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21.70 KB
- 文档页数:37
太阳常数:在没有大气的影响下,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向上,地表单位面积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垂直照射)。
1357W/m2太阳构造:中心核反应区,辐射输能区,对流层地球圈层构造: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无限延展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白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轴的倾斜和保持这种倾斜沿公转轨道绕太阳平行移动四季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水循环:地球上的睡,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水循环又分为大循环(海洋_陆地_海洋),陆地小循环(内流区),海洋小循环太阳大气:光球(光斑,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经线(子午线):两级与地表相交的大圆圈为经圈。
两个180度的半圈为经线。
纬线:垂直于地轴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人类具有意识性,目的性。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地质作用强度非常巨大。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1 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地貌过程和间接地地貌过程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4触发地壳运动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改变大气成分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2大气污染 3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①影响蒸发过程②影响水汽输送③影响降水过程④影响径流过程⑤增加地表水分来源 3水体污染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1森林面积缩小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降低4改变生物基因5改变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地域分异规律: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大小,形状,运动)和地球表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壳运动)所决定的地球表面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一、名词解释1.恒星时: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立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2.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3.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为回归年。
4.太阳回归运动: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内有规律的移动。
5.朔望月:即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朔望月。
6.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7.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纬度:是线面角,是本地法线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8.历法: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协调它们的关系,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法则。
9.天球:天球就是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
10.引潮力:又称“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潮汐现象的力。
来源于月球和太阳。
11.秒差距:即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用符号PC表示。
12.潮汐:午前和午后的一次海水上涨现象。
13.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14.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24小时15.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16月食:地球上看见满月出现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食限: 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17食季:是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它同食限相联系。
太阳经过食限的这段时间就被叫做食季。
一、主要概念1、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2、经度:是一种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成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的形成开始了。
最初,围绕太阳的恒星云逐渐聚集成了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天体。
而地球的形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大约发生在46亿年前,最初的地球是炽热的岩浆球体,其表面熔岩汇聚形成了地球的地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地球。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地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地核和地幔组成。
1. 地球的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由铁和镍组成,温度非常高,能产生地磁场。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地幔地幔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由硅、镁、铁等元素构成。
地幔的温度非常高,能够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地质活动。
3. 地球的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我们站立的土地。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大陆地壳地厚度较厚,由花岗岩和石英等组成,而海洋地壳地厚度较薄,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非常复杂,主要由地壳、岩石、土壤、水和大气等组成。
1. 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厚度约为35公里至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石英石和花岗岩组成,是我们居住的土地。
2. 岩石岩石是地球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主要由矿物质和玻璃部分组成。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3.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膜,它由有机质、无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土壤是我们植物生长的场所。
4. 水水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物质,地球表面约70%以上是水,它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大气大气是地球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对地球温度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天球轴与天球的交点。
基圈和终圈的交点。
球面坐标系的基本大圆。
通过原点的辅圈。
《地球概论》复习提纲基本概念1. 原点:基圈和始圈的交点。
2. 极点3. 介点4. 基圈5. 始圈6. 终圈(辅圈):通过基圈两极从而垂直于基圈的所有大圆。
1. 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 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2 .天赤道:地球赤道面的无限扩大与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3 .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无限扩大,与天球相割形成的天球大它是天球周年视运动的视行路线4. 上中天和下中天:在天体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当它越过观测者子午 圈的瞬间叫做中天。
天体一天之中有两次中天,其中离天顶较近 的那次中天叫做上中天,离天顶较远的那次中天叫做下中天。
5 .天球: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 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1 .天体周日视运动:地外的天空,包括全部的日月星辰,概无例外 地以相反的方向(自东向西)和相同的周期(1日)运动。
这种 视运动叫做天体周日视运动。
2 .天体周年视运动:太阳以和地球周年运动相同的方向(自西向 东)和相同的周期(1年)运动。
地平线:水平方向上望去,天地相交的那条线。
夜半中星:夜半时在南点中天的那颗星。
昏中星:黄昏时在子午线上南中天的那颗星。
1 .左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相关联,经度向西度量的坐标系。
2.右旋坐标系:与天体周年运动相关联,经度向东度量的坐标系。
1.世界时: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
2.历书时:以地球公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系统。
3.原子时:以电子内部能级跃迁相伴的电磁波震荡频率所建立的时间标准。
4.协调世界时:以原子秒为秒长,在时刻上与世界时相差不超过0.9S 的世界时。
1.恒星时:春分点时角表示的时刻。
2.视太阳时:以真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
3.平太阳时:以平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
4.视太阳:真实存在的太阳,沿着黄道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周日运动周期是长短不等的视太阳日。
地球概论第一章地理坐标及天球坐标经线和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其中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叫赤道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经线也叫子午线其中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经度和纬度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赤道以北叫北纬〔N〕,赤道以南叫南纬〔S〕,南北纬各从0度到90度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本初子午线以东叫东经〔E〕,以西叫西经〔W〕,东西经各从0度到180度纬度的间隔大体一样,每1度约为111km;经度的间隔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地理坐标一地的纬度,表示该地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一地的经度,表示该地的子午面相对于本初子午面的东西位置,二者相结合,标志一个地点在地面上的特定位置,被叫做这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坐标天球:天球就是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天球周日运动:整个天球围绕我们旋转,这种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
天体愈近天极,其周日圈愈小,离极愈远,周日圈愈大太阳周年运动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把天球分为可见和不可见两局部。
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Z〕和天底〔Z’)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分天球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叫天北极(P)和天南极(P’)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K〕和黄南极〔K’)天赤道及地平圈的两个交点是东点〔E〕和西点〔W〕。
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两个远距点是南点〔S〕和北点〔N〕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一个在地平之上,称为上点〔Q〕,一个在地平之下,称为下点〔Q'〕黄道及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它们的两个交点称为二分点,对北半球来说,按太阳周年运动方向,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为春分点〔〕,降交点为秋分点〔〕;黄道上的两个远距点称为二至点,北至点为夏至点〔〕,南至点为冬至点〔〕天赤道对于黄道两个远距点,称为无名点地平坐标系通过天顶、天底且垂直于地平圈的一切大圆,是地平经圈,或平经圈一切及地平圈平行的圆,是地平纬圈基圈是地平圈,原点是南点,始圈是午圈地平纬度称高度,是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高度的余角为天顶距地平经度称方位,是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第一赤道坐标系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上点,始圈是午圈纬度称赤纬,经度称时角第二赤道坐标系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春分圈纬度是赤纬,经度称赤经。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1O为111.1km2.地理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读取和书写地理坐标时,总是纬度在先,经度在后;数字在线符号在后。
3.经线等于经圈的一半,纬线等同于纬圈。
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叫周日圈。
天体愈接近天极,其周日愈小;离极愈远,周日愈大。
这里要先提请注意:天体的周日圈,就是它所在的那条赤纬圈。
2.天球上有三个基本大圈:地平圈、天赤道、黄道1)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Z)和天底(Z’)2)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P)和天南极(P’)3)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K)和黄南极(K’)4)天赤道与地平圈的两个交点是东点和西点。
东西南北四点是地平圈的正点。
5)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二个远距点是南点和北点。
6)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是上点(Q)和下点(Q’)。
7)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称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8)子午圈的两极是东点和西点。
9)卯酉圈的两极是北点和南点。
10)六时圈的两极是上点和下点。
11)子午圈与地平圈的交点是北点和南点。
12)子午圈与天赤道的交点是上点和下点。
13)子午圈与卯酉圈的交点是天顶和天底。
14)子午圈和六时圈的交点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3.在天外俯视天北极,天球周日运动(向西)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地球上仰视天北极,则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4.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的联系:仰极高度=天顶赤纬=当地纬度。
5.基圈和始圈上的点,其纬度或经度为零;极点的纬度为900,经度则为任意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三节恒星和星系1.恒星都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2.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α(中文名南门二),其距离是4.22光年。
距离地球最近的是太阳。
3.标准距离(10秒差距)下的恒星亮度称绝对亮度,其星等叫绝对星等。
1秒差距(1PC)=3.26光年4.赫罗图的一项应用,是求主序星的距离。
地球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恒星时: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立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2. 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3.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为回归年。
4. 太阳回归运动: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内有规律的移动。
5. 朔望月:即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朔望月。
6 .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7. 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纬度:是线面角,是本地法线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8. 历法: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协调它们的关系,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法则。
9. 天球:天球就是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
10. 引潮力:又称“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潮汐现象的力。
来源于月球和太阳。
11. 秒差距:即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用符号PC表示。
12. 潮汐:午前和午后的一次海水上涨现象。
13.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14.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24小时15. 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16月食:地球上看见满月出现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17 食季:是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它同食限相联系。
太阳经过食限的这段时间就被叫做食季。
一、主要概念1、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地球概论总复习地球概论第一章1.经纬线的差别,概念,异同,方向判定,坐标系组成要素及区别联系.2.地理坐标的差别,概念,异同,方向判定,坐标系组成要素及区别联系.3.天球坐标:天球及圈点的含义,几个重要关系.天球:以地心为球心半径为任意的假想球体,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是整球和圆球;分地心天球和日心天球。
天穹:地平以上的半个天球.是半球和扁球。
三个基本大圆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地平圈将天球分为可见天球和不可见天球两部分.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Z),天底(Z’)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划分南北半球.两极为天北极(P),天南极(P’)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两极为黄北极(K),黄南极(K’)天子午圈:地球经圈在天球上的投影(即过P、P′的天球大圆)。
第二章1. 恒星,星系,地月,太阳系概念特点恒星:有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一颗恒星,具有极大的质量、很高的温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是地球、整个太阳系的光明、热量的来源。
太阳是认识宇宙中亿万颗其它恒星的主要媒介。
地月系:月球绕转地球,构成一个天体系统2. 太阳活动结构特点,活动形式,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各种变化的总称(太阳“天气变化”)黑子:扰动太阳的明显标志。
耀斑: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对地球的影响最强烈。
磁暴:电离层干扰。
产生极光光斑、日珥、极光太阳活动的规律性:周期性、同步性、差异性、整体性3.宇宙太阳&太阳系的起源⑴宇宙始于大爆炸⑵宇宙的演化由热到冷.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大爆炸.4.日地,地月距离计算天文上测定天体的平均距离(太阳系范围内)的基本手段:三角测量法测定日地距离的具体步骤:1、小行星与地球的轨道半径的差值2、小行星与地球的轨道半径的比值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月地距离:d=r csc57' = 60r 月地平均距离:384 400公里5.行星分类,共性(3个),类地/类木对比表格按照轨道位置划分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地球概论复习要点一、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1、大地水准面:是设想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平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包围整个地球的封闭的重力位水准面。
2、任何天体要成为球形必须具备:(1)要有巨大的质量,能形成强大的自引力;(2)天体的自引力大于固体分子的内聚力;(3)有一个运动的过程,形成球体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
3、大地水准面对研究地球形状的意义:(1)大地水准面是地球表面形状一种很好的近似;(2)大地水准面远比自然表面光滑、单纯,易于考查:(3)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基准之一,是地面高程的起算面。
4、正球体是地球形状的一级近似;旋转椭球体是地球形状的二级近似;三轴椭球是地球形状的三级近似;平均地球椭球是地球形状的四级近似;5、参考椭球:地球椭球经过定位以后,这个地球椭球称为参考椭球。
(参考椭球就是固定在特定位置上的地球椭球,其表面作为测量计算的辅助工具)6、平均地球椭球:如果总地球椭球的质量旋转角速度和重力位等于地球的总质量,旋转角速度和重力位,则总地球椭球就称为“平均地球椭球体”7、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莫霍面—地幔(固体)—古登堡界面—外核(液体)—利曼界面—内核(固体)。
8、大陆轮廓特征:①各大陆形状多是北部较宽,南部狭窄,状如倒三角形;②较大的岛屿群大多位于大陆东岸;③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且有系列岛弧分布;④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是另一个大陆的凹进部分;⑤大陆的东西边缘多有隆起的高山,中部有低陷的平原;全球七分水,三分陆,陆地分布北多南少。
9、大洋的海底地形特征:①大洋边缘,有一个海陆之间的过度地带—大陆架。
大陆架的深度和坡度都很小,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在0.2%上下,宽度为10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
②在大陆架向深海的一方,有一个深度不很大而坡度特大的地带—大陆坡,是陆块与洋底的真正界限。
③大陆架与大陆坡之外是海盆,深度很大而坡度很小,是大洋的主体部分。
地球概论第一章1.经纬线的差别,概念,异同,方向判定,坐标系组成要素及区别联系.2.地理坐标的差别,概念,异同,方向判定,坐标系组成要素及区别联系.3.天球坐标:天球及圈点的含义,几个重要关系.天球:以地心为球心半径为任意的假想球体,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是整球和圆球;分地心天球和日心天球。
天穹:地平以上的半个天球.是半球和扁球。
•三个基本大圆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地平圈将天球分为可见天球和不可见天球两部分.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Z),天底(Z’)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划分南北半球.两极为天北极(P),天南极(P’)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两极为黄北极(K),黄南极(K’)天子午圈:地球经圈在天球上的投影(即过P、P′的天球大圆)。
第二章1. 恒星,星系,地月,太阳系概念特点恒星:有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一颗恒星,具有极大的质量、很高的温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是地球、整个太阳系的光明、热量的来源。
太阳是认识宇宙中亿万颗其它恒星的主要媒介。
地月系:月球绕转地球,构成一个天体系统2. 太阳活动结构特点,活动形式,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各种变化的总称(太阳“天气变化”)黑子:扰动太阳的明显标志。
耀斑: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对地球的影响最强烈。
磁暴:电离层干扰。
产生极光光斑、日珥、极光太阳活动的规律性:周期性、同步性、差异性、整体性3.宇宙太阳&太阳系的起源⑴宇宙始于大爆炸⑵宇宙的演化由热到冷.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大爆炸.4.日地,地月距离计算天文上测定天体的平均距离(太阳系范围内)的基本手段:三角测量法测定日地距离的具体步骤:1、小行星与地球的轨道半径的差值2、小行星与地球的轨道半径的比值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月地距离:d=r csc57' = 60r 月地平均距离:384 400公里5.行星分类,共性(3个),类地/类木对比表格按照轨道位置划分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地球概论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
天球周日运动: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整个天球像是在围绕着我们旋转。
这种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绕地轴由西向东自转。
这种运动是人类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到的。
人们所感觉到的,却是地外的天空,包括全部日月星辰,概无例外地以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向西)和相同的周期(1日)运动。
这种视运动被叫做天球周日运动。
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
天体愈接近天极,其周日圈愈小;离极愈远,周日圈愈大。
天体的周日圈,就是它所在的那条经纬圈。
太阳周年运动:太阳以相同的方向(向东)和周期(1年),在众星间巡天一周。
其视行路线被称为黄道。
天球上的圆和点:三个基本大圆: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把天球分为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它分天球为南北两半球),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它就是太阳周期的视行路线);大圆的极点:地平圈两极:天顶和天底;天赤道的两极:天北极和天南极;黄道的两极:黄北极和黄南极。
大圆的交点:天赤道交地平圈:东点和西点。
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两个远距点:南点和北点。
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上点和下点。
黄道和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二分店,升交点和降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道上的两个远距点为二至点,北至点和南至点为:夏至点和冬至点。
天赤道对于黄道的两个远距点尚无正式定名,称为无名点。
天文学上,常用的天球坐标系分为两大类:右旋坐标系和左旋坐标系。
前者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因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右旋),因此,经度向西度量,有地平坐标系和第一赤道坐标系。
后者与太阳周年运动(地球公转相联系),因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左旋),因此,精度向东度量,有第二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
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也必通过南北天极和上点、下点)的平经圈、必要时以天顶、天底为界,分为子圈(北半圈)和午圈(南半圈)。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是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和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和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3.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而20°W 经线和160°E经线则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所以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从偏东方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66°34′――±90°的范围内。
7.历法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因而是地道的阳历。
9.恒星时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是由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13.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其历月制度体现阴历成分,历制度则体现阳历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范围内。
17.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和秒差距表示,而天文单位主要用于说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距离。
地球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小时?A. 24小时B. 12小时C. 36小时D. 48小时答案:A2.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多少公里?A. 20,000公里B. 30,000公里C. 40,000公里D. 50,000公里答案:C3.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主要负责吸收紫外线?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外逸层答案:B4.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层?A. 地壳、地幔、地核B. 地壳、地心、地核C. 地幔、地核、地心D. 地核、地壳、地幔答案:A5.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天?A. 365天B. 360天C. 365.25天D. 365.5天答案:C二、填空题6. 地球的自转轴称为______。
答案:地轴7. 地球的自转导致的现象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昼夜更替、季节变化8. 地球的公转导致的现象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季节变化、潮汐9. 地球的大气层中,对流层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答案:天气变化10.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地核主要由______组成。
答案:铁和镍三、简答题11. 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答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地轴旋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导致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周期为365.25天,导致季节变化和潮汐现象。
12. 解释地球的大气层中平流层的作用。
答案: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是大气层中主要的臭氧层所在,它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四、论述题13. 论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核,这种热能通过地幔对流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从而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一、空题:(每空1分)1、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天体,即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过程,研究天体的结构和演化规律,研究如何利用关于天体的知识来造福人类。
2、天体是指宇宙间各种星体的总称,包括:太阳、月亮、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群)、陨星、小行星、恒星、星团、星系、星际物质等,所以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宇宙。
3、20世纪60年代后天文学中的四大发现是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4、地球运动三要素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岁差周期性改变是导致地球冰期的主要原因。
5、目前已有较多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认为恐龙灭绝与天文因素有关。
6、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随研究方法的改进及发展,先后创立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被人预言的中子星,于1967年被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用射电望远镜发现,当时人们叫它脉冲星。
在恒星演化上,大质量恒星在其晚期可演化为高密度,强引力场的黑洞。
现代观测证实这种强引力场是存在的,有人认为1965年发现的X 射电源--天鹅座X-1就是黑洞。
8、天体系统的规模有大有小,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由一颗行星与一颗或多颗卫星所组成的系统,如由地球与月球所组成的地月系。
太阳系是由太阳及其九大行星和卫星及小天体等组成的。
比太阳系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称为星系,它是由大量恒星所组成,我们的太阳所在的星系称为银河系,许多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比星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星系群、星系团。
星系群或团再高一级是超星系团,它是由一定数量的星系群和星系团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9、目前天文学家把人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或科学宇宙,也就是宇宙学家常说的"我们的宇宙"。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的基本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它是一个直径约12756公里的球体,其表面约占地球直径的1/3,而大气层则延伸到地球周围80公里高的范围内。
地球的地理坐标包括纬度和经度,这些坐标帮助人们定位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某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从0°到90°N或S。
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点与一个参考点之间的角度,从0°到180°E或W。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是地核外部的一种浆状物质,主要由硅、铁、镁和氧构成,它占地球半径的85%。
地壳则是最外层的薄壳,包括陆壳和海壳,蕴含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地球的形成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与太阳系形成的时间相近。
地球是由一团巨大的星云凝聚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最初,地球是一颗炽热的球体,表面布满了火山和岩浆。
地球的大气层是逐渐形成的,大气中包含了氮气、氧气和一些稀有气体。
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气体和水蒸气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地球表面上的水和陆地。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的热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大气层和海洋等。
气候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地形、陆地分布、地球自转、每年的季节和气候等。
地球的气候非常复杂,有着多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纬度和地形,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在不同季节和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四、地球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
这些生物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中,包括陆地、海洋、淡水和空气中。
它们与地球的大气、水域和陆地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地球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天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概念: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
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理解: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理论上“亦东亦西”,实际上“非东非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概念: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
天顶、天底(Z、Z’):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和天底。
天南极、天北极(P、P’):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黄北极、黄南极(K、K’):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和黄南极。
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卯酉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天球大圆的两极:地平圈——天顶(Z)、天底(Z’)子午圈——东点、西点天赤道——天北极(P)、天南极(P’)卯酉圈——南点、北点黄道——黄北极(K)、黄南极(K’)六时圈——上点(Q)、下点(Q’)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和地平圈——南点、北点子午圈和天赤道——上点、下点子午圈和卯酉圈——天顶、天底子午圈和六时圈——天北极、天南极天赤道和地平圈——东点、西点天赤道和黄道——春分、秋分记忆:天球坐标对照表计算:北极高度=地理纬度=天顶赤纬恒星时=赤经+时角地平坐标:E、S、W、N四点高度均为0,方位分别为270°、0°、9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