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分类表.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2
(完整版)小学语文八种修辞手法归纳一览表一、修辞手法概述修辞手法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小学语文研究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包括夸张、比喻、拟人、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和描写。
下面将对这八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二、详细解析1. 夸张夸张是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意地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数量或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天气真热,能把人烤焦了。
”夸张的手法使得人们更能感受到极端的温度。
2. 比喻比喻是通过明喻与被喻之间的相似之处,以象征、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天的脉搏,温暖又欢快。
”比喻使得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笑声的美好。
3.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特点、行为、感觉、思想等赋予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类的表现形式。
通过拟人,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实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大地饥肠辘辘,渴望一场甘霖的洗礼。
”拟人使得大地有了渴望和饥肠辘辘的人性化特点。
4. 对比对比是通过把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相互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他黑得像炭,她白得像雪。
”通过对比黑与白,强调了两个人的肤色之间的鲜明对比。
5. 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并列的内容以相同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修辞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让文句更加连贯,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早晨,阳光照亮了大地,照亮了花朵,照亮了我们。
”排比使得阳光的照耀行为更加强调和生动。
6. 设问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达到修辞效果,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往往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可以调动读者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例如:“你们知道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设问,引起了读者对于世界形成的思考。
7. 反问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不需要对其进行回答,通过反问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事实。
修辞手法的类型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等连接。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
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例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6.反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分类
1. 比喻呀,这可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呢!就好比说“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把太阳比作大火球,一下子就让你能想象到那炎热的场景啦,是不是很形象?
2. 拟人也很有趣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哇,让小鸟像人一样唱歌,多有意思呀!
3. 夸张那可真是厉害啦!“他的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座山”,这难道不让你惊叹吗?
4. 排比呢,给人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哦!“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这样一连串的表述,是不是特别带劲?
5. 反问也不错哟!“难道你不觉得这很美吗?”,直接就引起你的思考和回应啦。
6. 借代有时候也很巧妙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帆代替船,多有意思的表达呀。
7. 对偶还挺工整的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起来朗朗上口呀。
8. 反复也有独特的作用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让你特别能感受到那种急切盼望的心情呀。
9. 互文也挺好玩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里面可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呢!
总之,修辞手法真的是太丰富多样啦,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超级有趣、生动,大家一定要好好去体会和运用呀!。
高中文学常见基本修辞手法汇总表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的意义或形象。
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文学的表现力。
2. 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作家可以激发读者对事物的情感共鸣,加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个代词代替另一个实际指称的词语。
它可以简洁地表达抽象概念,增强作品的意境和语感。
4. 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无节制地放大或缩小描述,使文学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夸张可以产生戏剧性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5. 对比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相对的事物并列呈现,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可以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表现力。
6. 暗示暗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间接或含蓄地表达,让读者自行推理和理解。
暗示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深度。
7.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并列排列一系列相同结构、语法或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增强修辞效果和语言节奏。
排比可以使作品更加流畅、有力,增强表达的冲击力。
8.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回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和说服力。
9. 比拟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来阐明含义。
比拟可以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10. 幽默幽默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机智和诙谐的言语,使作品更加有趣和引人注目。
幽默可以增加作品的享受性和吸引力。
以上是高中文学常见的基本修辞手法汇总表,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归类汇总清晰版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归类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双关、反语、借代等。
1、比喻: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例如:香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姑娘美得犹如一朵花。
(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暗喻——甲是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是、成为)借喻——甲代乙例如:我看见母亲的鬓角又添了一些银丝。
注意: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B作为喻体的食物必须通俗浅显,使人易懂、易理解。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感化: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言语生动形象。
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表述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XXX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XXX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子、特征、感化、程度等加以缩小。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1.转折关系尽管……可是……虽然……但是…… ……却…… ……然而……2。
假设关系如果……就……、假使……便…… 、要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