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不同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用的教材是六艺。
苏格拉底传授的主要是逻辑推理和辩证法,逻辑推理和辩证法都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十分重视理性。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
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
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
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偏感悟与重逻辑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
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引言在美学的长期发展中,由于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思想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美学家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但在希腊民主制热情高涨以及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大量的美学家相继出现。
他们通过对时代的观察,结合自身的学识,逐渐沉淀酝酿,生发出大量的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美学理论。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著名的思想巨匠,他们虽相隔万里,但其思想上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别。
一、人物介绍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思想更是远播大江南北。
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作为这个时代思想领域的佼佼者,座下弟子众多,再加上四处游学访问,其主张便广为人知。
后世流传的《论语》将其“仁学”的观点发扬光大。
而与孔子差不多时期的苏格拉底,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理论成果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在希腊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苏格拉低凭借自我的钻研考据,逐渐产生了他对美的追求,并产生了新的审美观点。
而“美善同一说”则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一个观点。
二、观点内容1.“仁学”“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而在后代,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的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美善同一说”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
他的学生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
比拟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效劳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2.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究〔使其变成哲学〕。
孔子的主张1.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标准等。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方面,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根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此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成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讨论人生的目的和蔼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那么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标准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
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
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
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
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
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试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法异同作者:张婵概要:无论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教育还是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道德规范,都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自的道德标准,虽然他们对道德教育强调侧重点有不同,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获得必须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知”,而孔子则认为道德的获得在于浓郁情感意蕴的“孝”和“仁”。
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春秋战国以前,奴隶主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的生产。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针对当时贵族官学里的填鸭式教学提出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育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后来朱嘉给予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一)有關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
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这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
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教无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当时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事业的垄断,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开辟了中华民族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途径。
尽管几千年来它不为封建政权所采用,但在民间学者的尊崇下,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教学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
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包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强调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强调实践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似乎都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研究者总是会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追溯源泉,而教育理论研究者除此之外还会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去找寻真理。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方式都强调启发式教学,且都喜欢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然二者的具体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二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比较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古代著名的教学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产婆术”相似之处1.两种教学都反对直接填鸭式灌输地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思维。
他们都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自主的、发现性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应该通过自发性的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
他们通过点拨或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发性的去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和记忆。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蔡巧良 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异的原因,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地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西方文化地借鉴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儒家思想 中庸 独立性一、孔、苏思想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比较,实质上就是他们思想上的比较,至于其他角度的比较,只是为了更清晰说明两者思想上所存在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因此,本文就两者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展开:(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2)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上的异同;(3)道德观上的异同;(4)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十分重视教育,并且将一生大多数精力都奉献于教育事业上。
在教育方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论述和思想都通过他们弟子的回忆和著作体现出来。
就各自的教育成就来看,孔子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打破 官学 局面,提出 有教无类 ,主张人人应该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 因材施教 ,开启民智。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教育成就上要略逊于孔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自己的学生,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
如孔子 三千子弟 中的 七十二贤人 ,其中对后世影响有重要影响的有颜渊、冉伯牛、季路、子贡等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散文家)和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
孔子培养的是具有群体意识的行动者,个人服从群体、服从国家。
为此,他用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天下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型的从政人员,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以此教育理念培养的“君子”“士”等从政人员,必然具有浓厚的群体意识,成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斗士。
这点从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热衷从政及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行动便可见矣!苏格拉底的教育目标则不同,更注重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
在《会饮篇》里,他借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人之为人不能仅仅凭借生育子女使自己不朽,还必须要有自我意识,能够思维。
人有心灵和头脑,必须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思想、智慧以及其它心灵的美质,使自己得到不朽。
例如,梭伦备受人崇敬,是因为他生育了雅典的法律。
这样的心灵的子女比起肉体子女能替父母博得更大的荣誉。
苏格拉底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认识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并认为最高幸福本身在于认识。
他常教育别人“认识你自己吧”。
通过认识,人可以找回真正的自我且可以增长才干。
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虽多,亦蹊以为?”[1]显然,孔子走的是一条教育政治化的道路。
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比如,当美诺在回答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时说:“美德就是男人懂得治理国家,女人善于治理家庭等等。
”苏格拉底则开导他说:“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着眼于这共同本性。
”[2] 可见,在教育目的上,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存在着差别,但是他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开创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时代,其要旨便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努力引导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渊源,造就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一定的梳理,进而对两者的思想进行历史对话,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探究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道德意蕴。
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美德;仁爱一、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本人一生并无著作存留于世,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其学生柏拉图的对话集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
(一)时代背景苏格拉底出生之前8年,波希战争刚刚结束。
这之后是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
大概到他40岁的时候,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这场混战断断续续打了27年,最后斯巴达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黄金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
发展到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他死后61年,马其顿征服整个希腊。
2年后,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
又过了2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又过了11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历史结束。
(二)“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出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发言,其意主要是表达了人的理性及其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最高的存在价值,他强调要时刻去关注自己的灵魂,以及是否对人生进行反思关乎整个人生的真正幸福。
他说:“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主题,你们听到我和其他人谈论和考察这些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苏格拉底告诉人们,一个人有理性才是重要的,必须要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去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内心的善。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
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
两人的际遇不同,但是都憧憬与社会长治久安则一,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实现其理想的方法:教育。
比较中西方两位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异同,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不同点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
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所以我们的结论应当是:孔子才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创始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相同点一。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式教育都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还有,这种对话式教育都是在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
二、均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作为教育目的,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异:伏尔泰认为,因为农民不需要思考,农民需要贵族的统治,他的重心在于批驳残暴的宗教制度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48海外文摘1 引论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
”诚然,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两千多年前,一东一西,二人遥相呼应,甚至苏格拉底有“西方的孔子”这样一个称号。
孔子曾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中普世,苏格拉底则为了城邦正义坚持捍卫到底,他们二人几乎都是凭借一己之力,为东西方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发展。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却未曾淘洗掉他们的姓名亦或他们的思想精华。
虽然二位巨人身处两极,但他们身处的时代和历史洪流却是惊人得接近,或许这也是他们教育思想理论方面有共通之处的原因之一。
然而,起点相似的中西文明伟人却走向了略有不同的教育发展轨迹,也间接导致了日后中西教育的差异。
2 历史时代相似性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生活的春秋晚期,中国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农业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有了大量的社会剩余财富,可以供养“有闲阶级”,使得这部分人专职从事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动。
但同时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所在的时代,正是雅典最兴盛的时代,政治民主,学术气氛浓厚。
由于在希波战争(前500-449)中获得胜利,雅典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城邦。
战争的荣耀使大批的学者来到雅典,并在这个城市定居和生活,间接传播着各种自由的思想。
雅典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争胜利的战利品、领土的扩张,使雅典空前的富有。
而政治上,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的伯里克利(前495年-前429年)又主导雅典的民主制政治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由此可见,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与苏格拉底相比较为动荡,但是大体上来说,二人都处于一个文化较为光明,思想较为开化的历史时期,有着开放繁荣的思想氛围与学术气氛,为二者的思想相似性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3 教育思想相似性3.1 知之为知之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画了一个圆,他认为圆的内部就表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说圆内即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的世界,而圆外则表示你还未知的知识。
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异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一、对待神与宗教1、相同点都是有神论者。
孔子通过直接断言,把鬼神与人事区别出来。
苏格拉底则是通过论证的方法,启发人们理性对待神与人。
2、不同点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不谈鬼神,只谈世事。
苏格拉底,虔诚待神,既谈世事,也谈神事。
他还专门论证灵魂不灭。
二、思维方式1、相同点都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不盲目。
2、不同点孔子以个人直接体验作为思维的前提。
一切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的直接感受与直接判断。
因此,他所分析的问题,看上去是零碎的,有时候是前后矛盾的,但背后有一条主线却是贯穿的,那就是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体验背后,有着基于共同人性和集体无意识的相通性。
苏格拉底以唯灵论作为思维前提,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灵魂,即现象背后的本质,事物背后的原理,事情背后的理念。
为此,逻辑推理成为其思考的下意识。
逻辑推理的最终指向,一定是形而上,一定是最高的神性。
三、思想体系1、相同点都有明确的思想体系,孔子是儒家思想,苏格拉底是2、不同点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散乱的珍珠,他本人并没有刻意用一条主线去贯穿,使之成为珍珠项练。
但是,由于孔子的每一个思想点,都是珍珠,它们散乱的放在泥地上。
由于对比而出效果,远远看去,自然构成一个整体。
苏格拉底的思维体系,有明确的线贯穿。
苏格拉底所谈论一切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并有逻辑连接。
也就说,他所谈的一切话题,都指向一个统一的“一”,一个统一的“神”。
或者说,他所谈的所有经验,都有普遍的共性作为背景和旨归。
四、对生活,对政治对神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生活和政治的不同方式。
苏格拉底既不懂生活,也不参与政治。
而孔子“食不厌精”,且一生追求政治。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
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
异:伏尔泰认为,因为农民不需要思考,农民需要贵族的统治,他的重心在于批驳残暴的宗教制度
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
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比较(1)中国:王夫之,顾炎武;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
(2)经济上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政治上都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上都是由于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