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春浙教版科学九下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word教学设计2-生物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95.22 KB
- 文档页数:4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防范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微生物的认知和防范展开,具体包括:1. 阅读材料:学生需认真阅读《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相关教材内容,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微生物的科普视频,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特别关注微生物如何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3. 实验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为下一课时的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4. 家庭调查:在家中寻找并记录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浴室霉菌、厨房细菌等。
5. 防护措施制定:针对家庭调查中发现的微生物威胁,制定简单的防护措施或卫生习惯建议。
三、作业要求1. 阅读材料和视频学习要求细致入微,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准备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确无误。
3. 家庭调查要求客观真实,记录详实,能够反映出家中的实际情况。
4. 防护措施制定要求具体、可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威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视频学习效果和实验准备情况进行评价。
2. 家庭调查部分将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防护措施制定部分将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其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整体作业的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针对问题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
2.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的问题,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依据,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二、来自病毒的威胁思考:1、你得过流感吗?2你能说说感冒的症状吗?来自病毒的威胁――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SARS 冠状病毒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编制调查表4、实施调查5、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阅读见P71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去年春华中学流感患病率为30%,其中男性患病比率略高于女性;在患病的时间上,春季和冬季较高。
不同季节患流感的人数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起的。
目前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一万种,禽类是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某些禽流感能传播给人。
备注 去年患流感时间 去年是性别 学号 班级 病毒的大小思考:你知道禽流感吗?―――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读图:流感病毒的传播过程 P72思考:1、什么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传播:(流感等)2.水传播:(甲肝等)3.土壤传播:(蛔虫病等)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5.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6.接触传播:(狂犬病等)易感人群:传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人群。
练习: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流感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健康人是易感人群。
从158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大流行已超过30次。
流感是2世纪暴发的最严重的疫情。
1918~1920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使全球1/5以上的人得病,至少有2000万人丧生。
浙教科学九年级下册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不与传染源接触等。
你能说出图中做法分别属于哪项预防措施吗?
【略】
思考与讨论
近10 多年来,我国性传播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性自由和性解放带来的不安全必行为,婚外恋带来的婚外性行为、不使用避孕工具、对性知识的无知和对性健康的忽视等都是导致病例增多的原因。
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关键是遵守性道德,坚持一夫一妻制。
】
视频: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染
措施
了
疾病的防治。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带来的威胁。
3. 掌握预防和控制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等基础知识。
2. 观看视频:学生需观看关于微生物及其危害的科普视频,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就视频内容展开讨论,探讨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威胁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4. 实践活动:学生需完成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调查学校或社区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等。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本次课程学习的报告,包括对微生物的认识、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以及自己的感悟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任务,保证预习、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的质量。
2. 实践活动要切实可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作业报告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
报告应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4. 学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并提交给老师,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2. 观看视频的感受和疑问记录的准确性和深度;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4. 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创新性;5. 作业报告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将得到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课题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材解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病毒的结构。
2.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
3.了解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微生物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微生物。
重点病毒的结构,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难点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来自细菌及病毒的威胁一、引入:1、视频引入:传染病的介绍2、思考:流感等传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
二、讲述: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的形态:1.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个体很小。
细菌一般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叫原核生物3、细菌的危害①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思考:你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5、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视频观看:青霉素的发现活动:1. 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
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介绍交流知道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能说出具体的细菌名称。
2、通过抗生素真的能杀死细菌的活动分析,训练探究中的实验设计、问题分析、及表述等能力。
3、通过案例、查找资料等知道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从而能做到自觉合理使用抗生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学习了健康的含义和影响健康因素的基础上,来学习来自细菌的威胁,为学习传染病做好铺垫。
本节知识目标较低,所以我重点通过课堂任务的形式完成用药安全意识的渗透及实验分析、读图、表达能力的训练。
但学生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比较陌生,所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一定的了解再进行课堂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1、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2、树立安全用药的意识。
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新课引入:(师生交流)(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微生物,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室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
伤口细菌感染导致的伤口恶化,是困扰医学界一个很大的难题,这让即使手术成功的病人还是不得不承受着很大的生命危险。
)活动2【导入】讲授新课一、来自细菌的威胁师:你知道细菌是一种怎样的微生物(从细胞结构角度回答)?生: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师:你知道哪些病是细菌引起的?生:通过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1、扁桃体炎(学生都会有患该病的经历)链球菌进入喉部细胞2、肺结核结核杆菌侵犯肺部组织引起的。
(古代死亡率很高)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空气进行传播3、破伤风破伤风杆菌进入伤口会产生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金属物体弄伤自己,强调伤口深一定打破伤风疫苗)小结:细菌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吗?1)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2)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师生交流P79表中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活动3【导入】任务一、(阅读回答问题并填写空格处)1.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教学目标1.了解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
2.了解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3.知道抗生素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引起的疾病(炭疽病),抗生素的作用教学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的特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在20世纪前,手术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事。
许多病人往往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亡,但没有人知道引起感染的原因。
直到在研究葡萄酒变酸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二、新授课:(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螺旋菌球菌杆菌2.你知道细菌危害人体将抗的途径吗?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细菌菌落a.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b.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二)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资料美国”9.11事件”阴云未散,生化武器炭疽热病菌事件又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
当年有405人死亡。
而之后法国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有关炭疽热的报警。
炭疽(a n t h r a 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通常发生在草食动物身上。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1.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2.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3.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炭疽病症状: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不时的干咳。
病情会突然恶化,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最终丧命。
死亡率很高。
思考:你能举例说明细菌危害人体健康吗?(三)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见P67表格1.细菌性痢疾①性质:急性消化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早期:腹痛,发热,然后腹泻;严重:大便出现粘液,血和脓,高热,昏厥,神智不清,四肢抽搐等③致病的病因: 痢疾杆菌④传播途径: 饮食传播⑤预防的方法:饮食卫生2.肺结核①肺痨的性质:慢性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全身疲软,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目标1. 巩固细菌相关知识;2.了解由细菌引发的常见疾病及其预防;3.知道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4.培养学生阅读、归纳、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5.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关爱生命,关心健康的意识。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微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细菌的分类、结构等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由细菌引发的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2.难点:知道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对班级学生进行简单的疾病情况调查,引发学生产生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生病?【活动】头脑风暴出示课题——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而引出本节的主线:如何威胁以及应对威胁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细菌挑战书请学生代表大声读出细菌挑战书并配以ppt,以此种形式带领学生回顾细菌的有关知识,引出本节新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找出细菌如何威胁我们的证据,并知道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圈画关键语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最终得出细菌的威胁方式以及引发的常见疾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能力。
【讲授】重难点突破生活实例——被生锈的铁钉扎了脚,消毒包扎后医生要求患者打破伤风疫苗,为什么?什么叫飞沫传播?粪口传播?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疾病的传播方式和抗生素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部分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打疫苗预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重难点。
【活动】感受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环节、反思实验效果介绍弗莱明的成就、播放抗生素作用实验的视频和实验结果图片、提出为什么青霉素的毒副作用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问题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历程,学会质疑、反思。
【活动】探究性学习播放关于滥用抗生素的视频,发放抗生素学习手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性学习、展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来自病毒的威胁思考:1、你得过流感吗?2你能说说感冒的症状吗?来自病毒的威胁――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SARS 冠状病毒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编制调查表4、实施调查5、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阅读见P71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去年春华中学流感患病率为30%,其中男性患病比率略高于女性;在患病的时间上,春季和冬季较高。
不同季节患流感的人数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起的。
目前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一万种,禽类是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某些禽流感能传播给人。
… … 初三(2)… … 男 3 女 2 男 1 初 三(1) 冬季 秋季 夏季 春季 备注 去年患流感时间 去年是否患流性别 学号 班级 病毒的大小思考:你知道禽流感吗?―――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读图:流感病毒的传播过程P72思考:1、什么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传播:(流感等)2.水传播:(甲肝等)3.土壤传播:(蛔虫病等)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5.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6.接触传播:(狂犬病等)易感人群:传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人群。
练习: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流感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健康人是易感人群。
从158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大流行已超过30次。
流感是2世纪暴发的最严重的疫情。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2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结构。
2.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
3.了解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难点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网络创编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引入
思考:你知道禽流感吗?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A 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二、新授课
来自病毒的威胁
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如:
思考:你得过流感吗?2你能说说感冒的症状吗?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5.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
阅读见P71调查数据分析:
6.得出结论:去年春华中学流感患病率为30%,其中男性患病比率略高于女性;在患病的时间上,春季和冬季较高。
读图:流感病毒的传播过程P72
思考:
1.什么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具体有:
1.空气传播:(流感等)
2.水传播:(甲肝等)
3.土壤传播:(蛔虫病等)
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
5.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
6.接触传播:(狂犬病等)
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人群
练习: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流感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健康人是易感人群。
流感流行的示意图:
从158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大流行已超过30次。
流感是2世纪暴发的最严重的疫情。
1918~1920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使全球1/5以上的人得病,至少有2000万人丧生。
1957年,流感从亚洲开始,接着又在澳洲、美洲和欧洲登陆,在全世界肆虐,全球共有15亿人患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儿童死于这场灾难。
1968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再次席卷全世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有6亿人患流感。
但我国死于流感的人却很少。
思考:如果你得了流行性感冒,你会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传染给别人?
流行性感冒:①流感的性质: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急性头痛,咽喉充血,鼻塞流涕,咳嗽气急,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等③致病的病因:流感病毒
④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⑤预防的方法:①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②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③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思考:除流感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但
沫等传2.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下列生物属于传染源的是( D )
A、蛔虫B.血吸虫C.甲肝病毒D、患狂犬病的狗
4.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 )
A、粪-口传播B.飞沫传播C.性接触传播D.母婴传播
5.下列传染病不是由飞沫传播的是( D
A、流行性感冒B.非典型肺炎C.肺结核D.甲型肝炎
6.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16日宣布,经过全球相关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异体是非典型肺炎的( B )
A、传染病
B、病原体C.传播途径D.易感者
7.炭疽热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1)炭疽热的病原体属干生态系统的( C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
(2)炭疽热的传染途径可能有①②③。
①通过食物传播;②通过空气传播;
③通过接触传播;④通过血液传播。
(3)在佛罗里达州被发现的第1例炭疽热患者,他属于(B)
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由网络创编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引入,诙谐、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