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病例分享
- 格式:pptx
- 大小:11.92 MB
- 文档页数:23
文/ 刘园园(天津市胸科医院双心门诊副主任医师)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
手段,但这作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常导致患
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
目前我们对
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合并精神心理疾患问题
识别率还很低,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患者男性,69岁,间断胸闷憋气3年,
加重1个月入院。
患者自3年前开始间断出
现劳累后或情绪激动后胸闷憋气,休息后
同样都是乳腺纤维瘤,为什么有的做
微创旋切术精确切除乳房良性肿块,具有切口小,乳房不变形,一个穿刺孔可同时切除多个肿块而且病灶切除彻底,手术后并发症少,愈合快等优点。
选择微创手术的手术指征是:肿物考虑良性纤维瘤,肿物直径小于2cm且距离乳头有一定
不适合做微创手术时可选择传统手。
“双心护理”应用于1例风心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效果观察与评价摘要: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简称风心病,反复发作可引起心肌和心脏瓣膜的严重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
风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具有病史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
我国一项32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研究显示[1],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可见,在处理心血管疾病时,除了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体格检查及各项指标外,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生活环境,评判其心理状态,从双心角度综合干预患者尤为必要[2]。
双心护理是双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护士在日常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干预。
从两个方面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达到患者身体、心理的共治[3]。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抑郁症双心护理【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主因“反复胸闷、心悸20余年,再发伴加重1天”入院,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不适,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病,心房纤颤”。
患者1天前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心悸症状加重,夜间为主,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自觉胸背部隐痛不适,持续性,无明显压榨感及濒死感,夜间能平卧。
患者曾确诊为抑郁症曾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查体:T:36.4℃,P:83次/分,呼吸:20次/分,BP:120/78mmHg。
神清,气平,叩诊心相对浊音界未及扩大,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及二尖瓣区人工瓣膜音,胸骨左缘3-4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
入院后患者诉胸闷、心悸不适,经过1周的临床治疗后,患者各项化验指标显示患者心功能较入院前有很明显的改善,但患者仍诉胸闷不适症状无改善,且表现出心境低落、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度日如年、悲观绝望等抑郁的症状。
患者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4]67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18分,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13分。
近半心脏病出自心理问题心绞痛或因抑郁焦虑48岁的郑全(化名)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后频发心绞痛,但检查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最后,医生为他做焦虑和抑郁量表,才发现他已是重度焦虑,而他表现出的症状一大半因焦虑所致。
在临床中,像郑全这样有心脏病症状却并非心脏问题的病人几乎占50%,但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正确治疗。
昨日,省医院成立四川省首个“双心”门诊,从心脏和心理两方面对病人施以救治。
心绞痛频发检查却正常四川某知名大学教授郑全,2009年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手术治疗,之后偶尔出现胸闷。
去年9月初,郑全因胸闷、心绞痛被送入省医院,这一次,他的胸闷持续了10小时。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孔洪说,普通病人心绞痛5—20分钟就结束了,但郑全的心绞痛每次要持续1小时以上,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
孔洪跟郑全聊天,发现他常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等话。
孔洪请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周波为他做了焦虑和抑郁量表,“结果显示重度焦虑轻度抑郁”。
孔洪说,郑全患的是“缺血性心脏病合并焦虑”,心绞痛症状主要因焦虑引起。
近半心脏病其实是心理问题出现心脏病症状,却并非心脏问题。
这样的病人占据了心内科病人的40—50%!孔洪说,最初心内科医生遇到这样的病例,往往觉得无从治疗,“我们没意识到是心理问题,一般都劝病人回家静养。
”孔洪说,真正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近几年的事,但多数病人不愿去看心理医生,“我们又当心内科医生又当心理医生,但总归不是专业心理医生,达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全省首家“双心”门诊成立昨日,省医院成立“双心”门诊,这是四川省首个同时关注心脏与心理健康的门诊,由心内科专家和心身医学专家同时坐诊。
据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周波观察,病人来看心理医生前,多数已经跑过多家医院,重复检查次数也在两次以上,“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
”“双心”门诊的成立,可以使患者在第一次治疗时就被筛查出来。
周波说,如果病人自我感觉有心脏病类似症状,又不敢确定是不是心脏的问题,可以直接挂“双心”门诊的号,由两科专家同时诊断。
双心门诊学习使用量表,读懂“双心医学”“双心医学”由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于1995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临床。
二十几年来经过胡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医生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使很多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单纯用心内科知识和技术难以治疗的胸闷、心悸、夜间惊醒、颤抖、心律失常等困扰医生和患者的疾病或症状,用双心知识诊治得到了解决,这不仅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痛苦,也解除了医生的很多困扰。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洛阳第一中医院的孙艳玲医生讲到: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中,总有这样一群让人“头疼”的患者。
他们症状明确,头晕、头痛、胸闷、腹胀、胃痛、失眠,可以一条条细数,检查结果却几乎均为阴性;他们症状可涉及多个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在各科门诊兜兜转转,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身心俱疲,徘徊在各大综合医院,对医生由敬生怨……可是,医生错了吗?根据症状做检查,医生的操作没有问题。
患者也没错呀?仔细描述症状,及时向医生求助。
但是,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虽然患者和医生都尽力了,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疾病,那就是“心理障碍”。
在我国只有20%~30%心理障碍患者会前往心理门诊就诊,而高达70%~80%的患者因有突出的躯体症状而到综合医院就医,才有上面的情景在医院反复上演。
为了减少这种场景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毛家亮教授依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多年接诊心血管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实践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标准第3版(CCMD-3)制定了综合性医院患者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后文简称“量表”)。
毛家亮教授说,在诊治这类心理障碍中使用量表,即使条件所限,没有接触患者,也可以通过量表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提供对症治疗,起到“隔山打牛”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通过毛教授分享的一个病例来看看他是怎样利用量表来“隔山打牛”的。
女性患者,60岁,急性冠脉单支病变入院,已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
基于养心氏片双心治疗的典型病例分析
张艳;王明真;赵玉萍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22(41)5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养心氏片治疗双心疾病的疗效。
方法给予心脏病患者伴随
重度抑郁患者基础治疗联合养心氏片治疗,观察患者的中医症候变化、汉密顿抑郁
量表变化、精神类药物用药等情况。
结果患者服药2个月后情绪稳定抑郁评分降低,胸闷乏力的等症状改善,并能减少调整情绪类药物的使用。
结论养心氏片能够改
善心脏病患者伴随重度抑郁患者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变化、降低汉密顿抑郁量表分数、减少精神类药物的用药,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借鉴。
【总页数】3页(P340-342)
【作者】张艳;王明真;赵玉萍
【作者单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养心氏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病例分析
2.养心氏片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典型病例分析
3.养心氏片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典型病例分析
4.养心氏片联合西药标准
化用药治疗PCI后反复心衰患者典型病例分析5.养心氏片联合西药标准化用药治
疗PCI后反复心衰患者典型病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