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4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演唱特点(一)说唱结合的演唱风格歌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要么是歌词入了人心,要么是旋律拨人心弦,要么就是被演唱者带动了情绪,所以分析《拔根芦柴花》演唱风格及发声方式必不可少,十分重要,找准演唱的感情基调,唯有先打动自己,才能去打动别人。
《拔根芦柴花》节奏明快,词句精简,整体的旋律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所以演唱时要热情饱满,心情放松,活泼大气。
可以把《拔根芦柴花》分成三大部分:从歌词开始时算起,第1小节至第12小节是第一大部分:13至36小节是第二大部分:从37小节到结束是第三大部分:《拔根芦柴花》的节奏明快,曲调悠扬需要稍微快速的演唱的速度,但是速度越快,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就越高,句间呼吸有着急促,演唱者要气息够足,只有演唱时呼吸是顺畅的,才能调配自如,才能唱好歌曲。
在演唱《拔根芦柴花》时,每一部分所要注意的点不尽相同,需要明确。
比如,演唱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要注意的是气息的连贯性,保证字词间呼吸顺畅,演唱第二部分时,重点就不在气息的把控,而在于情感的抒发,因此演唱开始之前,整首曲子的歌词必须牢记,曲调必须找准,情感也必须拿捏到位。
只有完全理解,才能把情感真实表达。
另外,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段,每段的歌词内容又不尽相同,歌词意境唯美,曲调悠扬,演唱者要把握好情感、语调和语气,要接地气,要选择亲切的语气,能够贴近观众的内心,将歌曲中描绘的美丽画卷演绎出来,让观众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和演唱者互动交流的人,能够对音乐内容深入解读,抒发的情感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需要演唱者以最好的状态,最大的热情,最饱满的情绪去演唱,更加注意声音的把控和气息的调和以及腔体的共鸣,推动歌曲走向高潮和尾声,将整个作品完美演绎。
(二)浓厚的方言吐字扬州民歌风格独特,独具魅力,地位显著属于优秀的民间艺术,扬州民歌诞生于乡村和古老集市,所以贴近人们的生活,特别接地气,地域特色浓厚、语言特色浓郁,再加上扬州民歌文化底蕴深厚,音乐旋律优美,在时代不断进步的浪潮中,扬州民歌也被广泛地认可和传唱,在地方民歌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江苏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诞生背景、表现主题和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江苏民歌的诞生背景与江苏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因此渔猎生活和水上运输成为江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
江苏民歌在向人们展示江苏地域文化特点时,常常以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表现出渔猎生活的勤劳、豪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江苏民歌的表现主题多样且广泛,内容涵盖了江苏人民的生活、工作、婚姻、孝道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中关于田园生活的歌曲,如《江苏暮春曲》、《元宵歌》等,体现了江苏农村人民纯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江苏民歌也表现出江苏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家族的血脉相承的重视,如《母亲》、《故乡呀故乡》等歌曲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赞美和怀念。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点也是其地域文化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民歌音乐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多采用四声音阶,让人感受到江苏这片土地的热情和活力。
江苏民歌还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唱法和伴奏方式,如慷慨激昂的大嗓、细腻柔情的小嗓、高亢激昂的长号伴奏等,使江苏民歌的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它体现了江苏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通过歌曲的词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亲情和生活的热爱,其音乐特点更是融合了江苏地区的独特气息。
江苏民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江苏的地域文化,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一)创作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人们田间地头就可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大众化音乐,歌词简明扼要,曲调悦耳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世代流传的歌曲形式,集结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特定时期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格外明显,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地位显著。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处于江淮平原,那里水田交错,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们朴实勤劳朴实,栽秧号子产生于此,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情,因为所处之地是南北交界,所以方言特点也有南有北,《拔根芦柴花》属于栽秧号子的一种,产生于古老的集市和乡村,反映的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描绘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栽秧、除草等干农活的场景。
1所以地域特色明显,整个曲子基调明快、一气呵成,高音中又有一些婉转,有清新之感,同样兼容了南方的温柔婉转和北方的纯朴耿直,有柔有刚,韵味与众不同,将南北方的劳动歌曲和抒情山歌的特点相结合,没有北方号子节奏性强,也不如江南民歌的迂回婉转,有着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灵活欢快,节奏婉转、轻松顺畅、柔美活泼又富有灵气;也有着北方曲调的热情奔放、豪爽大气,激情昂扬。
《拔根芦柴花》的作词人是钱静人,作曲者是费克,由江苏本土民歌演唱家雪飞第一个演绎,于1956年7月的北京民间文艺调演中所唱,深受认可和喜爱,得到了热烈反响,连周总理都加以表扬,当然也成了雪飞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曲目,始终好评如潮。
这首《拔根芦柴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有辛勤有快乐有爱情有收获,歌曲兼具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柔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在民间音乐中生命力旺盛。
(二)段体结构《拔根芦柴花》的曲调简单明朗,好记也好唱,好听也好懂,级进为主的音阶,主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此起彼伏的旋律,透露着江南音乐委婉动听的特征。
1丁艳.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J].民族音乐,2019(06):8-10.整首歌曲一共有63个小节,民歌结构属于起承转合式的,二三度级进为主旋律,抑扬顿挫的音乐先扬后抑,曲式结构不均衡,一共由四部分组成,有长有短。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茉莉花》就是其中耳熟能详的民族小调。
它起源于《鲜花调》,并在民间流传中衍生了多种风格的版本,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其旋律婉转优美,又极具民族小调的音乐特色而最具代表性。
历经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茉莉花》的芳香遍布了全世界音乐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标签:民族音乐;江苏民歌;茉莉花从古至今,中国这片辽阔富饶、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自己的传统方式,以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几千年雄厚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积累了宝贵财富。
民族音乐中,民歌小调流传广泛,数量众多,它们如暮春三月的百花,姹紫嫣红。
很多音乐借助歌颂“花”的美丽,从而抒发美好的情感,其中一首姿压群芳,栽培悠久的《茉莉花》就表达着中华儿女的朴素与纯洁。
一、《茉莉花》的起源《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最早出现在凤阳花鼓中,是清朝乾隆年间所记载《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经过百年流传,《鲜花调》在各地的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上百首多风格的《茉莉花》、《鲜花调》。
许多省份的民歌集成中所记录的《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却赋予了各民族的特色,不同的《茉莉花》都以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曲调为主歌唱,却给人以不同的风格感受。
其中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据记载显示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出现的最早,但其发源地却颇具争论。
江苏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路行和原扬州歌舞团团长戈弘曾说过:“民歌小调不可能有发源地。
”《茉莉花》属于民歌,它起源于人民之中,寄予民心民情,通过口耳相传来得到传播与继承,自然不能说是任何人或地区的专利。
走到今天,《茉莉花》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了国家的瑰宝,也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对于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探究《茉莉花》的发源地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月儿弯弯照九州》江苏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省一带的地方民歌。
该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述民间离乱之苦。
明末冯梦龙所编《山歌》中也有记录。
作品原文:
月儿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作品译文:
一弯月牙照人间,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忧愁。
但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什么关系呢?该宽容的地方,姑且将气量放大些吧。
作品赏析:
这首歌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月亮照耀着中华大地,同在一片蓝天下,有的家庭欢乐生活,而广大人民愁容满面,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苦日子。
诗人从月照人间写起,月亮的阴晴圆缺好像是同人间的悲欢离合连在一起,因为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同人事联系在一起,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但是诗人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人间的忧伤和痛苦是由人自己导致的,同月亮的变化没有任何干系,要摆脱这些烦扰人心的事,还要善于宽容。
诗人非常积极地看待人生的欢乐喜忧,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心态放宽,才会有磊落豁达的人生境界。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它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起源、音乐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江苏民歌作为江苏地区的音乐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在其音乐特点上。
江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
这与江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
江苏地区土地肥沃,水网纵横,人民勤劳智慧,因此江苏民歌往往以欢快、轻快的方式表现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例如江苏民歌《高山青》,旋律简单明快,表达对高山青绿的赞美之情,体现了江苏地区山水环境的特色。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还体现在其歌词内容上。
江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富有文化内涵。
江苏民歌歌词常常表达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了江苏地区独特的人情世故和文化传承。
例如江苏民歌《酒干倘卖无》,歌词描绘了江苏美丽的乡村风光和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体现了江苏地区的地域特色。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还表现在其演唱形式上。
江苏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如秧歌、弹词、说唱等。
这些形式与江苏民歌的演唱方式相结合,使江苏民歌在传承中不断演化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例如江苏民歌《断桥残雪》,常常以说唱的形式表达,通过说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使江苏民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是中国的一个东部沿海省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鱼米之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江苏民歌是江苏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代表了江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发展历史、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
一、江苏民歌的历史和音乐特点江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元代时期已开始形成地区特色。
它是源于民间生活、反映民间情感的一种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大众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表现力强。
其中,节奏自由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江苏民歌的节奏多为自由节奏,不受拍子限制,弹性很大。
同时,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多采用折子调,具有浓郁的南方风格。
而在情感表达方面,江苏民歌则是充满真挚和深情的,歌唱者常常会在歌词中表现出对父母、爱情、家乡等情感的思念和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二、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和文化内涵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江苏地区所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人情、生活、工作、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反映出江苏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取向。
首先是自然情感的表达。
江苏民歌中常常描绘自然风景的美好和变幻,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小桥流水》中的“水悠悠,杨柳依依,望春的燕建窝”、“桃花春雨飘满地,花开时间似一日”,都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美丽。
其次是对人情世故的反映。
江苏民歌中反映出的人情世故常常让人深思。
例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写道“相思莫相忘,日日夜夜长”,让人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来之不易的友情,而《母亲的远航》中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珍视。
最后是文化传承的展现。
江苏民歌中也反映出了江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例如《渔光曲》表达了对钱塘江沿岸的渔村生活的热爱,而《小白菜》则描述了江苏人的节俭和对生活的追求。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文化特点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江苏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江苏民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对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江苏民歌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江苏民歌的地理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南濒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江苏的地理环境为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江苏民歌以歌颂自然景观和劳动生活为主题,反映了江苏人民对家乡山川的热爱和对劳动生活的热爱。
江苏民歌广泛表现了江苏地区的田园风光和农村劳动生活,如《茉莉花》、《彩蝶飞》等歌曲,歌颂了江苏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江苏人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厚情感。
二、江苏民歌的文化传统对创作的影响江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江苏民歌受到了江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江苏民歌的创作在歌词和旋律上都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歌词上,江苏民歌多以江苏方言为基础,歌词简单朴实,富有民间特色,清晰地反映了江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在旋律上,江苏民歌受到了江南音乐的影响,音调婉转柔和,节奏轻快活泼,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
江苏民歌旋律优美,易于传唱,深受江苏人民的喜爱。
三、江苏民歌的民俗风情对创作的影响江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种传统节日、民间庆祝活动和民间习俗为江苏民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江苏民歌在表现民俗风情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江南好》、《咱们的节日》等歌曲,歌颂了江苏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表达了江苏人民对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的热爱。
江苏民歌反映了江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