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练百胜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6.3)(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7.50 KB
- 文档页数:9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三)密 度 (30分钟 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2014 •呼和浩特中考)小玉同学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出几组数据,根 据这些数据绘出图像。
如图所示四幅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质量是物质属性,不随形状、状态、 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除气体外一般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 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图像 B 正确。
2. (2015 •上海崇明一模)一般卧室中空气的质量相当于以下哪个物体的质量【解析】选B 。
本题考查质量的估测。
一间卧室的长约是6 m ,宽约是3 m ,高约是3 m ,则卧室内空气的3体积V=6 m x 3 m x 3 m=54 m ;空气的质量 m=p V= 1.29 kg/m 3x 54 m 3~ 70 kg ; —只鸡的质量大约是2.5 kg ;—个成人的质量大约是70 kg ; —张纸的质量还不到1 g ; 一本书的质量大约是 250 g=0.25 kg 。
故选B 。
3. (2014 •兰州中考)a 、b 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物质的密度比b 的大33B. b 物质的密度是 2X 10 kg/mC. b 物质的密度是a 的2倍D. a 、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解析】 选B 。
本题考查密度计算及应用。
由图像可知,当V a =V b =2x 10-3m 时,m=1 kg , m=4 kg ,贝U a 、b叫1kgV -3 马2 x 10 m的密度分别为p a=33=0.5 x 10 kg/m , A. 一只鸡B. —个成人C. 一张纸D. 一本书f r/xlO -3 nvm b 4 kgy-__3p b= b=2 X 1° Hl =2 x 103kg/m3,所以p a< p b,即a物质的密度小,且b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密度的4倍,故A、C 错误,B正确;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错误。
课时提升作业(八)噪声的危害和控制(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A B C D【解析】选C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四幅图形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只有C图的振动图形是无规律的,因此,应选C o2. (2014 •东营中考)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 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解析】选G本题考查噪声的污染。
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和跳广场舞的人把音量调小一些,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是从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所以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降低噪声污染。
3. 用洗衣机洗衣服时,衣服没有放好就会引起洗衣机的剧烈振动而发出噪声,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 戴上耳塞或捂上耳朵,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 关上房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把衣服放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停下洗衣机用手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解析】选G本题考查噪声的产生。
用洗衣机将衣服脱水甩干时,因衣服没有放好,引起洗衣机剧烈振动而发出噪声,此时消除噪声的最好方法是先停机,将衣服重新摆放好再脱水,防止无规律振动的产生。
故选C o4. 在许多地方,过春节时人们喜爱放鞭炮,下面是四位同学对于这件事的观点,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正确()A. 小聪: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能算噪声B. 小涵: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C. 小彤:放鞭炮虽然可以烘托节日气氛,但它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D. 小宇:只要用收录机播放鞭炮燃放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问题了【解析】选C过春节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是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释放出的烟雾、灰尘还会污染环境。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测量物质的密度(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用量筒和水测小石块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
“适量”的标准是( )A.看上去不多也不少B.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会溢出C.水面约在量筒中间D.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程【解析】选D。
本题考查量筒的使用。
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石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故选D。
2.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某种食用油的密度,如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g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捷,结果准确【解析】选B。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
小明的这个实验中,空烧杯的质量为14g,而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62g,故油的质量应为62g-14g=48g,故A选项错误。
这个实验设计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故两者质量之差即油的质量。
之后再把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量油的体积,这个过程中,由于油从烧杯中倒出时会有一定的残留,故量筒测出的油的体积会比原来烧杯中油的体积要小,故根据公式ρ=可知,体积测量值比真实值小,测出的密度就比真实值大。
故选B。
块的质量m,用量筒测量木块的体积,如图所示,则计算木块密度的公式为( )A. B.C. D.【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V2是液体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3是液体、助沉物和木块的总体积,故木块的体积为V=V3-V2,则木块的密度为ρ==,故选C。
课时提升作业(十二)升华和凝华(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2014 •赤峰中考)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A. 树枝上形成的"雾淞”B. 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C. 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D. 雪花在脸上变成水【解析】选Co本题考查升华现象的判断。
树枝上形成的“雾淞”,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A不符合题意;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是雪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C符合题意;雪花在脸上变成水,是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2.2014年12月17日,漠河县最低气温突破-42.1 C,并伴随着冰雾现象,再现冰雾天气。
所谓冰雾,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冰晶组成的雾。
下列关于冰雾的形成,正确的是()A. 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 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 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 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解析】选B。
本题考查凝华现象。
在-42.1 C的极低气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微小冰晶组成的冰雾,故选B。
3. 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一一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宾馆、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
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又一次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 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解析】选D本题考查升华吸热的应用。
在干冰升华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会液化形成小液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现象,故选D。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二)质量(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04mg的物体可能是( )A.你的电脑B.你的课桌C.你的质量D.你的钢笔【解析】×104mg=15 g,电脑质量明显比它大,课桌的质量更大,自己的质量比课桌的还大,只有钢笔合适,故选D。
2.(2014·某某中考)如图所示为国外生产的一款“体重计”,有趣的是这款“体重计”的刻度盘上标示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些动物。
当一名中学生用这款“体重计”测体重时,“体重计”的指针会指向( )【解析】选B。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猫的质量约为2.5 kg,牛的质量为500~1 000 kg,大象的质量约为6 000 kg,一只羊的质量大约为50 kg,与中学生的质量差不多,因此当一名中学生用这款“体重计”测体重时,“体重计”的指针会指向羊。
3.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神舟十号”宇宙飞船中,随飞船升高【解析】选D。
“铁块熔化成铁水”,虽然它的状态变化了,但它所含铁的多少没有变化,故质量不变,A 错;“一块铜压成铜片”,它的形状变化,但它所含铜的多少没有变化,故质量不变,B错;国旗虽然位置发生变化,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故质量不变,C错;粗糙的铝锭被磨成光滑的圆柱体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铝被磨掉了,故圆柱体所含的铝比原来粗糙的铝锭少,故质量变小,D正确。
4.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后,他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并向右盘添加砝码。
当他向右盘添加一个10 g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如图所示,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10 g的砝码取下来换上5 g的砝码5 g的砝码【解析】选B。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
称量过程中出现指针右偏的情况,说明砝码质量大,则应减少砝码,即将10 g的砝码取下来换上5 g的砝码。
故选B。
5.(2015·某某四中期末)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加52 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0.4 g处,天平平衡。
【八年级】百练百胜 2023 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8 份附答案〕单元评价检测(二)〔其次章〕(45 分钟 100 分)一、多项选择题〔本主题共有 8 个子题,每个子题得 4 分,共计 32 分〕1.(2023 年宜宾高中入学考试)如以以以下图为一枚古银币。
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音速 B.响度 C.音色 D.回声【解析】选c。
此题考察声音的相关学问。
声速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一种本质特性,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是利用音色;回音是声音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故c 正确。
2.观众们赞扬了中心电视台举办的成语竞赛。
以下参与竞赛的习语与声音的响度有关〔〕a.震耳欲聋b.闪耀其辞c.掩耳盗铃d.耳熟能详【分析】选择 a。
这个问题考察了对响度的理解。
震耳欲聋指的是嘹亮的声音和响度;避让是间歇性的声音,振动和声音,振动和声音停顿;掩耳盗铃,就是减弱人耳的声音;生疏意味着你在多听之后可以说得格外清楚和具体。
这与响度无关,所以选择a。
3.(2023 年深圳龙岭期中)如图是楼梯中的一局部,从a 到 b 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
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快速从b 到 a 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确定发生转变的是声音的( )a、音色c.响度d.音色和响度【分析】选择a。
由于铁护栏的振动频率不同,敲击不同长度的铁护栏时,声音的音调会发生变化,因此选择a。
4.(2023 年常德中考)以下各图描述的试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为[分析]选择d。
这个问题考察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以及响度和振幅之间的关系。
发声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叉的声音越大,乒乓球反弹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振幅有关;钢尺伸出台面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速度有关;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并听到罩中的铃声降低。
课时提升作业(十)熔化和凝固(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2015·深圳龙岭期中)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铁熔化特点的是(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图像。
铁是晶体,所以其熔化图像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升高,达到熔点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故选A。
2.炎热的夏天,课桌上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
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
关于这种金属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金属熔点高于100℃B.该金属熔点低于26℃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解析】选D。
本题考查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知道晶体温度高于熔点时处于液态,低于凝固点时处于固态。
金属勺熔化了,说明热水瓶中开水的温度高于金属的熔点,使金属勺从开水中吸热而熔化;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说明室温(26℃)低于金属的凝固点,使金属凝固。
故金属勺的熔点和凝固点一定高于26℃低于100℃。
故选D。
3.(2014·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B.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解析】选A。
本题考查晶体的凝固图像的分析。
从图像可以看出,该物质在AB段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处于液态,在BC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在CD段放出热量温度又下降,处于固态,所以物质是晶体,熔点即凝固点为50℃,故选A。
4.(2015·安徽铜陵期末)全世界共有16个国家拥有高铁,总里程达到了22 633公里,其中中国就有11 028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解析】选C。
课时提升作业(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2015·某某某某合浦期末)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解析】选A。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嗒嗒”声“唧唧”声“哗哗”声【解析】选C。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选项A、D中有液体,但它们是发声体,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A、D错;选项B中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B错;选项C中人的声音穿过空气和水被鱼儿听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选C。
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绍洋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
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效果差,所以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而当耳朵贴近桌面时,声音通过桌面传入耳朵,效果好,便清晰地听到声音。
故选D。
4.(2015·某某某某鄂城区期中)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实验中最合理的是( )【解析】选D。
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选项不合理;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B选项不合理;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C选项不合理;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D选项合理。
课时提升作业(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国球”,其直径约为( )μm B.40 mm C.40 cm D.4.0 mm【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估测。
鸡蛋的直径在4 cm左右,即40 mm,乒乓球的直径与鸡蛋的直径差不多,故选B。
2.(2014·呼伦贝尔中考)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长为25.91 cm,宽为18.35 cm,那么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A.1 mmB.1 cmC.1 dmD.1 m【解析】选A。
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 mm。
故选A。
【方法归纳】依据数据判断刻度尺分度值的两种方法(1)观察法:如观察数据25.91 cm中的个位数字5对应的是后面的单位cm,查出倒数第二位数字9对应的单位是cm的下一位mm,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2)变换单位法:如将数据25.91 cm变为259.1 mm,此时个位是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 mB.1.75 mC.1.85 mD.1.95 m【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
“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 cm;“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 cm×7=175.70 cm=1.7570 m。
故选B。
4.(2014·某某中考)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6c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 cmB.12.34 cmC.12.35 cmD.12.36 cm【解析】选C。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2014·宜昌中考)如图所示,此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A.无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成正立放大的实像【解析】选B。
由题意知,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在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一下位置,则u>2f,根据光路是可逆的,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2.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处时,则光屏上(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接收不到像【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距离凸透镜20 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 cm=2f,则f=10 cm。
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处时,此时物距u=5 cm,则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收不到。
故选D。
3.(多选)(2014·河北中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甲凸透镜(f甲=20 cm)的成像情况。
此时,他又用乙凸透镜(f乙=10 cm)替换甲凸透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继续实验。
下列关于乙凸透镜成像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C.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D.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解析】选B、D。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
图中所示为甲凸透镜(f甲=20 cm)成像时的情况,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测量物质的密度(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下面是某同学测定菜油密度的实验步骤,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步骤是( )①用天平称出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0②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1③用天平称出矿泉水瓶装满菜油后的总质量m2④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装菜油的体积V⑤计算菜油的密度A.①或④B.②或④C.②或③D.都不能省去【解析】选B。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
为测出一定体积下的质量,要根据矿泉水瓶的质量与菜油质量的和减去矿泉水瓶的质量,因此①和③不能省去;一定质量的菜油的体积可由量筒量出或根据水的质量与密度求出其体积,所以可省去②或④。
故选B。
2.(2014·济宁中考)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
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注:经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 g/cm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 g/cm3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解析】选D。
本题考查固体密度测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
几个组数据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
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故选D。
3.(2014·衡阳中考)仅使用以下各组器材,不能测出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的是( ) A.刻度尺、天平和砝码B.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细线C.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D.刻度尺、水、细线、烧杯【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密度的测量。
要想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根据密度的公式,必须直接或间接测量出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
A选项中可用刻度尺测量出长方体金属块的长、宽、高,得出金属块的体积,用天平和砝码测量出金属块的质量;B选项中可用天平和砝码测量出金属块的质量,用量筒、水、细线间接测量出金属块的体积;C选项中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量出金属块的长、宽、高,得出金属块的体积;D选项中只能测量出金属块的体积,不能测量出金属块的质量,所以不能测量出金属块的密度。
4.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
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40 60 80 100液体的体积V/cm320 40 60 80A.20 g,1.0×103kg/m3B.60 g,0.8×103kg/m3C.60 g,1.0×103kg/m3D.20 g,0.8×103kg/m3【解析】选A。
由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V=0时,所对应的质量m即为量杯的质量,故量杯的质量m杯=20 g;要计算液体的密度,可任选表格中的一组数据,如选取第三组数据可得到:m杯+m液=80 g,即20 g+ρ液V液=80 g,故ρ液===1 g/cm3=1.0×103kg/m3。
5.下面哪组仪器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密度(若需要水可供给,但不得添加其他器材)( )A.天平和秒表B.米尺和量筒C.天平和玻璃杯D.天平和米尺【解析】选C。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
天平可以用来测液体的质量,但秒表是测时间的仪器,在实验中用不上,故A不合题意;量筒可以用来测量体积,但米尺在测液体密度时派不上用场,故B不合题意;用天平和玻璃杯可测水的质量,计算水的体积,再测出同体积的待测液体的质量,此时液体的体积与第一次所测水的体积相同,便可利用密度的公式来进行计算,故C符合题意;天平可以测质量,但米尺却无法测液体的体积,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6.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
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mL,该物体的体积为cm3。
【解析】由题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100 mL;未放物体前水的体积V1=50 mL,放入物体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为V2=60 mL,该物体的体积为V=V2-V1=60 mL -50 mL =10 mL=10 cm3。
答案:100 107.(2014·齐齐哈尔中考)某小组测酱油的密度,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82.4 g,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如甲图所示,测量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乙图所示,那么量筒中酱油的质量为g,由此可计算出酱油的密度为kg/m3。
【解析】本题考查液体密度测量。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50 g+10 g+1.4 g=61.4 g,量筒中酱油的质量为:m=m0-m′=82.4 g-61.4 g=21 g,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20 mL=20 cm3,酱油的密度:ρ===1.05 g/cm3=1.05×103kg/m3。
答案:21 1.05×1038.测量大米密度时,小华发现米粒间有空隙,若把空隙的体积也算作大米的体积将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
于是,她用一个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143 g。
又测出48 g大米,放入瓶中,擦干溢出的水,再测这时的总质量。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总质量为g。
由此可以算出这种大米的密度为kg/m3。
【解析】测量大米密度的原理是ρ=,若把大米间空隙的体积也算作大米的体积将使大米的体积偏大,从而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小;要准确测量大米的密度,关键是准确测量大米的体积,在这里采用的是排水法,即通过测量排开水的体积来测量大米的体积,则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m1-(m2-m米)=143 g-(151 g-48 g)=40 g,大米的体积为V米=V排===40 cm3,该大米的密度为ρ===1.2 g/cm3=1.2×103kg/m3。
答案:小151 1.2×1039.(2014·徐州中考)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 g,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 g。
如图所示,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40 mL 水的量筒中,则工艺品的体积为cm3。
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为g/cm3(铜的密度为8.9 g/cm3)。
【解析】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
已知工艺品的质量m=141 g;工艺品的体积V=70 mL-40 mL=30 mL=30 cm3;由ρ=可得,铜的体积V铜===10 cm3玉石的质量m玉=m总-m铜=141 g-89 g=52 g,玉石的体积V玉=V-V铜=30 cm3-10 cm3=20 cm3,玉石的密度ρ===2.6 g/cm3。
答案:天平30 2.6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0.(10分)德化盛产陶瓷,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g。
(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做标记,然后取出瓷片;b.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g/cm3。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李同学测出的瓷片密度值(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瓷片的质量是20 g+10 g+2 g=32 g。
(3)由图丙可知,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26mL刻度线相平,所以瓷片的体积为40 mL-26 mL=14 mL=14 cm3。
(4)ρ===2.29g/cm3。
(5)因为取出瓷片时,瓷片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瓷片的体积,由ρ=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答案:(1)平衡螺母(2)32 (3)14 (4)2.29 (5)偏小11.(8分)(2014·呼和浩特中考)小芸同学想利用一台已经调好的天平、一只空杯和适量的水,测量妈妈刚买回来的面粉的密度,她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填写出正确的操作和结果。
(1)用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m1。
(2)空杯中装满面粉后,用天平测出杯和面粉的总质量m2。
(3)倒掉杯中的面粉,洗净杯后,杯中,用天平测出。
(4)面粉的密度为(用测出的量和水的密度ρ来表示)。
【解析】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m1,空杯中装满面粉后,用天平测出杯和面粉的总质量m2,便可计算出一杯面粉的质量m=m2-m1;倒掉面粉,在杯中装满水,测出质量m3,则一杯水的质量m水=m3-m1,则面粉的体积V=V水==;面粉的密度ρ′===·ρ。
答案:(3)装满水杯和水的总质量m3(4)·ρ12.(12分)(2014·沈阳期末)老师讲了“物质的密度”这节知识后,小明对圣女果的密度很感兴趣,决定想办法测出它的值。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2)用天平测量圣女果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右盘的托盘上放置的是5 g的砝码,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圣女果的质量是g。
若小明在量筒中装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36 mL,再将圣女果浸没在量筒中如图丁所示,则测得它的体积为cm3,则圣女果的密度为g/cm3(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3)如果小明做实验时,先将圣女果浸没在水中测出体积,没有用干布擦拭就马上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则这样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是。
【解析】(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调平时,指针偏右,即需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使得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为止。
(2)圣女果的质量m=5 g+2.4 g=7.4 g。
由图可知将圣女果浸没在量筒中的总体积为42 mL,则圣女果的体积为V=V总-V水=42 mL-36 mL=6 mL,则圣女果的密度为ρ===1.23 g/cm3。
(3)如果小明做实验时,先将圣女果浸没在水中测出体积,再用天平测出圣女果的质量,这样圣女果上会沾有水,导致圣女果的质量变大,根据ρ=,体积准确时,质量偏大,测出的密度偏大。
答案:(1)左(2)7.4 6 1.23 (3)偏大先测量体积后会沾水使测量质量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后密度值也偏大【培优训练】1.为了测出粉笔的密度,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先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