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巧比妙喻、夸大缩小、以小见大
- 格式:ppt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广义上指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手法(针对诗句而言)篇章手法(针对全诗)、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大类。
一、修辞手法1. 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
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把物人格化或人“物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隽永。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鲜明、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5. 对偶: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题示例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宋]王禹偁①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王禹偁〕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中的“小”事、“小”景。
从表面看,本诗是写春风无情,吹折吹落桃花、杏花。
第二步,分析其所反映的“大”的境界或主题。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遭朝廷贬斥,生活凄苦。
诗人以触事兴感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其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解此题,须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的前三联表面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借事议论,以小见大诗,本来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且是借助具体形象来“兴、观、群、怨”的。
说理,则走的是抽象的路径,似与诗性不符。
所以有“诗忌说理”的说法。
但抽象的思想有时也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用“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表达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道理,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机遇先给有准备者的人生经验等。
因而,咏史诗,便用此办法为自已争得一席生存空间。
这一办法也常用于绝句的议论结尾。
有时诗人想用议论来为绝句收结,通常便走以小见大、用具体形象表达个人看法的路子。
杜牧的《赤壁》可谓用议论作结、以小见大的典范。
其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据说杜牧是熟读兵书自负知兵的诗人,因此杜牧把赤壁之战周瑜的取胜归结于东风的偶然因素,就大有阮藉在登临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味道。
也许,杜牧只是借史事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已,不一定非有“不足周郎处”的实指。
总之,此诗结尾,以“二乔”(孙策之妻大乔、周瑜之妻小乔,合称二乔)有可能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受辱这一具体形象来论断:假如不是有东风相助,孙、刘必败,历史形势可能改观。
那么,历史形势有时竟被偶然因素所影响,这怎不叫人扼腕。
这种大道理在诗里直说便令人生厌,如今“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
”(引自贺贻孙《诗筏》)可以说,杜牧《赤壁》以诗说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功,开启了理趣诗一扇大门。
从这里出发,宋代诗人更将诗的哲理化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创了哲理诗新时代。
而在绝句的结尾中,借事议论,以细节的形象托言人生的道理,使诗意更加含蓄、深遂,更是得心应手,运用娴熟。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结句说的是鸟,读者便可理会到人。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句说的是看山,读者当然会联系到看人生、看世事。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另外还要分清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还有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受。
景物描写作用v塑造背景环境。
营造气氛。
以景衬情,以景衬境。
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
奠定感情基调。
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边关、清风、细雨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
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1、烘托与对比之烘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以物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一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烘托与对比之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手法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匹敌: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去写下(即为拟人),或把人当作物去写下、把此物当做彼物去写下(即为拟物)。
匹敌存有使得读者产生M18x,并使描绘的人、物、事整体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促进作用。
例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没多久归属于,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并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4.借代:借予有关的事物去替代所必须抒发的事物。
借代需用部分替代全体,具体内容替代抽象化,特征替代人等。
借代的运用可以并使语言简洁、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翻来覆去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5.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复述:先明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观点讲出。
问题导入,助推全篇;中间复述,承上启下;结尾复述,深化主题,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就是英雄?存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当筹钱得,赤壁东风。
更冲出去南阳卧龙,便一举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以小见大(手法解析+常见类型+方法指津+强化训练)【手法解析】“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
小事衬托,大事浮出,小中见大,大中含小,令人浮想联翩,故而意境深远。
以小见大就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常见类型】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
“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
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
近惟文征仲《斋宿》等诗,能解此妙。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举了几个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见大的佳例。
杜审言《大酺》中“柳叶开时任好风”,描写柳枝嫩芽初开,任凭春风吹拂。
这是小景,写得细致具体,从这小景中显示着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写官员们上朝时站在花下(唐朝宫内多种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动。
这是很生动具体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况。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风正一帆悬”,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析】王维《终南山》一诗,最能体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故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一、巧比妙喻比喻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比喻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写景、抒情、言志或说理形象、生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常用的手法。
诗人往往借助对特定物象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志趣爱好或人生追求。
如李贺的《马诗》、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
三、对面落笔通过写对方思念自己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使这种情绪更加浓重。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四、壮言夸饰壮言夸饰即夸张,通过夸张使物象特征更加醒目、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如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秋浦歌》及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苍天两千尺。
”五、动静互衬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诗歌在动和静的处理上往往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这种手法可以使静者更静,动者更动。
王维最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如他的《山居秋瞑》、《鸟鸣涧》诸篇和韦应物的《滁洲西涧》等。
六、巧用典故用典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晚唐李商隐和南宋辛弃疾最善用典。
典故的使用可以使诗歌表意含蓄、容量增大。
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七、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和画,苏东坡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诗的角度看,这是说王维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效果。
其实,古典诗歌中,相当多的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柳宗元的《江雪》等。
八、意象叠加意象指诗歌中融化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比如月,在天文学家眼里,尽管对它有情感,但它不是意象,在诗人笔下,它就成了意象,用以寄托思念之情。
诗词鉴赏中的五种手法比喻,比拟,用典,见景抒情,融情于景……这……这....到底怎么样才能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呢?小伙伴们是不是在学习古诗词鉴赏的道路上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了呢?想要梳理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手法到底有什么诗词的修辞手法01比喻【1】定义: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在古典诗歌中,“象”这个字很少出现,而是用“似”或者干脆不用比喻词。
【2】作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
【3】分类:高中阶段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例子>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小贴士: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5.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