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特征一、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二、结构特征:1、垂直分层2、水平分异3、立体交叉4、多级嵌套第五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①、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②、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③、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④、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⑤、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⑥、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①、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②、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③、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度④、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⑤、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⑥、对资源的消耗⑦、对环境的影响⑧、对生态的破坏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①、摆正人类自身位置(人类是地表环境的产物、组成部分;地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表环境,应控制在地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②、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③、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二、矿物组成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匀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第一章:地球的概况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其赤道直径为12756.32公里,极半径为12713.56公里。
地球的赤道直径比极半径要大,所以地球呈赤道略饱满的椭球体形状。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决定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1.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地理坐标是指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360°的经度线和180°的纬度线所确定的坐标系统。
经度和纬度的交叉点即为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经度的零度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即英国伦敦的子午线;纬度的零度线称为赤道。
第二章:地球的自然环境2.1 大气圈地球的大气由多层组成,从地面向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对流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和水分进行循环,维持了地球表层的温度和湿度。
2.2 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圈中的水体在地球表层上进行蒸发、降雨和流动等自然循环过程,调节着地球表层的水资源和气候。
2.3 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主要由岩石和矿物构成。
岩石圈中的岩石经历了构造、变质和沉积等过程,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矿产资源。
2.4 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包括陆地和海洋上的各种生物,它们在地球表层上进行着繁衍和演化。
生物圈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维持了地球表层的生态平衡。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3.1 气候的要素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气压和降水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