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类型和结构教材
- 格式:docx
- 大小:361.90 KB
- 文档页数:10
换热器培训课件(多应用)换热器培训课件一、引言换热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热能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电力等领域。
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员工对换热器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本培训课件将介绍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类、结构、性能、选型及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换热器的基本原理1.热传递方式(1)对流换热: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主要受流体流速、温差、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
(2)导热换热:固体内部的传热,主要受材料导热系数、温度梯度、几何尺寸等因素影响。
(3)辐射换热:物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主要受物体表面温度、颜色、形状等因素影响。
2.换热器的传热方程Q=U×A×ΔT×τ其中,Q表示热量(W);U表示总传热系数(W/(m²·K));A表示传热面积(m²);ΔT表示温差(K);τ表示时间(s)。
三、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1.按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式分类(1)顺流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在换热器内同向流动。
(2)逆流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在换热器内反向流动。
(3)错流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在换热器内呈交叉流动。
(4)混合流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在换热器内呈混合流动。
2.按传热方式分类(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直接接触进行换热。
(2)间壁式换热器:热流体与冷流体通过换热器壁进行换热。
3.换热器的结构(1)壳体:用于容纳换热管束,承受工作压力。
(2)管束:由多根换热管组成,用于实现热流体与冷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
(3)管板:用于连接换热管与壳体,并传递热量。
(4)折流挡板:用于引导流体流动,增加流体湍流程度,提高传热效率。
四、换热器的性能与选型1.换热器的性能指标(1)传热系数: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能力。
(2)压降:表示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
换热器培训教程一、换热器的概述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
简单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将热量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以满足工艺需求或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化工、石油、制药、食品、动力等众多领域。
它不仅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在一些工艺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如加热、冷却、冷凝、蒸发等。
二、换热器的类型换热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板片叠装而成。
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
它的优点是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但也存在密封垫片容易老化、工作压力和温度受限等缺点。
2、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管束、管板、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另一种流体在壳程内流动,通过管壁进行热量交换。
这种换热器结构坚固、可靠性高、适应性强,能承受高温高压,但传热效率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
3、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而成,形成了两个螺旋形通道。
冷热流体在通道内逆向流动进行换热。
它的优点是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但制造难度较大,维修不太方便。
4、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利用热管内工质的蒸发和冷凝来传递热量。
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能,能够在很小的温差下传递大量的热量。
这种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5、空气冷却器空气冷却器是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使高温流体得到冷却。
它常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中对高温气体的冷却,具有节水、节能等优点。
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无论哪种类型的换热器,其工作原理都是基于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由于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使得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现象。
在换热器中,通过固体壁面(如管壁、板壁等)的传热就属于热传导。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使得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十三种类型换热器结构原理及特点(图文并茂)一、板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板式换热器由高效传热波纹板片及框架组成。
板片由螺栓夹紧在固定压紧板及活动压紧板之间,在换热器内部就构成了许多流道,板与板之间用橡胶密封。
压紧板上有本设备与外部连接的接管。
板片用优质耐腐蚀金属薄板压制而成,四角冲有供介质进出的角孔,上下有挂孔。
人字形波纹能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流体在低速下能达到湍流状态,获得高的传热效果。
并采用特殊结构,保证两种流体介质不会串漏。
板式换热器结构图二、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螺旋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设备,适用汽-汽、汽-液、液-液,对液传热。
它适用于化学、石油、溶剂、医药、食品、轻工、纺织、冶金、轧钢、焦化等行业。
结构形式可分为不可拆式(Ⅰ型)螺旋板式及可拆式(Ⅱ型、Ⅲ型)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结构图三、列管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列管式换热器(又名列管式冷凝器),按材质分为碳钢列管式换热器,不锈钢列管式换热器和碳钢与不锈钢混合列管式换热器三种,按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换热器,按结构分为单管程、双管程和多管程,传热面积1~500m2,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
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图四、管壳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
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中。
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换热器的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图五、容积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钢衬铜热交换器比不锈钢热交换器经济,并且技术上有保证。
它利用了钢的强度和铜的耐腐蚀性,即保证热交换器能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又使热交换器出水质量好。
钢壳内衬铜的厚度一般为1.0mm。
钢衬铜热交换器必须防止在罐内形成部分真空,因此产品出厂时均设有防真空阀。
此阀除非定期检修是绝对不能取消的。
部分真空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排出不当,低水位时从热交换器,或者排水系统不良。
换热器类型和结构内容1、换热器的定义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即在一个大的密闭容器内装上水或其他介质,而在容器内有管道穿过。
让热水从管道内流过。
由于管道内热水和容器内冷热水的温度差,会形成热交换,也就是初中物理的热平衡,高温物体的热量总是向低温物体传递,这样就把管道里水的热量交换给了容器内的冷水,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
2、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换热器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冷却器、冷凝器、加热器、换热器、再沸器、蒸气发生器、废热(或余热)锅炉。
按换热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叫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和间壁式换热器。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按换热方式分类的换热器: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直接接触式交换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而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的污垢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速率。
故凡允许流体相互混合的场合,都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例如气体的洗涤与冷却、循环水的冷却、汽-水之间的混合加热、蒸汽的冷凝等等。
它的应用遍及化工和冶金企业、动力工程、空气调节工程以及其它许多生产部门。
常用的混合式换热器有:冷却塔、气体洗涤塔、喷射式换热器和混合式冷凝器。
2)蓄热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用于进行蓄热式换热的设备。
内装固体填充物,用以贮蓄热量。
一般用耐火砖等砌成火格子(有时用金属波形带等)。
换热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热气体通过火格子,将热量传给火格子而贮蓄起来。
第二阶段,冷气体通过火格子,接受火格子所储蓄的热量而被加热。
这两个阶段交替进行。
通常用两个蓄热器交替使用,即当热气体进入一器时,冷气体进入另一器。
常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钢平炉的蓄热室。
也用于化学工业,如煤气炉中的空气预热器或燃烧室,人造石油厂中的蓄热式裂化炉。
3)间壁式换热器此类换热器中,冷热俩流体间用一金属隔开,以便俩种流体不相混合而进行热量传递。
在化工生产中冷热流体经常不能直接接触,故而间壁式换热器是最常用的一种换热器。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间壁式换热器的分类:a)夹套式换热器由容器外壁安装夹套制成。
(如图所示)这种换热器是在容器外壁安装夹套制成,结构简单;但其加热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系数也不高•为提高传热系数且使釜内液体受热均匀,可在釜内安装搅拌器•当夹套中通入冷却水或无相变的加热剂时,亦可在夹套中设置螺旋隔板或其它增加湍动的措施,以提高夹套一侧的给热系数•为补充传热面的不足,也可在釜内部安装蛇管.夹套式换热器广泛用于反应过程的加热和冷却。
b)蛇管式换热器蛇管式换热器又分为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和喷淋式蛇管换热器。
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如图所示蛇管多以金属管弯绕成各种与容器相适应的形状,并沉浸在容器内的 液体中。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承受高压,可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缺点:容器内液体湍动程度低,管外给热系数小将换热管成排地固定在钢架上 热流体在管内流动,冷却水在装置上方均匀淋下。
优点:热流体在管内流动,冷却水在装置上方均匀淋下。
传热系数 大,故喷淋式换热器传热效果优于沉浸式蛇管换热器。
但是期要在露天放置,占地位置大而且水容易溅到周围环境,使用起来不方便。
管制成的同心套管,并用 U 形弯头连接而成。
因为管内管外流体流速较 大。
冷、热流体可以作纯逆流,故而其传热系数大,传热效果好。
常用 的水伴热就是一种简易的套管式换热器 d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如图所示)由套管式换热器是由直径不同的直C )套管式换热器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圭寸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
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为提高管外流体给热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量的横向折流档板。
折流档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速度,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动程度大为增加。
常用的档板有圆缺形和圆盘形两种(如下图所示),前者应用更为广泛.。
流体在管内每通过管束一次称为一个管程,每通过壳体一次称为一个壳程。
为提高管内流体的速度,可在两端封头内设置适当隔板,将全部管子平均分隔成若干组。
这样,流体可每次只通过部分管子而往返管束多次,称为多管程。
同样,为提高管外流速,可在壳体内安装纵向档板使流体多次通过壳体空间,称多壳程。
在管壳式换热器内,由于管内外流体温度不同,壳体和管束的温度也不同。
如两者温差很大,换热器内部将出现很大的热应力可能使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松脱。
因此,当管束和壳体温度差超过 50C时,应采取适当的温差补偿措施,消除或减小热应力。
附4好圖缺形新流担板禹442岡犠形靳讯押板ii补偿方法:在壳体上附有膨胀圈或者采用 U形管换热器和浮头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冷热流体温差不大时,可采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它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清洗困难,不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和温差较大的流体。
如果温差不是很大,可采用带有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下图为带有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如上图所示为浮头式换热器,它两端的管板一端可沿轴向自由浮动,从而消除热应力。
而且整个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清洗和检修。
但是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工业上一般都使用这种换热器。
U形管换热器如上图为U形管换热器,U形管换热器的每根换热管都弯成 U形,进出口分别安装在同一管板的两侧,封头以隔板分成两室。
每根管可自由伸缩,与外壳无关。
从而消除热应力,其结构比浮头式换热器简单。
但管程不易清洗,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洁净流体。
e)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组长方形的薄金属传热板片构成,用框架将板片夹紧组装于支架上。
两个相邻板片的边缘衬以垫片(各种橡胶或压缩石棉等制成)压紧,板片四角有圆孔,形成流体的通道。
1—上导杆;2—垫片;3—传热板片;4—角孔;5—前支柱;6—固定端板;7—下导杆;8—活动端板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的区别:a. 传热系数高由于不同的波纹板相互倒置, 构成复杂的流道,使流体 在波纹板间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流动,能在较低的雷诺数(一般Re=5O~2O0 下产生紊流,所以传热系数高,一般认为是管壳式的 3~5倍。
b. 对数平均温差大,末端温差小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分别 在管程和壳程内流动,总体上是错流流动,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小, 而板式换热器多是并流或逆流流动方式,其修正系数也通常在0.95左右, 此外,冷、热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流动平行于换热面、无旁流,因此 使得板式换热器的末端温差小,对水换热可低于1C,而管壳式换热器一 般为5C.c. 占地面积小 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 式的2~5倍,也不像管壳式那样要预留抽出管束的检修场所,因此实现 同样的换热量,板式换热器占地面积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5~1/8。
c.容易改变换热面积或流程组合,只要增加或减少几张板,即可达到 增加或减少换热面积的目的;改变板片排列或更换几张板片,即可达到 所要求的流程组合,适应新的换热工况,而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几乎不可能增加(亦板式换热器结构分脾亦比 \\(切板式换热湍流程示意d.重量轻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仅为0.4~0.8mm,而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厚度为 2.0~2.5mm,管壳式的壳体比板式换热器的框架重得多,板式换热器一般只有管壳式重量的 1/5左右。
e.价格低采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换热面积下,板式换热器价格比管壳式约低40%~60%f.制作方便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板是采用冲压加工,标准化程度高,并可大批生产,管壳式换热器一般米用手工制作。
g.容易清洗框架式板式换热器只要松动压紧螺栓,即可松开板束,卸下板片进行机械清洗,这对需要经常清洗设备的换热过程十分方便。
i.热损失小板式换热器只有传热板的外壳板暴露在大气中,因此散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也不需要保温措施。
而管壳式换热器热损失大,需要隔热层。
h.容量较小是管壳式换热器的10%~20% i.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大由于传热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传热面上有凹凸,因此比传统的光滑管的压力损失大。
j. 不易结垢由于内部充分湍动,所以不易结垢,其结垢系数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3~1/10.k.工作压力不宜过大,介质温度不宜过高,有可能泄露板式换热器采用密封垫密封,工作压力一般不宜超过 2.5MPa, 介质温度应在低于250C以下,否则有可能泄露。
k. 易堵塞由于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有 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容易堵塞板间通道。
3、换热器型号的识别XXX DN ~ ■■ A一- ■■ L― I 或IIP s d N(II___ 管束的级别冷程/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肚--- 公称长度/换热管外径,m 公称换热面积—管程/壳程设计压力,ffia;压力相等时只写Ri--------- 公称直径,mm;____ 分别表示前端管箱、壳体、后端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