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 格式:pdf
- 大小:354.29 KB
- 文档页数:4
唯识的现实意义杨小福(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
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
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
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
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
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
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释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八识种子翻腾的原理
八识种子翻腾的原理,唯识学中称为“强者先牵”,即哪个种子最强,就会最先现行。
这主要是由于一个人在一生中熏习不同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习惯势力,这些习惯势力在临终时会成为引导种子现行的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贪婪无度,临终时贪的种子就会最强大,从而引导他进入饿鬼道。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脾气,临终时瞋恚的种子就会最强大,引导他进入地狱道。
此外,唯识宗有三种关于种子来源的说法:
1. “唯本有说”:种子是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
2. “唯新薰说”:一切种子都是后天熏习而成就的,每个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涂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3. “本有新薰并有说”:即种子既有本有的,也有新熏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唯识宗认识论唯识宗认识论是佛教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点在于所谓的“识”与“法”的关系。
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而唯识宗认识论,则是在佛教禅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认识问题的哲学思考。
唯识宗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构建,而外界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事情仅仅是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因此,唯识宗认为我们具有唯识知识,即只能认识自己的意识活动,而不能认识客观实在。
然而,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质疑。
下面列举了五个例子,来分析唯识宗认识论的优点和缺陷。
1. 梦境中的认知我们在梦境中所看到的事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是,当我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事物,其感觉却是十分真实的。
那么,这个感觉来自于何处?是来自于梦中的我们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反映呢?唯识宗认为,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自身通过感知和思维构建出来的结果,而不是源自于外界。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够使用感官来认知外界,例如我们所看到的阳光、听到的声音等等。
这些感官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被处理,并形成我们的认知。
如果这些感官反映本身就不真实,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判断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呢?2. 常识的存在唯识宗认为,我们存在的认识仅限于自身的感知和构造,而没有办法认识外部的实在世界,这与人们日常的常识相违背。
例如,我们知道火是热的,水会湿,这些常识知识是否就都是由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而来?事实上,一个人通常是通过多个人的交流和理解,习得常识知识,这也可能包括了许多外部的实在存在。
因此,唯识宗对于客观存在的否定观点也为此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3. 词语的意义我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词语所描绘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自身的构造,还是反映着外界存在的真实性质?唯识宗认为,所有的言语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思考而构成的,因此不可能表达外部的真实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定义和解释一个词语的含义。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唯识学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一切事物皆为心所生,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在我个人的实证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唯识学的真谛。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极其固执的同事,他总是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只听从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感到很困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固执,明明别人的意见很有道理,为什么他就是听不进去呢?
后来,我通过学习唯识学的理论,明白了这位同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唯识学认为,我们的心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的,包括过去的经历、环境、文化背景等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从而塑造我们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这位同事的固执也许是因为他的过去经历或文化背景使他更倾向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唯识学还强调了“缘起性空”的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缘起因素所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个概念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各种缘起因素所组成的,我们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
唯识学的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各种因素所影响的,我们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唯识论的基本观念1.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 唯识论。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挺高深的,其实它讲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关心的事儿: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整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 说到唯识论的核心观点,那就是"万法唯识"。
这话听着玄乎,其实特别接地气,就像是在说: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就跟看电影似的,都是咱们的心识在放映呢!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吗?不不不,那都是你的心在给你放电影啦!3. 唯识论说我们有八个识,就像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八个部门。
阿赖耶识就是总经理,掌管着整个公司的大事;末那识就像是副总,整天盯着老板的脸色,特别在意自我;前六识就是各个部门的小职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特别形象?4. 要说这阿赖耶识啊,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就像是个超级大仓库,把我们所有的经历、想法都存在里面。
你说你忘记的事情去哪儿了?都在这里头躺着呢!就像是把所有东西都扔进了储物柜,需要的时候就蹦出来。
5. 末那识可有意思了,整天就想着"我我我",就像个自恋狂一样。
它总觉得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强调"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我意识,可劲儿地往自己脸上贴金。
6. 前六识就更好玩了,眼耳鼻舌身意,就像是六个小助手,天天在外面跑来跑去,收集各种信息。
眼睛看到漂亮的东西就走不动道了,耳朵听到八卦就竖起来了,这些都是它们的日常工作。
7. 唯识论还说所有的现象都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听着复杂,其实就像看电影:遍计所执性就是你看电影时以为里面的故事是真的;依他起性就是明白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圆成实性就是彻底看透了,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戏。
8. 说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道理可有意思了。
就像是种菜一样,你种下去的是什么种子,长出来的就是什么菜。
你天天想着吃火锅,那你的心识里就会存下"火锅种子",下次一饿就想着去吃火锅。
唯识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唯心的,即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人类心灵中的观念、想象和知觉。
因此,所有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由心灵构成的。
同时,认识的过程也是主观的,由人类心灵的活动所决定。
这些活动包括感觉、思想等。
唯识学将认知对象分为相分、见分和自证分。
相分是认知对象在心中呈现的相貌,见分是了知相分的智慧,自证分是能证知见分和相分是否正确的智慧。
唯识学还提出了八识的概念,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和第八识。
唯识学的宗旨是为唯识修行服务,为由凡入圣、转识成智服务。
其认识论中不仅包括现代认识论中的知识论,还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因此,唯识学认识论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唯识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唯识基本概念”这篇长文时,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引言部分的介绍。
在引言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以便读者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唯识的基本概念、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唯识是一种重要的佛教哲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唯心构造”。
它强调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是由意识所构造的,意识是感知和体验的基础,而物质世界则是由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一种现象。
这种思想在佛教哲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的结构上,我们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唯识的概念和其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在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唯识的含义和起源,并探究它与其他哲学流派如唯物主义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唯识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并讨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唯识的基本概念,以及通过对其思想的探讨和分析,加深对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探讨唯识的现实应用和意义,引发读者对于哲学思考和人类认知的更深入思考。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开始介绍唯识的含义和其起源,来加深对唯识理论的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描述:首先,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以及整个文章的组织架构。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其中包括对唯识的含义和起源进行介绍,以及讨论唯识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唯识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并探讨唯识的现实应用和意义。
其次,引言部分将在第一节中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唯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然后,在正文部分的第二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唯识的含义和起源。
何为唯识学1何为唯识学?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
唯识学所依据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
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它是唯识学的主要依据。
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在这部经中都基本上提到了。
比如在间断的六识外,确立了阿赖耶识的存在,作为轮回的主体;在种识现起一切的思想下,确立了唯识无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识的重要理论三性、三无性等。
从公元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识者心之别名。
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唯识学从“万物唯识”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变化,对人的深层次心理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唯识学肯定心灵的强大力量、强调追寻生命的最初意义。
通过唯识学的学习和修炼,我们认识到人是一个有着灵魂和情感的生命。
人的所思、所想、包括人的感情以及受感情所产生的行为,影响和作用着世界。
唯识学认为世间万物,从本质上看都源自于“心”,它超越时空和主客体对立。
在佛教唯识学中,人的心识分为阿赖耶识、摩呐识、意、眼、耳、鼻、身识等识,而物质世界本身也由心识来表现。
唯识学当中,万物的共性在于“凡夫性”,这种“凡夫性”由第七识和第八识所决定,也就是说集体无意识是唯识学所包含的重要方面。
唯识学指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来源于别业和共业,即来源于人的“习气”,佛教中的“习气”,指人类个体身上所包含的突出特征,个人的习气也来自于遗传。
无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决定圣贤之分、决定了由凡入圣的可能性、决定众生轮回。
众生轮回不灭,八识轮回不灭。
唯识学将意识称为“种子”,它在条件俱具的情况下产生。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336-34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52论唯识宗“转识成智”说陈梦婷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2日摘要“转识成智”是唯识宗重要的理论思想,何谓转识成智,八识与四智的关系是什么,八识又是如何转成四智的,转识成智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此对佛家唯识宗“转识成智”的理论作一分析考察,从中来探究“转识成智”这一重要思想的意义。
关键词八识,四智,转识成智On the Doctrine of “Turn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Mengting Che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Quanzhou FujianReceived: Jun. 20th , 2023; accepted: Aug. 30th , 2023; published: Sep. 12th , 2023Abstract“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hought of the Doctrine of Knowledge, wha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o wisdom,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ight understandings and the four understandings, how the eight understand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four understandings,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o wisdom for u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ory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in the Buddhism,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KeywordsEight Senses, Four Wisdoms, Change Knowledge into Wisdom陈梦婷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济群法师在《唯识三十论讲记》中说:“有情的烦恼痛苦都是来自于认识,正是因为认识的偏差,才对世界产生了种种错误知见。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是唯识学中的一个公式,说明一种不变的原则。
在物理学中,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地心恒有引力的存在,唯识学中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则是佛陀对人心状态,生命现象研究出来所获的结果。
佛陀被人称为大医王,因为他对人身心状况了如指掌,可以从根本解除人的病因,现在我们就跟各位来谈谈“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
先问各位一句:有因必有果,你相信吗?但是世上的事,的确是有其因必有其果的,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绝不会种瓜得豆的,你说是吗?物如此,人亦如此。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挑明一点讲,就是做善事得乐果、做恶事得苦果,也许你会说:“未必见得”,有的人一生是个好人,结果却是惨死,或者一个人坏事做透了,他的生活却是富裕安康,令人直叹老天不公平!其实在佛法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造什么业因,就得什么业果,这因果律是铁定不变的事实;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无人能够代替。
所以佛教,以宗教的立场而言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只不过业因成为业果,它不一定很快就会实现,它有一个时空的距离,不一定现生做的事情现生受报,可能将来才受报。
谈到因果律,通常有三种现象:一种是现在做,现在受;一种是现在做,未来受;一种是过去做,现在受。
时,以时间来讲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现在的一秒会成为过去,未来的一秒又会成为现在;如果以时段来看,好比走路,一个分神不小心,就会撞到什么东西,可以说明是现做现报;如果以时空距离来看,它的变化可能性就很大了。
因为佛教说,生命是生灭不息的一种生死轮回的现象,凡造作的种子因都储藏在八识田里,它是无形无相的,生命死亡之后,臭皮囊没有了,但有个识神;也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识团,随著相应的色尘缘境,也就是力量比较大的一个缘,再去转世投胎。
所以想要维护人身,就得避免与动物太亲近,如果在意念里把动物看成比人还亲,譬如把狗、猫当成人,很可能将来就会投胎在动物里与它们为伍;生为人,要真正爱护动物,唯有接受佛法,懂得道理才能帮助动物在将来转世成人。
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理证2008年04月24日佛教在线点击:次前言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间一切万法不外乎缘起和缘生的两大道理。
所谓缘起,就是说明诸法的起因;所谓缘生,就是说明诸法的现象。
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由此表明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宇宙万有诸法不同的现象,完全是因缘的组合。
然而,宇宙诸法既然是因缘所生,那么,谁是诸法的亲因?它又是如何生起的呢?这是很多学者都无法解答的问题。
唯识学认为,能为诸法的亲因者,就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
所谓功能差别者,就是种子;也就是种子的一种力量和作用。
所以色法中的山河大地,心法中的见相二分,皆是阿赖耶识的功能种子的力量和作用生起的。
不过种子生起的诸法,不同于外道认为的一因而生多法;或由多因而生一法。
而是由各各不同的种子,生起各各差别的现象。
就是说一法的生起,必有一法的自己种子为因。
而这一法的种子,唯限于这一法的亲因,决不可为它法的亲因。
所以说,所谓种子,就是本识中能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此功能差别的因,是根据人们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而形成的。
一、种子名义的成立种子说的成立,是唯识学的一个重要点。
因为要建立三世轮回,建立因果循环不灭,就必须要成立一法,以联系过去现在未来,使其不断。
同时,还需要能够保存行为业力,使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失去它的效能。
基于此一观点,就产生了“种子”说。
此说使转凡成圣的要点,建立在除去杂染种子而增长清净种子,而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似一似常的自体安立,也是从种子说上成立的。
种子是什么呢?所谓种子者,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自体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够生起诸法的功能。
即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皆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生起。
此第八阿赖耶识中生果的功能曰种子。
也就是第八识自体分中有能够生起色心诸法之力量和作用的种子,犹如稻麦等种子能生芽叶,从喻立名,名为种子。
若从其自体立名,则名为功能。
所生色心诸法,从本识之种子而起现行;即其未生起现行,故喻名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