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最早的一部社会保险法案。
《条例》规定了国有企业每月必须缴纳劳动保险金,并明确规定了享受待遇的条件和比例,保险金由中国总工会指定代收点。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基本停止。
197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
104号文件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起动和建立的一个里程碑。
它不仅规定了干部、职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职的条件,还规定了职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的有关政策。
但104号文件规定的职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职和职工享受社会福利的政策,审批权限、享受待遇都是在职工原单位执行。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颁发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77号)文件,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从1986年10月1日起(有的省份提前或推迟了一个月),凡面向社会招收的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
合同制职工身份的划定,就是从1986年10月1日起开始的,1986年9月30日以前,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一般都为正式职工。
城镇集体企业按规定招收的人员,劳动合同制实施的时间要晚于国有企业。
如云南省就是从1990年4月7日起,城镇集体企业招收的人员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文件依据为(云政发【1990】69号)文件。
劳动部劳社厅函【2002】323号规定:按规定招收的临时工,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前的临时工可视同缴费年限。
劳动人事部劳人培【1988】1号文件规定:从1988年起,技工学校按照国家劳动计划招收的新生,毕业生当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
•宏观经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宋群杨坤陈啸摘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广大参保人老年生活的保障和幸福。
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和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本文着重从建国以来国家发布的有关养老产业的政策文件入手,系统地梳理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养老产业政策应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事业作者简介:宋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坤,创新养老产业促进平台负责人;陈啸,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1978年,我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历程,社 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历史影响。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基本达到了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标准的认定*因此,依据经济体制状况和社会老龄化程度,本文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演进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1951—1977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二是1978—1999年的前老龄化时期;*本文获创新养老产业促进平台支持'・063・全珠T匕2020年第5期三是2000年至今的老龄化时期。
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制定具有不同的时代与体制特征。
梳理我国养老政策的演进有助于了解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一、计划经济时期(1951—1977年):国家统包、城乡分割的养老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老年人口比例小,养老服务产业处于孕育期。
这一时期,国家依据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建立、工业不发达等现实情况,重点解决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对老年人的照护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集体扶持的养老策略。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要: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等,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财政,国企改革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无非围绕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世界各国要么单纯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要么选择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体。
在上世纪的后几十年内,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主流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这种转变也被称作养老金私有化改革。
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美国是现收现付制的典范,Feldstin(1985)则主张现收现付制应该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因为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欧洲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源于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
封进(2004)认为中国等转型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同时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要求。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以福利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封进,2004)。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持续下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Browning (1975)的研究,他认为民主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规模归因于和中位投票者年龄有关的政治因素。
这一论断引发了众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模型的相关文献。
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2002)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他们认为利益集团模型考虑的是社会保障的人均转移支付和人口统计学方面。
改革的政治可行性有赖于债务的利用——转型成本转移给下一代,要接受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债务。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回顾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以一定的物质保障,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自动发生作用。
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以社会保险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
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模式,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步步推进,再向纵深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艰辛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以达到检验成果、总结经验、认识不足的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镇企业职工的退休办法是按照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由1952年10月颁布的《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关于颁发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所下达的办法进行的。
当时的职工,大多是解放后招收的,全国只有企业职工800万名。
1952年全国退休人员仅有2万名,平均400名职工才相应有一个退休者,因此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的劳动保险模式,并且是具有全国范围内的跨企业统筹养老保险的形式。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分别规定了男女职工的退休年龄、退休工资的领取等问题。
根据这一办法,50年代退休人员基本上领取的退休金大多相当于工资的50%左右。
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养老金与工资之间的比例相仿。
这一基本制度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革”开始之前。
“文革”开始不久,财政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经费和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企业营业外列支。
”这样,已经开始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走上了企业包办的回头路,社会保险倒退为企业保险和单位保险。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视角作者:周宵刘洋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4期摘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并完善的,因此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基本养老保险事权和支出责任是这项制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并未实现全国统筹,基金在不同地区间难以有效实现余缺调剂,已经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文从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化路径,探讨了养老保险上升为国家统筹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实现全国统筹两步走的“近期”和“远期”可行方案。
关键词:养老金统筹;区域差异;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4-0126-07作者简介:周宵,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洋,198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化解公民老年风险而提供定期收入的制度性安排。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养老保险)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为保障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区不平衡现象的加剧,我国养老制度可持续性正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笔者发现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区域差异巨大。
最高的广东省为9.3,其次是福建省的5.5和北京市的5.0,抚养比在3~4的有山东省等5个省份,抚养比在2~3的有浙江省等15个省份,抚养比在1~2的有湖北省等9个省份。
最高的广东省制度抚养比是最低的黑龙江省制度抚养比的7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国家主导并建立的,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的方式,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实施阶段(1951-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中国开始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制度特点是地方性、单一性和试点性,只覆盖了部分城镇职工,缴费规模较小,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建制立法阶段(1979-199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法》,确立了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将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参保。
同时,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开始逐步建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阶段:全国统筹改革阶段(1998-2011年)在1998年,我国启动了全国统筹改革,旨在整合原有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和待遇发放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并提高了保障水平。
第四阶段:差异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自2012年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差异化改革。
此阶段的改革目标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待遇发放方式,以提高保障水平和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同时,我国还推出了个人账户制度,鼓励个人自主补充养老金,增加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试点实施、建制立法、全国统筹和差异化改革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发布 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正发布)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人职员的健康,减轻其生活中的困难,特依据目前经济条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的实施,采取逐步推广办法,目前的实施范围暂定如下: 甲、有工人职员一百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乙、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业单位与附属单位;丙、工、矿、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位;丁、国营建筑公司。
关于本条例的实施范围继续推广办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提出意见,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之。
第三条不实行本条例的企业及季节性的企业,其有关劳动保险事项,得由各该企业或其所属产业或行业的行政方面或资方与工会组织,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及本企业、本产业或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协商,订立集体合同规定之。
第四条凡在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内工作的工人与职员(包括学徒),不分民族、年龄、性别和国籍均适用本条例,但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第五条见在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内工作的临时工、季节工与试用人员,其劳动保险待遇在本条例实施细则中另行规定之。
第六条本条例适用范围内的企业,因经济特殊困难不易维持,或尚未正式开工营业者,经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与工会基层委员会双方协商同意,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机关批准后,可暂缓实行本条例。
第二章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劳动保险金的征集管理》已于1969年起停止执行。
第七条本条例所规定之劳动保险的各项费用,全部由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其中一部分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直接支付,另一部分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缴纳劳动保险金,交工会组织办理。
第八条凡根据本条例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其行政方面或资方须按月缴纳相当于各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金。
此项劳动保险金,不得在工人与职员工资内扣除,并不得向工人与职员另行征收。
第九条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方法如下:甲、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须按照上月份工资总额计算,于每月1日至10日限期内,一次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指定代收劳动保险金的国家银行,缴纳每月应缴的劳动保险金。
我国养老保险发展历程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刚刚走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于1951年实施了第一套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养老保险制度是面向城镇职工的,职工每月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到退休时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从而保障其晚年生活。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这个制度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且不断完善。
1965年,我国颁布了《工人退职保险条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养老保险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工人退休时的待遇和发放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法制化。
198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负责监督和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
1997年,我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将养老保险纳入了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并规定了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和政策。
该法案明确了养老保险的目标、范围、基金来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2001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改革的力度。
政府决定将原来只面向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展到农民、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现了全民养老保险的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更加重要起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200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其储存在个人账户中,从而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2014年,我国政府再次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社会保险法》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推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建立了名为“致仕”的官吏养老制度,并在唐宋时代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立后,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我国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别阐述我国现代的养老制度的实际情况。
1、改革开放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到6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以企业劳动保险为表现形式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文革期间则蜕化为企业保险形式。
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简称《劳动保险条例》),其中第三章第十五条和第四章第十九条对于老年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实施范围是100人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明确了劳动者在年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退出生产岗位,退休或退职养老的条件、待遇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事项。
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资金筹集上,1953—1965年期间,建立了企业雇主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3%缴纳的劳动保险基金。
其中,70%留在企业,用于企业直接支付养老金,30%转到全国总基金,用于全国范围内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调剂使用。
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所在企业负责发放,养老金水平根据本企业工龄和本人标准工资确定,约占职工工资的50%一70%。
另外,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放宽了退休的工龄条件,一般工龄由原来男需满25年、女需满20年分别放宽到20年、15年;扩大了实施范围,将百人以下实施劳保集体合同的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正式纳入范围;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特殊待遇的内容,相对提高了待遇。
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
但长期实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新老企业负担畸轻畸重、苦乐不均。
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
其几次改革举措在养老保险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到1998年底,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全国有8475.8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7%。
有272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占企业离退休人数的98.5%。
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支付全国离退休退职费总额为2073.7亿元。
社会统筹——均衡企业负担
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对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征收养老保险费,使退休人员多的老企业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社会统筹确定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从而使企业从各自负担退休人员的“自我保险”变为社会互济、共担风险的保险。
到目前为止,全国己全部实行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其中,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三方负担——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的费率从1991年标准工资的3%到1997年的不得低于缴费工资的4%,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财政建立社会保险后备基金,在必要时给予补贴。
实行三方负担,不仅扭转了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缓解了国家和企业双方负担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增强了个人的参与意识,使参保者个人始终关注着养老问题。
三个层次——责任的重新定位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单—的退休金制度。
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本人工资75%~90%的退休金,这是职工退休后生活的唯—来源。
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责任开始了重新定位,从而产生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基本保险建立基金。
实行社会互济,待遇水平以满足基本需求为标准。
目前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60%。
补充保险的建立是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用人单位具体实施,重在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到不断的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
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依赖商业保险类机构进行的自愿性养老储蓄。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1992年前后,当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下一个改革的目标转向了养老金支付方法的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求在公平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效率,突出激励机制。
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个人账户规模为本人工资的11%。
其中,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由目前的5%逐步增至8%)。
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
待遇支付分为两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左右;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
全国统一制度——系统的管理体系建立
80年代中后期,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区域性管理,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劳动力难以跨地区流动,阻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中央政府失去宏观上的调控权,地区横向攀比待遇水平,而分散风险的能力却很弱;极易导致资金的流失。
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至此,完成了50年来由企业保险到区域保险再到全国统一养老保险的演变,从而在我国养老保险史上写下了最完美的一笔。
统—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为:统一和规范企业个人缴费率比例;统—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支付结构和标准。
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保险自身规律所决定,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
1998年,行业统筹顺利移交地方管理,为统一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