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技术(基础护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54
《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Nursing)学时数:152其中:实验学时78课外学时0学分数:9.5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执笔者:陈希萍副教授审核人:保颖怡副教授系主任;詹海涛教授副院长编写日期:2013年9月一、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绪论,环境,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职业防护,患者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临终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等。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以护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必修的专业课程。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
用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结合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也将为今后学习各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主要教授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框架,介绍了护理专业基本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以构筑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娴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常用的一般生活护理技术、与诊疗相关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病情观察、临终病人护理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等。
隔离技术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或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以暂时避免与周圉人群接触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采取的隔离称为传染性隔离,对易感人群采取的隔离称为保护性隔离。
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并善于应用有关的隔离技术。
实训任务一穿隔离衣操作流程【情景病例】患者,钟女士,45岁。
入院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请问护士在护理时,需如何正确穿、脱隔离衣?【实训目标】知识LI标:掌握穿脱隔离衣的LI的及注意事项。
能力LI标:掌握穿脱隔离衣的正确方法。
素质LI标: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循隔离原则。
【岗位技能口的】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免受病原体的侵袭;防止病原体的传播;避免交义传染。
【操作程序】1•素质要求1. 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取下手表或手上饰物、卷袖过肘、洗手、戴口罩。
2. 用物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3・环境准备:淸洁、宽敞、符合隔禽要求。
一手持衣领,让另一手伸入一侧袖内,使手露出袖口,举起 手骨将衣袖抖下:换手持衣领,同法穿好另一袖。
1. 将隔簡衣一边(约在腰下5cm 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则 捏住衣边的外面,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
2. 两手在背后将隔离衣的边缘对齐,一起向一侧折叠,以一 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松开前面的腰带活结,将腰带拉至背 后,圧住折叠处,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而打一活结,系好。
物品隔离衣架子挂衣架污衣袋整洁、安静.安全。
4•实施取隔离衣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淸洁而朝向操作者。
取隔离衣系领口两手从衣领中央顺着边缘由前向后将领扣扣好。
穿隔离衣系袖I I两手从衣领中央顺着边缘由前向后将袖扣扣好。
系腰带解腰带解开腰带,在前而打一活结。
解袖口脱隔离衣消毒手解开袖带,将袖口向外翻折,在肘部将部分衣袖塞入工作服 袖内。
消毒双手或刷洗双手。
解领扣 用洁洁的双手解开领扣。
隔离观念强,操作者、环境、物品无污染。
手的消毒方法正确,冲洗彻底,隔离衣未被溅湿。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1、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5分)一般所指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0.5分)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1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分)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任高于正常水平(1分)。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胧性疾病等。
(1分)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1分),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1分)5、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1分),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1分)。
6、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张碍。
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语言或轻度刺激唤醒,(1分)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后又很快入睡。
(1分)7、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分)。
8、隔离:是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0、无菌技术:是指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征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13、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
14、内源性感染:各种病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感控时间第七季第三期之隔离技术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通过隔离可以切断感染链,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近年来国内不少医院感染案例启示:部分医务人员存在违反消毒隔离技术的基本原则,标准预防观念差,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正确等现象。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是因为感染链的存在,隔离技术是阻断感染链最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之一。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在隔离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隔离制度,严格遵循隔离原则,认真执行隔离技术。
一、术语和定义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5.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6. 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7.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8.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二、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一)医院建筑布局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程度,医院可分成4个区域。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1.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也称为微生物气溶胶传播。
3.生物媒介传播: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做为人间传播的中间宿主。
4.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若把易感者做为一总体,则称易感人群。
5.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
6.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7.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
8.热力消毒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9.潜热;是指当1克100度的水蒸汽变成1克100度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10.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化学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11.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12.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13.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4.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5.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16.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7.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18.污染区: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辐射19.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20.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
21.生命体征:T、P、R、BP 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
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为核心,是呼声树立整体护理观念,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
(治疗性环境)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彼此为寻求卯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心。
入院护理: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忧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
也是患者最希望能能通过护理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之一。
不舒适: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厚着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国中的一种自我感觉。
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疼痛: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那个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疼痛阈: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
疼痛耐受力: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章节:共十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第三章患者入院与出院的护理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九章冷热疗法第十章饮食与营养第十一章排泄第十二章给药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十四章标本采集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第十七章临终护理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5号宋体,22磅行距)第一章绪论一、课程的地位与基本任务(一)课程的地位1、就是护理学科的基础2、就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3、就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课程的基本任务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2、反思学习法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1、定义: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场所,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基础护理学(Basic Nursing)课程代码:26410042学分:7学时:10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4实验学时:5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等适用专业:护理学教材:《基础护理学》,李小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第5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基础护理学》主要介绍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关怀和照顾患者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护理课程及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课程目标2:理解常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课程目标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课程目标4: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毕业要求3-1:具备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毕业要求3-2:具备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3•毕业要求4-1: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三)重点与难点L重点:常见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要求;2.难点:准确记录医疗护理文件。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注:1 ,“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填必做、选做。
实验1:各种铺床法、运送患者法1.掌握各种铺床术的方法: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有患者床;2,能将人体力学原理与护理相结合,做到护理操作中节力省力;3.明确搬运患者的目的与要求;4.掌握搬运患者的方法与技巧;5.能正确搬运不同疾病的患者,使患者安全舒适;6.能正确指导患者在搬动过程如何配合,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搬动的积极性。
实验2:洗手、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1.掌握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法(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包的使用、无菌盘铺法、倒无菌溶液、戴无菌手套);2.理解无菌技术在预防控制感染中的作用;3,了解常用物品的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4,了解常用检测灭菌效果的方法;5,掌握穿脱隔离衣技术;6.了解洗手、刷手、手的消毒和避污纸的使用。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医院内感染1.概念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是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2.分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病人所引起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
在病人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致病;当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时,引起的机体感染。
3.原因:制度与认识不足、环境污染、易感人群增多、抗生素滥用、侵袭性操作增多。
二、清洁、消毒、灭菌1.概念清洁:清除物体表面灰尘、污垢等。
消毒: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不含芽孢。
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2.消毒、灭菌方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1)燃烧法:属于干热法。
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用于无保留价值的物品,禁用于锐器。
搪瓷品内可倒入95%乙醇,中途不能添加。
2)干烤法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
3)煮沸消毒法用于耐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方法:先清洗、后煮沸。
水沸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如破伤风杆菌芽胞需煮沸60分钟才可杀灭)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孢杀灭加入碳酸氢钠,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结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如中途加入其他物品,需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压力蒸汽灭菌法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
基础护理学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