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6.93 KB
- 文档页数:20
2021年深圳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言明,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016年,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指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数据是人民健康水平、国民健康战略的“睛雨表”和“指南针”。
大数据可以提高卫生健康部门、医保部门的决策精准性、精细化水平,比如:预测下一个时间段季节病、流行病高峰期的时点、周期、烈度,可以提前部署医疗卫生资源,避免被动挨打的“非典”(SARS)事件重演。从这一总要求出发,广义的健康大数据可以从两个维度予以定义:一是涵盖人类个体产生的所有作为健康影响因素的数据,包括生理大数据(含基因等多组大数据)、心理大数据、环境健康大数据、生活方式大教据等;二是国民健康服务、国民健康保障这两大体系所产生的数据,包括医疗机构大数据、公共卫生大数据、健康管理大数据、医疗保障大数据、商业保险大数据等。
(摘编自梁嘉琳《医疗“人工智能”时代:健康大数据要怎么管,怎么用》)
材料二:
2016年-2018年医疗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
全球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层次分析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博裕金融懂医行数据库)
材料三:
为什么医疗需要人工智能?一方面来说,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保障,尤其是人类面临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挑战;20年之后,我们整个社会真正的劳动力是谁?谁来养育小孩?谁来照看老人?谁来照顾我们的健康?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医生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稀缺资源。举例来说,在美国看病比在中国看病更难,费用更贵;预约一家公立医院,得等好几个月才能看上病。全世界在医疗健康上都面临同样的难题:第一,支出很大,成本很高;第二,老百姓的体验很差。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除不舍昼夜的医护工作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体温检测、大数据防控、机器人接待、医学影像判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需要数据作为土壤。医疗行业的数据很丰富,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医学影像设备,产生越来越精准的不同层次的数据。并且,医疗行业是严重依赖数据做决策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朱说,人工智能是医疗临床、科研等方面的极佳助力。
(摘编自2020年2月3日“中国新闻网”:《为什么医疗需要人工智能》)
材料四
2018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9%的受访者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68.5%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的价值是提高诊断效率,75.3%的受访者觉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会使看病更方便,82.9%的受访者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控与信息技术系教授马建国表示,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很多人的工作量,“但是现在来看还不是很成熟,效率、准确度等还没有足够的保证。最基础、最原始的数据是所有算法的根本,在原始数据和仪器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大力突破。很多报道说医疗人工智能诊断比医生的准确度高,这样说还需要谨慎一点”。
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34.1%的受访者认为问题在于缺少数量充足、格式标准的高质量数据;23.5%的受访者觉得个人医疗记录具有敏感性,需要严格的隐私保护;20. 6%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领域医生、护士等从医人员短缺是一个问题;18.6%的受访者认为病人可能对人工智能不信任。
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与应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迭代,逐步满足医疗的种种需求,技术的创新,推动医疗回归医疔本质,进一步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让人工智能发声,让医疗更精准。
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摘编自2018年8月21日《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健康大数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相适应的完满状态。
B. 大数据可以帮助预测季节病、流行病高峰期的相关信息,使医疗部门提前部署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决策准确性。
C. 从健康大数据的呈现的总要求出发,广义的健康大数据基本可以从“个体”和“国民”两个维度来予以定义。
D. 无论对于卫生健康部门,还是对于医疗保险部门来说,健康大数据都是部门治理的基础设施和得力工具。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被数家科技巨头从偏底层切入,应用层被医疗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占据,技术层处于中间地位。
B. 现代医疗很需要人工智能,因为每个人最基本的健康保障需要,特别是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挑战,以及医生资源的稀缺。
C. 只有运用各种医疗影像设备,才能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医疗行业数据,进而为医疗行业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D. 马建国教授认为医疗人工技术还不成熟,效率、准确度等还没有足够的保证,我们仍应该对此持谨慎态度。
3. 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哪些作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掲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敗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汚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費、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7.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8.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热议:一位政协委员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自疫情暴发以来,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餐桌革命”被多次提上了议程,不少地区相继发布了文明用餐的倡议: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河北印发了《河北省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务规范》,成都举行了“文明公筷日”的快闪主题活动。不难看到,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已被大众所接受,大家对其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
前不久,在一项调查中显示:92%的网友赞成吃饭使用公筷。尽管对使用公筷实行分餐的益处早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